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2020-12-13 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

作者:小確幸來一打(富書籤約作者)

有了自己的知識大廈,有了將知識拆為己用的能力,你何愁過不上想要的人生。

01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

我的朋友小A,每年年末在朋友圈曬年度總結,年初在朋友圈曬新年計劃,無論她的總結還是計劃裡,都少不了的是讀書清單。

幾家購書網站搞活動的信息,總是她第一時間告訴朋友們,如何滿減,如何搶券,她清車熟路,她的快遞包裹裡一大半都是圖書。

可是,這樣一個經常包包裡裝著一本書,走路坐車耳朵裡塞著耳機在聽書,一年下來讀了好幾十本書,曬了無數張思維導圖的小A,在過去的一年裡,既沒有升職,也沒有加薪。

眼看年關將近,小A也沒有找到可以帶回家去揚眉吐氣見父母的另一半,除了一份長長的書單,她的一年幾乎沒有任何收穫。

前幾天朋友聚會,小A一臉落寞地問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我的人生啊?」

我問她:「咱倆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都感慨良多,雄心勃勃,發誓要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你覺得你做到了幾個?」

小A一臉懵懂地看著我:「我有讀過這本書嗎?好像有過哎,那七個習慣是什麼,我怎麼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呢?」

我明白了,小A的努力讀書其實只是沉浸在「我在學習的幻象」中,一味追求速度,追求數量,追求乾貨,看似看了很多書,其實連自己看過的書名都沒有記全,更別說理解書中的精髓,用以指導人生了。

趙周老師的《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很好的解釋了這個問題:書中沒有黃金屋、千鍾粟、顏如玉也就罷了,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沒能升職加薪,買房買車,實現人生小目標呢?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很多知識只是長得像知識,很多人也只是裝作愛學習而已。

02

《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提出了四類偽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第一類偽學習:追逐各類「乾貨」,無論乾貨的表現形式是20分鐘音頻、10分鐘視頻,還是PPT或者思維導圖。

第二類偽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

第三類偽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人類簡史》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看到腦科學出發談溝通、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的文章,就激動得渾身發抖。

第四類偽學習: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本身就是意義。

如果你像小A一樣,陷入這樣的偽學習中,那麼你會發現,你翻了一堆書,收藏了一堆乾貨,參加了一堆微課後,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那麼,對於成年職場人來說,怎樣才是真正地學習,實現真正地成長呢?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可供接收的信息量空前泛濫,但能否通過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在於學習者自己:學習者是否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可以將書中知識拆為己用,可以處理信息,可以解決問題。

歸根結底,學習者能否達到知行合一。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中,趙周老師為我們帶來拆書法,教你如何通過拆書,全面提升個人學習能力,學以致用,用書中知識指導自己的工作、生活,過好自己的人生。

03

到底應該怎麼來拆書呢?

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趙周老師推薦的是拆書幫的RIA便籤讀書法:RIA=閱讀拆頁+講解指導+拆為己用。

R是閱讀拆頁,拆書家請學習者閱讀原書拆頁。

I是講解引導,拆書家講解引導,促進學習者理解知識並關聯自己。

A是拆為己用,拆書家催化促動,促進學習者將書中內容拆為己用。

有人說,自己不想成為拆書家,就想自己讀致用類圖書時能拆為己用。作者推薦了一種工具「便籤讀書法」,學習者在使用「便籤讀書法」的同時也在鍛鍊真正的學習能力。

使用便籤法所需要的工具:便籤法所需要的工具很簡單,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輔助工具。

3種不同顏色的可以反覆粘貼的便籤紙,掌心大小為佳。3種不同顏色的便籤,分別用來做3類筆記。一組多色指示標籤,一支筆。

第一類拆解(I):用自己的語言重組信息。

第二類拆解(AI):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第三類拆解(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如何「拆書」,可以分為以下七步曲:

第一步:確定你要讀的是致用類的圖書,這是拆書法的適用邊界。確定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解決具體的問題,並能將其應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較快的速度閱讀。遇到書中的理論、觀點或者較難理解的地方,先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對我有多重要?如果重要或有用,則放慢閱讀速度。

第三步:拿一張I便籤,在I便籤用自己的語言簡要重述相關信息,也可以是總結自己得到的啟發,有價值的提醒。寫好後貼在相應的書頁。

第四步:針對書中的某個信息,問問自己有沒有相關的經歷,是否聽說或見到過類似的事情,寫在一張A1便籤上,貼到I便籤旁邊。

第五步:規劃今後如何應用。儘量先考慮應用的目標,再寫下達到目標應實施的行動。寫在一張A2便籤上,也貼在書頁上。

第六步:在貼了便籤的書頁旁,貼一張指示標籤。提醒自己這一頁有自己的學習資料。

第七步:看完一本書後,把所有的A2便籤拿出來貼在牆上,提醒自己日後應用,落實行動。

「便籤讀書法」是很好的學習工具,能幫助我們提升反思、提問、分析、整理、內化、應用……

學習能力的各個要素都可以得到強化,能幫助我們全面升級學習能力,學以致用。

04

那麼什麼樣類型的書籍可以進行拆解呢?

趙周老師把致用類書籍分為了四大類:實用類、理論類、敘事類和其他類。

實用類的書籍側重解決問題,通常強調實戰、貼近現實、案例較多。比如像《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追求卓越》、《如何閱讀一本書》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這樣讀書就夠了》也屬於實用類圖書。

實用類的書籍中一般會有大量的案例、解釋、前因後果的說明,在拆解這類書籍的時候我們直接根據書中給出的關鍵點進行拆解可以了。

理論類的書籍側重概念,比如教科書,體系完善、論述縝密。也有一些介紹某領域研究成果的書,比如《引爆點》、《黑天鵝》等。

理論類圖書一般不太容易理解,在拆解的時候就要找出作者的主要結論,總結核心理念,列出關鍵點。

列關鍵點的時候一定要保證自己充分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然後根據關鍵點聯想案例,進行拆解。

敘事類圖書,如人物傳記,通俗歷史,小說等,感性內容多於理性內容,讀起來輕鬆,更容易引發感慨而不是行動。廣義來說,電影、電視劇和談話節目也算敘事類。

敘事類書籍拆解的維度有很多,讀到某一段,心有所感,可以停下來思考,然後聯想到曾經在其他書中學到的知識,自己過去的經驗,相當於給已經儲備的知識加了一個案例。

也可以由這個故事聯想到其它事情,然後把幾個事情結合起來,深究其本質。

最後一個就是其他類,其他類就是你從一本書中拆解出的知識與指導和作者原意不同,我們稱之為「其他類」。

對其他類圖書的拆解,是一種「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式的拆解:你得到的啟發,和原書敘述的內容不是一回事。

比如把育兒類圖書拆解為對溝通力的指導,把健康科普類的圖書拆解為對邏輯思維的訓練。

拆書法更適合於致用類圖書,也許有人要說,小說或者科普作品不屬於致用類圖書,趙周老師說,只要你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又確實能拆解出對工作和生活有指導性的內容,那就可以把它當作致用類圖書。

05

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說過:

要想教給人們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不要刻意去教,而應該給他們一種工具,讓他們通過使用工具培養新的思維模式。

我覺得《這樣讀書就夠了》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不是教給我們「便籤讀書法」這樣的讀書學以致用的工具,而是教我們通過使用「便籤讀書法」,培養一種讀書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思維模式。

有了這樣的思維模式,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能成為你知識體系裡的一粒沙子,時間長了,必能聚沙成塔,構建起你自己的知識大廈。

有了自己的知識大廈,有了將知識拆為己用的能力,你何愁過不上想要的人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簡介:小確幸來一打,富書籤約作者,多家平臺專欄作者,期刊寫手,國家認證心理諮詢師,媒體人。用文字分享人生小確幸,感悟生命大歡喜,簡書@小確幸來一打,微博@小確幸來一打。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相關焦點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從小喜歡讀書,手頭只要有一點錢就用來買書。看,這與我在這篇文章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年輕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否則一些書等到一定年齡後就不太讀得進去了。童年及青年時代沒有大量閱讀,是我一生的缺憾。富蘭克林很幸運,他喜歡讀書,後來又有幸進了哥哥的印刷所工作,又結識了一些在書店當學徒的朋友,所以有書可讀。年輕時大量閱讀,可以開啟一個人的智慧。
  • 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還過不好這一生?
    「你學這,有什麼用啊?」當家裡戰鬥力爆表的七大姑八大姨對冷門專業的你發出靈魂拷問時,你會怎麼作答呢?是默不作聲心裡暗暗罵著與你何幹,還是保持微笑維繫塑料親情,又或是被問得啞口無言不知道怎麼用中國特色的答案回懟。這其實是一道送命題。因為可能連熱愛學習的你都不知道「你學著,到底有什麼用?」
  • 讀了那麼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趕緊試試這幾個辦法
    可往往現實是,讀書如山倒,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看了很多書,好像學到不少知識,但別人一問卻說不清;買來一堆想學的書,吭哧吭哧讀完,卻不知哪些對自己有價值......我們知道讀書的好處,但很難把讀書效用最大化,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化為成長的滋養,只是閱後即焚、讀後即忘。如何避免陷入「讀書無用論」陷阱,讓讀書成為成長利器呢?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寫不好?
    但是,確實有些家長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讀了許多書(甚至非常多),為什麼作文卻寫不好,甚至會成為老師批評的對象?通常,在小學階段,尤其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孩子的閱讀數量似乎與寫作水平不成比例。個別孩子,到了中學,寫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麼,原因究竟在哪裡?
  • 讀了那麼多育兒書,為什麼還是教不好孩子?答案你可能沒想到
    東南西北地侃,最後還是聊到了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兒,她的兒子。她說,她在事業上算是比較成功的了,可是面對自己四歲的兒子卻沒辦法,感覺都被兒子給整得內分泌失調了。除了工作,幾乎都是陪伴孩子,光是育兒書就快堆滿兩格書架了。可是,即便是「飽腹詩書」了,還是心力交瘁。最後,她總結出一個真理:養兒比工作累多了!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
    成年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啊,今天做個方案,明天交個總結,後天單位公眾號投個稿,分分鐘讓你對文字焦慮恐懼。寫作能力,已經悄然成為職場的必備技能。怎樣提高寫作能力?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真的是這樣嗎?有的家長很納悶:我娃明明書讀得也不少啊,怎麼就是寫不出作文呢?
  • 精益生產 25:學會了這麼多道理,為什麼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又到周五了,精益生產寫到計劃的25節,這一節,我給自己定的標題是:在職培訓。這讓我想到,培訓讓我們學會了這麼多道理,可為什麼我們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在說明問題之前,我還是不想離題十萬裡,精益生產還是要講的,培訓也是要談的。那麼首先,我想說說在職培訓的定義,以及它為什麼是精益生產的一部分。
  • 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書,還是做不好閱讀理解、寫不好作文?
    我閨蜜的孩子兩年級的時候一直寫不好作文,每次都沒法達到老師規定的字數,閨蜜很著急,託人介紹了市裡的名師,周末駕車一個多小時,帶著孩子去了名師家裡,求指導。老師跟孩子聊了聊,就說這孩子看書太少,沒法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好作文,閱讀量一定要跟上,先回去看個一年書,大量閱讀課外讀物,再來看看能不能指導。
  • 【事不過三】No.11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感謝上周的微信打賞用戶:@路野 @👹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內容:1、選擇那些能讓你受益的信念;2、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3、寫清楚 What 、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不過三件:認識自己,好好學習,好好生活。
  •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不論是讀書、考試,還是工作、賺錢,都不可能瞬間完成、取得成績。有時,還往往伴隨著焦慮。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就是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說通俗點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間差距過大,從而產生焦慮。《認知覺醒》作者周嶺,36歲前除了本職工作,其他時間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刷搞笑視頻、喝酒到爛醉、沒事就睡覺,時常焦慮,卻從沒想過改變。
  • 沒有過好人生?是因為讀的書還不夠好,懂得的道理還不夠多
    以前很流行一句話,叫「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還有一個版本是「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時候覺得這話說得真實扎心啊,說出了很多人想說又說不出的酸楚真相。然而近日接觸樊登讀書會,聽樊登老師讀了幾本好書,忽然覺得上面的話其實是有問題的。
  • 情緒習慣告訴你為什麼彩票中了3000萬元,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15塊錢買了個彩票,還是機打的,結果中了3000萬。很多人很羨慕,笑笑也是實名制的羨慕嫉妒恨。多麼希望和那個幸運兒一樣,就此走上人生巔峰,過得幸福快樂無憂無慮的日子。但是過了一段時間後,竟然出現了反轉。隨著時間的流逝,前者的幸福感降到了中彩票之前的,後者的恢復到車禍之前的。這直接說明了我們過得幸不幸福,短時間內的確可以通過天降橫財這種方式或者飛來橫禍這種意外打亂,長遠的看,還是我們本身的情緒習慣帶給我們的幸福感。
  • 為什麼讀很多育兒書,還是教育不好孩子?這3個坑不要踩
    今天收到了一個讀者的留言,她說:為什麼我看了那麼多育兒書,還是教育不好孩子呢?孩子不願意自己上廁所和收拾東西,怎麼破?其實我自己也經歷過這樣的困惑,看了很多育兒書,企圖用書裡的東西去套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結果還不如孩子奶奶的經驗起作用。難道真的看書無用?當我在深夜裡再次翻起了育兒書,我突然發現了一直以來被我忽視的問題。有三個原因導致了育兒之路的一些問題。
  • 道理都懂,可是你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是為什麼?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讀過很多書,走過很多路,遇見過很多人,可是我們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不否認你懂,但是這裡最大的問題是你沒有動力去行動,動力來源何處?其實動力就是你覺得這個事情做了你能得到好處,你覺得有意義,從而去刺激自己行動起來。
  • 讀了很多書,為什麼作文還是寫不好?
    很多中學生讀書量不小,作文卻總是寫不好,家長們也被這個問題深深困擾。寫不出質量好的文章,必然有原因,竊以為,原因有三。一、讀的書目不對,語言運用不熟練。中學生讀書,最好先讀古典名著,可以選擇文白參照的版本。
  • 【幸福學苑·於丹私塾】讀過那麼多心靈佳作,為何還過不好這一生(限量席位申請中)
    次定製式私密授課每兩月授課1次,每次2天12大主題激活女性生命基因她是中國最有名的女人之一,她在電視上孜孜不倦的傳播正能量,她的書多次再版她博古通今,文採激揚,風雅雍容符合這幾個條件的人,有且只有一個。
  •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靠吼來「徵服」孩子?
    她家兒子8歲,整體上很乖,給他安排好的事情,基本上都能按約定做完,但是,每天晚上,她還是要「火山爆發」一次。為啥呢?據閨蜜描述,她家娃雖然都在按她的安排做事,寫字啊,練琴啊,做口算題啊,可明顯是身體在做,腦子在神遊的狀態,稍微多做一點,就唉聲嘆氣,提醒他認真一點,還一臉不耐煩。於是,閨蜜的那個火就蹭蹭的往上冒,忍不住嗷嗷起來。
  • 心理學:《認知覺醒》告訴你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
    現在很多的人會有一種感嘆,並且很難想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懂得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個問題應該直接這樣問,更清楚明了,直指核心:「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不想做,怎麼辦?」其實問題還是出在我們根本沒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