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趕緊試試這幾個辦法

2020-09-05 PP醬手帳插畫

最近一則「年薪百萬招老師」的消息刷屏朋友圈。原來是清北網校將提供200萬年薪,且上不封頂的薪資待遇,招募名校畢業、熱愛教育事業的優秀教師。

這個時代在偷偷犒賞會讀書的人,類似這樣的消息並不少見。讀書是性價比超高的個人投資方式,不少人急著用大量閱讀來提升自己。可往往現實是,讀書如山倒,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看了很多書,好像學到不少知識,但別人一問卻說不清;

買來一堆想學的書,吭哧吭哧讀完,卻不知哪些對自己有價值......

我們知道讀書的好處,但很難把讀書效用最大化,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化為成長的滋養,只是閱後即焚、讀後即忘。如何避免陷入「讀書無用論」陷阱,讓讀書成為成長利器呢?

彭小六寫的《讓未來現在就來》一書中,從時間管理、高效能人士的習慣、知識體系的搭建、閱讀的方法等維度講解,為我們指明成為一名高效能人士的通用方法。書雖讀的多,卻陷入低水平勤奮怎麼辦?書中給我們幾個解決辦法。

一、面對知識洪流,給自己造一個知識羅盤


作者調侃自己曾是一名囤書狂,看到朋友圈曬書就買,看到書單就收集,看到免費電子書就領。就像蠻荒時代的原始人,不管找到的東西如何,先囤著再說。

但知識何其多?成熟的學習者還得學會取捨。時間管理上有一個「80/20」法則,指你80%的收益或價值來源於你20%的努力。放在閱讀上,我們的80%的讀書價值來自20%的書籍,找準那關鍵的20%才能讓讀書效用最大化。這得先跟作者來了解下知識分層及知識分類。

知識分層包含通用知識、專業基礎和專業知識。不同群體、不同階段我們對知識獲取的側重點不同。比如你還是學生,則需多掌握通用知識和專業基礎,如果你是多年職場人士,則要加大專業知識的獲取。作為讀書功利主義者,就需增加「生存需求的閱讀」。它能切實地在工作、生活、心理等方面幫我們找到一些解決的辦法。這種閱讀就像主食,是增加飽腹感的「乾貨」。

知識分類

知識分類包含4部分:


1、舒適區:自己知道已經知道的知識;


2、學習區:你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3、寶藏區: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


4、盲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如何有效讀書?根據這四大塊進行個性化、針對性學習:舒適區是用來走出的,學習區是用來拓展的,寶藏區靠分享去發現,盲區需保持謙卑。

閱讀就像一場打怪升級遊戲。如果基本的技能操作你已熟練掌握,這就是你的舒適區。但你還需把放大招、技能、走位等操作靈活結合,這樣才能應對不同敵人。拓展舒適區,會讓你的生存技能直線上升。

平時還需在學習區加速探索,這樣才能增加勝算,實現等級升級。在這過程中,你會通過技能分享、輸出獲得其他小夥伴的認可,發現自己的寶藏區。但是不管你再怎麼強大,都有你未知的強敵,有神秘大BOSS遠超你。對盲區保持敬畏、謙卑學習才不會讓你過早挑戰、一命嗚呼。

接下來,利用「知識分層+知識分類」為我們造一個知識羅盤,我們來看一下作者的做法:

知識羅盤示例

1、列出自己所有的技能,統統寫下來;

2、將這些技能分類,放入知識羅盤中;

3、結合工作生活現狀,根據輕重緩急去調整技能盤;

4、根據學習區和寶藏區的內容確定自己的行動計劃。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我們要把精力放在真正有用的點上。知識羅盤的作用就是給我們制定了一個學習方向。面對浩瀚繁雜的知識庫,東一榔錘西一榔錘會讓我們腦子容易一團漿糊。學會聚焦核心方向去拓展,搭建知識體系,讓閱讀效果看得見。

二、讀書重點不在於多少,而是你運用了多少

一年完成了多少本書的成績,成為一些人朋友圈炫耀的資本。

《成甲說書》的主理人成甲曾一年讀近200本書,但發現自己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後來,他改變學習策略、優化讀書方法,書讀的數量少了但質量卻提升了。2016年,他被羅輯思維評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

讀書的重點不在於數量,關鍵是書中的多少知識能為你所用。找到書中對你有用的20%臨界知識,為你服務就夠了。臨界知識指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或定律,也就是書中的「西瓜」,而非芝麻。

帶有目的去讀書會讓我們捕捉到書中的「西瓜」,讀之前想想自己為何要讀?想解決什麼問題。讀書就像射箭,目的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三、提升閱讀效果,讓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骨骼

1、看書下飯,採用不同讀書策略

掌握一定的讀書技巧,不同類型的書腰要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經典類閱讀需細嚼慢咽、不斷重溫;商業類書籍適合利用80/20法則快速閱讀;休閒讀物適合隨意閱讀......閱讀不同的書籍需採用「換擋」思維,就像開車時快慢結合,遇到精彩處甚至要停下來慢慢體驗。

2、以教為學,不斷輸出

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是檢驗你讀書效果好壞的標準之一。

教是最好的學。在學習金字塔中,教授別人能實現90%的知識轉化,是最好的主動學習。可以通過讀書社群、拆書幫、文章、視頻、公司內部會議等形式來分享,及時地輸出會讓你的輸入有所檢驗並得到鞏固。

學習金字塔

你不必學富五車、萬事俱備才去分享。就像行動派創始人琦琦說的:「當我們走了十步的時候,就可以告訴在走三步的人,我們是如何到達的。」踏出分享第一步,你會發現最大的受益人是你自己。

3、保持開放心態,拓展舒適區

你相信一本書能讀出千元甚至是萬元效果嗎?有的人會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在思維上給自己亮起了紅燈。但如果你保持開放態度,進一步去拓展認知,你會發現讀完一本書可以通過寫稿、開設讀書會、開辦網課、出版社合作等形式,賺得滿盆金箔。思維一打開,你會發現很多事沒有那麼困難。這就像學理財,讓自己變得富有,第一步就得學習富人思維。

閱讀中保持開放的心態能讓我們產生更多的連結,也會讓我們慢慢具備高效能人士體質。

讀書的技巧還有很多,找到適合自己的那20%並運用下去。光說不行動,即使「讀書破萬卷」,也難做到「下筆如有神」。這就像一個人永遠在岸上看別人教授遊泳技巧,他能學會遊泳嗎?與其盲目追求一年讀多少本書,不妨慢下來思考下上面幾點你做到位了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01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我的朋友小A,每年年末在朋友圈曬年度總結,年初在朋友圈曬新年計劃,無論她的總結還是計劃裡,都少不了的是讀書清單。前幾天朋友聚會,小A一臉落寞地問我:「為什麼我那麼努力,讀了那麼多書,還是過不好我的人生啊?」我問她:「咱倆都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當時都感慨良多,雄心勃勃,發誓要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來高標準嚴要求自己,你覺得你做到了幾個?」
  • 《富蘭克林自傳》:為什麼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富蘭克林從小喜歡讀書,手頭只要有一點錢就用來買書。看,這與我在這篇文章中的觀點不謀而合年輕時候一定要多讀書,否則一些書等到一定年齡後就不太讀得進去了。童年及青年時代沒有大量閱讀,是我一生的缺憾。富蘭克林很幸運,他喜歡讀書,後來又有幸進了哥哥的印刷所工作,又結識了一些在書店當學徒的朋友,所以有書可讀。年輕時大量閱讀,可以開啟一個人的智慧。
  • 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還過不好這一生?
    但是「我學的這」,真的有用。我可以用它來更好地過這一生。一個期末,我和一個朋友一起約好晚上在圖書館學習局,結果久等不來。我只能自己一個人開始攻克最後一篇最難的期末論文:「共享經濟是否應該承擔傳統的道德義務?」
  • 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試試這幾個簡單實用的隔音辦法
    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被各種噪聲困擾的煩惱,房間隔音不好,真的超級影響正常的休息和生活。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有沒有什麼簡單實用的隔音辦法?房間隔音不好是什麼體驗?總之,房間隔音不好,絕不是什麼享受。睡不好覺,沒精神,不敢大聲說話,做點什麼都要顧忌著會不會影響別人,隱私可能不知不覺中就被暴露了,沒有什麼生活質量可言。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分享幾個隔音辦法房間隔音不好怎麼辦?要麼就是搬走,要麼就是忍受,要麼就自己想辦法解決。
  • 聽過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認知覺醒:用行動化解焦慮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名為《認知覺醒》的書,書中將焦慮的產生講解得非常透徹,還給出了相應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這就是焦慮產生的根本原因。說通俗點就是:欲望和能力之間差距過大,從而產生焦慮。《認知覺醒》作者周嶺,36歲前除了本職工作,其他時間跟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刷搞笑視頻、喝酒到爛醉、沒事就睡覺,時常焦慮,卻從沒想過改變。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作文寫不好?
    但是,確實有些家長非常疑惑,自己的孩子讀了許多書(甚至非常多),為什麼作文卻寫不好,甚至會成為老師批評的對象?通常,在小學階段,尤其在小學四年級之前,孩子的閱讀數量似乎與寫作水平不成比例。個別孩子,到了中學,寫作水平也非常一般,那麼,原因究竟在哪裡?
  • 讀過很多書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可能是你的讀書方法有問題
    大文豪蘇軾發願要「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如今,我們都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也開始讀各種書,但很多人都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讀了很多書,但是讀過就忘了,對自己的人生好像也沒有什麼幫助。這是怎麼回事呢,難道這些大家們都是騙人的嗎?
  • 【幸福學苑·於丹私塾】讀過那麼多心靈佳作,為何還過不好這一生(限量席位申請中)
    次定製式私密授課每兩月授課1次,每次2天12大主題激活女性生命基因她是中國最有名的女人之一,她在電視上孜孜不倦的傳播正能量,她的書多次再版她博古通今,文採激揚,風雅雍容符合這幾個條件的人,有且只有一個。
  •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
    為什麼我們知道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呢?這個問題很常見,也很經典,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道理」和「過好」之間到底需要什麼紐帶呢?如果「知道道理」不能直接推出「過好這一生」,那中間肯定還有一個中間變量,這個中間變量究竟是什麼呢?「道理」指代理論,「過好」指代實踐。用通俗的話來說,這就是理論指導實踐,但理論為什麼指導不了實踐呢?從邏輯上來說,應該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我們沒有真正地理解理論,二是雖然我們知道「道理」,卻沒有真正地去執行這些道理。
  • 考研還有3個多月,開始焦慮?不妨試試這3個辦法
    不知不覺中,離考研初試的時間已經僅有3個多月的時間了。是不是感覺時間不夠用,我還有那麼多書沒有看,開始變的焦慮。為避免考生焦慮,本人都是間隔一段時間對考生進行倒計時提醒,在一定程度能夠緩解焦慮,並且偶爾的提醒能夠確保考生不鬆懈。有張有弛才是最佳備考狀態。如果你依舊感覺焦慮,不如試試這3種方法。
  •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韓寒的電影《後會無期》中有這麼一句話:「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相信很多人都深有感觸。這句話引得無數人深思,也引得無數人為自己的悽涼而感慨萬千。大家不禁要問: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沒有過好人生?是因為讀的書還不夠好,懂得的道理還不夠多
    以前很流行一句話,叫「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還有一個版本是「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那時候覺得這話說得真實扎心啊,說出了很多人想說又說不出的酸楚真相。然而近日接觸樊登讀書會,聽樊登老師讀了幾本好書,忽然覺得上面的話其實是有問題的。
  • 【事不過三】No.11 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感謝上周的微信打賞用戶:@路野 @👹 本期主要分享三方面的內容:1、選擇那些能讓你受益的信念;2、為什麼聽過那麼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3、寫清楚 What 、Why 和 How 的重要性。 重要的事情不過三件:認識自己,好好學習,好好生活。
  • 買那麼多書又讀不完,有意義嗎?有!
    基於在讀療所的經驗,2013年,她們發表了《The Novel Cure: An A-Z of Literary Remedies》一書,隨後被譯成各國文字。這本書的書名不好翻譯成中文,因為Novel在這裡是個雙關語,既有新奇又有小說之意。或許可以譯為《小說藥:文學治療A-Z》。各個國家的讀療師隨後因地制宜,推出了各自本地化的讀療書單。
  • 為什麼學了這麼多道理,卻還過不好這一生?
    第4部分講了夢,了解潛意識有個難處,因為潛意識就是你意識覺知不到的東西,如果在覺知方面訓練不夠,了解自己的潛意識,會有難處。而夢,是每個做夢的人都可以使用的進入潛意識的捷徑。第5部分講了自我防禦機制。這不是一個純個人現象,也不是一個家庭現象,他至少是一個家族式的問題,甚至是全華人這個集體水平的問題。武老師見張宏傑和孫隆基的書指出,之所以逼婚這麼嚴重,因為在生育文化中,生育是頭等大事,每個人都要完成傳宗接代。這是「大祖先」交給的任務,完不成這個任務,單個人是不配列入家族祠堂,只有成家生子的人才可以。
  • 太情緒化的人,過不好這一生
    在準備才藝的過程中,她因為一句歌唱跑調了而自己生悶氣,讀不準就不停下,一直讀,越讀越不好,讀不好就情緒失控。一次我們練習結束後,叫她一起去吃飯。她說,她還要等一會,讓我們先走。當我們吃完飯回來到練習室,還看到她一直在唱。
  • 嬰兒經常吐奶,「拍嗝」並非是最佳辦法,試試這幾招比「拍嗝」好用
    嬰兒經常吐奶,"拍嗝"並非是最佳辦法,試試這幾招比"拍嗝"好用導語養育寶寶是一個辛苦活,這些父母們都知道,當然有過養孩子經驗的父母會比較得心應手,可是對於一些新手父母來說,養孩子簡直就是蒙眼探路。尤其是對於寶寶吐奶這件事情,大部分新手父母都會手足無措,有的時候甚至被寶寶吐奶的情景驚嚇的不知所以。那麼剛剛出生的小寶寶吐奶的原因有哪些呢?
  •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大家好這裡是小天,每周二依舊為大家帶來好聽的音樂和音樂背後的故事。這次要分享的是來自《後會無期》電影同名歌曲,鄧紫棋的《後會無期》。最近偶然聽到了這首歌的英文原版,有感而發,於是來給大家分享一下。優秀的劇情把控、音樂的巧妙運用、以及與眾不同的人物結局,幾個元素加起來,稱之為巔峰之作也不為過。而鄧紫棋的主唱,倒是有點意外之喜。當最後一刻如同海上縹緲的聲音傳來,也讓我對她的歌唱風格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年輕時喜歡郭敬明,長大後開始喜歡韓寒。這句話說明了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的事是不一樣的。
  • 考了那麼多場試,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種故地重遊的感覺,令我開始懷疑:昨日種種,是否真的發生過。考生正在等待下午的考試03我私以為,那麼多年的考試經驗,讓我早已經練就了一身這種「不慌」,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我覺得自己穩操勝券,而是我早已給自己留下了後路,安慰著自己即便考得不好也沒關係,安慰自己此刻再看也不一定能看得進什麼。因此,此刻坐在暖暖的太陽底下,其他人都認真地翻著書,我卻一個字都看不進去,於是拿起手機,在便籤裡打下了這些文字。
  • 讀了那麼多書,為什麼還是寫不出來?
    成年人的日子也不好過啊,今天做個方案,明天交個總結,後天單位公眾號投個稿,分分鐘讓你對文字焦慮恐懼。寫作能力,已經悄然成為職場的必備技能。怎樣提高寫作能力?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真的是這樣嗎?有的家長很納悶:我娃明明書讀得也不少啊,怎麼就是寫不出作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