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巧,我今天軟考的考點,和去年考研的考點在同一個地方。
同一棟教學樓,甚至坐在了和去年某科目相同的一間教室裡。
和去年一樣溫暖的太陽,和去年一樣安靜的午後,去相同的食堂吃了午飯,回來坐在和去年相似的位置,等待下午的考試。
這種故地重遊的感覺,令我開始懷疑:昨日種種,是否真的發生過。
圖1
時至今日,說到考試,我還是會感到有一點淡淡的酸澀,有一種要熱淚盈眶的衝動,有一種逝者如斯昨日恍如隔世的不真切感。
從小到大,我們大大小小經歷了無數次考試:非常重要的,有點重要的,不太重要的......一場又一場,永遠沒有盡頭。
我們背水一戰、拼盡全力,我們吊兒郎當、隨便考考,我們膽戰心驚、憂心不已,我們胸有成竹、勝券在握.....
每一次,都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記,考試時或許只是某個雲淡風輕,和往常沒什麼不一樣的下午,考過後卻可能是一個一個不同的人生。
我們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中,長大,懂事,成熟,老去。
考生正在等待下午的考試
我私以為,那麼多年的考試經驗,讓我早已經練就了一身「遇試不慌」的本領。
這種「不慌」,很大程度上並不是我覺得自己穩操勝券,而是我早已給自己留下了後路,安慰著自己即便考得不好也沒關係,安慰自己此刻再看也不一定能看得進什麼。
因此,此刻坐在暖暖的太陽底下,其他人都認真地翻著書,我卻一個字都看不進去,於是拿起手機,在便籤裡打下了這些文字。
畢竟啊,拿著手機打字要比認真地看書更輕鬆,天馬行空要比專心致志更容易,給了自己一個B計劃,A計劃就算完不成,也還有路可以走下去。
我們每天都可以給自己找到成千上萬個選擇B計劃的理由,而且全部都可以心安理得。
圖
以前看到過這麼一個心理學的結論:「不敢盡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是一個普遍現象。
不盡力去爭取,等到失敗的時候,用「我還沒有盡力」這樣的理由麻痺自己,仿佛就能證明自己的能力遠遠不止如此。
雖然有點扎心,但是好現實。
當我在思考我為什麼不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其實已經知道,我只是不敢拼盡全力,因為A計劃太艱苦,因為B計劃更輕鬆。
不過,「不敢拼盡全力」也只是存在於當我還有B計劃的時候。
在我還有路可退還有B計劃可選的時候,我便想著,放輕鬆,對自己不要那麼狠啦,不拼盡全力也可以的。
可是,如果有一天,B計劃沒有了,在我面前只剩下A計劃一條路的時候,那就到了不得不拼盡全力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