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來是與母親愉快聊天,想在母親節回家,卻最後以我在忙為藉口中斷,起因是她認為我一人在外,做飯比較麻煩,叫我回家蹭飯,我拒絕了。
理由是我現在住的地方工作生活比較方便,再者我認為父親脾氣不好,在家看不慣的地方會嘮叨。
母親聽到這,就開始了長篇大論,&34;
我解釋道: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他內心肯定希望我過得好,可是他的脾氣我也了解,沒必要這麼大了還在家蹭飯,有時間我回家看你們就行。
母親還想解釋什麼,我果斷的打斷,作為成年人,父母內心的深愛誰都了解,但是我們也明白該如何和秉性不同的父母相處,更明白作為獨立的人,應該做些什麼。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母親的教育,每次我有些情緒或者說出負能量的現實,母親第一句話就是堅決否定,然後開始說正確的態度。
作家韓寒的一句話,改編後放在這非常恰當:父母講了無數的道理,我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再想想自己在平時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有也難免說些大道理,看看孩子的反應,感覺就是你說你的,聽不聽我隨意,孩子的表情沒有任何觸動。
1.道理無法改變孩子
而這種大道理式的勸說,不僅我會有,很多父母都會告訴孩子無數道理,可是結果卻是孩子沒多大改善,時間久了,父母會覺得孩子故意如此,只能進行暴力制止。
微博就曾發過這樣的新聞:成都的7歲洋洋不聽媽媽話,經常性的撒謊騙人,媽媽多次教育無果,就開始經常性暴力毆打,甚至把掃帚打斷,周圍的鄰居看不下去了,告訴洋洋媽媽要是繼續這樣就報警。
再看看新聞圖片上洋洋的傷口,小腿上一條條紅印,臉上各種小的傷口,有些周圍還伴隨紅腫。
光是看這些傷口就可以感受到當時媽媽的憤怒,也可以感受到孩子有多疼。可是讓父母無奈的是,想要教會孩子正確,孩子卻在錯誤的路上越行越遠。
父母拼勁了全力,孩子傷痕累累,父母與子女爭鋒相對,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前不久引起廣泛關注的&34;7歲親生兒子天天事件,也是因為天天媽媽面對孩子偷錢,戳同學眼睛等行為,多次平心靜氣教育沒效果。
最後孩子被媽媽打到住院,媽媽因此被刑拘,記者採訪孩子時,孩子說不管媽媽怎麼對他,他還是想要她回來,這句話讓很多人不禁潸然淚下。
也讓我們多一些思考,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怎麼樣的方法能夠帶來我們想要的教育效果。
2.孩子想要懂他
曾經在心理學書上看到一個案例,一家三口因為父子關係,找到心理諮詢師,父親對孩子不斷拒絕和他玩耍感到生氣。
父親無法理解孩子,覺得自己在做個好父親,孩子卻從未給過回應,只想離自己遠一點,這時候心理諮詢師看向孩子,孩子低著頭不說話。
當心理諮詢師和小男孩溝通,小男孩因為怕生,回答的慢一些,有些害羞,這位父親大為惱火,質問孩子為什麼不快速回答問題。
心理諮詢師看著父親的語言表情,猜出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爸爸親近,經過與孩子的交流,孩子說每次爸爸和他打籃球,只會指出他的不足。
久而久之,孩子覺得和父親一起玩耍是痛苦,而非快樂,就想各種理由拒絕父親。
本來父子之間的歡樂時光,卻處處講正確的道理,這成為了孩子的壓力,而非親密陪伴。
在與孩子的母親的交流過程中,也可以感受父親對於母親的各種要求,感覺不到兩人是夫妻,母親像是唯命是從的下屬,父親高高在上的指揮一切。母親都尚且如此,更別說幼小的孩子。
父親把工作中一絲不苟的態度拿來對待家人,孩子的行為在他的眼裡漏洞百出,自己不斷指出孩子的缺點,這樣的話不管說的有多正確,孩子也不樂意接受。
成人講利弊,孩子想要的是父母愛自己,道理是冰冷的,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體察他的情緒感受,孩子才能感覺到溫暖的愛意,而愛是促進孩子改變的最大動力,大道理卻不能。
3.愛才是改變孩子的良方
法國教育學家盧梭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魯迅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巨匠,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獨到的見解,周海嬰是魯迅先生唯一的孩子,後來成為了無線電專家,魯迅先生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沒。
有一次,魯迅買了萬花筒玩具給周海嬰,就是隔著玻璃轉動,可以看到不同的花樣,誰知上午才給孩子,下午就被摔成了碎片。
一般的家長會怎麼做呢?我想不外乎說教或者責罵,脾氣暴躁一些的可能直接會打孩子。
魯迅的妻子許廣平也是如此,而魯迅制止了妻子的行為,對妻子說,這是因為孩子對萬花筒好奇,想要知道其中的原理,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需要維護。
事後魯迅與兒子交流,發現兒子確實想要一探究竟才會如此,並不是調皮搗蛋。
詩人柳亞子曾說過:近代對於兒童教育最偉大的人物,我第一推崇魯迅先生。"
知名演員孫儷也對理解孩子的感受倍為推崇,她曾經在微博情真意切的寫道: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一個擁抱。
孫儷的教育方法並不是不管孩子的錯誤,而是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用愛理解,之後再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幫助他循序漸進的改正。
4.用平等的視角看待孩子
我們之所以感覺孩子問題多,哪裡都不好,是因為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居高臨下的俯視孩子,孩子從零開始,自然出錯的概率高。
當我們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對他的很多幼稚的行為和想法,會有更多的包容。
安東尼在 《小王子》裡寫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不幸的是,其中記住這一點的並不多。
當你與孩子共同成長,互相扶持時,孩子會因愛而被驅動,當你站在制高點審判孩子時,都已經定罪,孩子何談機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