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父母才會掏心掏肺跟孩子「講道理」,聰明的父母是這樣做的

2020-10-03 逗逗媽育兒

文丨逗逗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黃磊曾經在社交平臺上發過一條動態,看完讓人有種既無奈又引人深思的感覺。


教師出身的他,情商非常高,在教育和育兒上,道理講的一套一套的,他習慣以理服人。不過,最近在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上,他卻遇到了對手,而對手就是他的教育對象女兒。

事情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女兒沒有把碗裡的食物吃完,於是黃磊就藉機教育女兒不要浪費糧食。


黃磊:不要浪費。女兒:我知道

黃磊:為什麼?女兒:不知道。

黃磊:你現在浪費的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從地裡種出來的,你現在浪費的東西長大了就吃不到了。

女兒:所以我以後一直吃糖,因為我從不浪費。

黃磊:公主從不浪費。

女兒:公主從來不吃飯。


本想著教育女兒不要浪費糧食,結果目的沒達到,最終話題被迫終止。


小時候,父母習慣了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我們,甚至企圖以理」制服「我們。然而,對於孩子來說,講道理真的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嗎?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是否會乖乖聽話,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


盧梭曾經說過:「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這一點在朋友小雲的身上得以驗證。小雲有一個5歲的兒子,今年上幼兒園中班。上學之前,她帶兒子去買書包。她打算給孩子買一個簡單實用的背包式書包,但兒子非要拉杆式書包。


為了說服兒子,她耐心地跟兒子說拉杆式書包有哪些缺點,背包有哪些優點。儘管霹靂吧啦說了幾分鐘,但兒子還是堅持要買拉杆式背包。兒子說其他同學都用這種書包,他也想要這種。最終沒能說服兒子,只好買了拉杆式書包。


不過,喜歡了一段時間後,兒子就嚷嚷著說要換一個背包,不想要拉杆式書包了。原來這種拉杆式書包很重,每次都要自己拉,遇到樓梯還要自己提,很費力,兒子覺得很麻煩。

後面小雲就明白,講道理不一定可以說服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在實踐中得出經驗,未必是一件壞事。


是啊,與其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只有他體驗過才知道是好是壞,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比起掏心掏肺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呢。


讓孩子親身體驗。

很多事情如果不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光講道理,是說服不了孩子的。比如,就像上面提到的小雲,她企圖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改變孩子的想法,但兒子並沒有死心,最終自己用了,發現拉杆式書包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才知道媽媽說的是對的。

小雲說通過這件事,兒子更願意聽她的話,更加信任她。如果每次都通過講道理或者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甚至會跟父母產生隔閡。


在孩子做決定之前,先把可能遇到的困難和需要付出的代價跟孩子說清楚。


當孩子想做一件你不支持的事時,可以先把做這件事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需要付出的代價告訴孩子。讓孩子多去嘗試,多碰壁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畢竟經驗是實踐出來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


尊重孩子的選擇,減少對孩子的控制欲。

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會對孩子有控制欲,希望孩子上好的學校,找體面的工作,按照自己的要求找另一半等等。

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不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家長便會產生一種失控感,開始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孩子,有的家長甚至道德綁架孩子。


其實,這種過度的控制欲不僅會讓家長自己覺得無助,失落,還會讓孩子反感,增加孩子的壓力。因此,家長要放鬆心態,處理好自己的控制欲,把孩子人生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負責。


在育兒上,喋喋不休地講道理未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也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多嘗試,多體驗也不失為一良策。


【今日話題】你是用哪種方式教育孩子的呢?

(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

關注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內容喲,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與你攜手同行育兒路!

相關焦點

  • 低層次父母才和孩子掏心掏肺的講道理,一流父母是這樣過度矛盾的
    孩子成長道路上,總會有一些瞬間會讓父母火冒三丈,每一位父母的教育方式也都大有不同,有的會直接拿起雞毛撣子揍上一頓,也有的會掏心掏肺和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這種苦口婆心的教育方式來徵服孩子。當然,直接揍一頓的教育方式我們並不提倡,毫無智慧的父母才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可總是以講道理的方式來說教孩子,更是「低層次父母」的表現,你認為孩子能夠聽進去你說的那些大道理嗎?
  • 低層次父母才和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一流父母是這樣過度矛盾的
    孩子不聽話就講道理,這種處置真有效嗎?她的女兒今年10歲了,一直以來就活潑好動,經常在家裡鬧情緒、發脾氣,每到這時,媽媽便按照網絡上學來的教育方式,說不能打罵孩子,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與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
  • 李玫瑾:一流父母「找方法」,三流父母「講道理」,孩子差距明顯
    面對這種每個家庭養育孩子時,都會出現的問題,父母不同的做法,能夠決定孩子的高低。有的父母在孩子犯錯時,總喜歡嘮嘮叨叨給孩子講一堆,自己認為非常有用的大道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愚蠢」的,孩子根本不聽甚至還會頂撞自己;孩子也很委屈,認為父母太古板老套無法溝通。
  • 掏心掏肺疼孩子反被記恨,李玫瑾:3件事不能慣著,長大才知感恩
    父母不想吞下&34;的娃這顆苦果,一定要抓好家庭教育,不要對孩子掏心掏肺,不然孩子很容易恃寵而驕想當初掏心掏肺,如今被掏心掏肺,感覺半輩子都白過了。你當這孩子得了好,至少有點愧疚?不會的,反而她還會記恨你,為什麼?你的存款不夠啊,怎麼不是幾億?看到這樣的事,是不是對養孩子充滿恐懼?
  • 父母注意,若養了以下類型的孩子,掏心掏肺也是真心餵了白眼狼
    文|暖時光作為父母,自然誰都希望自家孩子長大了有出息、成大器,然後尊重孝順自己,這樣父母們才會感覺曾經自己的所有犧牲和付出也都值得了。畢竟,為了把孩子教育好,在孩子身上,可以說父母們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沒辦法計算的。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做
    曉芹說,總是給孩子講道理,其實是沒有用的!二、李玫瑾說:低層次的父母,才會給孩子講道理!李玫瑾作為育兒領域的專家,她曾經提出在孩子六歲以前,你給孩子講道理,她可能根本就聽不懂!在孩子情感還沒有發育完全的時候,他的世界裡只有父母,他不懂什麼是感同身受,也不知道為別人著想。總是和孩子講大道理,對孩子來說未必能理解,所以講了等於沒講。到了孩子六歲以後,能聽懂你的大道理,可是每天不停地在孩子的耳邊念叨,孩子會覺得很煩躁,只是迫於壓力臣服。
  • 一位母親的真心話:不對女婿掏心掏肺,不是絕情,是對自己好
    一位母親的真心話:「不對女婿掏心掏肺,不是絕情,是對自己好!」為什麼呢?接下來一起聽她說一說,大家就大概了解了。01、項阿姨,54歲我跟丈夫,生育了一子一女,現在都已經結婚成家了。我們倆夫妻的個性挺隨和的,對待孩子們的另一半,都很真誠與熱情。也就是說:不管是對待女婿,還是對待兒媳婦,都幾乎是跟對待自己的孩子一個樣。
  • 別再掏心掏肺對孩子好了,李玫瑾:要為孩子好,記住三不慣兩不管
    其中一些選擇掏心掏肺地對孩子好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對孩子越是掏心掏肺,對孩子越好,孩子反而會越叛逆,效果反而並不讓人滿意。琳琳感到很委屈,明明自己和老公兩個人對寶寶是掏心掏肺一樣的對待李玫瑾教授對此指出,孩子的這種表現其實正是父母無底線的愛釀成的惡果。父母越是掏心掏肺地愛孩子,孩子越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等到父母想要去管教的時候已經晚了。聰明的孩子反而會利用這種愛來威脅父母。
  • 三流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聰明的家長要懂「過度矛盾」
    同事把這個道理和孩子講了之後,孩子怎麼都聽不進去,就是想要買一個拉杆式的書包。其實同事也知道,孩子之所以要買拉杆式的書包,並不是他有多麼的喜歡,只是因為學校裡面的其他同學都開始用這種書包,所以,孩子也不過是想要跟風而已。
  • 【教育】如何和孩子掏心掏肺聊天
    聽說現在孩子長大了,翅膀硬了,就不再和父母聊天了,甚至一天10句話都說不到。最誇張的行為:吃完飯,拍拍屁股就走了,關上房門。這是讓父母很無語很難受的一幕!孩子關上聊天的門,是因為父母總是在說教,而且說的話題是孩子本身,顯得很沉重又無趣。孩子是喜歡聽故事的,當話題的主角是自己爸爸、媽媽、老師,尤其是聽到一些很牛的大人也會出糗、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歷時,孩子通常是非常有興趣的,充滿好奇,聽得特別認真。當孩子不和你溝通時,是因為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孩子,沒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來對待。
  • 跟孩子嘮叨講道理,多是「低層次父母」!李玫瑾:聰明父母這樣教
    而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公開表示過:父母的嘮叨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像是明珠一樣珍貴,孩子都會聽父母的話,一步一步向前走,但是等到了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話就像是垃圾一樣,如果孩子出現不聽話的的情況,多半是父母的教育沒有做到位。
  • 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停給孩子「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一般這樣做
    講道理是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犯的一個錯誤,在家長的觀念當中,想要用自己這麼多年來的經驗給孩子鋪平一條道路,讓孩子少走一些彎路。這樣的初衷雖然是好的,但是現實往往是很多的孩子聽不進去父母講的道理,甚至會覺得很厭煩,還會產生親子隔閡。由此只會給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是屬於低層次父母,真正高情商的父母並不會這樣做。
  • 孩子犯錯,三流父母發脾氣,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對策很高明
    、三流父母:發脾氣在孩子犯錯時,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通常會直接採取吼罵或是打罵的方式,可這樣的方法,雖然讓爸媽的情緒得到了宣洩,但是在冷靜下來後就會發現娃很可憐,長久下去很可能會帶他們的心靈造成傷害。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容易讓娃覺得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不僅容易讓他們缺乏安全感,還很可能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而因此變得自卑。
  • 李玫瑾:家長跟孩子講道理很「無能」,高層次的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李玫瑾表示「低層次父母」才會不厭其煩地想要和孩子講道理,用逼迫的方式讓孩子做一些事情,「高層次父母」早已採用不同的方法與孩子建立溝通,並且會更受到孩子的歡迎。「無能」父母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這樣做李玫瑾教授在觀察一系列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之後發現,家長越是和孩子講道理,越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孩子越發不想要和家長進行溝通,而聰明的家長往往會通過其他方式與孩子建立良性的溝通,從而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會叨叨不停、講大道理,一流父母這樣做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很難帶,不管自己怎麼跟孩子說大道理,孩子就是不聽,不聽就算了,還時不時頂嘴吵架。這讓很多父母苦惱不已,這孩子咋就不聽父母講的道理呢,以後吃虧了可要怎麼辦?
  • 低層次父母才會對著孩子「講道理」,而高情商父母,這樣教育孩子
    為人父母,需要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塑造正確的價值觀和善良的心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很多父母卻忽略了方法,僅僅是給孩子講大道理。
  • 孩子犯錯,低層次父母才會講道理,真正高明的是這樣做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比較困惑一件事情,就是孩子犯錯的時候,到底應該怎麼去做,不管教孩子吧,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管教吧,又不能打孩子一頓,因此,父母們就會去選擇即不用動手打他們又能說他們的一種方法——講道理,覺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講道理
  • 你做過最傻的事,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
    但好像,只有我自己通過學習總結出來的東西,我才更喜歡,也才會去用。有時候令聽她說,給孩子講了一道題的做題方法,孩子按他的方法,做了一遍,就直誇她媽媽真是個聰明的媽媽。當時,我聽他講的,鑑於我兒子給我的經驗,我就在想,孩子真的是聽懂了嗎?結果沒過幾天,她就會很生氣的說,孩子在這次考試中,這道題依然做錯了。我覺得每一位家長,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肯定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都這樣做
    可是不給孩子講道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又該怎麼辦?總不能打孩子吧?相信對於這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家長都困惑過。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表示:孩子六歲以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道理,但6歲以後,家長的道理只會加劇孩子的不耐煩,起不到半點的引導作用。
  • 「低層次」的父母,喜歡跟娃講道理,而「高層次」的父母會這樣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家孩子不聽話,自家孩子太叛逆等等,而且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父母們總是會遇到難題。比如:越是讓他們洗手吃飯,他們反而坐在那裡不動彈,越是說天氣太冷要穿衣服多一點,他們反而會把薄的衣服穿在身上。反正父母越和孩子講道理,他們越逆反,有的甚至直接公然和父母對抗,玩起了離家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