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逗逗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黃磊曾經在社交平臺上發過一條動態,看完讓人有種既無奈又引人深思的感覺。
教師出身的他,情商非常高,在教育和育兒上,道理講的一套一套的,他習慣以理服人。不過,最近在教育孩子不要浪費糧食上,他卻遇到了對手,而對手就是他的教育對象女兒。
事情是這樣的:吃飯的時候,女兒沒有把碗裡的食物吃完,於是黃磊就藉機教育女兒不要浪費糧食。
黃磊:不要浪費。女兒:我知道
黃磊:為什麼?女兒:不知道。
黃磊:你現在浪費的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苦從地裡種出來的,你現在浪費的東西長大了就吃不到了。
女兒:所以我以後一直吃糖,因為我從不浪費。
黃磊:公主從不浪費。
女兒:公主從來不吃飯。
本想著教育女兒不要浪費糧食,結果目的沒達到,最終話題被迫終止。
小時候,父母習慣了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我們,甚至企圖以理」制服「我們。然而,對於孩子來說,講道理真的是最佳的教育方式嗎?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是否會乖乖聽話,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
盧梭曾經說過:「跟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
這一點在朋友小雲的身上得以驗證。小雲有一個5歲的兒子,今年上幼兒園中班。上學之前,她帶兒子去買書包。她打算給孩子買一個簡單實用的背包式書包,但兒子非要拉杆式書包。
為了說服兒子,她耐心地跟兒子說拉杆式書包有哪些缺點,背包有哪些優點。儘管霹靂吧啦說了幾分鐘,但兒子還是堅持要買拉杆式背包。兒子說其他同學都用這種書包,他也想要這種。最終沒能說服兒子,只好買了拉杆式書包。
不過,喜歡了一段時間後,兒子就嚷嚷著說要換一個背包,不想要拉杆式書包了。原來這種拉杆式書包很重,每次都要自己拉,遇到樓梯還要自己提,很費力,兒子覺得很麻煩。
後面小雲就明白,講道理不一定可以說服孩子,讓孩子親身體驗,在實踐中得出經驗,未必是一件壞事。
是啊,與其一直在孩子耳邊念叨,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讓孩子親身體驗,只有他體驗過才知道是好是壞,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俗話說:實踐出真知。
比起掏心掏肺跟孩子講道理,還不如用以下幾種方式來教育孩子呢。
很多事情如果不讓孩子自己去做,不讓他們自己去體會,光講道理,是說服不了孩子的。比如,就像上面提到的小雲,她企圖通過講道理的方式改變孩子的想法,但兒子並沒有死心,最終自己用了,發現拉杆式書包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好,才知道媽媽說的是對的。
小雲說通過這件事,兒子更願意聽她的話,更加信任她。如果每次都通過講道理或者說教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久而久之,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甚至會跟父母產生隔閡。
當孩子想做一件你不支持的事時,可以先把做這件事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和需要付出的代價告訴孩子。讓孩子多去嘗試,多碰壁未必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畢竟經驗是實踐出來的,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
為人父母,多多少少都會對孩子有控制欲,希望孩子上好的學校,找體面的工作,按照自己的要求找另一半等等。
如果孩子不聽自己的話,不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家長便會產生一種失控感,開始用講道理的方式說服孩子,有的家長甚至道德綁架孩子。
其實,這種過度的控制欲不僅會讓家長自己覺得無助,失落,還會讓孩子反感,增加孩子的壓力。因此,家長要放鬆心態,處理好自己的控制欲,把孩子人生的決定權交給孩子,讓他們自己負責。
在育兒上,喋喋不休地講道理未必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也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多嘗試,多體驗也不失為一良策。
【今日話題】你是用哪種方式教育孩子的呢?
(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
關注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內容喲,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與你攜手同行育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