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尿酸血症的直接原因是不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如過量攝入高嘌呤食物:紅肉、動物內臟、啤酒、海鮮、含糖飲料等。這些高嘌呤的食物在體內轉化為尿酸,增加痛風的風險。
據《中國營養與慢性疾病報告》顯示,我國居民脂肪攝入量過高,膳食脂肪平均能量比達到32.9%,超過推薦攝入量上限30%。這些脂肪的主要來源是高嘌呤的動物肉類,此外,蔬菜和水果等低嘌呤食物的攝入量也略有不足。
人們越來越富有,吃得也越來越好。在現有飲食習慣下,我國居民的尿酸水平普遍偏高。但是對疾病的意識水平並沒有隨著尿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數患者對痛風的病因缺乏正確認識。許多人相信痛風只是「衰老過程的一部分,只要疼痛在發生時停止」。有些人甚至選擇「忍一忍,過一過」。這些誤區導致患者忽視痛風的及時治療。
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痛風發作需要六個月的降尿酸藥物治療才能明顯緩解。在此之前,使用降尿酸藥物也可能引發痛風發作,患者容易認為降尿酸藥物無效而選擇停藥。
對於沒有接受過醫學訓練的普通民眾來說,不知道如何控制痛風發作是很正常的,也不知道痛風可能造成的長期傷害。
需要注意的是,當痛風患者想要獲得信息或尋求疾病治療時,他們能得到的幫助是有限的。
一項對85個網站的調查顯示,50%的網站沒有提供痛風發病機制的信息或提供不準確的信息,沒有強調降低尿酸治療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即使病人能及時看醫生,也不意味著能得到最恰當、最科學的治療。
即使在美國,只有不到50%的醫生在開處方並監測血液中的尿酸時調整了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國內受訓治療痛風的醫生比例不高,情況可能比國外更糟。
在中國,風溼病和免疫學專家的人數約為1.2萬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一些基層醫院沒有風溼病和免疫學專家,這使得許多痛風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不理想。
此外,國內醫院的門診量大,在短短幾分鐘內,即使是風溼病免疫學專科醫生,也很難對每一位患者做出詳細的解釋。一些對醫生來說似乎很明顯的「常識」,對病人來說可能並不那麼簡單。
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痛風患者對疾病缺乏正確的認識,從而降低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
有些人拒絕服藥,有些人不能服藥
痛風是一種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終身疾病,但許多患者對藥物有天生的抵抗力。「三藥就是三藥」的概念很流行,很多人認為只要一開始服藥,不僅會造成依賴性,還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副作用。
因此,許多痛風患者,即使因為疼痛難以忍受而開始服藥,當急性痛風症狀消失時,也會主動停止服藥。
但真正的臨床治療需要對風險效益比有一個合理的認識。以中國慢性痛風的首選藥物別嘌呤醇為例,確實有可能引起過敏性滲出性皮炎,但發病率僅為0.1% ~ 0.4%,通過hLA-B *5801等位基因篩查可避免風險。長期服用別嘌呤醇,除降低尿酸和控制痛風外,對腎臟和心臟也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