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上完一個課程,筆記寫了一大堆,等學完卻回憶不起多少知識,於是我們會感嘆:必須刻意練習才能記住知識啊。
於是你複習筆記,這樣重複好多次,終於能夠記住一些東西。
《紐約時報》頂級科學記者本尼迪克特·凱裡指出,相比於「刻意練習」,「科學練習」更能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
作者本尼迪克特·凱裡具備非凡的快速學習能力,從事醫學和科學類新聞報導超過30年,深度採訪過眾多腦科學、認知心理學領域專家學者,並把該領域的前沿成果轉變成權威性報導。
《如何學習》就是他總結的一套顛覆認知的學習方法。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它指出,所學的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被大腦遺忘。
而作者本尼迪克特·凱裡卻提出相反的概念「記憶失用理論」:大腦一旦重新找到「不見了」的信息或者記憶,那麼「曾經遺忘」本身便能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就職於史丹福大學的埃爾代伊,他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給一些學生看60幅簡筆畫,然後分別在7分鐘,10小時,一天後,4天後做測驗,測驗成績結果卻不斷遞增,從第一次平均成績27個到最後平均成績增長到38個。
最後他發表論文說:「記憶是一個複雜的混合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同時朝著增加以及衰減的不同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當大腦遺忘了某些知識,這些遺忘反而會成為刺激大腦再次加深記憶的動力。
這種遺忘的特質,也符合 大腦生物學以及認知科學提出先損耗後增長的法則,就是說,在你提取記憶內容時再次激發出更高的大腦記憶能力和輸出能力。
如何巧妙的利用大腦這種遺忘特質呢?
你是否也有過痛恨自己的懶惰和不自律?認為這些是導致你學習效率低下的罪魁禍首?
本尼迪克特·凱裡在書中指出,巧妙的利用懶惰,也可以幫助你提升學習效率。
1,放縱內心的懶惰也是一種學習策略
記得我以前寫文章,經常卡在一個地方苦思冥想,結果時間一晃半個多小時,就寫出一百多字。
書中表示:學習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意味著神思跳躍、零敲碎打,是在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全時進行的過程。
當你卡在一個地方,思維無法跳躍時,不妨放縱一下,讓內心放鬆,過一會兒在來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大腦中又會多出很多的知識。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放縱,並不是讓你兩手一攤不作為、徹底放棄,而是放鬆一下,繼續努力。
2,改變固定習慣,有利於加深記憶
以前我很期待有自己的書房,能夠安靜的看書學習,幻想著這樣肯定能夠讓我學的很快,記得更牢,現實卻啪啪打臉,即便有了專屬地方,我的學習效率依然沒有改變。
作者指出,練習時的周遭環境越是複雜多變,你學得的內容就越能記得清楚、長久。
不僅是環境改變有利於學習,時間和方式的改變,也可以增強學習效果。
例如,與別人討論,對著鏡子複述,邊聽音樂邊學習,等等。
李笑來老師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聽著音樂學習的人。
3,分散學習時間,學的更牢固
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總是感嘆碎片化時間學習太辛苦,而科學家們認為,將學習時間分散開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加深記憶、延長記憶時間的好辦法。
就像你每天固定2小時去背誦單詞,就不如分成4次,每次半小時背誦的效果好。
碎片化時間是我們學習的障礙,運用好了,也同樣是我們都助力,最關鍵的是,提升自己的專注力,能夠有效利用每一個碎片化時間。
4,自測功效最大的學習技巧
樊登老師曾經說,他小時候就是大家羨慕的學霸,不用花費很多時間,就能夠學習非常好,他的秘訣就是,整理出書中的知識點,記住這些要點,等過段時間再默背,如果哪個想不起來,就針對性的複習。
其實,樊登老師用的方法也是自測,自測的作用就是加深記憶。
這就印證了之前的遺忘法則,大腦經過遺忘,才能加深記憶。
科學家們認為在你遇到難題時最能幫助你突破難點的好辦法。
自測能夠很好的找到自己的難點和遺忘的知識。
盲目的「刻意練習」,不如有效「科學練習」,我們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夠提升學習效率。
無論是「刻意練習」還是「科學練習」,前提都是你能夠更快的記住所學的知識,很多時候,多個技巧交替使用,可以深化每個技巧的熟練度,同時提升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