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羊倌書記來了 朱碌科貧困戶笑了

2020-12-22 澎湃新聞

「90後」羊倌書記來了 朱碌科貧困戶笑了

2020-11-0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報記者 錢妍

「我既然代表黨來到了這裡,就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帶領大傢伙兒走出貧困,不辜負黨的囑託、村民的期望。」說這話的人名叫張琪,1990年生人,現任朝陽水務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朝陽清源供水經營有限公司副經理、朝陽北方節能環保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今年3月份,朝陽水務集團在市直機關工委、市國資委的具體指導下,積極開展包扶鄉鎮工作,他被選派為建平縣朱碌科鎮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助力當地脫貧攻堅。

從此,張琪走出寬敞明亮的辦公樓、深入農村的田間地頭,主動作為,成為一方百姓的「貼心人」。

全面走訪 他結合實際確定扶貧思路

「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打贏的。」這一點,剛踏上朱碌科鎮的土地,張琪便真切地意識到。劉杖子村的林大爺,已經年過6旬,早些年外出務工期間遭遇意外導致高位截癱,與妻子離婚後,一直由哥哥、姐姐輪流照料,全部經濟收入僅有一份低保。

因為身體不好,每年所需的藥費,成了林大爺一塊心病。他感慨說:「我這個樣子已經夠拖累家人了,不能再在經濟上給他們添負擔,可我連自理都不能,怎麼能有別的收入啊。」

一番調查走訪下來,張琪了解到,在所包扶的7個行政村中,像林大爺這樣的貧困戶總共達到23戶,雖然他們家家境況不同,卻都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家裡沒有勞動力、沒有增收的渠道。對於這樣的家庭,該如何幫助他們走出貧困?張琪陷入了思考。

那段時間,張琪白天逐戶走訪,晚上整理材料、研究扶貧思路,用心有針對性地逐戶制訂脫貧方案。考慮到貧困群眾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以及農村相對閉塞,市場環境存在一定限制,他堅信,要想將扶貧落到實處,要在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致力培養本鄉本土的致富帶頭人,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能人」帶動,貧困戶跟著「能人」走的扶貧思路。

埋頭苦幹 他牽頭成立合作社養殖增收

7月8日,在張琪的牽頭下、在朱碌科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平縣眾興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朝陽水務集團為朱碌科鎮7個行政村23戶貧困戶,送去雛雞690隻,平均每戶分配30隻。

「這些雞雛屬於脫溫海蘭褐公雞雛,成長期為50天。」張琪向記者介紹起心中的這筆「脫貧帳」,他信心十足地說,若按照正確的方法飼養,每隻雞雛的出欄體重可達到2.5-3公斤,每隻市值將達到100元以上,可為每戶貧困戶,增加年收入約1500元。

據悉,除此之外,朝陽水務集團還攜手建平縣委組織部,共同向朱碌科鎮政府捐贈了第一批「扶貧羊」共計31隻。張琪盤算著,這些羊由合作社負責飼養,待年底,每戶貧困戶又都可以獲得一筆分紅,這樣算下來,每戶貧困戶每年就可以實現增收大約3000餘元。

「這筆額外的收入對別人來說可能不多,但對於這些貧困家庭來說,卻相當可觀,可以幫助他們緩解生活的壓力,改善目前的生活條件,同時堅定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他說,將來,隨著合作社發展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筆分紅還會逐步增多,有了穩定的收入,貧困戶們往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來了新「羊倌」 旺了羊產業(人民眼·人才下鄉)
    原來,上世紀90年代初,環縣也曾大力倡導發展羊產業,當時主推養殖隴東黑山羊,但因銷路不暢,養殖戶收益不理想。2000年後,又引進小尾寒羊,不料市場遇冷,一些養殖戶只得賠本出欄。這次推廣湖羊新品種,養殖戶難免有顧慮。找到了癥結,馬明就帶著養殖戶,去城東塬萬隻基礎母羊繁育場觀摩湖羊養殖。
  • 90後第一書記·故事|陳偉男:我人走了,心還在村裡
    駐村第一書記是精準扶貧的重要支點。去年六七月間,澎湃新聞推出「90後第一書記」專題,聚焦這一年輕群體。今年是建黨98周年,「七一」之際,澎湃新聞聯合新浪微博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更多的90後駐村第一書記,如果您就是或者您身邊就有,歡迎發郵箱到:diyishuji@thepaper.cn。
  • 「羊倌」韓長富的幸福夢想
    11月4日,記者在汝南縣常興鎮常興居委會採訪「羊倌」韓長富時,他一邊給羊餵水一邊幽默地說。韓長富今年64歲,家住常興居委會小韓莊自然村。3間平房坐北朝南,院內用石棉瓦搭起的棚子不高,棚下餵有大大小小40多隻槐山羊和波爾山羊,「大的有120斤左右,小的是剛下的羊崽兒,這可是俺家的銀行,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呢。」韓長富笑呵呵地說。韓長富一家有3口人,愛人有智力障礙,女兒出嫁。
  • 大學生回村當「羊倌」 兩年摘掉窮帽子
    在平魯區阻虎鄉大乾溝村,有一位大學生「羊倌」,他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藉助金融扶貧政策堅持搞養殖,兩年下來不僅讓家裡脫了貧,而且成功致富。地 點 平魯區阻虎鄉大乾溝村平魯區阻虎鄉大乾溝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王佔國,因為患病和子女上學等原因,生活一度比較艱難。但短短幾年間,他家不僅脫了貧還致了富,這期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 90後第一書記|陳偉男駐村記:他的膚色和村裡老表已無差別
    【編者按】脫貧攻堅聲急,第一書記真忙。今年七一前夕,澎湃新聞記者深入走訪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等地的多個貧困村,探尋「90後」駐村第一書記們的生存狀態。「90後」第一書記群體,年紀最大的也不過28歲。大學畢業後,他在局機關上了半年班,由於平時表現突出,2017年3月被選派至和平村擔任第一書記。是時,還未滿23歲的陳偉男成為「將軍縣」興國最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儘管是90後一員,但陳偉男卻顯得有點特立獨行,既不看網絡短視頻,也不會網購,工作閒暇就愛看看書。陳偉男自嘲說:「有時候也覺得自己一點也不90後,當下流行的東西一樣沒沾上。」
  • 長豐縣下塘鎮:「羊倌」陶存紅脫貧記
    陶存紅肢體二級殘,妻子鄭宇智力二級殘,兩個孩子都在校讀書,2014年被評議為顧圩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顧圩村兩委幹部走訪後,針對該戶家庭實際情況,鼓勵陶存紅髮展特色產業養羊。老陶也是心裡憋著股勁,他不能一直窮下去,要給兩個孩子做出榜樣來。說幹就幹,2016年的春天他把6隻扶貧羊牽回了家裡。沒有配種的公羊,村裡幫他聯繫購買;沒有技術,村裡幫助他申報參加養殖技能培訓班,指派防疫員定期入戶開展防疫指導。2016年陶家出欄8隻羊,順利脫貧。認準的事,就一定要幹出樣子來。
  • 國社@四川|「80後」VS「90後」 烏蒙山深處一場特殊的扶貧對答
    在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後山鎮三鬥米村,第一書記胡凌鳴幫扶的貧困戶楊平華家壩壩的對面,鬱鬱蔥蔥的叢林掩映著著名的土匪凹,一個70年前土匪出沒的地方。90歲的胡茂傑怎麼也沒有想到,新中國剿匪完成60多年後還會與土匪這個詞聯繫在一起。更令他意外的是遇上了81歲的村民林樹珍,而「80後」與「90後」的邂逅,給烏蒙山深度貧困地區扶貧攻堅戰增添了生動有趣的故事。
  • 【榜樣在身邊】念「羊」經,發「羊」財,古浪這個「羊倌」不簡單...
    還沒等記者回過神來,一陣爽朗的笑聲又引起了記者注意,不遠處,一位穿著白大褂、身材魁梧的漢子正在給羊場工人說著什麼。「他就是我們的『大羊倌』——胡從斌董事長。」管理員邊說邊把記者領到了胡從斌身邊。這位古浪縣黃花灘移民區興盛種羊繁殖有限公司負責人——胡叢斌,臉色黝黑、濃眉大眼,說話語速快。
  • 開國少將請朱老總吃魚,朱老總知道真相後,又氣又笑
    常看歷史客棧的朋友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印象:我軍的高級將領下去視察時,下面的人經常用魚來招待他們,比如彭老總、陳老總、陳賡等等,都受到過這樣的待遇。 難道是我軍的高級將領都喜歡吃魚嗎?當然不是,而是因為我軍的條件太艱苦,沒有那麼多的豬牛羊肉,去河裡抓魚就成了最方便的招待方式。
  • 中國電信江西贛州分公司90後駐村第一書記溫棋萍
    溫棋萍,中共黨員,是一名1993年出生的中國電信「90」後青年員工。外表看起來嬌小柔弱的她,體內卻蘊含著滿滿的青春力量,充滿創業激情。2019年4月,26歲的溫棋萍受分公司黨支部選派,赴寧都縣固厚鄉橋背村擔任扶貧駐村第一書記。
  • 李娟:80後女"羊倌"
    在壽陽縣上湖鄉河三村裡,有一位回鄉創業的80後「羊倌」,她叫李娟。   李娟從小生活在農村,在選擇回鄉創業之前,曾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為了家鄉建設,她毅然選擇回鄉,用自己多年打拼積攢的資金開始了她的創業夢。   「回鄉創業的想法很早就有了。」
  • 縣委書記去貧困戶家裡「走親戚」
    冬天已至,貧困戶最近的生產生活狀況怎麼樣,還有哪些困難?仙遊縣委書記鄭亞木一直記掛在心。 12月4日下午,鄭亞木帶領縣直有關部門負責人來到龍華鎮金沙村、金溪村,慰問貧困戶楊秀春、陳玉鳳、劉啟梅,與他們促膝交談,了解他們的發展生產、家庭經濟收入和孩子就業等情況,並送上慰問品,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 「羊倌」老韓的「脫貧合同」
    【脫貧攻堅進行時】「羊倌」老韓的「脫貧合同」——津企「百萬隻優質肉羊產業化項目」幫扶承德圍場縣■ 老韓今年56歲,家在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腰站鎮六合店村。不多的幾畝旱地只能種玉米、黃豆,收入不多,是村裡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 河南汝州磨石村:貧困戶走上養殖脫貧路
    姜佔政說,磨石村發展畜牧養殖的貧困戶不少,不管是捎藥還是買飼料,平時能幫的忙工作隊員們順手都幫了。  姜佔政說的郭君連是磨石村五組的養殖戶,以前家裡日子很是艱難,丈夫、兒子常年在外打工,剩下她一個人在家照顧年邁的公爹、公婆。她一直想養點羊補貼家用,但經濟緊張、又怕養不好賠錢,也不敢發展養殖。
  • 貧困戶的存摺丟失後……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丁需學通訊員郭營戰袁明明7月25日中午,汝州市司法局駐焦村鎮靳村第一書記焦孟濤接到貧困戶畢青江的求助電話:「焦書記不好了,我把小額貸款2萬元存摺弄丟了……」接到電話後,焦孟濤心裡一驚:畢青江剛達到脫貧標準,今年5月工作隊動員畢青江貸款3萬元養牛,以增加收入。
  • 豐順縣留隍鎮茶背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杰峰:讓貧困戶 不再「返貧」
    在百香果園裡,徐森濤(左)與貧困戶張權雲邊摘果子邊嘮嗑。魏麗文 攝  「濤哥,來我家吃飯。」「濤哥,中午就在我家吃飯吧。」  村民口中的「濤哥」,名為徐森濤,是平遠縣中行鎮快湖村駐村第一書記。快湖村是平遠縣省定貧困村之一,整個村地勢為寬闊的長山坑,206國道貫穿其中,村頭至村尾自北向南長10公裡。徐森濤幾乎每天都要到村裡轉悠,看看這家貧困戶的雞苗生長情況,幫幫那家貧困戶銷售農產品,一個來回就是大半天。
  • 長豐一對夫妻返鄉當「羊倌」 變廢為寶發「羊財」
    外出打工多年 回歸鄉野當「羊倌」從小在農村長大,年輕時長期在外務工,由於缺乏技能,李建福夫婦一直沒有找到致富的門路。李建福年輕時一直在外以開拉土車為生。跑車生活雖然收入尚可,但對於李建福來說,背井離鄉到處跑,照顧不到一家老小也不是個事情。
  • 人民日報:建好「火車頭」 拉動貧困戶
    「這種立體種養模式的循環經濟效益挺好,遊客看到鴨子鳧水、魚兒穿梭,對塘中種出的蓮子也放寬了心,都爭著來買。」趙斌揚說。「扶貧產業要真正讓農民脫貧,還得拓寬銷路,擴大市場。」趙元勝坦言。為此,二塘鎮的幹部們到農貿市場溝通協調了一個攤位,免費提供給石耉村參與蓮子種植的貧困戶作為銷售窗口。
  • 當好貧困戶的「暖心人」 ——記四芝蘭鎮扶貧臨時黨委書記、縣融...
    當好貧困戶的「暖心人」 ——記四芝蘭鎮扶貧臨時黨委書記、縣融媒體中心主任李月輝 2020-05-24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90後「羊倌」創新養殖 他的羊兒不吃草價還特別高
    他是養殖這群羊兒的「羊倌」,一個1992年出生的小夥子俞樂敏。8年前他回鄉紮根農村,鑽研養羊技術,創新中藥渣發酵飼料餵養羊群。經過他的一番「操作」,山羊成活率提高至90%,體態也比一般羊要大,羊肉在品質和銷量上都遠超其他羊。如今28歲的他與村民們分享養羊知識和技巧,成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