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雲朵老師原創
雲朵老師,我孩子今年二年級,9月份上三年級,最近親子關係很差,我很鬱悶,調整不過來,我連一句話都懶得跟她說,不想理她。
期末考試數學差幾分,錯失三好學生,試卷拿回來錯題都會做,就一道題不會。我氣的沒有好臉色給她看,她挺壓抑的。一瞬間我失去了陪伴她的方向。平時考試表現都很好喝,日常考試都是前三,關鍵時刻掉鏈子。
我從不打她罵她,跟她好好說,她總是叫我相信她,我現在不想相信她了,我覺得還是得棍棒伺候,我之前對她太仁慈了。
這個家長的問題直接把我氣的要命,因為她跟我很熟悉了,在我們的親子育兒社群也活躍很長時間了,各方面理念都是很不錯的。但是沒想到一遇到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就一下被「打回原形」了,甚至懷疑自己以前對孩子太仁慈了,孩子還是要棍棒伺候。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說真的,我覺得孩子很無辜,平時學習成績不錯,畫畫也畫的很好,僅僅因為期末考試會的題做錯了,差幾分沒有被評上三好學生,就導致媽媽怒氣大發,都不想理她,不想跟她說話了,甚至打算以後要對她棍棒伺候。
孩子的內心是什麼感受呢?我們來設想一下:
媽媽平時說愛我都是假的啊!原來只有我學習成績好的時候才愛我啊!
媽媽發怒的樣子好可怕,我都懷疑我是她親生的嗎?
媽媽小時候難道每次考試都能考的很好,從不失利嗎?媽媽這麼在意我的成績,搞的我以後考試更緊張了,下次再考不好,她會不會不要我了?我是不是得離家出走了?
我同學某某某考的還沒我好,可是她媽媽也沒有很生氣,還鼓勵她下次努力,我好羨慕呀!考的不太好我也很難過的,那些題目我平時都會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一考試就容易錯,我應該怎麼辦呢?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勁,平時學習再好也沒用呢?
如果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是不是就不會那麼生氣了呢!
說了這麼多,大家知道孩子考了多少分嗎?聽媽媽的語氣好像很差的樣子,而結果是孩子告訴我她語文97,數學93!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我覺得考雙百跟考90多,其實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因為學習這條路就是個馬拉松長跑,以後的漫漫考試路還長著呢。
關於考試這回事兒,我個人的觀點是成績當然很重要,但是又沒那麼重要,因為孩子少得了幾分跟孩子大發怒火甚至影響了親子關係,完全沒有必要,甚至得不償失。
我們所有的教育行為,都要以結果為導向,你發一頓脾氣,棍棒伺候孩子,孩子難道下次就能考的好了嗎?
家長反覆強調孩子平時還不錯,一考試就掉鏈子,這樣不斷的負面強化只會形成惡性循環,孩子反而因為太在意太緊張而形成心理陰影。
每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12年,要經歷無數次考試,有階段考,有月考,有期中期末考試,還有特別重要的中考和高考。考試的目的是通過檢測來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知識的薄弱點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並且通過多次考試來鍛鍊和提高孩子應考的能力、技巧和心理素質。
鍛鍊應考的心理素質,這一點被很多隻關注結果的家長忽略,甚至他們採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辦法對待孩子,讓孩子的考試成績與他們的期待越來越遠,不但影響了孩子的自信,也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我記得我自己上學的時候,考試從來不緊張,時不時還會超常發揮,平時不會的題目到了考試的時候一激靈就會了。
我也發現有很多的同學平時還不錯,一到考試了就方寸大亂,越重要的考試越容易失常,甚至出現失眠、到了考場上大腦一片空白,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在意考試的結果了。
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會因為我的考的不錯而感到開心,但是對我的成績從來沒有什麼要求,也不會因為我考的不好了就對我態度改變。尤其是到了初中高中階段,他們從來不擔心我不好好學習,反而經常告訴我在學校要吃好,休息好,不要太用功了,該休息就要休息,我深切的感受到他們對「我」的關心,而不僅僅是只關心我的成績。
我女兒小學的時候也從來沒有考過雙百,我也不對她做這個要求,她也經常出現明明會的題目錯的情況,我每次都是說,這些都是非常簡單的錯誤,以後你上初中了就不會犯了。
有時候考了班裡第一,我會說你確實是很厲害的,有這個實力。有時候考的不好,我會說你也得給別人考第一的機會,不然每次都是你也挺沒意思的。
即使她現在上初一了,會做的題目做錯的情況也依然難以避免,疫情期間上網課效率不高,開學後成績從年級前三落到了班級第六,我也裝作不知道,我並不想因為這樣的事跟孩子過意不去,我堅定的相信她自己會調整。
開學後自己主動告訴我,成績在一點點回升,現在基本達到了以前的水平了。
最後再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我女兒小學時期的好朋友,小學時成績都是在班級20名左右,到了初中開始發力,現在是班級前十名,這孩子還說自己下一步目標是班級前五。
如果她的父母在她小學時每次考不好就棍棒伺候,我很難想像她現在是什麼樣子。
第二個例子,還是我女兒小學時期的好朋友,小學期間每次都是班級前三名,到了初中之後因為數學跟不上,已經開始落入班級10名之後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我們看待孩子的成績,不要只關注當下,更應該從長遠的角度去看,始終以動態的眼光看待孩子,永遠對孩子充滿信心。因為少考了幾分就搞的親子關係緊張,還說再也不相信孩子了真的沒有必要。
我個人認為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如果孩子不厭學並且可以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就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中學階段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學習思維和方法,到了高中階段拼的是刻苦和努力。如果把順序搞反了,可能效果會事倍功半,家長和孩子也都會很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