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家庭教育有「心法」,學校教育有「招式」。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和基礎;學校教育是學生所受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延伸和依靠,只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形成合力,才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此,大河網特聯合鄭州市教育局開展「家校協同育人」系列報導,報導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宣傳好的經驗和做法,營造積極、健康、共贏的家校共育氛圍,引導家庭、學校、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評價觀。
大河網訊(記者 張楠/文 王雙飛 姜雨璐/視頻 韓淼宇/主持 實習生 劉鵬飛)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大多數孩子在進入青春期之後常會出現或輕或重的逆反心理。初中時期,孩子逐漸擺脫了父母的管教,其叛逆心理往往是比較突出的。那麼家長和老師如何攜手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呢?
12月16日,鄭州外國語中學教師魏曉敏和學生家長劉貴清受邀做客大河網直播間,開啟了一節關於「如何化解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家校育人課堂。
孩子為什麼會產生逆反心理?
「12~15歲是孩子快速生長的時期,身體發育較快,第二性特徵成熟,但心理又依賴感強,即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依賴之間存在矛盾。」魏曉敏認為,該階段的孩子思維上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同時自我意識增強,但經驗不足,常常以自己的主觀臆斷看待問題,以偏概全、片面甚至極端,當家長和老師的建議要求與其主觀意識不一致時,就會對抗,即「逆反」。
與此同時,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其他家長包辦一切,物質上給予得太多,教育和成績上要求過高。在溝通方法上,居高臨下、簡單粗暴、命令式的語言較多,不給孩子自主空間。「在學校教育層面上,教育者威信不高,處理事務不夠公平,以及教育方法不當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行為都易引起逆反。」魏曉敏說。
對於青春期孩子而言,逆反是正常的心理現象,是孩子在成長中必須經歷的階段,是自我意識和獨立精神的外在表現,它既有消極的影響,也不乏積極意義,教育者一定要因勢利導,盡最大可能縮短孩子這段逆反期;如不及時引導或者引導方式不當,則會出現自卑、抑鬱、自殘、犯罪甚至自殺。
出現逆反心理的信號是什麼?
孩子出現逆反現象時是有表現的,魏曉敏認為,當出現這些情況時,必須引起注意。例如:孩子突然強詞奪理、頂撞,一向聽話的孩子進入初中後,某個時段突然出現大人說啥啥不聽,愛收拾打扮,甚至穿奇裝異服。「比如男孩每天早上都要洗洗頭、照鏡子,女生開始對化妝品感興趣,甚至想通過自己的打扮吸引同伴的注意力。」
此外,孩子迷戀網路遊戲、小說等,或者出現學習效率突然下降的情況,產生敏感、焦慮、自卑的情緒,都是很重要的信號。
當孩子出現逆反心理時,與父母的關係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劉貴清說:「初中階段的孩子,增長的不只是年齡和身高,孩子的心智也慢慢成熟起來。和小學階段相比,具有不同的心理和思維特點。而父母是成年人,具有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會按照原則辦事,所以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樣守規矩,因此雙方就會產生隔閡。」
在父母與孩子進行關係協調時,要注意多交流,多肯定,多鼓勵,給予理解、接納、尊重和信任,同時也要持續提高自身素質,更新觀念,正確處理與孩子的關係。
家校攜手為孩子化解逆反心理
作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老師可以採取哪些措施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呢?魏曉敏建議,老師要及時捕捉、發現孩子逆反的信號,採取合適的方式疏導,防止惡化,同時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特別向學生學習,尊重孩子,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有逆反心理的孩子一般比較敏感,對老師有戒備心理,同時也渴望老師的理解和信任,要想解除孩子的顧慮,化解孩子心中的戒備,最好的方法是關愛孩子。」
老師要學會傾聽,與學生共情,當孩子難過時,體會孩子的內心世界並真誠地幫助孩子,做好孩子的拐杖,這樣,孩子會越來越有信心,在班集體裡會越來越幸福。
孩子的成長需要家校攜手,家長要「做老師和孩子的神助攻,不做豬隊友」。劉貴清認為,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真的很重要,家長要多和老師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況,同時向老師反映孩子在家的狀況,家長真正尊重老師,老師的教育教導才能發揮作用,養育孩子,靜待花開,一定是在做好一切準備之後的安靜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