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2020-05-14 一杯咖啡心理

一篇短文,這是我最近看《新發現》雜誌發現的,是國外科學家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對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少有心理方面的文章從進化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新穎,所以整理了一番,加了一點自己的理解,發布如下:

精神病學家觀察到,精神疾病的遺傳性大約在40%至60%之間

既然精神疾病具有遺傳性,那麼為何精神疾病這種看起來是負面的、不好的內容,怎麼會從人類身上延續至今?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既然一個基因能夠持續的遺傳,那至少說明這個基因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能夠適應生存的,或者說他的存在對個體的生存是有一定價值的,否則他就不會被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疾病給人類帶來哪些優勢這個問題是值得去探討的。

而且,這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如果我們承認心理疾病有一定的適應性,那麼我們可能就可以用一個新的視角去治療它們。

從某種角度說,一些適應性的行為,就不一定一定要對它做出改變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這個行為的看法。

當然,也必須指出,不是跟一個具有精神疾病而內心痛苦的患者說,他的疾病跟進化有關,這就能讓他好起來。更主要的是,通過對進化意義的研究能夠讓他知道,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至少,在曾經的某些時刻,它曾經發揮過一些重要的,甚至可能是積極的作用,只是現在可能已經不適用了。

那比較主要的精神疾病,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可能會產生哪些可能具有優勢的作用呢?


1 厭食症

首先我們說一下厭食症。

厭食症通常是女性患者比較多,具體體現是會吃很少的東西,甚至吃了以後可能有一些催吐的行為。

實際上,在靈長類群體中,面臨饑荒的時候,有不少的靈長類動物就有類似這樣的行為。它們能夠做到不吃,但同時精神狀態又比較活躍。它們善於儲藏食物,以保證其他的同類也能夠享有一定營養。

所以從動物的角度來說,厭食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拒絕食物,而是一種利他行為。

從這個角度看,可能不必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厭食症患者為何吃的那麼少上面,而是放在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比如,她們可能有什麼「利他」的動機,希望通過厭食來表達?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2 抑鬱症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抑鬱有助於讓人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

在原始人類社會,抑鬱是那些沒有辦法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人擺脫競爭的一種方式。

抑鬱有助於減少那些徵服者對弱者的攻擊,而且也讓那些被徵服的人能夠反思自己的缺點。

而當一個人抑鬱的時候,他必須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而這一點或許對今天的抑鬱症患者也有啟發。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3 焦慮症

在原始人類社會,人們總是要面臨時刻可能有猛獸逼近這種情況,所以保持警惕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很多時候可能是虛驚一場,但是那些完全不擔心的人,往往遭遇事故的機率是很高的。所以像這樣不擔心的人,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會有後代。

因此,我們大多數人的焦慮,是來自於遠古時期的老祖宗。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4 躁鬱症


如果獲取資源的方式是比較規律的,那麼大起大落的情緒,可能會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成就。

比如說,動物在冬眠期,可以相當於是一種抑鬱狀態。它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下,藏在地下,保持不動,基本不做任何事。如果等天氣比較舒適了,它又可以開始頻繁的活動,這種周期性的生活方式,可以讓它獲得最大的利益。

然而,現在社會的運作方式,更多是隨機的、不可測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繼續這種周期性的情緒,就很難保證能夠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5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有助於掌握個人的領導權。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比較奇特,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這在很多的宗教性團體中是可以得到印證。

而且精神分裂者因為具有一定的分裂傾向,有助於脫離原來的群體去成立一個新的團體。從遠古時期來說,這也是從一個部落中走出來,走到更廣闊世界所需要的動能。而且,這種具有精神分裂性基因的人,也容易獲得領袖的地位。

只是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普及化,個人獨立等的價值觀被廣泛傳播,這種人就沒有什麼市場了。

精神疾病的進化意義:厭食、焦慮、抑鬱、躁鬱、精神分裂為何存在

撰文&整理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聯繫|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

相關焦點

  • 焦慮障礙是精神疾病
    文/羊城晚報記者 餘燕紅近年來,從政府官員、企業員工到學生,因焦慮抑鬱自殺輕生的個案頻發,各類因精神疾病而放棄生命的新聞不絕於耳。「適度焦慮是生活中的一個正常部分。」廣東省神經心理學組組長、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系科主任潘小平教授指出,「當焦慮嚴重幹擾每天的生活,持續存在、不合理且無法抵抗,影響個體的生活、工作甚至社交時,便有可能是焦慮障礙,需要引起重視。」
  • 精神疾病的誤區|精神分裂≠人格分裂≠多重人格,一文教你大致區分這幾種疾病!
    人格分裂,分裂的其實不是人格,而是將痛苦的體驗或回憶,與我們的意識層面剝離開來,以此來達到「自我保護」這一目的。比如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當中如果經歷過十分痛苦或者可怕的事情,這件事情就會造成一個人的抑鬱,焦慮,或者長時間處於驚恐與焦慮當中。
  • 【剖析】人格分裂、多重人格、精神分裂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但是如果我問你,電影裡的主人公所患有的精神疾病究竟是什麼?也許你會不假思索的回答我「人格分裂」或者「精神分裂」這兩個答案,但其實,主人公患有的精神疾病並不是所謂「人格分裂」或「精神分裂」,而是一種名為「多重人格」的疾病。
  • 抑鬱、焦慮、睡眠障礙……精神疾病患者需求有變,服務模式和人才...
    「有時是治癒,常常去關切,總是去安慰」,應激後的安撫,成為防控疫情時「最溫情的告白」,也凸顯了精神衛生的重要性。 近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與曼朗醫療戰略合作協議相關活動上,與會專家提出: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精神疾病譜也有所變化,抑鬱、焦慮患病率明顯走高,填補精神衛生行業人才空缺之時,探索全新醫療模式成為必須。
  • 說說歷史上患有精神疾病的名人
    梵谷患有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曾割掉自己的耳朵,把自己送進了精神病院,又進而在37歲時舉槍自盡。在他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的時期,也是他創作的高峰期。他在死前的短短15個月中,一共創作了200幅油畫,200幅素描以及100多封信。牛頓,英國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
  • 抑鬱、焦慮、強迫症,中國人的三大精神障礙
    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然而世界範圍內的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卻愈發嚴重。精神衛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也越發到大眾的關注,抑鬱、焦慮、強迫症等精神類疾病也逐漸從邊緣地帶走入了大眾視線。其實抑鬱、焦慮、強迫等都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但是通過自我調節一般很快就能從中走出。
  • 精神心理 | 焦慮抑鬱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及治療進展
    近年來,心理因素與心血管疾病(CVD)的關係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常見的精神心理異常包括焦慮、抑鬱、人格分裂等。精神心理異常與某些CVD的關聯是雙向的,如焦慮抑鬱可能伴隨某些CVD出現,並可能加重CVD症狀;另一方面,精神心理狀態的異常則可能是CVD的前驅症狀。
  • 史丹福大學:精神疾病是人類大腦進化中的BUG
    在科學出現之前,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常被當成被鬼怪附身或是瘋子。隨著醫學的發展,研究者提出假設: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類疾病可能是人類大腦進化過程中出現的「副作用」。
  • 精神疾病是個連續譜,抑鬱症和精神分裂並非截然不同
    領導這個項目的臨床心理學家布魯斯·卡思伯特(Bruce Cuthbert)說,這是一次在精神疾病方面有著「推倒重來」意義的嘗試。談到代替類型劃分方式,他說,「我們的確得想想,正常的精神過程是如何產生異常,導致精神疾病的」。但是,這對DSM來說太晚了。庫普弗說,他現在明白,改變臨床診斷方面的標準是多麼困難。「飛機已經在空中,我們得在它的飛行過程中做出改變」。
  • 精神疾病的確診意義,遠不止「貼標籤」那麼簡單
    他認為精神疾病是一種根植於語言濫用的「迷思」。薩斯表示,因為神經系統疾病能從大腦的解剖中被證實,所以它們是真實的。與此相反,他認為精神疾病沒有神經基礎,它只不過是一種醫學處理方式。它是對問題的討論,而這些問題都能夠通過對你自身和你的行動負責得到解決。當時,萊恩正在倫敦的塔維斯託克機構中受訓。
  • 14歲女孩休學求醫無效,早發精神分裂為何能「免疫」精神藥物?
    外來醫學多年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精神類疾病,但收效甚微,雖然精神類藥物層出不窮,但病因和發病機理仍然不明,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和手段更是不足。尤其是對於少兒精神分裂患者,效果是驚人的差,趨近「無效」,甚至治療比不治療更差。最令人擔憂的是,精神分裂的患病年齡正在不斷的年輕化,國內最小的精神分裂患者只有5歲。如何治療兒童精神分裂成為了世界醫學難題。
  • 紅色警戒:仰望星空時,精神分裂才能接受精神分裂的存在
    精神病學是20世紀初伴隨科學發展提出來的一個概念,精神病學的診斷與治療,本身就是一個令人精神分裂的過程。伴隨著精神學的發展,內部出現學術爭議。一邊是生物學上的精神科醫生,即是依靠食藥打針治療的精神病學。另一邊是動力學上的精神科醫生,即是根據佛洛依德的精神動力學探討潛意識的精神病學。
  • 心理課:失眠、焦慮、抑鬱等精神類疾病患者最大的悲哀是什麼?
    小編作為一名長期失眠患者,伴隨有輕微的焦慮和抑鬱,也感受的到作為失眠、焦慮抑鬱患者的痛苦,下面是小編自己的看法(不接受反駁)。作為失眠、焦慮、抑鬱症患者,我們最大的悲哀不是我們患了這些精神類疾病,而是我們偏執狹隘的思維方式,總是拒人與千裡之外。我們渴望有人幫助,但又時常拒絕別人的幫助。
  • 精神分裂的症狀、起因以及治療措施有哪些?建議收藏!!
    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慢性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狀態和思維都會出現異常,早期開始會經常猜疑別人,腦子還會出現一些奇特想法,或者出現幻聽等等。發展到後期,會有嚴重的被害妄想症,以及情緒會出現抑鬱或者焦慮,而且人容易興奮也容易被激怒。
  • 精神分裂=解離性身份認知障礙(多重人格)?
    psychotic illness(指任何會導致患者脫離現實的嚴重精神疾病)的一大種類。需要知道的是,妄想以及幻覺並非僅僅的精神問題,精神分裂往往伴隨著重性抑鬱(major depression),焦慮性障礙(anxiety disorders),物質使用障礙(substance use disorder)等。不過有意思的是,精神分裂患者似乎自有一套對他人的分析理論,並且在他們的世界中,醫生並不只是想要有所作為就真的能夠幫到她們。
  • 老中醫藥專家唐啟盛:從精、氣、神論治精神疾病
    從事中醫藥防治腦病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40餘年,主要研究抑鬱障礙、焦慮障礙、精神分裂症、腦血管病、認知功能障礙、癲癇等神經精神疾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60餘篇,SCI論文4篇,編寫專著20部,申請發明專利5項,主持編寫行業標準5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九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等省部級課題20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
  • 全國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精神障礙護理學(精神疾病護理學...
    ,靈魂已經不存在了……」,這一症狀是( )A.虛無妄想 B.體感異常C.視物變形症 D.人格解體16.下列哪種疾病常可出現定向力障礙?C.感覺缺乏 D.抽搐E.Ganser症候群24.在嚴重軀體疾病之後,特別是出現過較長時間昏迷的病人最多見( )A.精神病性症狀 B.抑鬱焦慮狀態C.遺忘症候群 D.智能障礙E.人格障礙25.下列屬於低劑量高效價抗精神病藥物的有( )A.氟奮乃靜 B.泰爾登C.甲硫達嗪 D.
  • 抑鬱症、精神分裂等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與根治之道
    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雙相情感障礙以及精神分裂等所有所謂心理、精神疾病得真相與解決之道探討  心理和精神問題是當前非常嚴重的一個社會現象,尤其是在孩子中也越來越多,實在讓人痛心疾首。由於不明真相和解決之道,多少人沉浸在別人無法想像的內心痛苦和絕望當中,甚至想放棄生命。
  • 精神分裂症為什麼叫「分裂」?#精神障礙專題#
    精分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瘋子」,應該去精神心理科看大夫。基督教裡曾經有這樣一條「分裂罪」,旨在維護原宗教的整體統一。因此本質上說,「分裂」的反義詞是「完整」,而分裂成幾部分並不是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精神分裂症的字面意思是:精神活動不完整、支離破碎。論世界上最著名的精分患者,要屬曾經拿過諾貝爾獎的數學家、經濟學家小約翰·福布斯·納什了。
  • 15歲女孩被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抑鬱焦慮雙向,徹底治癒人生啟航
    後來我爸爸不得不帶我去看了精神科醫生,醫生說我是幻聽,又讓我做了測試,結果是什麼焦慮,抑鬱,雙向情感障礙,醫生甚至懷疑我有精神分裂,我被嚇了一大跳。 醫生就給我開了好幾種藥,什麼調節心情的、改變思維方式吃了不敏感多疑的、安眠的,還建議我休學半年住院,我立馬拒絕了,我怕耽誤學習。後來只好改為每周一次心理諮詢,兩次物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