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短文,這是我最近看《新發現》雜誌發現的,是國外科學家從進化心理學角度,對精神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少有心理方面的文章從進化角度進行分析,比較新穎,所以整理了一番,加了一點自己的理解,發布如下:
精神病學家觀察到,精神疾病的遺傳性大約在40%至60%之間。
既然精神疾病具有遺傳性,那麼為何精神疾病這種看起來是負面的、不好的內容,怎麼會從人類身上延續至今?
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既然一個基因能夠持續的遺傳,那至少說明這個基因在某種程度上是比較能夠適應生存的,或者說他的存在對個體的生存是有一定價值的,否則他就不會被自然選擇而保留下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精神疾病給人類帶來哪些優勢這個問題是值得去探討的。
而且,這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如果我們承認心理疾病有一定的適應性,那麼我們可能就可以用一個新的視角去治療它們。
從某種角度說,一些適應性的行為,就不一定一定要對它做出改變了,我們可以改變的是對這個行為的看法。
當然,也必須指出,不是跟一個具有精神疾病而內心痛苦的患者說,他的疾病跟進化有關,這就能讓他好起來。更主要的是,通過對進化意義的研究能夠讓他知道,這一切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至少,在曾經的某些時刻,它曾經發揮過一些重要的,甚至可能是積極的作用,只是現在可能已經不適用了。
那比較主要的精神疾病,從進化的角度來說,可能會產生哪些可能具有優勢的作用呢?
首先我們說一下厭食症。
厭食症通常是女性患者比較多,具體體現是會吃很少的東西,甚至吃了以後可能有一些催吐的行為。
實際上,在靈長類群體中,面臨饑荒的時候,有不少的靈長類動物就有類似這樣的行為。它們能夠做到不吃,但同時精神狀態又比較活躍。它們善於儲藏食物,以保證其他的同類也能夠享有一定營養。
所以從動物的角度來說,厭食的目的並不一定是拒絕食物,而是一種利他行為。
從這個角度看,可能不必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厭食症患者為何吃的那麼少上面,而是放在他們行為背後的意義。比如,她們可能有什麼「利他」的動機,希望通過厭食來表達?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抑鬱有助於讓人放棄不切實際的目標。
在原始人類社會,抑鬱是那些沒有辦法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人擺脫競爭的一種方式。
抑鬱有助於減少那些徵服者對弱者的攻擊,而且也讓那些被徵服的人能夠反思自己的缺點。
而當一個人抑鬱的時候,他必須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目標。而這一點或許對今天的抑鬱症患者也有啟發。
在原始人類社會,人們總是要面臨時刻可能有猛獸逼近這種情況,所以保持警惕是很有必要的,雖然很多時候可能是虛驚一場,但是那些完全不擔心的人,往往遭遇事故的機率是很高的。所以像這樣不擔心的人,很有可能就沒有辦法會有後代。
因此,我們大多數人的焦慮,是來自於遠古時期的老祖宗。
如果獲取資源的方式是比較規律的,那麼大起大落的情緒,可能會給一個人帶來更多的成就。
比如說,動物在冬眠期,可以相當於是一種抑鬱狀態。它就可以在這個狀態下,藏在地下,保持不動,基本不做任何事。如果等天氣比較舒適了,它又可以開始頻繁的活動,這種周期性的生活方式,可以讓它獲得最大的利益。
然而,現在社會的運作方式,更多是隨機的、不可測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繼續這種周期性的情緒,就很難保證能夠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精神分裂症有助於掌握個人的領導權。因為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比較奇特,能夠吸引到更多的人,這在很多的宗教性團體中是可以得到印證。
而且精神分裂者因為具有一定的分裂傾向,有助於脫離原來的群體去成立一個新的團體。從遠古時期來說,這也是從一個部落中走出來,走到更廣闊世界所需要的動能。而且,這種具有精神分裂性基因的人,也容易獲得領袖的地位。
只是在現代社會,隨著教育普及化,個人獨立等的價值觀被廣泛傳播,這種人就沒有什麼市場了。
撰文&整理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3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聯繫|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coffeepr@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