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大
李永大老師:包老師您好!在英語教學中,閱讀始終是一個教學重點。今天我想邀請您談一談閱讀的問題。關於閱讀,您一定有很多感想吧?
包天仁教授:永大你好!幾十年來,我們討論了很多閱讀問題。什麼是閱讀,什麼是英語閱讀,怎麼閱讀,閱讀什麼,目前還有很多困惑和疑問,甚至還有很多誤區。今天我想更深入地探討一下閱讀問題。
李永大老師:最近線上線下關於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有很多議論。人們對閱讀的目的有多種看法,有的說,閱讀是為了獲取樂趣,為了獲取信息,為了提高思維能力,似乎對語言的關注少了。語音、詞彙、語法似乎不是閱讀的重點,這就偏離了語言軌道。無論在日常教學中還是評價中,英語閱讀還是重頭戲吧?
包天仁教授:是啊。高考、中考英語試題中閱讀的題目和閱讀類試題分數佔比很大,所以有人講,「得閱讀者得天下」。雖然這個說法有些牽強,但並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據我所知,許多國家的教改都是從閱讀入手,比如英國的讀寫框架和美國的掃盲計劃(literacy program),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
李永大老師:閱讀和閱讀教學的本質是什麼?
包天仁教授:我們知道,只有人類才有閱讀的能力。英語閱讀主要是閱讀文本。人類的歷史很長,而有文字的歷史只有五千年。蘇美爾人是古代近東文明的開創者之一,最早成為兩河流域的驕子。他們發明了楔形文字,建立了有組織的神權社會。有了文字這種符號,人類就有了文明的記錄。我國的甲骨文也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有音、形、義的統一,可以回顧歷史,展望未來。閱讀和人的大腦和心智密切相關。通過閱讀,人們讀取信息,理解音、形、義的內在關係。閱讀能力是需要學習並逐步掌握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閱讀方式越來越多,比如線上線下閱讀,讀者是要閱讀文本的。線上閱讀的內容比較碎片化,紙質的書、報刊有其獨到的優勢。
李永大老師:是的。閱讀的情景現在有很多種了。我覺得,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後這樣的三分法過於簡單了。
包天仁教授:閱讀要和情景結合起來,學生要讀懂文本,這是一個複雜的信息加工過程。有人說,閱讀是一個看不透的「黑匣子」,閱讀者閱讀就是一個打開這個匣子的過程。語言由語碼組成,閱讀是在解碼。學生解碼就要掌握單詞的音、形、義,句法關係,從而得到文本所傳達的信息。所以說,閱讀教學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李永大老師:閱讀確實是複雜的解碼過程。和其他聽、說、寫、譯技能相比,閱讀為什麼更重要?
包天仁教授:因為閱讀是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途徑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最便捷的活動,相比之下,聽、寫、說、譯需要更多條件、技術保證和努力,而閱讀可以精,可以泛,可以快,可以慢,可以有聲,可以無聲,從形式到內容都可以多種多樣。閱讀文本是教學的主要任務。閱讀活動是主要的學習活動。英美等西方國家近幾十年的課程改革,主要是強調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我國的課改也強調閱讀能力和閱讀量。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是我創立的。這裡面有5項技能,我排列的順序是讀、聽、寫、說、譯。翻譯也可以放在寫作中,這樣單獨排列更好一些。可以說,閱讀是重中之重。有時候,讀和聽放在一起,因為聽讀或者讀聽這兩項技能都是接受技能(receptive skills)。閱讀接受和加工文本信息,聽力接受和加工聲音信息。
李永大老師:什麼是閱讀教學?閱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和人們平時的閱讀有所不同嗎?
包天仁教授:閱讀教學是學校教學的重要教學活動,是在教師主導下,學生參與的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活動。人們平時的閱讀和學生課堂的閱讀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畢竟,外語教學條件下,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科,課時有限,課堂教學的閱讀量會受到限制。
李永大老師:我編寫了《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學習手冊》,並從中得到一些感悟和啟發。這個教法「精講精練」的教學原則並不排除泛讀,但應以精讀為主。「精講精練」和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輸入的關係是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很多教師受益於您創立的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這個教學法就特別強調閱讀技能。
包天仁教授:日常閱讀一般是泛讀,或者像美國學者Stephen D. Krashen講的那種自由和自願的閱讀(Free voluntary reading)。前不久,Krashen寫了一本小冊子,提倡這種泛讀,列出83個學生自由自願讀書的好處。
李永大老師:課堂閱讀有必要區分精讀和泛讀嗎?
包天仁教授:我個人認為,不論是中小學還是大學的閱讀教學都應該以精讀為主,泛讀為輔,或者說兩者並重。課堂教學必須主要是精讀教學,泛讀教學主要安排在課外或校外,當然也需要教師的指導和輔導。無論是校內的精讀還是校外的泛讀,都需要教學和指導訓練。現在我國大中小學的問題是精讀不精,泛讀不泛,並且課文教學都變成泛讀或閱讀訓練了。上課的課文要精選、精編,原汁原味,語言比較地道,思想性很強的文本適合精讀。現在有一個套路是任務型的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實際上學生沒有閱讀,沒有解讀文本,沒有語篇分析,沒有解碼(解構)。教師沒有教,學生沒有學。課本教學就是精讀教學,因為課文文本是需要認真解讀的。我再次強調,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課堂上的閱讀大部分都是精讀,這是學習語言的主要途徑,而泛讀主要是在課外完成的。
李永大老師:是的,很多課堂精讀不精,這也妨礙了學生的語言進步。
包天仁教授:精讀要精,泛讀要泛,精讀要慢、要細,泛讀要快、要多,這是必須的,但這兩種閱讀教學都需要教師的整合策略、選材、實施和調整。
李永大老師:閱讀是否等於學生做閱讀理解題?
包天仁教授:非也!這是一個嚴重問題,精讀和泛讀都被閱讀題海佔領。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變成了閱讀訓練,變成了應試題海,這等於精讀泛讀都消失了,都被閱讀題取而代之了。這種「應試題海」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特別是最近幾年來,由於受壞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所謂的「真題」閱讀泛濫成災,造成學生負擔過重,學習成績下降的惡果。
李永大老師:現在有一種言論,就是用真題訓練實戰經驗,善用真題,其義自現。在做真題時可以了解重點考察知識點,給複習劃重點。真題就是最好的模擬題,考生可以通過真題來掌握命題思路,摸清「套路」和「陷阱」,感受考試氛圍,訓練控制答題時間。現在各地閱讀訓練時多採用往年中考、高考的真題文章,這個現象好嗎?「真題」難道不應該做嗎?
包天仁教授:所謂的「真題」就是前幾年已經用過的中考、高考和三輪複習的「一模」、「二模」、「三模」試題,比較典型的就是高中5/3試題,就是把5年來的中考高考題原題抄襲過來,把3年各地的模擬試題搜集起來,讓學生們做。近些年來,這些題海泛濫成災,坑害了億萬學子。
李永大老師:泛讀放在課外,那麼重要性是否下降了?
包天仁教授:精讀和泛讀都要做。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閱讀有三種形式,作為教學閱讀,人們常說的reading the lines (by the lines), 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 and reading beyond the lines,後兩種是泛讀行為。課堂教學要以課本課文為主,適當可以擴展,做些泛讀。精讀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泛讀不是廣泛的學習,而是學生自主,個性化的閱讀,但不是完全自主,可能還需要教師來幫助選材。另外,繪本教材不適合作為泛讀材料。泛讀材料也需要精選。無論精讀還是泛讀,這個過程都需要老師的幹預。在幹預過程中,老師應及時提供閱讀指導、評價和反饋,並讓學生適當擴大題材種類。精讀泛讀的辯證關係,有一些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明確。
李永大老師:是這樣,精讀和泛讀同等重要。閱讀教學的重點是什麼?
包天仁教授:你問的這個問題,相當於問我精讀教學的重點是什麼?閱讀可能有多種目的,但我認為,教學閱讀的重點還是要放在語言文本上,只不過精讀速度慢些,泛讀速度快些罷了。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閱讀的主要目的都是學習語言,讀者通過閱讀學習文本中的語言知識(詞彙、語法、語篇),通過分析解讀文本,與作者互動,解讀和理解作者在字裡行間裡直接或隱性表達的意義和信息。
李永大老師: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重點是什麼?您所講的,怎麼與許多專家、學者所講的不一樣?
包天仁教授:這就是我要做這期訪談的原因。語言知識,英文叫linguistic knowledge,語音、詞彙、語法、語篇等,都是語言知識。文本都有上下文,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學生掌握了詞彙及讀音,他們就能順利地朗讀或默讀。閱讀教學就要做好精細加工,這是主要的語言輸入行為。用英文說,精讀是finely input,泛讀是raw input。
李永大老師:有一種觀點,閱讀要真實閱讀,您怎麼看?
包天仁教授:這可能是個悖論。在外語教學的環境裡,「真實」很難做到,實際上學生讀的、聽的英語材料大部分都是經過加工、改寫的舊的內容,這就是信息的滯後性。
李永大老師:追問一句。那麼學生閱讀就不需要真實了嗎?
包天仁教授:當然需要,在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上叫做真實性(authenticity),在閱讀教學上就是真實閱讀(authentic reading)。這是應該提倡的,但是作為教學閱讀,所選擇的語言材料必須經過加工,刪除其中的錯誤或語誤,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的原汁原味,儘可能是標準、自然的英語。
李永大老師:您是說,閱讀材料一定是英美人的原文原話嗎?看來,閱讀材料的選擇要慎重啊。
包天仁教授:這可能指的是對文本的要求。這個說法需慎重。有的人介紹的所謂真實閱讀,文本已經是多年前,甚至是幾十年前的,並且口語化的,已經十分老舊。我們提倡真實性,但是真實材料不一定都是好的,這需要編輯和老師把好關。沒有精選好的文本,學生拿來閱讀,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有的學校選擇的文本是中考、高考試題裡的所謂「真題」、「真文本」,其實是舊題、舊文本,這都是騙人的謊話。這樣的閱讀不是真實閱讀,而是讓學生陷入一次次的檢測和題海中。
李永大老師:閱讀課怎麼上才好?閱讀是以學生為中心,還是以教師為中心?
包天仁教授:這類說法最好不講,特別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這是歪理邪說。我們應該與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保持一致,提倡「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
李永大老師:「以學習為中心」的觀點,我比較認可。
包天仁教授:但是國內有人提出的「以學習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翻版,還是排斥教師的教與導,以及教師教書育人的主要角色和作用,只是加上了使用教育技術這一項。
李永大老師:那麼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什麼?
包天仁教授:無論精讀還是泛讀,都要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要講授、指導、訓練、鞏固各類語言知識,分析、解讀文本,這是學習發生的先決條件。我們要警惕「以學生中心」和「全人教育」等各種說法。另外我們就是一定要搞清楚,自主、探究、合作並不等於是以學生中心,讓學生們放任自流不等於自主學習。腦科學、益智科學研究的結果重在人的自覺,這些說法上有些深奧,實際上孩子們在上學之前,特別是幼兒時期,都是非常自我、自主的行為。孩子上幼兒園,上小學,逐漸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在約束、規範之後變成自覺的行為,而不是把自覺變成自主、放任自流,這樣教育反而起到了壞的作用。所以說,課堂教學和校外泛讀,教師的示範作用、教師的幹預、教師的教學指導和權威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方面有些所謂專家的言論是錯誤的,也是造成現在教學質量下降,學生負擔過重、成績低下的主要原因。
李永大老師: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能讀書,會讀書,不需要教師的講授。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包天仁教授:那學生還要上學,還要老師,要學校幹什麼?培養學生有興趣讀書,讀有用的書,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得靠教師的教學和指導。
李永大老師:有人講,「先學後教」就可以打造「高效課堂」的。
包天仁教授:這個說法和做法,如學案式教學,其實也是一個謬論,是錯誤的,顛倒了教學程序,違背學習規律,不但不會高效,還會更加低效,造成更多學生的「石化」和「兩級分化」。教學中,教師的備課和準備、教師的顯性教授是非常必要的。特別是對中、小學生來說。大學生包括成年人在學習期間,教師的教和講,甚至描述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教授應該走到前面的,而不是忽視、淡化它。任務型教學的先做任務活動,再補講知識和語言形式的隱性教學,都是行不通的。
李永大老師:任務型教學先做任務,後學語言,教學順序弄顛倒了。
包天仁教授:最近看到,任務型違背教學規律的做法讓學生「吃上夾生飯」。有人提出「任務重複」,英語叫做task repetition或repetition in tasks,就是先做任務,再補上詞彙和語法等知識,效果很不理想,成倍地浪費學生英語學習的時間。所以,學術界普遍認為,直接顯性教學(聚焦語言形式)優於任務型教學和它的各種變體。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無論精讀還是泛讀,都應採用顯性教學。精讀採用自下而上(bottom-up),泛讀自上而下(top down)。在做閱讀訓練和測試時,可採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方法,而非先粗後細。不可先看題目,再看文章,這樣極易被題目幹擾和誤導。
李永大老師:是的。學生沒有學習到語言知識之前就被要求用語言做事,教師的本意不是這樣的。
包天仁教授:老師採用的方法是否恰當,這方面還需要深入研究。老師的教學、督促和訓導都是需要加強的。關於精讀課如何培養閱讀能力,還有其他能力怎麼培養的問題,閱讀課並不是單打獨鬥的。我們回顧外語教學法的歷史,有二十多種大大小小的教學法,但歸納起來,主要就是兩種:行為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大學派。我個人傾向理性教學,教學本身就應該是理性的,教學是要培養學生關鍵能力、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但是閱讀課是不是就不培養其他能力了呢?應該是有其他能力的。閱讀課主要是以閱讀能力為主,即教會學生怎麼讀書,通過閱讀學習語言知識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讀書。
李永大老師:教師能上好精讀課就不容易,如何培養學生的其他技能?
包天仁教授:語言教學就是學習語言。這句話我已經重複講了許多遍。閱讀教學就是教授閱讀,學生通過文本閱讀學到語言,獲得信息和愉悅。
李永大老師:我還質疑,閱讀教學僅僅是教授閱讀嗎?
包天仁教授:非也。這裡面有課型的問題。要注意的是我們在搞閱讀教學的時候,不僅培養閱讀技能,還離不開其他技能的訓練。閱讀的時候要先聽一聽、讀一讀,聽讀技能有效地結合也可以促進聽說技能的培養。如果閱讀能結合寫作和口語技能就更好了,這樣輸入、儲存、加工、內化完成之後就可以建構語言了,然後就可以熟練地輸出。這裡面有一個學習順序的問題,還是以內容和知識為主的輸入性教學更好。但輸入並不等於沒有輸出,這裡也正好將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中的4個P結合起來,以講和練為主。回顧外語教學的歷史,教法主要還是閱讀法和聽說法這兩種,目前還是閱讀法佔了上風。閱讀課雖然以精讀為主,但是聽、說、寫、譯,還有文化要素都可以結合、融合起來,要注意的是以什麼為主,不能把閱讀課上成了聽說課或寫作課。
李永大老師:是的,教學不能脫離主要目標。還有一個問題,精讀課的目的是什麼?
包天仁教授:前面我已經講過,精讀課主要是解讀課文,學生通過語法和語篇分析,讀懂課文中的詞彙意義和語法功能,學到這些語言知識(形式)的用法,提高語言溝通能力,以達到語言交流的目的。
李永大老師:精讀課的目的有多種啊,那麼詞彙學習也是目的之一吧?
包天仁教授:詞彙學習優先於語法學習,這在學界已達成共識。閱讀就是辨認和理解語言符號,文本是由字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構成的,不解決詞彙的問題也就寫不成文章,無法讀懂和欣賞文章。詞彙本身就有音、形、義和用法,閱讀的時候要培養流利閱讀者,就是讀得快和準,這裡還有閱讀速度的問題。如何讓學生達到讀懂,又讀得快這樣好的閱讀效果呢?有的人講這個教法那個技巧的。我認為,首先要掌握詞彙。詞彙的學習是閱讀課的核心也是前提,沒有詞彙的話什麼也談不上。詞彙量的大小也是所有語言技能的核心和前提。學生要掌握大量詞彙,首先發音要好,因為音和形是有聯繫的。現在很多學校不教音標,在推廣直拼法,還有用簡易國際音標替代,這些做法都是徒勞,沒有什麼好作用。學生為什麼不直接學習音標,而去尋找別的替代法呢?中國沒有大量稱職的外教,我們的教師都是英語外語教師,發音水平都不太樂觀,問題比較大。有人問,民國的許多語言大師,為什麼漢語也好、外語也好?他們學習英語的方式和我們完全不一樣。我們現在城市裡都是大班教學,農村裡小班教學,無論班額多大英語教學都沒有語言環境。教師整體的專業水平不高,甚至英語發音都有很大的問題,尤其還受到地方漢語方言的很大影響,發音問題非常嚴重。為什麼要避開學習國際音標?這是非常荒唐的。國外採用的直拼法也是在會讀的基礎上,這在我國是行不通的。文本超過5%的生詞,學生讀不懂。還是需要在總結歸納讀音規則之後使用,要先學習音標,因為英語在我國是外語,要先解決國際音標的問題。漢語的拼音和英語的音標又是不一樣的體系,音標直接影響單詞拼讀和記憶,有助於培養閱讀的能力。外語國家都是最先開始學習音標的,英美等國已經不再鼓勵和提倡學習直拼法。國內到了初一、初二都不系統學習音標,這樣的教材非常誤導學生,對大部分學生來說英語學習也不可能成功。我主張先學音標,然後歸納、總結讀音規則(讀拼和拼讀規則)。還有就是閱讀教學把精讀搞成泛讀,課外閱讀都是繪本,甚至課堂教學也用繪本,這方面的效果極差。英語外語的繪本和母語的繪本是不一樣的。繪本是低年級和學前使用的,把國外學前幼兒使用的英語繪本給國內小學、初中的學生來用,對閱讀教學來說危害是很大的。這些英語繪本都是以盈利為目的推廣的。這些東西都是弊大於利,是損害教學的。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詞彙學習都是重點。
李永大老師:根據您的觀點,英語學習首先要解決發音、讀音問題。
包天仁教授:是的,這裡面有個輕重緩急,也就是學習順序問題。
李永大老師:精讀課速度慢,內容陳舊,有的學生不感興趣,這怎麼解決?
包天仁教授:這是外語閱讀教學的普遍現象,課本上的內容永遠都不會太新。精讀課要學生使用先前已有的知識,通過結合語境和語篇分析來精細地處理,解碼課文文本,主要學習文本中的語言知識和表達方式。
李永大老師:這個方法不是碎片化學習嗎?
包天仁教授:是的,一開始是碎片化,但這是積少成多,由小到大,由碎片到整體語篇的學習過程,就是自下而上的顯性教學法。
李永大老師:這還是個比較慢的教學過程吧?
包天仁教授:精讀課就是要慢,要細。現在的內容選材不好,我們現在還在使用早該淘汰的教材,都是以話題(主題)為主的任務驅動型教材,有很多課文也都是非正式的,口語化的,教材中的課文不那麼經典,語言知識和技能設計得不系統。這是不對的,學生不會感興趣,也學不到東西。怎麼解決學習效果問題呢,這就需要老師活用教材、整編、刪減或增加內容去教學,但是現在很多教師都沒有這個能力。我們的教材是一個藍本,一個教條的東西,許多教材確實很陳舊。有一些編教材的人公開說沒有完美的教材,這都是藉口,我們非常需要更好的教材。編者在編教材的時候往好的方向,而不是向壞的方向去編,比如語音教學部分,教師找不到國際音標。教材需要的是與時俱進,但是課改和教學理念出了問題,也不可能有好的教材。
李永大老師:教師上精讀課的時候,往往注重語法、詞彙的講解,應試特點明顯,那麼教師應注意什麼?
包天仁教授:上精讀課,教師注重語法和詞彙的講解是應該的。不能藉口反對應試教育就在教學中輕視知識教學。知識教學與技能和能力培養並不是對立、相互排斥的關係。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有問題,重視語法、詞彙的講解不一定就是應試傾向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弄清閱讀教學和閱讀訓練的區別。如果所有的英語課都變成了做題,都是應試的,而且我們做的很多題都是舊題,即所謂的「真題」。現在的應試技巧也是學習之前考過的閱讀文章,還有一些壞的應試教學陰魂不散,就是大量做題,教英語變成教考試。有人質問,現在閱讀教學到底是考試還是教學?testing還是teaching?各種各樣的考試和題海替代了正常的教和學。訓練和練習並不等於考試,通過考試來進行評價和反饋是重要的,但不能胡亂考評,現在正常的教學都變成了考試和做題、講題。我還是要提倡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顯性教學。任務型教學都是校外搞的,不適合於正規校內的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時間不應該浪費,課前的準備也很重要,課本上的內容,教師都要講透,這些都要特別重視。我還是主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理念和方法還是很適合中國教情和學情的,應該推廣。
李永大老師: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精讀課就是填鴨式教學。您怎麼評價這種觀點?
包天仁教授:精讀課就是intensive reading,或者叫做close reading,或者detailed reading。Brown在1994年就提出了課堂閱讀的14個微技能。
李永大老師:這還是填鴨式教學吧?
包天仁教授:填鴨式教學有什麼不好?另一個說法是灌輸式,填鴨式的說法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但關鍵是老師的講要處理好。我並不主張老師要多講,搞純粹灌輸式的一言堂。我提倡的是精講精練。精講就是該講的要講透,讓學生明白,聽懂了,理解了,並且能夠提出問題來。上課要講究知識的學習,尤其是陳述性的知識,就是靜態的知識,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反思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沒有陳述性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有程序性知識。高新科技的發展也有賴於基礎知識的培養,基礎學科沒有搞好,什麼也都談不上,這些都需要我們重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和能力的提高,都與知識有極大的關係,這些基礎知識和技能構建成關鍵能力。另外,還有教學方法和技巧問題,課堂的互動教學也很重要,閱讀教學還有一個互動式閱讀(interactive reading),有問有答。教師通過課堂提問來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無論什麼形式的課堂教學都不要淡化教師的作用。
李永大老師:有一種觀點,閱讀教學應採用整體教學模式。您同意這種做法嗎?
包天仁教授:閱讀教學分精讀和泛讀,還可以細分。整體閱讀教學模式還是需要注意的,我本人並不贊同,因為這個並不成立。整體是由個體構成的,整體教學法是很粗糙的,有人提倡整進、整出、整考,這樣是不行的,是不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整體教學就是不教,是粗放式的,我本人是不贊同的。大家也可以一起討論。
李永大老師:您談到了,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求朗讀,就是有聲閱讀。這需要記憶和背誦嗎?
包天仁教授:記憶和背誦是不可或缺的,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都要記憶和背誦。閱讀到的詞彙、句子和段落都要背誦。這樣學生就可以在使用的時候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好的語言學習者或者英語學習成功者必須具備四種學能,記憶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即通過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來鞏固語言知識和技能。所以,閱讀教學就是對知識的輸入、存儲、內化和使用的過程,也就是解構和建構的過程。
李永大老師:在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中,精讀和泛讀各佔有什麼位置?
包天仁教授:在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中,精讀和泛讀都是並重的,前提是必須要精讀,因為沒有精讀就沒有泛讀。但是要注意的是泛讀的作用也很大,我個人認為兩者都應該重視。但兩者的特點、方法和內容還不太一樣,需要大家研究。關於閱讀,現在有些專家和學者還是在誤導教學,首先要知道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精讀和泛讀和大學是不太一樣的,有的人提出現在的課堂教學,還是要提倡reading beyond the lines,這個不是不對,而是不要用錯了地方,這個更適用於泛讀,精讀的時候也要考慮到語境、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因素。學生不僅要理解作者在字裡行間中表達的意義,還要讀懂作者隱含的意義。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閱讀訓練,首先要自下而上,先細讀,逐字逐句地閱讀,先讀懂單詞,然後是段落和篇章。
李永大老師:是不是還有一個閱讀速度的問題?
包天仁教授:是的,這其中還有閱讀速度的問題。現在的速度可能每分鐘不超過一百個單詞,正常應該是一分鐘三、四百個單詞。還有詞彙的問題,閱讀還是要以詞彙為主,詞彙有一個頻度的問題。由於現在是交際任務型的教材,選定的詞彙和課標的要求差的很遠,課本裡出現了大量低頻的、不常用的單詞。話題型的教材必然會出現這種問題,這點需要注意。在閱讀教學當中,教師要特別注意查漏補缺,有時候通過泛讀來補充解決也可以。現在國外教材和語言教學非常注重把詞彙分成了高頻、中頻、低頻。我們現有的英語教材呈現的高頻的詞彙太少,而低頻詞特別多,解決語言能力和應試的主要還是中頻和高頻詞,高頻詞是學生們必須要掌握的。高頻詞包括名詞、動詞,很多都是功能詞,考試重點都在這些詞彙上面。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的閱讀教學,問題還是很多的,要搞清楚教學重點。既要考慮精讀和泛讀的比例問題,也要考慮兩者的結合。有的教師英語不算太好,對現有教材的解讀都有問題,有時候不得不照本宣科,還需要依靠好的教輔材料。問題是現在真正好的教輔材料少之又少,大部分是從報刊、網絡和舊的中考、高考試題裡抄襲來的。
李永大老師:就閱讀教學內容來講,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包天仁教授:如上所述,當前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是精讀不精,泛讀不泛,這是閱讀教學的頑症。教師如果想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閱讀內容,也就是從文本選擇著手。
李永大老師:依您之見,什麼是好的閱讀內容?
包天仁教授:閱讀的內容包含兩種: 一種是KOL(knowledge of language),語言的知識就是指語音、詞彙和語法知識,也包括語篇,構成文章的各種要素,還有一種是KOW(knowledge of world),指的是社會、科學、文化、歷史知識,也就是世界各方面的通識知識。我們要求閱讀的文章儘量要原汁原味,但是實際上教材中的內容都不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真正原汁原味的東西都是有點錯誤的,如口誤、筆誤,有些不是標準的英語。我們在編輯材料,設計試卷時都要避免這些語言錯誤,這是教材編者、教輔編輯和試題命題者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另外,還有一個各學段英語材料難易度的問題,需要分級選文。我建議,教學內容要精選精編,教師在使用閱讀教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這些因素。閱讀內容質量提高了,教學質量就能得到保證。
李永大老師:其實,關於閱讀課怎麼上的問題,理論界還有很多爭議。
包天仁教授:現在還是有兩種不同的看法,我們的課到底是input-based,還是output-based(task-based),一種是FonF,一種是FonFs, 還有一種FonMs。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的外語教學與短期的培訓教學以及大學教學不同,主要還是FonFs,即有意識地聚焦形式的輸入式教學。閱讀課還是要聚焦語言形式,無論是精讀還是泛讀。閱讀能力的提高和培養還是需要語言知識積累的基礎。課堂教學也是閱讀教學,課本閱讀教學一定是精讀教學,教學目標不能跑偏了。課堂教學也是語言的應用,但初始階段,特別是小學初中,不是先做任務,不是「用中學」,主要是要先進行語言學習,是「學中用」,以學習語言為主。任務型教學法以及它的變體,如項目學習等強交際教學法不適合中國英語外語教學的學情和教情。這已經被幾十年的教改實踐所證明。
李永大老師:閱讀課上語音怎麼辦?為什麼您總強調音標的重要性?
包天仁教授:初學英語的學生一定要先學習音標,也就是說,語音先行,音標優先,因為我國的教學類型是英語外語教學,並且英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系。學生學習音標後就可以逐漸地掌握語音知識和技能。低年級的學生以有聲閱讀為主,高年級的以默讀為主,但語音不好,一是詞彙辨析不快,二是語篇分析、句法功能、意義理解都很難做到位。準確和流利的閱讀依靠音標的輔助。學習語音當然還要和詞彙教學緊密關聯,到高年級更多的是詞塊、短語和習慣表達的理解。從某種程度上說,閱讀理解就是詞彙理解和語篇理解。讀者的詞彙量和語篇分析能力決定了文本的理解程度如何。
李永大老師:學生在閱讀中總會遇到語法項目。這怎麼處理?
包天仁教授:語法是語言的結構和框架,包括詞法、句法和慣用法。語音先行,語法為綱,詞彙為目,意義為主,這是基本的英語教學原則。另外,語篇和語境有很大關係,閱讀理解就要分析文本,解讀文本。現在我國的英語課堂教學主要的問題是輸入不足,可理解語言輸入不足,但也有的是輸入量太大,學生們消化不良的問題。英語老師把精讀課變成泛讀課了,這樣都會導致語言輸入質量出現嚴重問題。所以,我建議精讀課要先自下而上,後自上而下,注重細節,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李永大老師:看來,圍繞閱讀教學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下去的。
包天仁教授:是的。關於英語閱讀教學的問題一直是英語教學界的熱門話題。最近幾年來,我們所倡導的顯性閱讀,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教學理念在全世界已達成共識,如能踐行,將影響我國英語教學的發展,也會改變英語教學的格局,提高我國英語教學的質量。關於閱讀教學,我們可以稱之為閱讀科學(the science of reading),它主要涉及兩個要素,一是對文本的解碼和對文本的理解。在數位化時代,特別是涉及到一些方法、技術、資源開發和建設問題,我們還有很多可以繼續探討的地方。
李永大老師:感謝包老師百忙之中解答了以上問題。關於英語閱讀,我們繼續探討。
(本文首次發表在《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20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