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教學內容源於外研版《英語》選修6 Module 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 Friendship中的第一課時Reading and Vocabulary —— Roy's Story。該課文講述了一個與人際關係有關的故事。主人公Daniel是一名轉校生,當他初次來到這個學校時就對Roy這個開朗、友善、樂觀的大男孩產生了好感,並在他的幫助下,慢慢地從初來乍到的不適應,開始融入到集體中,最後兩人還成為了好友。然而,隨著Roy的父親在一次車禍中去世,Roy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論是從學業上的散漫還是到性格上的孤僻,最終Roy還把手伸到了同學的口袋裡……
授課教師先由一首優美的詩歌導入話題「好朋友」,讓學生用形容詞描述他們對於「好朋友」的定義,並將這些形容詞以字母「E」的形式呈現於黑板上,之後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和基本框架,教師又將文章結構以字母「L」的形式呈現於黑板上。在仔細閱讀中,學生需完成基於各部分設計的練習題。在讀後講解中,授課教師不僅核對了練習中的答案,更是追加提問,補充學生對細節信息的把握,即故事發展涉及到的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等幾要素,並將這幾要素以字母「V」的形式呈現於黑板上。讀後活動中,授課教師首先要求學生完成基於課文設計的Proof reading填空練習,檢測學生對這一篇課文的把握情況;其次,展開討論:「If you are Daniel, what would you do to help him?」,並以總結語「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have a genuine heart. And your friends will feel your love.」結束整節課。最後,將一顆心型圖案呈現於黑板上,整體構成一個「LOVE」的板書。
【分析】
在該課例中,授課教師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不論是在導入部分優美的排比句詩歌,還是在板書的呈現上,都體現了這位教師的精心設計。教學設計是教師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過程。教師對文本的認識、領悟及定位影響著閱讀課最終的效果。這堂課貌似在不斷地趕流程,學生被教師牽著鼻子完成一個又一個任務,並未能沉浸於文本中。這種「導入→略讀→查讀→拓展」的公式化教學設計、教條化的教學活動直接影響了整堂閱讀課的效果。教師教得很疲憊,學生學得也未必輕鬆。
【建議】
在這堂課的細讀環節,花費時間較長,導致課堂長時間處於沉悶的狀態,不僅學生思維的活躍性降低,教師的情緒也受到了影響。針對這一點,另外一位授課教師則做得很巧妙。這位教師在快速閱讀中解決了「What is the turning point?」,即「Roy發生變化的轉折點是什麼?」這個問題,因而細讀環節分三次完成,分別為before the turning point, during和after。與此同時,將有關Roy的細節信息提取了出來,如「What was Roy like before and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Find out the time phrases before and after his father's death.」等填充板書。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於活躍的狀態,課堂節奏也比較緊湊。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故事發展的起因、經過、結果,以及對文章的脈絡十分清晰。
相比較而言,第二位授課教師的教學過程如行雲流水般自然流暢,這完全得益於她對文本深入且到位的解讀。因此,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於對文本的解讀。有怎樣的解讀,就有怎樣的教學定位。如果解讀不「深」、解讀不「準」、解讀不「精」、解讀不「細」,再好的教法也是徒勞的。
戴軍熔教師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淺層與深層兩個層面進行解讀,並在解讀語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閱讀活動形式來幫助其理解和把握文體觀點和邏輯。然而,很多教師設計的任務過於簡單,缺乏梯度與深度。這種淺層的任務多以填表格或判斷對錯等形式出現,學生只需要從原文直接摘錄語句,方能找到答案。這種傳統的閱讀任務只局限於檢測學生閱讀理解的結果,不注重學生閱讀理解的過程,由於對於文字背後的信息挖掘得不夠深,因此很難實現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基於這一現象,筆者又進行了深層問題設計的嘗試:
【案例二】
教學內容源於外研版《英語》選修6 Module 4 Music 的第一課時。本課時將Introduction和Reading and Vocabulary中的Reading兩個環節進行了整合。Introduction環節主要呈現與樂器有關的英文詞彙和圖片,要求學生能夠初步熟悉這些詞彙,對中西方樂器有個感性的認識;Reading環節為音樂人物專訪,著名音樂家Liu Fang就她從小受到的音樂薰陶、面臨的最大挑戰及她對音樂的理解等問題作出回應。
(1)筆者激活學生關於音樂的背景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導入新課,並擴充Musical instrument的詞彙,輔以圖片和音頻,增強學生對中西方傳統樂器的感性認識,為課文的學習作好準備。
(2)Fast⁃reading。在閱讀部分,筆者要求學生完成兩個任務:
【Task 1】Go through the text and find out what topics are mentioned in the text.(Underline the key words.)
【Task 2】What's the text mainly about?
A. It is an interview to show Liu Fang's love for music and her training and background.
B. The interview explains Liu Fang's influence on others.
C. It is an interview with Liu Fang as an international music star.
D. The text introduces Liu Fang's life to us.
【分析】對整篇或某段文字設計深層問題時,常包括基本論點、最佳標題、主題或段落大意等。筆者設計的主旨大意題旨在讓學生關注文本本身,從標題、次標題等角度把握全文大意而非主觀結論。選項設置也引導學生學會更好地篩選大意。正確選項——概括全文,內容全面;幹擾項——概括範圍太窄,常為文中具體信息或某個段落大意,概括範圍太寬,所表達內容常超出文章闡述的內容;無關信息,即文中未提到或找不到語言依據的信息,但看起來又是對的。
(3)Careful⁃reading。仔細閱讀是逐段進行的,可以利用表格等形式條理地呈現文章的脈絡和層次,幫助學生快速地獲取細節信息,完成閱讀任務。筆者就利用其中的Task 1和Task 2用表格作出分析。
【Task 1】Read Part 1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Liu Fang.
Career
Year of birth
Hometown
The place she is living in now
University she graduated from
The person who taught her to play the yueqin
The musical instruments she plays
The challenges of playing the pipa
①
②
③
The challenge of playing the guzheng
【分析】表格填空是教師慣用的一種獲取文章細節信息的任務,基本屬於淺層任務。但是筆者將其中幾項稍作改動,增加了難度,需要學生在分析與理解的基礎上重建語篇信息。「The challenges of playing the pipa」將原本一對一的答案變為了一對三,同時也引起了學生對於文本結構的關注。文本中明確提出了「the biggest challenge is to respect the traditions but to add my own style.」,因而學生大多都能迅速找到這一點。可是對於另外兩點的把握則需要通過認真分析文本內容、關注行文邏輯關係等才能確定。
除此之外,The place she is living in now、The person who taught her to play the yueqin及The challenge of playing the guzheng等問題則要求學生回歸文本,找到對應的代詞,如「... she taught me to play the yueqin; I have been living there since then; The same is true of my second instrument, the guzheng.」,並根據上下文理清邏輯關係,確定代詞的指代信息。
【Task 2】Read Part 2 of the text, and fill in the blanks and the table.(見附表)
【分析】Task 2的難點在於前兩道填空題。楊行勝教師指出,教師在設計任何一種形式的細節理解題時,應當儘量避免從文中直接摘錄語句,要換一種表達方式。所以,不同於以往的原句挖空形式,這一任務需要學生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歸納總結,而這一要求又遠遠超出了Read the lines 這種獲取淺層字面意思的任務需求,這時就需要學生Read between the lines,以實現閱讀教學目標。
對於圖表填空本身而言,由於難度不大,學生能輕鬆找到對應詞彙完成圖示。但實際上,這一部分在整篇文章上屬於難點,筆者深入淺出地以圖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出段落的結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並有意識地樹立學生通過抓住文本結構和分析各部分層次的關係的觀念,從而把握各部分的邏輯關係。
賞析能夠幫助學生對所閱讀文本進行欣賞並分析。就這一點而言,英語教師著實應該向語文教師討教一番。筆者最近聽了一堂生動的語文課,感受頗多。授課教師的教學內容為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剪梅》,其中最為出彩的是學生的合作探究部分。授課教師將《一剪梅》的三美——意境美、情感美、音韻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合作完成並展示。
賞析意境美的小組要找出這首詩的典型意象,並用散文化的語言表述出來;賞析情感美的小組則需要分析詩中透露了什麼樣的情感,以及它美在哪兒;賞析音韻美的小組則需要通過誦讀或歌唱的形式表露出對這首詩的情感。三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最後在唱詩部分達到高潮,將這種薰陶感染的作用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語文與其他學科不同,有些東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但是這種深入解讀文本、仔細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態度,以及通過朗讀來感受文本的做法,同樣作為語言學科的英語,在教學中卻十分匱乏。
英語的閱讀分為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Read beyond the lines三個層次,其中第三個層次包括對語言的鑑賞,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但是在解讀文本時,教師往往忽略了對語言的賞析。教師的解讀效果直接決定了教師的教學內容,缺乏了語言欣賞層面,學生往往會把英語當作數學公式一樣機械地記憶、重複、再現,這樣下去英語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將無法有效提高。因此,教師在閱讀中應適當穿插語言鑑賞,對於蘊含語言美和結構美的句子,對於富含哲理與思想的段落,要引導學生欣賞其精確之處、美妙之處及巧妙之處;通過品讀與朗讀,增強學生對於目標語的有意注意,並在讀後任務中有意識地再現,精心設置情景,引導學生使用目標語。
任何文本都是融知識、技能、情感態度、文化意識等於一體的,都承載著豐富的人文。所以,教師必須走進教材文本,對文本進行深入且到位的解讀,帶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為學生們呈現出集知識、技能與人文元素為一體的有效閱讀課堂,以期實現「潤澤生命,開啟智慧」。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