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開示:在末法時代,這樣修行最容易成就

2021-01-08 老陽私塾

講止觀六妙門不要扯開了。可是智者大師的六妙門根據什麼來的呢?《達摩禪經》來的,參合了《大毗婆娑論》這些,舍利子、目連尊者等等的著作,修持法門。所以大家呢,日本、中國,很多修道都在數息。數息,打起坐來聽自己的呼吸。進來、出去,這個你們都聽過的對不對,都學過的,不要浪費我的嘴巴了,是不是,都知道吧,都聽過了,學人不開口,諸佛菩薩下不了手。你們都不開口的,那有什麼辦法。都聽過了沒有?對了,就可以省下來了,所以我常常講,你們數息,怎麼樣叫數息,根本就不懂。一進一出,數一二,你數個一千息、一萬息,或者數倒息,倒轉來數,數了半天還在呼吸,呼吸是生滅法,搞些什麼東西,


《達摩禪經》今天真的給你講,這個法門是根據什麼?《達摩禪經》叫修「安那般那」,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梵文的翻譯。在中文簡稱「出入息」。你們聽完了,你等一下就可以打起坐來,好好作試驗,成道很快,成功也很快。現在,首先一個問題要解決,在所有人學佛的觀念,都曉得坐起來修出入息,修了半天一點影子都沒有,假定在座有一個人修出入息的,有一點心得,我一望而知就看出來了,對不住,不是小看你們,也許我看錯了,該打屁股,沒有。不是你們,大家都搞錯了。

我們的呼吸,叫呼吸,呼出去叫出息,入進來吸進來叫入息。安那般那梵文,出、入、息,三樣,你注意哦。大家把這個書,佛經讀錯了,出、入、息,一出一入,呼吸是生滅法,一來一往,你體會一下看,你們先體會,一邊寫字一邊體會,這是關於你們真正修持的,不要聽我吹牛。

不然你白聽了,我也白講了,沒有道理。你自己一邊開眼也好,閉眼也好,一邊聽,一邊觀察自己呼吸,我們的呼吸出去,進來,中間有一剎那停留的。出來,出去,進來,進來,出去,這個中間交接的時候,一剎那空檔,所以叫你修出入息,尤其像現在的晚上,唉,現在是風平浪靜,白天風很大很冷,假使你現在注意出息,不要注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後,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你馬上感覺到也不冷了,也不同了。


你諸位試試看,是不是這樣,不是看我臉上,我臉上沒有你的出入息。出入息在你那一邊,一出一入,不要故意哦,人自然有呼吸,你看當一呼一吸之間,出入息,這個一定住了以後,你當下氣好像,很短暫,氣也慢慢好像和順了,定住了,念頭、思想、雜念也少了。大家搞錯了,數息,這個一呼一吸,這個停住之間,你開始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點,這樣一來回停住這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囉,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階段,這一段不呼不吸越來越長,第二次數,二。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那麼一般跟你講數出息,或者出去的時候記數,或者是入進來的時候記數,

你只要記個兩、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到氣息停住不要轉了,那就是「隨息」,很快。這樣聽懂了沒有,諸位大菩薩們聽懂了沒有?真懂了沒有?你們都是我的父母,我講清楚,爸爸媽媽們,真的,不要浪費了,試試看。真的聽懂了恭喜你們。修智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幾位,懂了一點點,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點勉強,慢慢就自然,你懂了這個,明天就告訴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開智慧,非常的快,


所以汪曼老看了我那本《如何修證佛法》才提出來。你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教兒子修行的法門是這個,但是,大家看經典,包括這些人看經都亂看。佛怎麼說呢?在《阿含經》上說得很多。息長知長,教羅睺羅尊者,羅睺羅尊者是他的兒子,他也把他弄來出家了嘛,羅睺羅尊者佛的兒子到現在還在這世間,他沒有死哦。釋迦牟尼佛吩咐四個人,還暫時不死的哦,留形住世。迦葉尊者一個,羅睺羅一個,賓頭盧尊者一個,君荼缽嘆一個。四位羅漢,還沒有死哦。為什麼能夠就是長生不老。為什麼呢?修什麼法門你們去研究。佛告訴羅睺羅法門,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或者息冷知冷,息暖知暖。大家一看了這個書,看了這個佛經,認為都看懂了。「息」你們自己下注解,大家都,就是呼吸,呼吸長,就覺得呼吸長,在那裡練氣功了。以為是……把簡單的文字搞複雜了。息長,一呼一吸,一生滅來去,以後停住了,不呼不吸,這個時間長,知道長了,這個時間,這是一下。一下就過去了,知道短。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是這個道理。這一下幫助大家,都懂了吧?你試試看,不能講多了,講多了,我的膏藥一樣都賣完了,明天沒得戲唱了。不過在休息以後,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


相關焦點

  • 末法時期也容易成就
    現在很多人求解脫都是一種逃避的心態,不應該這樣。修行主要是磨練自己的相續。
  • 南懷瑾:六度,是6個修行的方向,成就一個,其他就貫通了
    學佛修行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想要修成圓滿,消除業障,禪修者就必須堅持學佛,保持發展,絲毫不能有倦怠之意。對於學佛的信眾而言,如要在修佛上大有斬獲,除修繕佛家基本法門「五度十善」以外,佛家大乘法門「佛門六度」,也是修行過程中須了解領悟的。
  • 佛陀所說的末法時代,究竟是什麼時候?
    三藏十二部經,不乏關於佛法行將滅盡時的描述,最早的《阿含經》中就曾提出末法的概念。大乘涅槃部經典《佛說法滅盡經》,講述了末法時代,佛法即將消亡時的種種跡象,比如經中有言:「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後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沙門袈裟,自然變白。」
  • 淵回說南:南懷瑾見過仙佛嗎?沒有,一直在找.真仙真佛是什麼?
    這些學生家長們來的目的,多半是為了向南懷瑾老師請教生死問題,修行問題。這裡的生死問題和修行問題,是偏向於那些怪力亂神的東西。南懷瑾老師敏銳地把握到了這些家長們的念想。這是這次講課大的背景。南懷瑾老師是在因材施教,他並沒有直接指出這些學生家長們的問題和錯誤。並沒有直接說你們尋找這個東西,就是神話,就是不存在的。而是打了一個太極,藉助這些家長們腦海中錯誤的仙佛觀念,錯誤的修行觀念,來督促他們親自去探索,去研究,去修行。這才是南懷瑾老師的智慧之所在,這才是偉大的教育方法。
  • 南懷瑾先生:這部經典是接發一切修行法門的總電源,學佛要先讀它
    為此,南先生在十方禪林專門帶領學佛者重修《普賢行願品》,後整理成為其最重要的著述之一——《學佛者的基本信念》。為了讓廣大讀者更加深入南師這本重要著述,領會其幽微奧義,我們特意邀請了南師弟子塗健老師進行了非常精彩的解讀,文末附有完整版的解讀連結。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合集)淵回說南:國學大師南懷瑾,經常吃些什麼?原創南懷瑾老師是否有成就呢?原創|南懷瑾先生是否真如傳說中的那麼神?原創南懷瑾老師為何偏偏提倡觀息法門和禪秘要法?原創南懷瑾老師已經成仙成佛了麼?短篇精華:重溫2008年春節,南老師談定境!
  • 大德開示:該如何念佛,念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淨土宗,是佛教的一大分支,也是被公認為最適合末法時代眾生修行的法門,俗話說:「一句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而且淨土法門,不僅僅有自修,還有佛助力,阿彌陀佛親自發願,只有有人念阿彌陀佛,他一定會前來接引。
  • 中華文化源頭《山海經》,傳說和神話可能都是真的,附南懷瑾開示
    事實上,《山海經》是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時期的一部大百科全書,它是我們先祖智慧的結晶,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它是一座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寶庫,也是中華文明與文化的源頭;它真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社會人文現象和事件,也忠實地描述了那個洪荒歲月的自然環境狀況和變遷過程。
  • 南懷瑾先生講述辟穀的修行經驗
    你不乖,不聽話,老子就餓死你.真餓了一夜,也就乖了.慾念不起,腦子清醒,才容易得定慧.不非時食有這麼多好處,中國人早就知道這些道理,所以有一句土話:"晚飯少吃口,活到九十九",可惜大多數人卻喜歡在晚上拼命吃.
  •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尊者在桃花林中修行900天,無法證悟,佛陀開示:先要做好5件事 | 文 青衫文齋妄想和執念是修行的障礙,當修行到證得聖果,慧根顯現,一切妄想和執念便全部消失,念念不留。執念長住是不能領悟到佛學真諦的,因為,欲領悟佛學真諦,就需祛除一切假象和幻想,一如《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
    南懷瑾|學佛修行中遇到的三大心要,怎麼叫作外道呢?國學大師南懷瑾國學大師南懷瑾:「禪宗祖師說:「佛是了事的凡夫」。所以學佛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也不要執著於佛經上所有的話,一執著了,對不起,雖然不是邪見,但是成了邊見,也就是宗教性的偏見。
  • 南懷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氣,學佛是學解脫,學道是學逍遙.真正修行是無形無相的.空是非常灑脫,非常自在,是大自在.
    學了佛法容易被法困住的,任何一行幹久了就有職業病。像我當老師當久了,就愛罵人了,看人都不對勁。我一出去到外面就隨和得很,像前一次,人家一定要請我吃飯,還請了教育部的次長作陪。吃完了飯,這位次長對我說,「老師啊!我學了個東西,你終席沒有喝過一杯酒,沒有吃過一點東西,沒有說過一句話。」
  • 南懷瑾:《金剛經》精華40句,最高智慧!(上)
    《金剛經》是佛教史上最偉大的佛教經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為「諸佛之智母、菩薩之慧父、眾聖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經典。本文分享的是南懷瑾老師開示的《金剛經》精華40句。南懷瑾: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應該是這個樣子來布施來修行,應該不住相,一切現象不留,心中若留一點現象,已經不是學佛的境界了。5.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南懷瑾:佛是不可以形相來見的,拿形相來見佛,就錯了。
  •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
    淵回說南:南懷瑾講的觀息法門要參考哪些經典?安那般那呼吸修行南懷瑾老師曾經嚴重的提到他老人家說:我幾十年來,學變了一切法門。只有安那般那觀息法門和禪mi 要法bai gu 觀bu jing觀是真的東西。其他的東西都是「騙」人的,由這兩個法門演變出來的。我準備放在guancai裡帶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嚴重的。
  • 佛法:修行無為法,離不開善根福德
    如果修有為之法,斷然達不到解脫煩惱生死的目的,唯有修行無為的福德,才能夠獲得所冀求的目標。因為無為福德之性,才具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可以使眾生轉煩惱為菩提,導迷津至彼岸,度有情眾生同登涅槃聖境,如果修行有生有滅的有為福德,是不可能如無為福德一樣可以廣大平等而長久的,也滅不掉心上的塵垢與煩惱,也無法明心見性,徹見自我的真如實相,正因為如此,所以佛祖才不厭其煩的為大眾演說無為福德的勝妙,希望眾生都能如法修行,獲得開悟的智慧。
  • 星雲、南懷瑾、聖嚴三位大師如是說,多少人錯得離譜!
    然而,佛陀在世時並沒有這樣說。他只告訴眾生,人人皆具有如來佛性,只不過受五蘊的影響,無法從各種誘惑中解脫出來。只有通過修行持戒,才能成佛。照這樣理解,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那為什麼佛的威嚴如此強大,成佛的佛教徒又如此稀少呢?可見,我們並沒有真正了解佛是什麼。
  •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仁清法師開示
    五祖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否就不能學佛修行了, 仁清法師開示。「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出自《六祖壇經》,是五祖對六祖說的。如果沒有認識本心所在(沒有親證本心)的話,修學佛法都將落於玄想與空談,所以學法無益。
  • 南懷瑾:修行到一定階段,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是不要害怕
    在普通生活中我們所說的知覺,包括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聽覺等感官感覺,可是這樣的感覺註定是平凡的。 只有靜下心來修行,這樣的話才能在平凡頓悟,感覺到不一樣的境界,所謂佛的最高境界,便是見花是花,見花不是花,見草是草,見草已不是草。
  • 南懷瑾老師:靜坐的姿勢不對反而容易致病,一定要把姿勢調整好
    2006年南懷瑾老師授課時,示範講解靜坐七支坐法的要領,文字部分如下:要注意了,不要馬虎隨便學打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