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湘南邊陲到開放前沿
永州:流光溢彩「新南門」
華聲在線9月1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毅 嚴萬達 通訊員 左亞軍 唐一平 呂玉軍)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以來,永州幾代人連續奮鬥,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欣欣向榮、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湘南邊陲到開放前沿、從破舊凋敝到美麗宜居、從貧窮困苦到全面小康的歷史嬗變。
永州鄰近粵港澳,是湖南兩扇「南大門」之一。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永州立足自身區位優勢,搶抓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果斷邁開南融步伐,全力打造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東協「橋頭堡」。大力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貧困「堡壘」發起「衝鋒」。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綠色發展,堅決打好湘江源頭「碧水保衛戰」。
2018年,永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5.65億元、工業增加值499.92億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1308倍、4166倍。外資企業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基本為零,發展到2018年的687家,加工貿易進出口額從零起步到2018年總量位居全省第四位。2014年至2018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12362人,全市貧困發生率從13.5%下降至1.3%。生態環境逐漸恢復,水環境質量在今年一季度「國考」中,位列全國第15位、全省第3位。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新永州、新南門,正快步奔向繁榮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
流光溢彩「新南門」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永州發展掠影
6月22日,道縣清塘鎮陳雄村,經過改造後的村莊掩映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水中。蔣克青 何忠軍 攝影報導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羅毅 嚴萬達
通訊員 左亞軍 唐一平 呂玉軍
長天碧水,彩虹飛架,串聯湘江兩岸繁華。將在今年10月1日正式通車的永州城南大橋,是永州市城區第6座跨江大橋,也是永州首座大型斜拉橋。大橋建成通車後,將進一步拉近永州市城區兩岸,給湖南「南大門」增添新的活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永州幾代人接續奮鬥,「永州之野」換了人間,美景如畫,產業興旺,人民幸福。
跨入新時代,永州市堅持開放引領,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全力打造流光溢彩湖南「新南門」。
1 南融加速打開繁榮之門
8月下旬,永州市舉行產業項目建設現場推進會,擂響新時代產業升級戰鼓。
永州市,在1995年以前稱「零陵地區」,鄰近粵港澳,是湖南兩扇「南大門」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年產值僅1200萬元。
產業不興旺,「南大門」不敞亮。在新中國成立後20多年打拼積累基礎上,借改革開放春風,永州市開啟南融步伐,承接沿海產業轉移。南津渡水電站、宋家洲大壩、長豐汽車等一批大項目相繼落地,這也是省內最早開放引進、合資合作的重大成果。省內成立最早的省級經開區之一鳳凰園經開區也展翅起飛……一時間,永州成為湖南投資熱土,1981年至1995年,引進外商投資6912.7萬美元。1987年至1995年,創造了永州歷史上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0%以上的奇蹟。
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以前,永州市沒有一條高速公路。為打破交通瓶頸,永州市相繼開展「交通三年大建設」「交通提速戰役」等行動。如今,二廣、泉南、廈蓉、道賀4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洛湛、湘桂、衡柳3條鐵路交會貫通,永州機場開通了至北京、上海等地10條航線。
交通大提速,南融再加速。進入新世紀,以「一臺車、一包煙、一張紙」(長豐汽車、零陵煙廠、湘江紙業)為代表的產業格局形成,永州工業實現大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永州市大力實施「產業興市、工業強市」戰略,進一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全力打造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東協「橋頭堡」。如今,「一臺車、一包煙、一張紙」退出歷史,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挑起大梁。現代農業產業加快發展,永州成為全國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之一。
2011年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獲批後,永州先後承接產業轉移項目1800餘個,年均遞增14.5%,累計利用外資45億美元、到位內資1225億元。
2018年,永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5.65億元、工業增加值499.92億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了1308倍、4166倍。
2018年11月24日,東安縣江東文武學校的學生正在進行武術操練。 蔣克青 攝
2 民生加碼打開幸福之門
9月4日,藍山縣塔峰鎮湘粵北路錦鴻手袋廠,36歲的馮喬古在忙著裝車發貨。
馮喬古家是因病致貧戶。去年6月,馮喬古在政府鼓勵下開始創業,獲得創業培訓、扶貧車間、小額創業貸款等政策扶持,收入一路高攀,預計今年可達50多萬元。
「半邊火爐半邊床,半年糠菜半年糧」。這是新中國成立前永州農民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成立以來,永州市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不斷改善民生。
改革開放,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增收又減負,生活大變樣。至1995年,永州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76元,大部分農民住上了磚瓦房、小樓房。
黨的十八大以來,永州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向貧困「堡壘」發起最後「衝鋒」。2014年至2018年,累計減少貧困人口612362人,貧困發生率從13.5%下降至1.3%。2018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24元,比1990年增長25倍。
今秋,永州市新建的41所學校如期開學,增加學位63475個,消除大班額3800多個。
曾經,永州市是全省大班額數量最多、化解任務最重的市州之一。該市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作出堅決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的莊嚴承諾,把學位建設列為民生實事第一號工程。兩年籌措資金130億元,新建、改擴建一大批學校,多渠道、多舉措補充教師。如今,該市66人以上的班級已全部消除,超大班額成為歷史。預計到今年底,全市大班額將全部消除。
同時,永州市圍繞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社會保障、收入分配、社會事業、食品藥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加快改革、加大投入,堅持將七成以上財政資金用於改善民生,補短板、強弱項,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廣大群眾,百姓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強。
6月1日,龍船隊員在瀟水河道縣段奮力競逐。通訊員 攝
3 生態加力打開魅力之門
9月5日清晨,湘江冷水灘城區段宋家洲島,園林部門精心播撒的400公斤百日菊、格桑花、硫華菊等花種已吐露新芽,美麗「花海」可期。
24天前,島上264棟8.1萬平方米房屋全部拆遷完畢。
宋家洲島是永州市城區一座江心島,1993年被政府徵收。多年來,島上居民不減反增,無序湧出的建築物、種養業、餐飲業等,嚴重汙染湘江水質,成了湘江中一塊「牛皮癬」。
一江碧水,豈容玷汙。今年初,宋家洲避險搬遷及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打響。兩個多月晝夜苦戰,521戶1578名居民全部搬離,困擾永州20餘年的「頑疾」得以去除,永州「橘子洲頭」規劃也呼之欲出。
永州市地處湘江源頭,千裡湘江奔湧北上,湘水、瀟水穿城而過,城市因水而生、因江而榮。
20世紀50年代後期始,永州市城區沿江兩岸陸續建起各類工廠,每年排放大量汙水、廢水,清澈的湘江變得臭氣燻天。
黨的十八大以來,永州市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綠色發展,打了一場湘江源頭「碧水保衛戰」。
2015年,永州市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對有著近60年建廠歷史、年產值近10億元、稅收超過1億元的湘江紙業實施關停搬遷。並強力推進「六城同創」,讓山水與城市相融。近兩年,全市投入湘江保護和治理的資金達40餘億元。
「十三五」期間,永州市規劃實施生態環保重點項目83個,總投資達1043億元。堅持把生態紅線作為從政底線,近年來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擬引進項目72個,計劃總投資100多億元。
如今,湘江北上,江水清清。永州市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連續6年保持Ⅱ類以上,出境水質連續73個月穩定在Ⅱ類以上。在今年一季度水環境質量「國考」中,永州市位列全國第15位、全省第3位。
良好生態環境正逐漸恢復。新永州、新南門,快步奔向繁榮之城、魅力之城、幸福之城。
2015年6月9日,寧遠縣九嶷山舜帝陵。樂水旺 彭小葵 攝影報導
◎名片
九嶷山舜帝陵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九嶷山,因有舜帝陵和一代偉人毛澤東寫下的詩句而聲名遠揚。
舜帝是我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中華道德創始人之一,其陵寢位於寧遠縣境內的九嶷山。
九嶷山舜帝陵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全國文明單位、湖南「新瀟湘八景」之一、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舜帝陵園佔地436.5畝,內有九龍柱、祭祀牆、歷代名人遊九嶷浮雕、明德牌坊、金水橋、神道等人文景觀;陵廟有儀門、午門、拜殿、正殿、寢殿、廂房、鐘鼓樓等多個精美的單體建築以及42塊古碑,祭碑房裡有保存完好的歷代祭碑36塊。
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
湘江源頭在哪裡?此前眾說紛紜。2010年,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衛星遙感發現湘江源頭在藍山縣。2013年5月,國務院相關部門認定藍山為湘江源頭。
湘江發源於藍山縣湖南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境內海拔1789米的野狗嶺南麓,源頭處幽深靜謐,只有一道深深的峽谷與外界相連。源頭活水清冽甘醇溫軟如玉,自南向北一路蜿蜒而下,分3條同向水系即琛水、中水、凌江河,穿雲鑽霧形成2個高峽平湖、3個高山深潭、7條景觀瀑布後,沿途匯納藍山15條主要支流,全長110公裡,流域面積324平方公裡。
湘江源國家森林公園是生態景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瑤族文化、水利資源相結合的綜合觀光景區,被譽為湖南的「香格裡拉」。
2018年7月24日,零陵古城華燈初上。通訊員 攝
零陵古城
零陵、永州,一地二名。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國以來,零陵古城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2016年12月,國務院同意將永州市列為歷史文化名城,為我國第131座歷史文化名城。該市零陵區是永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擁有大量自然和人文資源,除永州八景外,還有仙姑故裡、周家大院、東山景區、懷素景區、永州博物館、永州文廟、東門城牆等。
2016年9月,零陵古城文旅綜合保護開發項目投入建設。該項目被列為省「十三五」重點工程、永州市文旅「一號工程」,規劃佔地1400多畝。項目一期工程去年完工並對外開放,年接待遊客60餘萬人次。
2017年7月22日,俯瞰涔天河水庫。 李忠林 攝
涔天河水庫
涔天河水庫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境內,2012年8月開工擴建。擴建工程包括樞紐和灌區兩部分。樞紐項目為多年調節性水庫,正常蓄水位313米,總庫容15.1億立方米;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11.46萬畝,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灌區。
2018年8月31日,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通過正常蓄水位蓄水階段驗收,實現防洪、灌溉、補水和發電功能。目前,發電量已達4.67億千瓦時,實現產值1.8億元。每年還可減少下遊各縣洪水損失1億元至2億元。
靈山福地陽明山
陽明山位於雙牌縣境內,南近桂林、北望衡山,最高點「望佛臺」海拔1624.6米,自古有「靈山福地」「嶺北生態畫卷」之稱。柳宗元、歐陽修、徐霞客等在此留下過墨寶和覽勝足跡。
陽明山森林覆蓋率達98%,峰險谷幽、雲天霧海,宛如人間仙境。華南最大的華東黃杉和紅豆杉群落分布其間,有雲豹、白鷳、紅腹錦雞等國家保護動植物101種,平均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釐米6.8萬個,是難得的「天然氧吧」。有中國最大的野生杜鵑花基地等自然景觀,大黃江源瀑布群、高山漂流入選「湖南百景」。
近年來,陽明山旅遊迅速發展,每年4至5月間舉辦的中國·陽明山「和」文化旅遊節暨杜鵑花會聞名中外。
(劉躍兵 黃柳英 楊萬裡 潘芳 梁利 鄭運生 張偉 整理)
2017年4月23日,永州市城區綠意盎然。 張新國 攝
重整行裝再出發
砥礪奮進新時代
中共永州市委書記 嚴華
永州市人民政府市長 何錄春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70年來,歷屆永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省委、省政府堅強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欣欣向榮、從百廢待興到百業興旺、從湘南邊陲到開放前沿、從破舊凋敝到美麗宜居、從貧窮困苦到全面小康的歷史嬗變。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1.38億元躍升到2018年的1805.6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54.1元提升到3.3萬元。
對歷史的最好紀念,就是創造新的歷史。我們將保持和發揚70年探索實踐積累的寶貴經驗,自覺擔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光榮使命,繼往開來、重整行裝、砥礪奮進。
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是各項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實踐充分證明,永州70年輝煌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進入新時代,必須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紮實推動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永州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保持發展定力不懈怠。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永州70年發展史,就是一部負重前行的奮鬥史、一部萬眾一心的創業史、一部破繭成蝶的探索史。新時代新徵程,發展仍然是解決永州所有問題的根本。我們將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和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攻堅戰,著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全力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深化改革開放不停頓。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昨日之永州,緊跟改革開放的時代步伐,完成一次次成長蛻變。今天的永州,仍要保持改革的銳氣和開放的胸襟,對標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牢牢把握湘粵桂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規劃定位,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利益固化藩籬,以持續擴大開放衝破內陸封閉的瓶頸,更高標準建好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更加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把改革開放的文章做深做實,努力將「過渡帶」變成產業轉移「黃金帶」,將「結合部」建成協調發展「先行區」。
增進人民福祉不停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在永州70年發展實踐中,人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我們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群眾期盼、回應群眾關切,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進一步做實做細民生實事,讓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全面從嚴治黨不鬆勁。全面從嚴治黨是鍛造堅強領導力量的必然要求。70年來,歷屆永州市委堅持不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持之以恆正風肅紀,馳而不息改進作風,以零容忍的態度懲治腐敗,全市各級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一刻都不能鬆勁。我們將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刀刃向內、自我革命的決心和勇氣,堅決清除一切侵蝕黨的健康肌體的病毒,使黨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鬥力。
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偉大實踐,我們將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守初心使命,弘揚鬥爭精神,勇於擔當作為,奮力譜寫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永州新篇章!
◎我與共和國共成長
日子一天一天好
道縣上關街道水南社區 周承雲
我叫周承雲,1949年10月1日出生,家住道縣上關街道水南社區。70年前的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舉國同慶。對我家來說,新添男丁,所有人沉浸在喜悅中。鄰居說我與共和國同一天生日,是個有福氣的孩子。
這話不假。70年來,我與共和國共成長,一路走來,儘管也遭遇不少苦難,但日子一天一天好,幸福一天一天近。
我的童年是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度過的。那時候,糧食、肉、布匹都憑票供應,一日三餐吃紅薯,白米飯和豬肉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頓。除了吃不飽,住和穿也是難事。我家五口人擠在兩間破爛的木板房裡,轉個身都困難。我們穿的衣服是粗布縫製的,顏色單調,除了灰色就是藍色。
到了16歲,為減輕家裡負擔,我跟隨父親學木匠手藝。由於從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平時耐心鑽研,我很快掌握了這門手藝,一天能賺10多個工分,吃飯基本有保障了。父親最擅長的是製作龍船的「龍頭」,大家都說他做的「龍頭」活靈活現。他做「龍頭」時,我蹲在旁邊看,從砍料、出坯、雕琢打磨到上漆等,有幾十道複雜工序,我常常一看大半天。後來父親年紀大了,製作「龍頭」的任務就落到了我身上。不過,那時大家還不富裕,全縣總共才有20多艘龍船。
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吃「大鍋飯」的日子結束了。我家按人頭承包了幾畝地,老伴在家種地帶孩子,我就在周邊做木工。因為幹活賣力,製作的家具精緻耐用,受到大家喜歡。1985年,我家買了村裡第一臺電視機,天一黑,村裡男女老少帶著小板凳來看電視。
2006年,「道州龍船賽」被列入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於我是能做龍船「龍頭」的老木匠,成了非遺傳承人。近年來,「道州龍船賽」越來越火,每年都有很多村找我製作新「龍頭」,或翻新舊「龍頭」。今年端午節,縣裡參加比賽的龍船共144艘,有一半以上的「龍頭」出自我的手。
現在,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是見證者,也是受益者。從苦難中走來,沐浴黨的陽光雨露,趕上了好時代,過上了幸福生活。我為國家的強大而自豪,祝福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蔣茜 謝萬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