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日常生活中常用於形容某人受驚後呆到說不上話的樣子。但是這個成語的由來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道家典籍《莊子》,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說了什麼呢?
《呆若木雞》的原文
《呆若木雞》出自出自《莊子·達生》,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但是最早其實是用來形容鬥雞的!
原文如下: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應。」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為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日,宣王問他:「雞訓練完畢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它正仗著血氣而驕傲。」過了十日,宣王又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說:「還不行,仍舊對別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再過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還不行,仍舊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叫,(鬥雞)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
宣王去看鬥雞的情況,果然就像木頭雞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看見它轉身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