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說的是誰?這個成語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

2020-12-19 天奇成語故事

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日常生活中常用於形容某人受驚後呆到說不上話的樣子。但是這個成語的由來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道家典籍《莊子》,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說了什麼呢?

《呆若木雞》的原文

《呆若木雞》出自出自《莊子·達生》,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但是最早其實是用來形容鬥雞的!

原文如下:

紀渻子為王養鬥雞。十日而問:「雞已乎?」

曰:「未也,方虛驕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響應。」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

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譯文:

紀渻子為宣王馴養鬥雞。過了十日,宣王問他:「雞訓練完畢了嗎?」紀渻子說:「還不行,它正仗著血氣而驕傲。」過了十日,宣王又問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說:「還不行,仍舊對別的雞的啼叫和接近有所反應。」再過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還不行,仍舊氣勢洶洶地看著(對方)。」

又過了十天,宣王又問。紀渻子說:「差不多了,即使別的雞叫,(鬥雞)已經沒有任何反應了。」

宣王去看鬥雞的情況,果然就像木頭雞了,可是它的精神全凝聚在內,別的雞沒有敢應戰的,看見它轉身逃走了。

相關焦點

  •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之中,還是一個誇人的成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中,還是個誇人的詞語。很多人聽到「呆若木雞」這一個成語的時候,自然就想到了一個人如木瓜一般遲鈍,笨拙和呆滯,覺得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一定是貶低一個人的。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之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 莊子:別人說你呆若木雞,你應該感謝他
    字典裡解釋它有兩種意義,一是傻、愚蠢,二是發愣、不靈活。另外,從結構上拆分來看,「呆」就好像是一張嘴頂在一棵樹上,立立正正,無法移動,自然顯得笨拙。由此衍生出的成語也大多不友好,什麼呆頭呆腦、目瞪口呆,莫不如此。呆若木雞,又是一個用來形容小夥不精神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痴傻呆愣,或者因驚恐而發愣的樣子。
  • 這些成語的本意可能和你理解的完全不同,呆若木雞原來這麼牛!
    我們在找一些比較偏門的歷史的時候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兒,一些成語,如果去追究他的出處,就會發現,他們的原本的故事和我們腦中想像的故事完全不一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述幾個實際我們以為和歷史上的故事完全不一樣的成語。
  •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的原型是誰?它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
    人盡可夫這個成語,我們大致都知道,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是雍姬。這個故事在正史裡多次被提及,隨著時代和語言環境的變化,「人盡可夫」已經徹頭徹尾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一個女人對丈夫不忠,水性楊花。字面意思就是可以隨便和其他男人搞事情,聽著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好詞,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可是在真實的歷史上,人盡可夫的故事可不是這麼一個意思,這是為了維護父親,父親只有一個,但丈夫你有的選擇。這是一個傳統倫理,是血統大於感情的一種表現。
  • 對青少年十分有幫助又有趣的成語故事,多讀讀總沒錯的
    但是很多人可能會運用許多成語,卻不知道這些成語的出處和背後的故事,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幾個成語故事,也幫助大家對成語的記憶更加深刻。1.「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是莊周的《莊子達生》:「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成語「人盡可夫」是什麼意思?女性一大難題,背後的故事令人動容
    成語是漢語中獨有的一種表達,每個成語都有其典故,不過,現在有一些成語的意思,已經脫離了原本的典故,比如說「人盡可夫」這個詞語。這個詞語從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人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女子的丈夫,現在用於形容一個女性不知檢點。
  • 適合4-8歲孩子的成語故事,收藏起來給孩子聽!
    在文末我們將揭曉如何0元領取成語課程。前幾個月,兩個日本捐贈箱上的標語火了,其中有一句叫「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單獨看字面,只會覺得風雅。但如果知道背後的故事,會感受到文字的巨大力量,大到能讓一個人放下生死。
  • 成語「呆若木雞」本意是褒義?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一)紀國的來歷《莊子.達生》記載一則故事,說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養鬥雞,不到十天,周宣王急了:馴好了嗎?紀渻子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催,紀渻子說:不行,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
  •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走馬觀花的走,其實是跑的意思,這裡是說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本來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後來演變為大略地觀察一下,含貶義。掌上明珠出自晉代詩人傅玄的《短歌行》:「昔君視我,如掌中珠。何意一朝,棄我溝渠!」全詩站在女子的角度,向負心人說,你之前看我,像掌上明珠一般,哪想到有朝一日,你卻把我棄之溝渠。
  • 雞的壽命有多長?漢語成語呆若木雞是貶義之意嗎
    我們知道,漢語成語呆若木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宛如木雞、有些痴傻而發愣的樣子,是貶義之意。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我為人類增添美食民國時期閱歷極廣的鷓鴣哨,在小說《鬼吹燈》中說:雞不過六載,狗不過八年。意思是超過了,就有可能成精。
  •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什麼 關於這個成語小故事賞析
    有網友會問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什麼?其實我國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是有著自己的小故事的,那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什麼?成語水滴石穿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小故事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什麼   水滴石穿意思是,水一直向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細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難辦的事。
  • 成語呆若木雞是用來讚美人的? 《原來是這樣》 穿越古今學歷史...
    記者 錢卓君 你知道「呆若木雞」原本是用來讚美一個人的褒義詞麼?你知道「馬桶」的由來是怎樣的麼?你知道歷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是誰麼?浙江衛視2015年全新打造的人文類歷史講解節目《原來是這樣》,就將視線落在了這些國學歷史趣事上。
  • 《馬首是瞻》這個成語什麼意思,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一起學起來
    《馬首是瞻》這個成語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是比較貶義的成語,但是這個成語在最開始的時候是指原指士兵作戰時,當時沒有現在的先進設備,沒有對講機,怎樣直觀的看見將軍的命令呢,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後來這個成語慢慢的演化,用來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文史百科】成語釜底抽薪的主人公是誰 釜底抽薪有什麼歷史故事
    成語釜底抽薪的意思是指把柴火從鍋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閱讀】成語背後有啥故事?主持人張騰嶽來渝分享
    【閱讀】成語背後有啥故事?「一是一,二是二」是成語差強人意、空穴來風的意思其實很多人都沒理解正確關於成語,你了解多少?會準確使用的成語又有多少?今(14)日,著名主持人張騰嶽攜新書《掌門講成語》做客解放碑重慶書城,與讀者分享成語的趣味和故事。
  • 雞年說雞 故事不少
    同時,雞也是一種報曉報時的工具,在古代普通人家,不可能有沙漏,就只能靠雄雞報曉,《西遊記》裡提到的昂日星官就是一隻大公雞。雞和我們的生活如此密切相關,因此也成為成語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今天我們說說關於雞的成語和詩句,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
  • 都聽過成語「五子登科」,背後故事卻少有人知,做父母的不妨看看
    人類作為高級動物,有自己的大腦,有自己的意識,其發展也擁有著獨特的規律。但從其生長特性來看,人類和大部分的動植物並沒有什麼不同,在自己的人生中都要扮演許多不同的角色,例如,為人子、為人父等等。一、作為富家子弟,30歲之前的竇燕山可謂是"不幹好事"。
  • 不恥下問 | 成語故事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他老人家卻很有自知自明,他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 六個有關「雞」的成語故事一定要告訴孩子~
    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像沒有聽到似的,毫無反應,不論遇見什麼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像木雞一樣。這樣的鬥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鬥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鬥也不敢鬥。」宣王於是去看雞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看見它就走開了。
  • 成語「出人頭地」背後竟隱藏一個感人故事,與北宋兩大文豪有關!
    我們現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當聊到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小時候的願望和理想,經常會說到一個成語,那就是「出人頭地」。當然這個成語在我們小時候家長、老師苦口婆心教育我們的時候也會經常說。比如「我們現在要求你們好好學習,努力用功,也是希望你們以後能夠出人頭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