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呆若木雞是用來讚美人的? 《原來是這樣》 穿越古今學歷史...

2020-12-16 杭州日報

記者 錢卓君

你知道「呆若木雞」原本是用來讚美一個人的褒義詞麼?你知道「馬桶」的由來是怎樣的麼?你知道歷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是誰麼?浙江衛視2015年全新打造的人文類歷史講解節目《原來是這樣》,就將視線落在了這些國學歷史趣事上。

一新一舊兩個節目聯袂登場,浙江衛視2015年在周間「930節目帶」(每周日-周四21:20-22:00)上重拳出擊。新節目是放眼國學歷史,用幽默短劇解釋成語典故的《原來是這樣》;老節目《中國夢想秀》將全新改版,變成日播節目在「930節目帶」播出,2015年將有更多感人的追夢故事上演。

《原來是這樣》由浙江衛視當家主持華少和沈濤聯袂主講,還將邀請馬伯庸、袁騰飛作為節目的專業顧問。節目旨在用輕鬆幽默的現代戲和嚴謹寫實的歷史故事,向觀眾展示國學歷史趣味冷知識,內容涉及各朝代、多領域,用趣味短劇的形式呈現,寓教於樂。

2015年元旦起,《原來是這樣》每周日至周四晚21:30播出,總共34期。每期節目共包含五個主題,其中三個主題會先通過一段現代場景的生活故事,引出該主題詞語在現在的含義,再由主持人穿針引線,帶領觀眾進入古代世界,共同了解該詞語的起源和原本含義。而另兩個主題則採取輕鬆幽默的小動畫的方式來呈現。

第一期節目在講解主題詞「呆若木雞」時,觀眾在華少的帶領下,穿越到戰國時代的齊國,通過齊宣王鬥雞的故事,了解到這一詞語在創始之初的含義。節目播出後便獲得了觀眾的好評,有「媽媽級」觀眾表示:「《原來是這樣》很適合帶著孩子一起看,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學習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孩子學習的勁頭都足多了!」

春節以後,日播版的《中國夢想秀》將登場。2015年,浙江衛視將《中國夢想秀》這檔老牌王牌節目進行了全新的改編,由原本的一周一期季播,轉變為每周日至周四晚「930節目帶」播出的日播節目。節目形式改變後,將有更多的追夢人可以有機會登上舞臺來追逐夢想,而節目選題也將更加多樣化。

相關焦點

  • 「呆若木雞」最初是個褒義詞?這些成語古今詞義大不同
    我們的漢語就是這樣奇妙,不僅一些話的意思會變,就連我們的成語,可能都和最初的意思大相逕庭,一起來看今天的內容吧。我們都知道,唐宋八大家在唐代只有兩個人,他們是韓愈和柳宗元,二人並稱「韓柳」。柳宗元去世,韓愈寫下《祭柳子厚文》,其中一句為「玉佩瓊琚,大放厥詞」,以此來讚美柳宗元文章辭藻精美,暢所欲言。但在後來,慢慢演變成了現在的意思:指大發議論。
  • 「古今異義」成語中的「四大天王」
    「差強人意」是「古今異義」中最為尷尬的成語之一,它尷尬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正確含義,但就是不拿正確含義去使用……除此之外,該成語所謂的「正確用法」,也不是最初的含義。也就是說,該成語其實在被「誤解」前,已經發生過一次演變了。
  • 古今含義完全相反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國人都理解錯了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詩書、成語等都是先輩留給我們後人的瑰寶,比如成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衍生的成語不知凡幾。現今生活中,成語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類詞組,成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一大特色。今天我們聊三個成語,三個古今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語,國人都理解錯了。
  • 漲知識,原來這些成語是這樣的意思,都來學學吧
    原標題:漲知識,原來這些成語是這樣的意思,都來學學吧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成語、詞語形容一些人或事,但古人的造詞和今人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有些成語不能亂用,今天,咱們就來看看哪些理解錯誤的成語、詞語。
  •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之中,還是一個誇人的成語
    「呆若木雞」出自《莊子》中,還是個誇人的詞語。很多人聽到「呆若木雞」這一個成語的時候,自然就想到了一個人如木瓜一般遲鈍,笨拙和呆滯,覺得呆若木雞這個成語一定是貶低一個人的。但是當你真正了解「呆若木雞」這個成語的出處之後,就有了不同的看法。
  • 詞語感情色彩古今大不同 《原來是這樣》將收官
    漲知識的《原來是這樣》下周將收官《原來是這樣》自2015年1月1日開播以來,以趣味講國學、評歷史的方式而深受觀眾們的喜愛。節目開播至今共為觀眾們講解了120多個趣味的詞語故事,許多詞語古今意義發生的360度大轉變也常常讓人大跌眼鏡,比如像「小蠻腰」、「小鳥依人」等現在用來形容女子的詞語最初卻都是用來形容男子的事實,就讓不少觀眾感嘆被刷新了三觀。而像「難兄難弟」、「便宜」等由於古今讀音變化而導致意思不同的詞語則讓我們意識到讀準確漢字多音字讀音的重要性。
  • 呆若木雞說的是誰?這個成語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呢?
    呆若木雞這個成語大家都很熟悉,日常生活中常用於形容某人受驚後呆到說不上話的樣子。但是這個成語的由來可能不是很多人知道,其實這個成語最早出自道家典籍《莊子》,那麼這個故事到底說了什麼呢?《呆若木雞》的原文《呆若木雞》出自出自《莊子·達生》,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有些痴傻發愣的樣子,但是最早其實是用來形容鬥雞的!原文如下:紀渻子為王養鬥雞。
  •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
    經典成語「無奸不商」,最初卻是用來讚美商人,文化也會進化如今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會說「無奸不商」這樣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商人多奸詐之徒。的確,生活中缺斤短兩,坐地起價、摻雜摻假等等,都是體現出一種商人的奸詐。
  • 這些常用成語,古今詞義大不相同
    悠哉悠哉這個成語當初可不是用來形容悠閒的。「悠哉悠哉」出自《詩經·周南·關雎》原句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思念啊,發愁啊,翻來覆去睡不著。這是用來形容求之不得、相思之苦的。呆若木雞呆若木雞是來自《莊子》裡面的一個小故事:紀渻子是訓雞高手,齊王於是邀他訓練鬥雞。
  • 這些成語的本意可能和你理解的完全不同,呆若木雞原來這麼牛!
    我們在找一些比較偏門的歷史的時候總能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兒,一些成語,如果去追究他的出處,就會發現,他們的原本的故事和我們腦中想像的故事完全不一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講述幾個實際我們以為和歷史上的故事完全不一樣的成語。
  • 漢語成語呆若木雞是貶義之意嗎
    我們知道,漢語成語呆若木雞,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宛如木雞、有些痴傻而發愣的樣子,是貶義之意。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 12個古今意義截然不同的成語,你知道幾個?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成語源遠流長,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語言文字也不斷更新演變。其中作為文化精髓的成語,在人們使用過程中,也不斷被賦予新的意義。雖然在改變,但大多數都是意義的引申和延展,然而也有一些意義卻完全改變,由原來的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成語,看完這套書你就知道了
    隨著近年來國學文化的熱潮興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中國文化的美。而成語是中國古典文化的精華,有著深厚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們學習語言、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和目的。成語大部分出自古代名人所寫的歷史故事、神話寓言、詩詞古句以及發生的歷史事件,後也有不少成語源自群眾口語。而到如今,也有一些與時俱進的新創成語。
  • 莊子:別人說你呆若木雞,你應該感謝他
    「呆」字,給人的感覺仿佛始終都是偏貶義的。字典裡解釋它有兩種意義,一是傻、愚蠢,二是發愣、不靈活。另外,從結構上拆分來看,「呆」就好像是一張嘴頂在一棵樹上,立立正正,無法移動,自然顯得笨拙。由此衍生出的成語也大多不友好,什麼呆頭呆腦、目瞪口呆,莫不如此。
  • 「古今異義」成語中的「四大天王」
    「差強人意」是「古今異義」中最為尷尬的成語之一,它尷尬到幾乎所有人都知道其正確含義,但就是不拿正確含義去使用……除此之外,該成語所謂的「正確用法」,也不是最初的含義。也就是說,該成語其實在被「誤解」前,已經發生過一次演變了。
  • 古人用這2字讚美李白、文天祥,如今用這2字評價別人,等於罵人
    王勃的《滕王閣序》中的幾句詩,形象說明了隨著歷史發展,時代更替,人世間的很多事物都在不停地變化,所謂山川依舊,而人事已非。語言文字作為人們最重要的溝通交流工具,其內容、含義、用法也在不停地發展變化。有些詞語的含義變化之大,已經到了讓人匪夷所思地步。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號稱成語大師,一生中創造了三十個左右的成語。
  • 狼狽的時候還能留下一個成語,專門用來稱讚美男子
    沒有辦法,人才就是人才,美女就能有這麼厲害,也無怪她們人見人愛,都喜歡的不得了,原來是可以實實在在的發展生產,造福民生啊。相比較而言,帥哥好像就差了一點,怎麼個差法,今天就講個古代十大美男之一,隋文帝楊堅的老丈人,北魏、西魏、北周三朝柱國幹臣,大司馬、大將軍、衛國公獨孤信的故事。
  • 孩子學成語,只會死記硬背?不如從找「好成語」開始!
    記得在孩子兩歲的時候,帶她去草原玩,她看見幾個人在賽馬,突然冒出了一句:「媽媽,你看萬馬奔騰!」
  • 讚美,原來可以這樣
    至少,《太陽和寒風》的寓言你肯定知道:太陽讓人溫暖,甚至感到炎熱,因此我們會把外套一件件地脫下;寒風讓人感到寒冷,於是只會把衣服裹緊,甚至一件件加起來。但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聽到很多專家說,對孩子要少表揚,要多鼓勵。於是在很多開心的時刻,作為父母,常常不敢表揚孩子。
  • 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你絕對想不到
    中國人愛用成語,但是其實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都被用錯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被誤解最深的成語。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第三名「無奸不商」這個成語最早的說法是「無尖不成商」,「尖」說的是米堆的尖,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格當商人。所以「無奸不商」最初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說商人都奸猾。「無奸不商」被誤解的程度是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