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 評】劉恆書法作品集評

2021-02-23 書法報


劉恆書法作品集評

楊吉平(山西師範大學書法學院副院長兼書法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恆是學者,劉恆的書法自然是學者書法。前幾年書壇曾熱議過書法家學者化的話題,現在則少有人提及。實際上,由於書法與傳統國學的天然血緣關係,筆者一向認為,書法家必須是學者,雖然學者不一定是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家須具備書法技法與國學素養兩個條件,只具備技法條件者為寫手(或稱書手),只具備學養條件者為學者。在此意義上說,劉恆先生首先具備了書法家的學養條件,需要討論的則是其技法條件。

  劉恆的第一幅作品(圖1)寫於丙寅年,即1986年全國第二屆中青展。此作是20世紀80年代較為流行的書法風格,特點是用筆講究中鋒,結字則充滿流行元素,有碑體行書的特徵。此時的書法水平普遍處於稍懂點筆法便可入展的層次,當時的評委,比如王澄、何應輝、王鏞等的水平未必高過劉恆的這件作品。此作線條圓潤,富有張力,結字趨方而使筆圓轉,在「文革」結束,書法開始復興的歷史階段,這件作品無疑是相對優秀的。但審其結字,臆造者多,法古者少,故耐看程度有限,這在復古風氣漸盛的當下就更為顯見了。但無論如何,作品所透露出的則是作者對書法藝術的虔誠與恭敬,值得肯定。

  與前作相比,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圖2)則出現了很大變化。首先是由碑轉帖,此前的碑學意味在作品中蕩然無存,代之以流暢秀美的帖學風格。次則是書寫態度發生轉變,由原先的矜持莊重一變而為輕鬆自然。同時,在章法上也由原來的刻意安排而為自然排列,有古人手札的意味。作為北大歷史系畢業的學生,劉恆對中國文化的熟悉程度顯然要高於一般書家,這明顯表現在其作品透射出的書卷氣中。前些年盛傳過一句「主要看氣質」的流行語,書法其實也要看氣質,這一點劉恆做得很好,是其所長,但最近張海先生提出了「當代書法尚技」的說法,筆者雖不敢苟同,但對於當代許多書法人而言則有其現實意義。劉恆先生的不足顯然在技法上,而他在技法上的不足不是才情的不足,而是態度的問題,是「尚技」尚得不夠。其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中的作品都有結字問題,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的「甓」「意」「盤」「鑄」等字,結字都顯得鬆散。另外,劉恆書法筆力不足、偏於柔弱也是一個顯見的問題。同時,其取法隱約有陸儼少行書的意韻,也有點取法乎下的嫌疑,建議越過現代書家,學其所學,師法古人,如此方可真正解決技法問題。

圖1 劉 恆 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1986年)

周德聰(三峽大學書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恆是粉碎「四人幫」後,通過高考步入北大的學子。深厚的學養與京城的地緣,玉成了作為學者兼書家的劉恆。

  因其長期工作在中國文聯與中國書協,他不僅是改革開放後書法活動的組織者,更是中國書法由凋敝走向復甦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幾十年的「書法熱」中,劉恆或以理論研究豐富當代書法史學,或以創作匯入當代書法熱潮,或以講學普及與提高書法的社會地位,可以說他在當代書法的多個方面都有其廣泛的知名度與較高的美譽度。

  在中青展的歷史上,唯有第二屆的主辦單位有文化部的參與,劉恆入選展覽的作品是橫幅形式的「缶廬論印詩二首」,簡淨沉厚的用筆、收放自如的結字、疏密有致的章法,表現出一個其時20多歲的青年人在書法上的早熟與老到。如果用當下的藝術眼光來審視其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書法,或許會覺得劉恆作品的藝術語言稍嫌單調;然而,只要把他放在那個時代(「文革」對書法的破壞後,建設與復甦的初期),那個年齡段(20多歲)來考察,定會產生異樣的驚奇:老一輩書家的寫字立場及新生代對書法藝術的多未覺醒,使得那個特殊的時期在書法上表現出「承續香火」的狀態,只有少數天賦極高者能在古代經典裡窺探消息。劉恆便是那個時期的「少數人」。他不僅憑著自己的學術積澱,對中國書法史學、美學有其研究,而且以開放並包的心態,向東鄰日本學習,其早期的書法即有小坂奇石對他的深刻影響。

  2017年他參加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作品,書寫同一文辭內容,但在外形式上卻變橫為方了,其在早期行書的基礎上增加了草書的語言,使得整體的章法更為活脫與通透。其實,鬥方是一個很難處理的幅式,弄不好容易平實板滯。劉恆以他特有的空間敏感,不僅將字的大小、疏密、奇正、縱斂進行了有意味的組合,而且每一行的長短分布與墨色層次的邏輯結合,線的推進與字勢的變化,使得行與行之間的構成關係也變得豐富起來——將濃遂枯的墨色,不經意間搖曳的行氣,與字外空間的氣韻流動,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外廓之方因其內部空間的參差多變而極富情味。

  應當說,劉恆當下的創作無論是在筆墨語言的豐富性上(用筆的中側輕重,線條的疾澀粗細,墨色的濃淡枯潤,字勢的大小奇正,行氣的跌宕起伏,章法的疏密掩映),還是在空間感知的深刻性上,都有質的飛躍。

  劉恆的書法,幾十年來似乎集中在行草一系,篆、隸、楷較少涉獵,而從更為宏闊的藝術視野看,多體研習與探索,必然會對某一書體產生積極的影響。以他對書法的認識,我們期待有新的嘗試!

圖2 劉 恆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年)

亓漢友(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書法勢理論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劉恆先生首先是一個書法理論家,其出版著作有《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歷代尺牘書法》《中國書法全集·張瑞圖卷》《中國書法全集·倪元璐卷》《篆刻創作大典》《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劉恆》等,並有論文多篇發表於專業報刊,可謂成果豐碩!

  劉恆先生的這兩幅作品一為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的橫披,一為全國第四屆青年展的鬥方,兩幅作品相隔正30年,書寫內容是吳昌碩的詩:「岐陽鼓破琅琊裂,治石多能識字難。瓦甓幸饒秦漢意,乾坤道在一盤桓。鑿窺陶器鑄泥封,老子精神本似龍。只手倘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鋒。」在這30年中,先生的作品一直保持著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的書卷氣,一如他的謙謙君子風度、文人氣息。

  但仔細分析後發現其作品前後的書卷氣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下面用書法勢理論來分析劉恆先生這兩幅作品書法風格的變化。

  從字法勢分析,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的字法勢的鬆緊關係不是十分明顯,即松勢因素和緊勢因素的對比不強烈,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則出現了強烈的對比關係,如下面字例的對比分析:

  可以看出,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琊」的鬆緊關係不明確,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琊」是明顯的左緊右松的字法勢:在左部用了粗、密的緊勢因素,在右部用了細、疏、斷的松勢因素;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甓」的鬆緊關係不明確,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甓」是明顯的左上緊右下松的字法勢:在左上部用了粗、密、連的緊勢因素,在右下部用了細、疏、斷、長的松勢因素。這樣的變化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大量存在,正是由於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這些變化,使結字符合清包世臣《藝舟雙楫》所言:「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為字之中宮。」即符合《書法勢》中「活中宮」的結字法則,結字有了精神所注的「精神挽結之處」。所以,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比之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的結字增加了駐足、思索、玩味的理由。

  從章法勢分析,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比之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發生了以下變化:1.結體由橫向取法為主變為縱向取法為主;2.線條粗細的章法勢因素對比強烈;3.字體大小的章法勢因素勢能變大,如「瓦甓」二字,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是1:3的比例,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達到了1:5的比例;4.增加了枯筆、飛白的章法勢因素;5.字體的縱橫關係變化豐富,以作品中的前5個字為例,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是:橫、方、橫、橫、橫,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是:橫、方、長、橫、方;6.從行距的寬窄、開合關係變化上,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存在明顯的開合關係,而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幾乎沒有;7.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有著明顯的書寫性,墨跡粗細濃淡分隔的「墨繼」明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氣息暢達貫通,而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表現不明顯。由於兩幅作品在章法勢因素應用上的不同,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呈現出散淡、平直的感覺,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起承轉合」則呈現出了跌宕起伏、波濤洶湧的氣息,這在一幅書卷氣濃鬱的行書作品中實在是難能可貴!

  通過以上對兩幅作品的字法勢和章法勢分析,可以看出,劉恆先生在書法理論研究大豐收的前提下,書法創作依然顯示出了勃勃生機。特別是先生保持的這種文人書法的風格,更是先生理論修養、學術修養、文化修養的結果。

  修養是劉恆先生一直強調的,他在一次書法講座中談到文化修養的重要性時說道:「近代以來,有很多寫得很不錯的人,但很難成為大家。為什麼?文化上不去!沒有文化支撐,就很難成為大家、大師。我們說古代為什麼有大師?他自己有學識、有修養、有名氣和地位。他可以想怎麼幹就怎麼幹,怎麼寫都有他的道理。現在我們的作者是,上次誰獲獎了,我就學他的。這樣怎麼可能成為大家、大師?連名家都談不上。所以還是呼籲提高我們的修養,提高我們的學識。」

  當然,兩幅作品也有碧玉之疵,主要表現在筆法勢方面。筆者以為兩幅作品的起筆、收筆的筆法勢因素應用過於單一、粗放。如果寫手札一路作品,在起筆、收筆的取勢方法上再豐富一些、精到一點,那麼,清澈、明快的「天籟之書」會更加餘音繞梁!

微商城


相關焦點

  • 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
    縱橫捭闔 境界高遠——書法大家言恭達書法集評言先生書法始於篆、隸而終於草書,其習書的路徑,正好吻合了漢字藝術的三次變革。他的草書獨樹一幟,不但展現出激情四溢、想像飛騰的時代特質,更體現了雲蒸霞蔚、雍容大度的盛世氣象。當我們身處這個時代,會感到眾聲喧譁,莫衷一是。
  • 第九屆全國少年兒童書法、硬筆書法大賽暨規範漢字書寫大賽展評展覽啟事
    組委會將根據收到的現場書寫原作原件、實時照片及視頻等逐一審核,確保選手作品的真實合規,至展評展覽結束,組委會有權根據投訴情況,取消作弊選手及指導教師本屆比賽名次榮譽。2.每件展評展覽作品需由指導教師手寫《國賽選手展評展覽作品卡》與選手原作一併同框展出。
  • 第九屆少兒書法國賽展評 |樣卷與注意事項
    ,統一報名資格、統一題庫、統一作品尺寸、統一實時書寫,各組別書體及書寫要求與初賽相同。以下所附樣卷僅供參考,歡迎報名參評選手與指導老師一起,在限定的統一作品紙上,創作更多章法格式!(2010年1月1日後出生)硬筆書法少兒低齡組展評試卷
  • 劉恆:為什麼很多書法名家退步了
    ——摘錄劉恆《名師大講堂》演講由河南省青年書協、河南印社在鄭州舉辦的《名師大講堂》(第六講)邀請到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中國書協理事、西泠印社社員劉恆先生
  • 東莞市第三屆婦女書法篆刻展評選結果揭曉 共評出入展作品110件
    東莞市第三屆婦女書法篆刻展評選結果近日揭曉,主辦方從徵集到的450件書法篆刻作品中,共評出入展作品110件。活動由東莞市總工會、東莞市婦女聯合會、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東莞市書法家協會共同主辦。本次活動旨在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和挖掘婦女書法人才,搭建展示婦女才情的藝術平臺,全面展示東莞婦女的整體臨摹創作水平和藝術成就,推動東莞市書法藝術事業繁榮發展。
  • 書法史上的一位高手,自稱書法為「刷字」,有人評:書法宋朝第一
    明代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評價:「吾嘗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米顛,即是米芾,在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眼中,米芾的書法水平要超越蘇東坡,堪稱宋朝書法第一人!那麼這米芾究竟是何許人也?米芾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
  • 劉恆:追求完美,永無止境
    在那次會上,劉恆所說的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認為這兩句話代表著他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代表著他的文學藝術觀,也是理解他所有作品的一把鑰匙。他說:「我每做一個東西,下意識地在追求完美。」劉恆的意思我明白,我們的創作必須有大量艱苦的勞動,才會有靈感的爆發。必須先有長期有意識的追求,才會有下意識的參與。
  • 宋詞集句——陳碩書法作品欣賞
    發表學術論文:1、《「蠶頭燕尾」小議》(《書法賞評》,2011年,第3期);2、《論「觸筆」與王羲之筆法——也議〈喪亂帖〉的「當」字》(入編《第二屆中國書壇蘭亭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3、《新論米芾在印學史上的地位》(《西泠印社》,2012年,總第33輯); 4、《〈夏承碑〉研究》(獲中國美術學院「優秀畢業論文獎
  •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陳榮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陳榮捷 著 重慶出版集團|華章同人陳榮捷先生參考中、日十餘種《傳習錄》版本,三十餘種《傳習錄》注評版本,擇其精彩者結集。注中有詞必釋,有名必究。引據典故,悉溯其源。對於從前諸家注評,陳先生以學術的客觀立場兼容並收,對於陽明之言有所發明或修正的,寧多毋少;對於只是表揚或者只是重述陽明之意的,則寧少毋多。《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是目前公認的全面詳盡權威的《傳習錄》版本。
  • 「語文周報杯」中小學書法研學展評決賽活動在北戴河落幕
    相聚海濱書寫華章 :8月21日,由語文周報社聯合河北省硬筆書法協會組織的「語文周報杯」中小學書法研學展評活動2020年現場總決賽,在海濱城市北戴河落下帷幕。來自全省各地的40餘名書法選手參加了現場的書寫活動,經過專家們的認真評選,最終評出特等獎、金獎、銀獎、銅獎,並舉行了頒獎儀式。
  • 河西獲評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
    近日,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名單公布,123個縣(市、區)獲評,河西區名列其中。  以獲評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為契機,河西區將繼續積極探索新途徑,研究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模式轉型,深化並鞏固河西區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完善防控組織體系,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持續提升工作水平,切實保障轄區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探索建立國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與管理制度夯實實踐基礎,為推進健康中國慢性病防治專項行動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 青海省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徵稿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為弘揚傳承傳統優秀書法藝術,營造深入傳統、崇尚經典的良好氛圍,促進青海書法事業進一步繁榮和發展,青海書法家協會將於2021年5月舉辦青海省第三屆書法臨帖作品展。
  • 俱懷逸興壯思飛——王道國書法作品展
    原標題:俱懷逸興壯思飛——王道國書法作品展   本報深圳訊 記者 蔡樹農 7月25日,關山月美術館內嘉賓雲集,由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指導,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深圳市文聯、關山月美術館聯合主辦的「俱懷逸興壯志飛——王道國書法作品展」開幕式在這裡舉行。
  • 豐富校園走廊文化 歷山學校開展班級文化展評活動
    為豐富校園走廊文化,增進班級的向心力,近日,歷山學校開展班級文化展評活動。班主任老師與學生共同策劃布展方案、布置走廊,真正做到讓「四壁說話」,讓每一面牆都成為「無聲的導師」。
  • 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清歌留歡44,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批評,顧名思義——既要批也要評。歷史上很多智者謀士,都是善用「藥引」的人,從而以吹灰之力,成就九鼎大事。如觸龍說趙太后,極其典型。故事說秦國進兵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教兵,而齊國一定要長安君當人質才肯出兵。
  • 民進黨內因中評會選舉不公再互批 蔡英文表示遺憾
    民進黨內因中評會選舉不公再互批 蔡英文表示遺憾 2008年07月23日 19:12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公示期結束 恆瑞19K未能進入優先審評?
    2017年5月22日,CDE公布擬納入優先審評程序藥品註冊申請的公示(第十七批),其中包括備受矚目的恆瑞硫培非格司亭注射液(19K)。根據CDE優先審評工作程序,對擬優先審評的藥品註冊申請及其申請人予以公示,公示期5日,公示截止日期為5月31日。第十七批擬優先審評品種
  • ...師生各顯神通——洪江市黔陽一中舉辦優秀教案、藝術作品展評活動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訊(通訊員 楊焰欽 羅冰)近日,為加強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引導教師鑽研教材、精細備課,培養學生健康的興趣愛好,促進師生個性專長發展,營造輕鬆愉悅教學相長氛圍和和諧融洽師生關係,洪江市黔陽一中舉辦了教師優秀教案、學生優秀藝術作品展評活動。
  • 「核心期刊」是誰評的
    爭議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核心期刊《銀行家》雜誌主編王某在該刊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自己的書法和兒子的文章,至今已有數十篇,其兒子首次在《銀行家》發表散文和詩歌時年僅10歲。  核心期刊刊發「馬屁論文」「父子集」,很難不讓人產生豐富的遐想:那些林林總總的所謂核心期刊中,是否還有此類現象和問題呢?  由此也很難不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核心期刊的評定是否也該被評一評呢?當下,學界比較認可的幾家期刊評定機構及事項,似乎都有其既定的複雜的評選認定程序和標準,如要看期刊文章的引用率,要計算什麼什麼因子之類的。但為什麼沒有發現「馬屁論文」呢?
  • 評者的選批又有何欣賞之處?
    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評王昌齡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昨夜風開露井桃,一章,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已之失寵,悠然可思,此求響於弦指外也。『玉顏不及寒鴉色』兩言,亦復優柔婉約」(《說詩語》卷上);評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感知與潔身,並行不悖。抱負如此,終遭阻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