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存在:英語文學中的二十世紀圖景

2021-02-19 文學文化研究

安寧,碩士師承北京大學申丹教授,博士師承香港中文大學李歐梵、David Parker教授,英國、波蘭、美國、日本等國康拉德協會會員,在Conradian (英國, MLA)、Conradiana (美國, A&HCI)、《中華讀書報》等發表論文、雜文多篇。

說到二十世紀,我們會想到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殖民地解放運動,等等。在當時,科技進步和價值信仰體系的崩解,變革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反映在文學上,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更加緊密地把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和對創作手法的試驗合而為一。

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英語作家、詩人、劇作家多出現在一戰、二戰前後,如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貝克特(Samuel Beckett, 1906-1989)等人。科技進步催生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以及由此產生的戰爭災難,使當時人們的生存碎片化,好似每個人都漂浮在移動的碎冰上做意義和精神上的生命掙扎,不再有一個統一的、穩固的中心(center),可以讓人們安放自我和生活。比如在萊辛(Doris Lessing, 1919-2013)的短篇小說《至十九號房間》裡,女主人公反覆思索:什麼可以作為生活的「中心」?有了它,人可以安心、平穩,不再空虛、焦灼;而這個中心,終究是虛空了:工作、家庭、孩子、愛---都不足以撐起生命的意義。就如艾略特筆下的《空心人》,隨著傳統、價值的消解,現代人在獲取獨立和自由的同時,需要承受生命的異化與虛無,「世界就是這樣告終/不是嘭的一響,而是噓的一聲」(裘小龍譯)。

官方授權,長按圖片二維碼,優惠訂購。

👆點擊試聽該通識課程

相比之下,二十世紀之前的文學創作,從特定的角度看,是簡便的。那時的社會有相對穩定的價值結構,創作者或擁護或反對或嘲諷,總歸是有個靶子的。僅以十九世紀為例,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愛略特(George Eliot, 1819-1880)等人,都有著明確的價值取向,大可放手寫去,只要書中人物是有德行的,加之以努力,多有圓滿的結局。十九世紀作家的這份自信與沉穩,變作了二十世紀創作者的痛苦與躑躅,不再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可以抓取,意義、價值、信仰皆成為審視、質疑、挖苦的對象:意義在哪裡?價值存在嗎?信仰可能嗎?在二十世紀的英語文學裡,這些問題被反覆捶問,卻無解。

但是,出人意外的是,縱觀整個二十世紀英語文學,不管創作者以何種方式呈現和拷問現代人碎片式的存在以及意義的虛無,每一部作品關注的核心卻又是一成不變的---這些核心,自荷馬以來一以貫之,如愛情、婚姻、友誼、榮耀。只是,二十世紀創作者的痛苦哀嚎,折射出的,是對這些人生價值的求而不得之苦。正如特裡林(Lionel Trilling, 1905-1975)所言,在現今的文學中,固有的秩序、平和、榮耀和美,沒了位置;今日作家對它們決絕的蔑視和否認,恰是反映出實現這些人類價值已屬無望。越是絕望,越是掙扎和苦求,這或許就是二十世紀創作者的窘境。而且,因為絕望,他們表現出了益發濃烈和黑暗的藝朮赤誠,好似整個生命都被生存境遇所浸泡,他們拿起浸透了的生命,用力擰出汁液,蘸著生命的筆,書寫,這帶有天生的悲情和豪壯,不是嗎?

如果說,二十世紀的生存被虛無和絕望浸染,那我們追問:在此情境之下,人該如何生存?是否仍然有一種人類品質,能夠幫人熬過該時的艱難?這讓我們聯想到希臘化時代的地中海地區。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前356-323)以摧枯拉朽之勢佔領了亞非歐的大片地區,摧毀了舊有的社會模式,試圖建立起他理想中的國家範式,但卻因為英年早逝將廣大地區擲入了戰亂的深淵,飽受創傷的人們需要精神的慰藉,犬儒主義、伊壁鳩魯學派、斯多葛學派應運而生,共同宣揚「自足」(希臘文:autarke,英文:self-sufficiency)的理念,大意是建構強大的內在世界,不為外部所動。細細梳理二十世紀英語文學,「自足」是否也是創作者求尋的良藥呢?奈保爾(V.S.Naipaul, 1932-2018)在《眾望所歸》中塑造了一個人物桑託什,頗有「自足」的品性,追究開來,或許就是內心豐盈、有一技之長的活著。這亦將是二十一世紀人類生存的曙光嗎?

官方授權,長按圖片二維碼,快速訂購。👆點擊試聽該精品課程

官方授權,長按圖片二維碼,快速訂購。👆點擊試聽該精品課程

官方授權,長按並識別圖片二維碼,特惠訂購。

相關焦點

  •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時間:2009-08-23 16:53:54 來源: 編輯:嚴彬 標籤: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在1980年代共同出版,收錄以歐美文學為主,兼及亞洲、非洲、拉美、大洋州的經典文學巨作,相當大一部分為現代派作品,基本都是經過歷史沉澱的,公認的經典作品,暫定200種。
  • 錢翰: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本錢翰老師的新書《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的結項成果,已納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界對他們的思想也產生了普遍而持續的興趣,紛紛應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概念對文學問題進行反思。今天,他們的理論已經逐漸從先鋒變為經典,重新清理和反思這些文學理論,對於我們明晰地理解出上一個世紀文學思潮並且勾勒出新世紀文學思想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法國先鋒文學理論提出了眾多的概念,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文本」,許多思想都圍繞這個關鍵詞而展開。
  • 哈代:二十世紀文學巨子,有一位出手寫小說的詩人
    「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維吉尼亞·伍爾夫。託馬斯·哈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作家伍爾夫拜訪託馬斯·哈代,秒變小迷妹,之後有了這句英雄惺惺相惜的評論。讚譽哈代是悲劇大師並非言過其實:一方面哈代確實配得上文學大師稱號,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巨子,在小說和詩歌方便成績斐然;悲劇二字更說明哈代小說主題之所在。像雨果一樣,詩人出手寫小說,人物的真善美,假醜惡難免多幾分誇大,但與雨果不一樣的是,哈代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筆下並無太多浪漫主義宣洩。
  • 加拿大英語文學發生與發展研究
    加拿大英語文學雖然歷史不長,從殖民地時代至今二百多年,但進步很快,尤其在二十世紀有長足的發展。到二十世紀後半葉,已蔚為大觀,成為英、美文學之後的一支勁旅。  ——加拿大英語文學是典型的在國際多元文化語境中發生發展的文學,有非常獨特的發生發展軌跡。  加拿大英語文學屬於非本土發生的文學。
  • 思勉人文思想節:閱讀十九世紀文學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先讀二十世紀文學,再讀十九世紀文學南京大學教授、作家畢飛宇說,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談十九世紀文學可能會更準確。「二十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兒子,二十一世紀是十九世紀的孫子。兒子談論父親通常不靠譜,孫子討論爺爺通常靠譜。當我還是 『兒子』的身份,我在上大學。
  • 周 憲 ‖ ​十九世紀英語美學文獻學問題
    要搞好這個知識領域的文獻學建設,首先有必要搞清十九世紀英語美學文獻的總體情況,在此基礎上辨識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學經典作家及其經典文本,此乃文本的目標指向。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形貌,而最具代表性的文獻決定了一個時代知識的形貌,所以抓住這些經典文獻也就抓住了這一時期美學的基本精神特質。對於十九世紀英語美學經典的把握,應該存在著不同的路徑。
  • 面對信息碎片化——文學創作更須堅守經典意識
    深度體驗顯示經典作品獨特優勢無論文化生活和閱讀生態如何「碎片化」,人們對經典名著一直葆有熱情。據2019年「北京開卷」全國圖書銷售大眾閱讀榜,榜單前10位有9部是中外文學經典,而在前30部中,一半以上為文學經典,其中既有《圍城》《紅巖》《平凡的世界》《活著》《三體》等我國讀者耳熟能詳的佳作,也有《窗邊的小豆豆》《追風箏的人》等備受青睞的外國經典。
  • 把日式哀愁帶入英語文學
    把日式哀愁帶入英語文學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10.10 星期二 石黑一雄少年時代就讀於倫敦的中學,中學畢業之後,先後進入英國肯特大學和東英吉利大學學習英國文學。1980年,26歲的石黑一雄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居住在倫敦郊區,開始潛心寫作。    石黑一雄的亞洲人種和血緣註定使他成為一個在日本和英國之間尋覓寫作題材、在陳舊往事中尋找擺渡之舟、跨越文化和記憶的人。他把日式的哀愁巧妙地帶入英語文學中,給英語文學增添了特殊的活力。年輕時代的石黑一雄。
  • 他為何被稱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
  • 薦書 | 胡壯麟:《英語散文史略》填補我國英語語言文學史料空白
    因為英語散文語篇中的詞彙都很實用,語篇邏輯性強,結構嚴密合理,篇幅短小精悍。閱讀者可以根據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選擇有關內容閱讀學習。例如,從事旅遊工作的可多看遊記,從事科學類工作的可多看通俗論文,從事政治新聞類工作的可多看報刊評論,等等。我非常高興地看到,必康教授在「19 世紀美國的英語散文」一章中首先重點介紹的就是華盛頓·歐文的散文。
  • 強勢崛起到內外交困:英語文學學科的百年浮沉
    阿諾德認為,文學能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把文化中陽春白雪的部分自上而下傳遞下去,傳播並教授文學正典要落到一門新興學科,即英語文學身上。英語文學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作為一門新興人文學科強勢崛起,它經歷百年發展,在內外部力量的制衡下不斷重劃領土疆界,在當下又與其他人文學科一起面對私有化引起的高等教育危機。它的變革也是英美大學體制歷經百年風雨的一個縮影。
  • 中共黨史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為何興盛?
    左翼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或稱革命文學、普羅文學。其中「普羅」是法語「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的簡稱,意思是「無產階級的」。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曾在中國文壇風靡一時。於是,他感嘆,「無產階級文學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把我從絕望的生活中拯救了出來」。毋庸諱言,早期革命文學普遍存在公式化和臉譜化問題,口號吶喊代替了細膩描寫,而且大多是「革命加戀愛」的套路,讀起來難免粗糙乏味,藝術水平不高。至於革命文學的理論,則往往過於晦澀。但由於切合了讀者的閱讀渴望,一下子便大行其道。
  • 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20世紀早期,絕大多數毛利人生活在鄉村,他們忙於應對土地流失、語言失落、人口銳減等諸多攸關民族存亡的問題。毛利人鮮少有機會或動力進入白人的高等教育世界。儘管從1867年開始,紐西蘭就在學校強力推行英語教育,禁止使用毛利語,但除少數個例之外,具有一定英語文化修養的毛利中產階層直到二戰之後才開始湧現。
  • 論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
    今天柔與韌讀書會第二期辯論賽開始,主題是「網絡文學」存在的利與弊。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開始發表自己的觀點,以下是我的發言稿:各位同儕、各位閱讀使者、各位老師,大家晚上好,我作為正方一辯,首先表明我方觀點:「網絡文學」存在利大於弊。
  • 文學作品中,內容與形式的含義是?中國古代和西方學者各有見解
    所謂內容,指的是構成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所謂形式,指的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組織、結構或表現形態,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在中國傳統文論中,雖然沒有統一的關於文學構成的理論,但早在春秋時代,孔子就曾對文學的構成有過論述。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20世紀早期,絕大多數毛利人生活在鄉村,他們忙於應對土地流失、語言失落、人口銳減等諸多攸關民族存亡的問題。毛利人鮮少有機會或動力進入白人的高等教育世界。儘管從1867年開始,紐西蘭就在學校強力推行英語教育,禁止使用毛利語,但除少數個例之外,具有一定英語文化修養的毛利中產階層直到二戰之後才開始湧現。城市化進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為毛利英語文學的出現鋪平了道路。
  • 文化 龐德、斯奈德與20世紀中美文學關係
    1913年應該是中美文學關係史上重要而神奇的年份,幾個影響美國文學進程的重要因素匯聚到了一起。如果沒有費諾羅莎的遺稿,如果沒有龐德對這些遺稿的研究和推廣,英美現代派詩歌也許不會是現在的模樣。與表音文字的英語不同,漢語是表意文字(ideogram)。每一個中國文字都是一幅圖畫,但同時又是一個概念。每一個文字都是具象與抽象的結合,這是英語沒有辦法做到的,但也是詩歌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龐德在他後來的生涯中常常提到中文的這種具象與抽象結合的特點及其巨大的表現力。他會舉例說,「田」字就是四方的土地,「男」人就是在田裡耕作的人。
  • 二十世紀世界名著排行榜top6
    【精讀君曰】法國著名連鎖零售商FNAC旗下的FNAC書店曾舉辦了一次投票,由六千位讀者推選出二十世紀世界名著排行榜。書單中既有諸如法國本土作家聖埃克絮佩裡、馬爾羅、阿波利奈爾、加繆、波伏瓦、薩特等,其他國家的文豪如美國的海明威和菲茨傑拉德、俄羅斯的索忍尼辛、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英國的奧威爾等也名列其中,堪稱一份必讀世界名著的經典書單。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在他們的努力下,以古典小說、戲曲為代表的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資料不斷得到鉤沉、整合,研究體系得以確立並不斷完善。  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研究對象大多以中文文獻為主,海外文獻尤其是以外文發表或出版的文獻極少得到關注。1807年,隨著第一位英國傳教士漢學家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中國通俗文學作品開始被大量譯介到英語世界。
  •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隨想錄》是他的「遺囑」
    巴金晚年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1 最糟的是手不靈活,寫字很吃力1980年4月11日,巴金在日本京都演講《我和文學》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制訂五年計劃,宣布要寫八本書(其中包括兩部長篇小說),翻譯五卷的赫爾岑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