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被稱作「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2020-12-25 騰訊網

WINTER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

巴金文學思想的核心為:真與善。這兩點之間,「真」是巴金文學思想的生命,是核心,「善」是巴金文學思想的基點,是價值。巴金文學思想中的善是人的絕對自由追求的價值觀,這主要得益於他早期所接觸的無政府主義思想。無政府主義思想提倡個體之間的自助關係,關注個體的自由和平等。而巴金處女作的《滅亡》則把他反專制的憎和對人類的愛的這兩面作了非常青春激情的表述,而後的《家》則更為直接的體現了他對限制個人自由的封建的主義的無情的控訴。後期,《火》《第四病室》《憩園》《寒夜》,都體現了對40年代中國社會黑暗的揭露與批判。《火》對抗戰的直接描寫,《第四病室》對社會底層黑暗的揭露,《憩園》對不平等社會的反思,《寒夜》對社會黑暗的控訴。到了晚期的巴金對於「善」的思考則更加帶有更明確的社會內涵,這個內涵,主要是通過對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來體現,即反對文化專制、反對長官意志、反對粉飾現實、懺悔自己精神上的軟弱,認為整個民族都應該懺悔和反思。

巴金開始他的文學創作是開始於他遠赴巴黎留學的時候,那個時候中國社會風起雲湧,各路起義、動亂不斷,而巴金也是時時刻刻的關心著他的國家,儘管身處他鄉,但是他的心卻一直沒有走遠,在法期間,他開始創作《滅亡》,開始揭露當時中國社會的種種亂象,以及那些反抗者的奮起抵抗,在此之前,巴金曾從事過翻譯事業,因此寫起小說來也信手拈來,一經出版便成為了熱烈的追捧,而「巴金」這個筆名也開始在中國文壇上開始一步步的登上頂峰。

倡導「真話文學」

《隨想錄》的出現結束了一個迷亂的時代,開啟了一個「真話文學」尋找與叩問的嶄新時代。正是從《隨想錄》開始,後來的文學再講假話就相當困難了。即使你堅持說假話,但人們心裡那本帳卻是清清楚楚的。這種開一代文風的作用正是《隨想錄》的不朽價值之所在。《隨想錄》的藝術技巧首先是要為上述這一戰術目標服務的。正因為權力話語的特徵是假大空,因而精英話語必須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比的真切和樸實。巴金在後記中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覺得我開始在接近死亡,我願意向讀者們講真話。」「我把它當作我的遺囑寫。」因此,說真話,就成為作者最重要的一條信條。在作品裡則首先表現為巴金以極其嚴肅的態度毫不含糊地剖析了自己,而這正是考驗作者能否說真話的一塊試金石。

巴金在認真剖析自己的同時,又以同樣真誠、直爽的態度說出了自己對國家、對社會一系列重大問題的看法。這裡蘊含著多少深刻的見解,閃耀出多少思想的火花!誠如巴金在總序及後記中所說:「它們卻不是四平八穩,無病呻吟,不痛不癢,人云亦云,說了等於不說的話,寫了等於不寫的文章」,「它們卻都是自己『想過』之後寫出來的,我願意為它們負責。」不妨說,巴金的《隨想錄》是以一種寫遺言的心態來寫的,因而他的真話表現出義無反顧的衝破思想禁錮的大無畏精神。自1949年後,中國文壇上能如此勇敢說話的,巴金的確是第一人。

人們常說,法國文學史上,盧梭的《懺悔錄》出版後,法國文學自此再不敢說假話了。同樣地,自巴金的《隨想錄》出版後,中國文學雖不敢說從此杜絕說假話的作品,但至少說假話要困難多了。

開創中國文學「懺悔」精神的先河

「懺悔」源自西方基督教的精神理念,不是中國文化傳統所固有的。中國的文化中,只有孔子的「恥」的概念與之接近,但內容也不是一回事。巴金是深受西方文化薰陶的,他在自己的封筆之作《隨想錄》裡很自然地引入了西方基督教面臨末日審判的懺悔精神,為提高中國文學的精神品位作出了貢獻。

中國不是一個受基督教影響很深的國家,巴金的懺悔當然也不是向上帝懺悔,正像我們在前面提到的那樣,中國人的生命價值觀看重的是對歷史負責。巴金的懺悔也是向子孫後代、向著歷史發出的。

巴金曾這樣提起俄國的大文豪託爾斯泰,他說:「他是19世紀全世界的良心。他和我有天淵之隔,然而我也在追求他後半生全力追求的目標:說真話,做到言行一致。」《隨想錄》的出版給20世紀中國文壇吹來了一股清風,它使文學既跟政治相分離,又跟眼下的光怪陸離的「個人化」庸俗寫作劃清了界限,他使文學回歸到自身那崇高的殿堂,這就是文學與文學家應有的神聖社會責任。而巴金作為20世紀中國人的良心,也隨著這部散文集的面世而最終得以完成。

巴金的文學創作還在中西文化結合上做了許多創造性的工作,它們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些偉大的創造,使巴金當之無愧地載入中國文學的史冊。

巴金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激流》三部曲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藝術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籲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鮮明的一面旗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和起著巨大的作用。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愛情三部曲》是1988年6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是巴金創作的長篇小說系列之一,主要包括《霧》《雨》《電》,主要內容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

《人間》三部曲:《憩園》《第四病室》《寒夜》

《人間》三部曲,這三部小說,被後人稱為「人間三部曲」,是中國現代文學泰鬥巴金後期小說的扛鼎之作,長篇絕唱。本套書可以說是巴金創作藝術的高峰,整體創作風格陡然一變,由早期的熱情奔放的抒情詠嘆,轉向冷靜深刻的人生世相的揭示,其藝術水準遠在成名作《家》之上。

《抗戰》三部曲:《火》《馮文淑》《田惠世》

《抗戰》三部曲,是巴金耗時六年完成的長篇系列小說。它是巴金用筆迅速反映抗戰現實的佳作。巴金結合當時的歷史現狀,從三個角度展現了抗戰期間波瀾壯闊的社會現實,以現實主義精神在文本中表達了對日寇血腥暴行的沉重控訴,讚揚了我國軍民奮勇抗戰、共度難關的精神品質。

編輯|翁旭琪 監製|趙潔

* 據人民網、中國文聯網、大公網等整理

相關焦點

  • 他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隨想錄》是他的「遺囑」
    作者 周立民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巴金晚年撰寫的《隨想錄》,內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 「二十世紀的良心」巴金:晚年講真話解剖自己
    巴金,二十世紀的良心   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巨匠。
  • ​碎片化的存在:英語文學中的二十世紀圖景
    說到二十世紀,我們會想到兩次世界大戰、冷戰、殖民地解放運動,等等。在當時,科技進步和價值信仰體系的崩解,變革著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反映在文學上,二十世紀的創作者更加緊密地把對生命意義的探求和對創作手法的試驗合而為一。二十世紀最具代表性的英語作家、詩人、劇作家多出現在一戰、二戰前後,如喬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艾略特(T. S.
  •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
    「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摘錄(封面集)時間:2009-08-23 16:53:54 來源: 編輯:嚴彬 標籤:由外國文學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在1980年代共同出版,收錄以歐美文學為主,兼及亞洲、非洲、拉美、大洋州的經典文學巨作,相當大一部分為現代派作品,基本都是經過歷史沉澱的,公認的經典作品,暫定200種。
  • 錢翰: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
    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本錢翰老師的新書《二十世紀法國先鋒文學理論和批評的「文本」概念研究》。該書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科研項目的結項成果,已納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自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批評界對他們的思想也產生了普遍而持續的興趣,紛紛應用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概念對文學問題進行反思。今天,他們的理論已經逐漸從先鋒變為經典,重新清理和反思這些文學理論,對於我們明晰地理解出上一個世紀文學思潮並且勾勒出新世紀文學思想的走向具有重要意義。法國先鋒文學理論提出了眾多的概念,其中的一個關鍵詞是「文本」,許多思想都圍繞這個關鍵詞而展開。
  • 中共黨史研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左翼文學為何興盛?
    左翼文學即無產階級文學,或稱革命文學、普羅文學。其中「普羅」是法語「普羅列塔利亞」(Proletariat)的簡稱,意思是「無產階級的」。20世紀30年代,左翼文學曾在中國文壇風靡一時。實際上,左翼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的興盛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出版環境均密切相關。本文嘗試構建一個新的解釋框架,將左翼文學的生產、消費、流通和監管等環節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尤其注重它們之間的共鳴和互動關係。其中對監管問題的揭示,或許是以往人們較少注意到的。
  • 哈代:二十世紀文學巨子,有一位出手寫小說的詩人
    託馬斯·哈代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女作家伍爾夫拜訪託馬斯·哈代,秒變小迷妹,之後有了這句英雄惺惺相惜的評論。讚譽哈代是悲劇大師並非言過其實:一方面哈代確實配得上文學大師稱號,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巨子,在小說和詩歌方便成績斐然;悲劇二字更說明哈代小說主題之所在。像雨果一樣,詩人出手寫小說,人物的真善美,假醜惡難免多幾分誇大,但與雨果不一樣的是,哈代是一個現實主義者,筆下並無太多浪漫主義宣洩。
  • 思勉人文思想節:閱讀十九世紀文學對今天有什麼意義
    我發現幾個文學青年聊天,嘴裡一定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文學開始之後的作家和作品,如果這時候有某個同學一不小心提到了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或者浪漫主義,大家會覺得他特別落伍。」「也就是說,在我們三十歲之前,即便面對託爾斯泰,我們都不屑。不屑的理論依據是什麼?沒有依據。那時就有一種文學氣場,認為十九世紀過去了。要說文學的真諦和現場,二十世紀是僅存的。」
  • 漢學家顧彬:如果中國現代文學是五糧液,中國當代文學就是二鍋頭
    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學者顧彬是德國最著名的漢學家之一,以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和中國思想史為主要研究領域,主要作品和譯著有《中國詩歌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魯迅選集》六卷本等,作為詩人獲得了2007年中國獎金最高的詩歌獎。
  • 「中國文學的良心」巴金:愛情背後是深思熟慮後的責任心
    巴金190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是我國著名的作家、翻譯家、更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而巴金大師除了在文學界上兢兢業業,引領反封建鬥爭之外,他對於愛情更是非常的細心及負責任。巴金說到巴金與蕭珊的相識,就如同現今偶像與粉絲的關係。
  •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曾途經中國
    1919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便已在中國傳播開來,在羅素來華演講後,一度引起中國學術界熱潮,他本人也深受中國人民的尊重。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愛因斯坦途經中國。在這短短幾天之內,究竟是何緣故,導致世界公民愛因斯坦竟然在日記中寫下:如果有一天其他種族都被中國人取代了那將是可悲的。這般歧視言論的背後,引人深思。
  • 20世紀文學之父,他就是卡夫卡
    在世界文學史上,作為一個文學大師,卡夫卡極為罕見的不是本國或本民族的代言人,而且似乎也不是什麼「時代的良心」。他在身份認定上的矛盾性與特殊性,使得他註定沒有歸依之所:他是奧匈帝國的臣民,卻生長在捷克的布拉格,又曾在一家義大利保險公司做小職員。
  • 坐飛機會暈機、不懂軍事、沒軍職的宋美齡為何被稱作中國空軍之母
    坐飛機會暈機、不懂軍事、沒軍職的宋美齡為何被稱作中國空軍之母抗戰爆發前夕,宋美齡擔任了國民黨航空委員會秘書長的重要職務。為了對當時美國軍用飛機有全面的了解,宋美齡花了不少時間,對各個美國飛機製造商飛機的特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有關航空理論、飛機設計、飛機配件等,宋美齡都在20世紀30年代初、中期,作過廣泛的了解和接觸。
  • 中國通俗文學的海外傳播——十九世紀英譯中國通俗文學資料的學術...
    作者:王燕(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中國學術轉型的關鍵期,傳統學術研究領域對於新材料的倚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否發掘了新材料、研求了新問題,不僅是決定學術進退的關鍵,也是學者立身的根本。中國通俗文學研究領域的開拓者——胡適、魯迅、孫楷第等,無不矚目於此。
  • 通過中國現當代文學來理解中國
    其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與語言研究,代表性專著有《被冷落的繆斯:中國淪陷區文學史(1937—1945)》(Unwelcome Muse:Chinese Literature in Shanghai and Peking,1937—1945,1980)、《重寫中文:二十世紀中文風格與創新》(Rewriting Chinese:Style and Innova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 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系列評審揭曉
    在9月16日下午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閉幕式上,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相關負責人揭曉了「中國網絡文學二十年系列評審」結果,發布了影響和推動中國網絡文學發展歷程中的「二十件大事」、「二十部優質IP作品」和「二十個關鍵詞」。
  • 新世紀,徐志摩詩歌對中國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文學的影響
    徐志摩來自中國傳統大家庭,從小在古典文學的浸染中成長,青年時代出國留學。徐志摩的詩歌中表現出與中國傳統文化渾然天成的契合,又呈現出對外國文學豐富的借鑑。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開放視野中認識評價徐詩的獨創性,並由此梳理考辨徐志摩詩歌與外國文學和中國古典文學的關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是徐志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 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
    華中師範大學張衛中教授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語言變遷史》(批准號為04BZW0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從「五四」到新時期,漢語文學語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
  • 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1840年6月2日,英國作家託馬斯·哈代誕生,哈代生活在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但他與發達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背道而馳,懷揣著勇氣追問弄潮兒的道德與社會責任,並對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觀頗有微詞。徐志摩將他與莎士比亞、巴爾扎克相提並論。女權主義者伍爾夫曾說「託馬斯·哈代是英國小說中最偉大的悲劇大師」。本期「致敬經典」,一起看看為何哈代被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良心」。
  • 俄語教授:俄羅斯文學在中國已不會有當初的影響
    關於俄羅斯文學在中國曾產生的影響,通過郵件,記者採訪到上海外國語大學俄語系教授鄭體武。他平生致力於俄羅斯文學的教學、研究與翻譯工作。採訪中,鄭體武追憶當年俄語文學熱情似火的年代,也提及當下俄語文學熱情衰退的緣由。而更多的,則是講起他對俄語文學的認知,以及翻譯中遇到的種種趣事。  鄭體武著有《俄羅斯文學簡史》等著作,主編了《俄國文學名著便覽》等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