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飯飯媽
寶寶上幼兒園的時候,不同於平時在家,因為寶寶在家裡的時候,家長能夠隨時的照看寶寶,寶寶一旦發生什麼異常情況,家長都能夠及時的發現並進行處理。
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一位幼教老師往往要負責照顧多達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小朋友,幼教本身的照看壓力是比較大的,並且在很多細節上做不到和家長那般的細緻入微。
所以,寶寶在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這樣既能夠減輕老師的照看壓力,還能夠提高做事效率,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寶寶的幼兒園生活更加的快樂和安全。
之前在某地的幼兒園,發生過一件令人們十分惋惜的事情。一個小寶寶因為早上在家裡面吃了不易消化的糯米食物,所以在幼兒園中午飯的時候,就感覺自己並不是很餓,於是吃的就不太多,但是寶寶並沒有向老師表達自己已經吃飽,並且吃不下的感受。
老師看到寶寶的情況之後,感覺寶寶今天可能是挑食不吃飯,因為平時寶寶吃飯都吃的很乾淨,唯獨今天剩下,看來是飯菜可能不太合胃口。
但是畢竟幼兒園裡面也是培養寶寶良好生活習慣的場所,所以老師就告訴寶寶,不能夠挑食,不要浪費糧食,讓寶寶儘量將午飯吃完。
而寶寶也是一個非常聽話的好寶寶,聽到老師這麼說,就努力的將午飯吃完了。幼兒園在午飯之後,通常都是要進行午睡的。
在午睡的時候,別的小朋友都睡著了,但是寶寶卻睡不著,因為他有點太撐了,感覺不太舒服。
巡查的時候,老師看到寶寶還沒有入睡,當時並沒有多想,只覺得是寶寶常見性「貪玩不睡」,就告訴寶寶,中午要睡覺,下午才有精神好好玩。
寶寶本來想表示自己的肚子有點不舒服,但是卻不知道應該怎麼說,於是就乖乖的聽老師的話睡覺了。
結果,下午起床的時候,老師發現所有的小朋友都起床了,但是唯獨這位寶寶沒有起床,老師起初還以為是寶寶睡覺晚,所以起不來,於是就上前準備喚醒寶寶,但是卻發現,寶寶的口鼻部位有很多的嘔吐物,而寶寶的嘴唇已經發黑了。
嚇得老師趕緊將孩子送去了醫院,還好搶救及時,孩子才沒出什麼意外,不然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仔細的分析其中的原因,其實寶寶三番五次都想要給老師表達自己身體不適的情況,卻苦於不知道應該怎麼表達,而由於寶寶本身的一些症狀表現,都非常的不明顯,也導致幼教老師判斷失誤,差點造成了悲劇的發生。
《家庭教育:幼兒版》中提到: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溝通的工具,是人類交流信息的重要載體。
幼兒階段寶寶語言的發展對他各方面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特別是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把握住有利時機,對其進行適當的教育和訓練,提高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為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寶寶去上幼兒園前,家長一定要教會寶寶說這幾句話,關鍵時刻能救命。
01老師,我已經吃不下了
寶寶上幼兒園的時候,通常一日三餐都是在幼兒園的進行的,而老師一般都是以特定的量來給寶寶盛飯的,但是寶寶本身的飲食情況卻會存在一些不同。
有些寶寶吃得多,有些寶寶吃得少,這種情況很常見,如果寶寶感覺自己比較飽了,那麼就需要及時的告訴老師,自己吃不下了,讓老師知道自己的情況,避免老師錯誤的認為寶寶是挑食或其他情況,而強制寶寶吃飯。
另外,如果寶寶本身沒吃飽的話,也需要勇敢的和老師說出來「老師,我還沒吃飽」,這樣才能夠避免寶寶在幼兒園餓肚子。
還有,在平時活動或是其它非進餐時間,還得讓寶寶學會說「老師,我想喝水」,水是身體機能正常進行的必要物質,寶寶健康離不開足夠的水分,口渴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喝上水,避免經常口渴而導致上火等健康問題。
02老師,我想上廁所
寶寶在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自由時間,所以,當寶寶想要上廁所的時候,是隨時都可以的,並且就算是寶寶自己沒有留意自己的排便情況,家長也會經常注意寶寶的排便情況,以防寶寶有健康問題的出現而不能及時的發現。
但是,在幼兒園的時候,情況就不同了。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場所,寶寶在幼兒園裡面不僅僅是玩,還需要上課,還需要參加活動等等。
而在這些集體活動的時間裡,寶寶是很可能會產生便意的,但是因為場景並不是在家裡,寶寶無法隨意的上廁所,那麼就需要告知老師自己想要上廁所。
不過,有些寶寶因為對幼兒園的環境並不是十分的適應,所以就怯於對老師表達自己想要上廁所的意圖。
而有些寶寶雖說並不膽怯,但是卻因為缺乏清晰的表達能力,不知道怎樣和老師說。
無論是哪種情況,造成結果都是非常不好的,可能會導致寶寶經常的憋大小便,而對寶寶的健康發育造成影響,也有可能會導致寶寶尿褲子、拉褲子等衛生問題,從而影響寶寶在幼兒園的學習和生活,甚至有時候還可能會干擾到寶寶的心理健康,受到同學們的嘲笑等等等。
03老師,他欺負我
幼兒園是一個集體場所,裡面眾多的寶寶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和愛好以及習慣等等,而寶寶們在進行交流的時候,就很可能因為一些原因而產生分歧。
一般來說,寶寶們之間產生分歧之後,通常都會通過一些交流對比的方式進行和平解決,但是也不乏一些寶寶因為自身的家教等問題,而具有一定的暴力傾向,經常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就需要教給寶寶,如果遇到有別的小朋友毆打或是欺負自己的時候,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讓老師來處理分歧。
有些家長擔心自己的寶寶在幼兒園會受到同學的欺負,就教育孩子要「以牙還牙」,被打了就要打回去。
其實這樣的做法欠妥,因為無休止的以暴力方式「解決問題」,將很可能會導致事件的不斷擴大,原本可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是經過發酵之後可能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寶寶在受到欺負的時候,具體的做法應該是先停止受到傷害,脫離對方的傷害範圍,或是阻止對方的傷害行為,然後找到老師,將事情的經過告訴老師,由老師來進行處理。
04老師,我感覺很不舒服
健康的身體是寶寶成長的基礎,平時在家裡的時候,家長時刻關注著寶寶的任何情況,所以當寶寶出現一些身體上的變化時,家長一般就能夠明顯的感覺到,甚至寶寶還沒有察覺自己的不適,但是家長已經能夠看出其中的差異了。
家長之所以對寶寶的變化感知的十分明顯,是因為家長非常熟悉寶寶平時的身體情況,以及生活習慣等等。
而在幼兒園的時候,幼教老師對於寶寶的生活習慣等都是不熟悉的,當寶寶出現一些異常的時候,幼教老師未必能夠第一時間發現。
而如果寶寶不知道將自己的不適告訴老師的話,那麼很可能會導致情況的加重,我們開篇那位寶寶,就是因為不懂得和老師進行交流,而導致問題嚴重化,差點造成悲劇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教會寶寶,當寶寶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感覺時,一定要讓老師知道,哪怕寶寶不能夠正確的表達自己的不適感受也應該學會說「我不舒服」,讓老師知道寶寶的身體上出現了一些健康問題,這樣才能夠引起老師的注意,及時的幫助寶寶找到不適的原因,或是及時的通知家長,避免耽誤寶寶的最佳治療時間。
05老師,我會告訴爸爸媽媽的
最後一點,家長需要讓寶寶知道的,就是「告家長」。
當然,並不是說讓寶寶以此來「要挾」老師,而是讓寶寶知道,如果老師或是其它幼兒園的工作人員,對自己產生惡意體罰或是傷害的時候,寶寶要能夠明確的表達出自己會告訴家長的意圖,這樣的話,那些不合格的工作人員,才會迫於家長的壓力而停止傷害行為。
而如果寶寶不會這麼說的話,則很可能會受到頻繁甚至長期的暴力傷害。就比如之前某幼兒園老師針扎學生事件、某幼兒園老師摔打學生事件等等。那些當事寶寶就是因為不敢和家長說,才會多次受到不法人員的傷害。
雖說現在這類的惡性事件並不多,也不常見,但是為了寶寶的安全著想,也為了讓寶寶能夠在幼兒園健康快樂的生活,學會這句話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重要的是關鍵時刻還能救自己的命,畢竟有些大人生氣的時候,體罰孩子可能會不分輕重的,萬一傷害了孩子,後果真的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