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難題」是正義問題的合理打開方式嗎?

2021-02-08 弘毅博學社

所謂的「電車難題」,要害不在於是否做出選擇,選擇哪一種,以及選擇的理由,而是那些不在場的因素,因為那些不在場的因素才決定了該問題的性質,也最能透露出問題設計者的真實意圖。

「電車難題」真正值得追問的問題有兩個,一是由誰做出選擇。自由民主論很容易把這個問題混淆和遮蔽起來。一定要明白,在政治社會,面對巨大的人性和道德困境最終做出決斷的,不是一般的主體,而必須是能承擔責任的主體。不解決主題問題,一切選擇都只是方法論的盲目循環。

另一個問題則是對象的性質。被選擇的對象真的只是男人個和女人?真的只是兒童和成人?這能夠構成被選擇的對象的社會區別?自由民主論為了追求平等,把人都定義為自然人,生物人。但馬克思告訴我們,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對於平等的思考和追求,應該立足於這個根本前提。

權利自由主義最喜歡對道德問題進行抽象的思考。抽象,才能讓人們接受他們刻意給定的條件,接受他們人為設計好的語境,才能讓人們不知不覺中忽略抽象與實踐、與客觀實際的聯繫,最終滑入他們設定的價值邏輯當中。一言以蔽之,他們就是在用抽象的道德信條來鉗制人們對於實質的歷史關係和進程的思考與想像。

有的時候,作者的立場和價值觀不是包含在最終的答案、對策、方案當中,而是體現在他刻意給定的那些條件當中。道德思考的前提決定了道德選擇的結果。有人指責他們的抽象假定是反歷史的,因而是不正確的,但是我們知道,抽象是他們刻意為之問題處理方式。

因此,問題首先在於,我們能夠不加反思地將那些在抽象語境中(而非歷史)得出的道德推論和判斷當做普遍的、實際的、用來指導實踐的原則嗎?

只有將「電車難題」的推論方式應用到具體的歷史案例和實踐上,才能看清該問題所欲表達的思想實質。比如「土地改革」,按照權利自由主義手段—目的的思維圖示,我們可以設問,以消滅極少數地主的方式來實現普遍利益,維護民族和文明的生存,是正當的嗎?社會是否可以通過消滅一部分地主而實現進步?權利自由主義的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權利自由主義對道德命題進行抽象推理與演繹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其近乎天然地把自己擺在了道德的位置,從而牢牢地搶佔了道德高地。那些對其有不同意見的人,往往會從非道德的角度提出反駁,從而不可避免地會沾染上「不道德」的印記。

「電車難題」實際上思考是一個「何謂正義」的問題。權利自由主義給出的正義標準是權利至上,自由放任,國家退出,自然人性。

對此,我們沒有必要為哪種選擇辯護,或去考慮什麼成本—收益的衡量問題,而是應該追問:這真的正義嗎?權利自由主義給出的,是最合理最理想的正義標準和方案嗎?

「電車難題」證明的是權利至上,任何對權利的侵害、限制、剝奪都構成不義,哪怕基於公共利益的理由。這照這個邏輯,土地革命剝奪了地主階級的生命和財產權利,那還是正義的嗎?這樣的正義思考方式在我們看來當然是荒謬的。

眾所周知,任何的社會變革,都涉及對既定利益結構的調整,但權利至上卻阻礙了這種可能性。試問,有不流血的變革嗎?在所有人的利益都不能變動的情況下,實質性的變革能推行下去嗎?這麼來看,權利自由主義貌似是在空想一種無代價的變革和進步,一種無需付出的成果和收益。它聲稱,任何代價都是不正義的,所以,邏輯上最優的、能夠避免其道德非難的選擇,只能是放棄變革,繼續保持現狀,維持既有的權力結構和利益格局。我們不禁要問,權利至上的正義,到底為誰而設?

回到最初的「對象性質」問題。為表現出正義的普遍性,權利自由主義把正義的標準放在「所有人」身上,但這裡的「所有人」,只能是自然人,也即完全脫離了其經驗生活的抽象人。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告訴我們,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而不同的社會關係往往是彼此對立的,自然人、所有人的提法只是在用抽象的說教來遮蔽這種實質的對立。正義不是脫胎於自然人性,而是應該紮根於社會關係。

至於做出選擇的主體,我們可以看到,它一開始就處在一種不道德的位置上,無論做出哪種選擇,它在道德上都是錯的,是為「利維坦的道德困境」。電車難題實際上重複了自由主義的信條:國家無論如何都是公民權利的敵人。因此,國家的最好定位不是去積極推動社會變革,而是要全面退出。

可見,權利自由主義所推崇的這種「在理論上是可能的,在實踐上是絕對行不通的」道德說教,實際上是一種「維穩邏輯」,它的實踐效果只能維護既定的秩序,因為它否定了任何社會變革的道德合理性。

「電車難題」帶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毋寧是:「電車難題」是思考正義問題的最佳方式嗎?我們所期待的正義問題的最佳打開方式又是什麼?

相關焦點

  • 「電車難題」蘊含的道德哲學
    在這裡,我希望就「電車難題」與思想實驗、道德哲學的討論方式分享一些看法。思想實驗有用嗎「電車難題」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如此花樣迭出的各種版本,都是哲學家為了進行「思想實驗」而精心設計的。不誇張地說,跨學科的研究互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道德哲學的討論方式,也提供給我們一些全新的思考視角。作為一本大眾讀物,《電車難題》不可能也不必要承擔關於道德哲學討論方式轉變的敘述,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一斑」。或許讀者會好奇,究竟認知會怎樣影響我們的道德判斷?我在這裡做一點說明。
  • 「電車難題」的難題
    在這些思想實驗中,「電車難題」大概是最著名(或者最臭名昭著)的一個問題了,它探討了犧牲小部分的人來拯救電車上更多人性命的可容許性。除了「電車難題」以外,還有數千個其它的思想實驗,有些案例甚至包含了多達數十個不同版本。考慮到思想實驗的存在幾乎和哲學自身一樣久遠,最近的哲學界對它的重視程度似乎有些異乎尋常了。
  • 電車難題
    本期為你解讀的是著名的《電車難題》。政治學教授麥可·桑德爾的「正義論」 課程在哈佛十分受歡迎,他的第一堂課就以電車難題為出發點,他的課程被放到網際網路和電視臺上,人們被這個問題的複雜性和挑戰性所深深吸引,在世界各地激起了許多徹夜的討論。    在介紹了上述前提知識後,讓我們正式進入託馬斯·卡斯卡特的這本《電車難題》中來。書中匯集了西方各大思想流派,來幫助我們思考這個經典的道德難題。
  • 【重磅】華雨律師評《電車難題》(1)
    華雨  2018年1月3日  深夜於天府之都閱讀《電車難題》(1):全書成型與案件詳釋 麥可·J.桑德爾關於「權利與善」在自由社會中的社群主義解讀方式不僅促成其名氣風靡全球,成就了其較高的學術地位,同時還讓康德與邊沁的倫理學理論重新成為公共話語討論之熱點。
  • 世界十大悖論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 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
  • 高人對功利主義的探析,那個歷史上著名的電車難題你解決了嗎?
    電車難題不僅是功利主義者面對的道德困境,也是一般意義上各類學說的道德難題。解決好了,人性得到釋放,解決不好,我們就會迷茫和對抗。1,電車難題電車難題最早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福特在1967年發表的論文《墮胎問題和教條雙重影響》中提出,該問題一經提出,便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
  • 電車難題新解:兩難處境下的自由意志和自主責任
    本文試圖從以往很少涉及的自由意志視角入手, 針對人們業已提出的各種基本解決方案進行分析, 著重考察在設定了「 不可害人、尊重人權」 的規範性正義底線的前提下, 人們在選擇這些方案應對電車難題時應當承擔怎樣的自主責任, 由此揭示道德兩難的癥結所在。
  • 電車難題:你會怎麼做?
    他在這門課程的第一堂中提到當代思想史上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剎車失靈的有軌電車的司機,應該選擇讓電車繼續前行、撞死軌道上的五個人,還是選擇轉動方向盤、撞死岔道上的一個人。 桑德爾教授所追問的,就是半個世紀之前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電車難題,它以極為生動的形式,對西方倫理學的基本立場進行了解讀和批判。
  • 討論電車難題是動畫電影的大忌!
    ,這本質上屬於電車難題。何為電車難題?簡單說就是軌道上綁著五個人,即將被衝過來的電車碾死,你可以拉杆讓電車改變軌道,但這樣另一條軌道上的一個人會被碾死。電車難題在很多作品裡都被拉出來討論,其衍生含義是「如何在普通的多數人和重要的少數人之間做選擇?」
  • 船到橋頭自然直 關於自動駕駛的「電車難題」
    在哲學領域,有一個類似的問題叫Trolley Problem(電車難題):如果有一輛無法制動的電車,在前行軌道有五個被綁的人,你可以拉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上面同樣綁著一個人,那麼,你拉還是不拉?
  • 「雙語彙」Trolley Problem/電車難題
    倫理學中的一個經典思想實驗(thought problem),近日因為自動駕駛(self-driving)的興起,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這就是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這一涉及生命價值的兩難選擇,常讓人抓耳撓腮,感到無從抉擇。
  • 殺一人,救5人,到底是不是正義
    除了平時多思考,思想實驗可能是,最具有思辨性的方式了。今天的實驗文章,就是思想實驗系列:電車難題,殺一人,救5人到底是不是正義?你接受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犧牲少部分人的利益嗎?電影引發的爭議隨著影片的下線慢慢的平息,但是有個與之類似道德難題,已經在學術界爭論了半個世紀,甚至也許還會永遠爭論下去。其中就有著名的「「電車難題」」。什麼是電車難題?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
  • 電車難題探析:到底撞死一個人還是撞五個人
    假設你是一位電車駕駛員,軌道前有5人,電車正向他們碾去;你可以選擇變道,這樣會碾死另一道的1人。請問你的選擇是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困擾了我們,到底是選擇撞死一個人還是撞死五個人呢?我想很多人都看到過這個問題,這也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
  • 耐心調解,用合法合理的方式尋求公平和正義
    此後,被告將全部賠償金通過微信的方式轉到了村民們的手中,村民們的合法權益也得到了保障。法官表示,在司法案件中,無論是判決還是調解,最終的目的,都應是以合法合理的方式來尋求公平和正義,為當事人雙方化解矛盾,才能將司法公正根植於心,真正做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和正義。
  • 世紀難題:有軌電車要麼撞到5個人,要麼撞到1個人,怎麼辦?
    司機可以任憑電車繼續前行,這樣一來,這 5 個人一定都會被撞死(這五個人不知何故無法離開軌道);司機也可以將電車轉向,開到一條岔路上,而這樣會撞死另外一個人。那麼司機是否應當把電車開到人少的軌道上,撞死一個人,而不是五個人呢?2.0 版本:這一次,是你親眼看見一輛失去控制的電車沿著軌道疾馳而去,而你則站在一個道岔開關的旁邊。
  • 電車駛來,五個人被綁在軌道上,另一軌道上綁了一個人,如何做?
    「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是倫理學領域最為知名的思想實驗之一。其內容大致是:一個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電車軌道上。一輛失控的電車朝他們駛來,並且片刻後就要碾壓到他們。幸運的是,你可以拉一個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然而問題在於,那個瘋子在另一個電車軌道上也綁了一個人。考慮以上狀況,你是否應拉拉杆?這是一個道德的難題,我們有兩個選擇。我們陷入了一種兩難的選擇,所以說無論我們選擇拉或不拉,都要有人死去,道德上我們對此都會付一點責任。
  • 正義可能會遲到?存在即合理?別再誤導人了!
    一切本是如此嗎?後面就遇到了@正義或許會遲到,但從不會缺席。在我求證之下,果然不是如此。原文是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遲來的正義非正義,這裡就且先把鍋給當時的翻譯吧。就按照相似詞翻譯難度大處理。
  • 電車配置高又帥,但真的適合你嗎?滿足不了這三點別給自己找麻煩
    近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憑藉超高的配置以及出色的外觀內飾設計,讓很多消費者自願掏出了多年積蓄,但雖然電車香是香,但它真的適合所有人嗎?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你沒能滿足以下三點條件,那麼還是建議你不要輕易入手新能源車,以防給自己找一個不小的麻煩。
  • 雪國電車 北海道電車攝影攻略
    EOS 5D Mark Ⅳ這樣的旗艦級單反會保證在低溫條件拍攝時,電池的性能不會讓你遇到快速掉電而無法拍攝的情況,同時在下雪時拍攝,EOS 5D Mark Ⅳ也不是很嬌氣,即便有雪落在機身上,優秀的全天候性能也能保障相機不會出問題。如果你手持的並非此級別單反,最好能給相機搭配更多的電池以及防水罩之類的保護。
  • 淺論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
    在法治社會,司法被視為救濟社會衝突的最終、最徹底的方式,社會成員間的任何衝突和糾紛在其他方式難以解決的情況下,都可以通過訴諸法院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因此,法治的最高價值在於最大限度的實現正義。當然,不論人們如何理解公正,在維繫、構建某種法律制度的過程中,公正被劃分為實體正義和程序正義。  何謂實體正義?實體正義是指人們在對實體上的權利、義務和責任進行確定所要遵循的價值標準,強調結果的正當合理與道德性。簡而言之,實體正義即指一個在法律適用過程中所取得的結果是否符合某些公正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