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一生褒貶不一,對兄弟更是無情,可為何對十三爺屢破規矩?

2020-12-18 騰訊網

說起歷史上的雍正皇帝,歷史對他的評價是極其複雜。什麼兇狠惡毒、陰險狡詐、薄情寡義,總之給人一個活脫脫一個禽獸的感覺。

也有人說,其實他是一個英明的好皇帝。他老爹康熙雖然窮一生之力,完成了平三藩、收臺灣、徵準格爾的偉大壯舉。但是由於晚年昏庸,導致吏治敗壞,國庫空虛,雍正從康熙手裡接過來的大清並不穩固

可雍正的確是個大才,他費盡心力,敢於改革,在他的治理下,大清逐漸恢復了吏治清明,國庫充盈的盛世王朝。

歷史上對雍正是褒貶不一

那麼這個事呢,還得從大清朝最激烈的皇位之爭,九龍奪嫡講起。話說康熙老爺子晚年,由於太子被廢,皇位繼承人不明朗。他的兒子們就開始各種算計,是陰謀陽謀頻出,各顯神通。

可問題是位子只有一個,最後的勝利者也就只有一個。所以為了得到這個位子,各種傾軋和陷害不計其數。在九龍奪嫡的時候,朝中一共有三股勢力暗中角力。其中太子胤礽是一股,八阿哥胤禩是一股,四阿哥胤禎又是一股勢力。

這三股勢力對比的話,肯定是太子黨的勢力最大了,畢竟人家是太子,名正言順嘛。只要能夠安穩的在這個位子上坐下去,未來的帝王肯定是他的;而其中八爺黨的聲勢最浩大,八阿哥胤禩用自己的親和力贏得了很多人的愛戴和喜歡;而四爺胤禎是最不起眼,也正是因為他的不顯山不漏水,贏得了最終的勝利。

這話怎麼說呢?首先說到太子,太子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等到康熙駕崩他就可以接位。可這太子自小受到寵溺,做了很多的蠢事,幹了很多讓康熙老爺子不滿的事。

太子胤礽驕縱過度,被康熙廢除

而八爺黨,按道理說也是蠻有實力的。因為八阿哥胤祀這個人能力很強,雖然出身不大好,母親曾是奴隸,但一路走下來全靠自己的自強不息,是禮賢下士,謙卑恭敬,收攬了很多人才。

可是問題是人太多了,所謂多龍治水,在爭奪大位上很難步調一致,容易扯到蛋。那皇太子第一次被廢的時候,有一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就攛掇著一起向康熙推薦八阿哥當太子。

誰知道,反而讓康熙對八阿哥產生了厭惡。平時看這個兒子挺溫順的,這廢太子的事,正讓我上火呢,結果你就盯上這太子之位了,毫無半點兄弟之情。還找一幫子人來遊說,朕還沒老糊塗呢?從此之後,八爺也漸漸被皇帝疏遠了。

所謂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很快,八爺黨的另一位核心人物之一,十四阿哥,也就是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迅速崛起。這胤禵領兵打仗,戰功卓著,深受康熙喜歡。不過他也沒風光多久。因為太年輕了,脾氣也大,把老爹氣的夠嗆了,一怒之下最終也靠邊站了。

八阿哥胤祀敗在手下太多,很難協調

此時雍正的機會來了,其實四爺即位還真的不是靠運氣,首先,他在康熙面前吃齋念佛,超級低調,還特別孝順,這讓康熙很放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胤禛背後有三個男人堅定的支持他。

那這三個男人分別是誰呢?第一位便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在京師有三萬多的精良士兵聽命於他,裝備大量的火炮,這實力可是不弱。

那還有一位,便是名將年羹堯,也是手握大權,因為這兩個人都是手握實權的重臣,極受康熙信任,只要得到他們的支持,皇位那就是成功的一半。

年羹堯是雍正身邊最大的支持者之一

要知道當時康熙剛剛去世,康熙帝的眾多兒子中,最有能力的老八胤祀和其他幾位龍子,在朝中勢力盤根錯節,軍中多有耳目,對皇位是覬覦許久,蠢蠢欲動。

那為了讓四哥當晚安全登基,胤祥顧不得旅途勞頓,立刻是去了豐臺大營。老十三很快接管了軍權,老八的武裝力量瞬間被瓦解。雍正最終是有驚無險的,登得帝位。

接下來,雍正一登基,就立馬對當年同他爭奪皇位的兄弟就下手了。先是老把胤祀封了廉親王,卻是明升暗整,結果終於把他整死。

其他幾個更別提了,流放的流放、圈養的圈養、逼死的逼死,骨肉相殘兄弟鬩牆的歷史悲劇又上演了。那別看雍正對其他兄弟痛下殺手,可這個胤祥截然不同。雍正一登基,馬上下詔封老十三胤祥為四位總理事務大臣之一,晉升為和碩怡親王,全權協助雍正治理江山。

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的得力助手

雍正初年,當時政局還是不太穩當,因為不服氣的皇子和支持他們的大臣們,肯定是動作不斷。甚至還有一些有功的老臣們,也開始居功自傲,但胤祥為了老哥,那也是拼了。不顧身子骨羸弱,雷厲風行,哐哐哐就擺平了朝中紛亂。

雍正曾感慨無比,在他眼裡,其他兄弟那都是渣。胤祥是哪哪都好,渾身是寶全是優點。等到後來政局平穩,胤祥更是不顧病體總理朝政,日理萬機,身兼九職是鞠躬盡瘁。財政搞好了,水利搞好了,攤丁入畝了,大清穩當了。

難得的是,雍正一朝非常重視人才選拔,只要是老十三推薦的,雍正往往不許考核並予以使用。認為怡親王慧眼識人,為國薦賢之處甚多。後來雍正有個特別寵幸的大臣李衛,他之所以能夠當上大官,完全就是靠著胤祥的推薦。

總之,一句話,如果歷史上沒有這位十三阿哥權力支持,雍正就算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累得吐血,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功績。那有句老話,你應該也聽過,叫伴君如伴虎。

雍正那也是翻臉比翻書還快的主,當年隆科多、年羹堯就是前車之鑑,而胤祥深黯此道,當年在封王的時候就主動請求皇上。我不要這麼高的待遇,不肯接受封王,逼得一向節儉的雍正都不好意思。

雍正的寵臣李衛就是胤祥推薦的

雍正感動之餘,稱之為「一塵不染,忠心社稷,乃是柱國賢弟」。說起來,雍正對這個弟弟愛的是無以復加啊。我們都知道清朝的爵位制度很奇怪,是降級制。

親王傳給兒子只能是郡王,到了孫子輩就只能是貝勒了,這樣幾代下來,這一家族就沒啥爵位了。只有鐵帽子王可以世襲罔替,整個清朝算下來也就沒幾個鐵帽子。

但雍正就尋思啊,實在是太虧待十三弟了,他為國家做了這麼大貢獻,乾脆硬逼著胤祥接受的鐵帽子王。這才讓自個心中稍稍安慰了些啊,那這也是歷史上的獨一份。

沒過幾天呢,這個雍正又突發奇想,又親自把胤祥叫進宮來,真誠的注視著弟弟,語重心長的說,「十三弟啊,朕決定在朕的陵寢旁挑一塊風水寶地給你,等咱倆百年了,也可以埋在一起當兄弟,好不好啊?」

此話一出,胤祥立馬磕頭謝恩,推辭不受。因為這是龍脈,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敢跟皇帝埋一塊了,嚴重逾制不說,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胤祥身體不好,終於死了

不過要真說起來,人生真的是世事無常。沒幾年,也許正是因為太過操勞,為國家嘔心瀝血。在雍正八年,胤祥病逝,年僅44歲。在臨去世前,他就特意叮囑家人如何處理自己的後事。他拿出已經繪製好的墳塋圖紙,要求必須依照圖紙營造,萬不可奢華,把金銀珠寶等隨葬之物,一律不要,斯帕香囊足可。

雍正皇帝聽聞胤祥即將離世的噩耗,本來是親自前往,結果緊趕慢趕沒趕上,是悲痛萬分,錯朝三日親自弔唁。那關於弟弟的遺囑,前幾條他都沒有違背,還把自個貼身的絲帕最珍愛的鼻煙壺放到了弟弟的棺木之中。

後來,雍正駕崩前,也下令要將十三弟隨身帶著鼻煙壺,放到自個的棺槨當中。這一段兄弟情讓人感慨啊,那對於弟弟前幾條的遺囑,雍正都能做到。可是唯獨陵墓要修的簡單再簡單,雍正不同意。

按照禮制,胤祥也只能用親王禮制下葬。然而,雍正直接給弟弟修建了一座,規模遠遠超過親王規格的陵寢。更賜諡號「賢」,還親筆寫下「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個大字,還讓胤祥配享太廟。

雍正對兄弟倒也不全是刻薄寡恩的

同時,雍正破格將允祥名字中的「允」字改回「胤」字。這裡要重點說明一下,這種待遇歷史上極其罕見。因為千百年來

皇帝即位以後為了避聖諱,他的名字中的字,上到滿朝文武,下到萬民都是不能用的。

故而,雍正的兄弟中間的「胤」字通通被改為「允」字。可是對老十三最終又改回了「胤」。這在歷代王朝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由此可見,雍正雖然對其他兄弟都是薄恩寡義,但對胤祥也真是兄弟情深了。這也說明君王並不都是薄情寡義的,對於真正的兄弟還是有情有義的。

相關焦點

  • 《雍正王朝》八爺黨為何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其實關鍵因素,在於以下幾點:雍正一生最寵愛的臣弟,淺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十三爺雍正上臺後,除了他一人是皇帝,皇權至上,十三爺胤祥算是第二號人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核心的權力—兵權,自然是十三爺掌握。
  • 《雍正王朝》鄔思道對十三爺韜光養晦的勸解為什麼沒起到作用?
    在《雍正王朝》中,當四爺胤禛成功殺出重圍晉升成雍正皇帝後,作為他曾經的智囊鄔思道也馬上脫身出走了,就在他出走的時候十三爺胤祥前來送行,當時鄔思道就勸解十三爺胤祥一定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同時要記得韜光養晦,不能太露鋒芒,這樣才能保的一生平安。
  •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三爺胤祥為何在軍中有很高的影響力?
    看電視劇《雍正王朝》,我們會發現十三爺胤祥有兩次力挽狂瀾的表現:第一次康熙爺駕崩,雍正剛上臺,十三爺火線復出奪得豐臺大營的兵權,帶兵進宮護駕,一看十三爺帶兵進宮,「八爺黨」人立馬變得老老實實!第二次八旗王爺逼宮,有是十三爺帶病恢復豐臺大營的兵權,又帶兵進宮化解雍正的危機。
  • 十三爺幫助雍正登上帝位,為何最後卻消失在歷史中,不見記載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要人物,就是康熙的一位兒子,剛好是他的第十三位兒子,人們稱作為十三爺。這位兒子,深受康熙皇帝的喜愛,但是為何,在歷史的記載當中,卻漸漸不見他的名字了呢。首先,康熙皇帝有非常多的子女。但是,在皇宮當中,即使兄妹眾多,又怎麼可能有真正的信任關係呢。如果,由於十三爺的親生母親很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雍正皇帝的母親撫養長大的。
  • 《雍正王朝》為何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就發生了變化?
    《雍正王朝》為何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就發生了變化?文/愛上閱讀喔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皇帝,有勵精圖治的明君,也有昏庸無能的昏君。雍正作為皇帝的時間並不是很長,但遭遇的因為作為人的世俗情感與皇帝之間束縛的挫折卻有很多。要說最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挫折是哪一個,自然就是「八王逼宮」了。大家都知道,八王逼宮以失敗告終,而在《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中,雍正帝原本處於劣勢地位,在危急時刻為什麼這體弱多病,看似不起眼的十三爺一到,形勢便發生了改變,八王逼宮也就失敗了呢?
  • 十三爺胤祥死前提了3個要求,前兩個雍正答應,最後一個卻不答應
    都知道在這場戰爭中,雍正皇帝取得了最大的勝利,而有一個王爺,他不僅僅在這場戰爭中全身而退,更在之後雍正期間,為自己謀得一個好職位,成為雍正皇帝最信任的人。愛新覺羅·胤祥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個兒子,人稱十三爺。
  • 雍正登基第二天,十三爺從閒散宗室一躍為親王,康熙這棋布的完美
    一、雍正繼位,雪藏多年的十三爺終於出山,他的外公不是蒙古大汗咱們言歸正傳吧,雍正在繼承大統的第二天就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將十三爺允祥從閒散宗室直接提拔為和碩親王,這提升的級別跨度之大,在清朝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 雍正皇帝對兄弟們非常狠,為何單獨善待了自己的十三弟?
    公元1722年,康熙皇帝第4個兒子胤禛繼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雍正皇帝。雍正皇帝在繼位的初期,自己的地位並不穩定,尤其是那群兄弟們很不安分。因此,雍正開始了對兄弟們的清洗。老八和老九等政敵自然逃不掉,就連自己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也被圈禁。
  • 「十三爺」怡親王胤祥的真實一生,為什麼與雍正皇帝關係最好
    胤祥是胤禛最親密的兄弟兼戰友,胤禛比胤祥大8歲,從史料可以看出,胤祥小時候的很多課業都由雍正輔導教授,胤祥的母親章佳氏去世後更得胤禛照顧,所以哥倆關係形影不離。胤禛即位為雍正帝後,胤祥從普通皇子一躍成最高級別的和碩怡親王,那年胤祥36歲。
  • 有人說十三爺胤祥活著一定會勸阻雍正不要殺弘時,實際上不可能
    十三爺胤祥是雍正皇帝的鐵桿兄弟。鐵桿到什麼程度呢?這一個個手握實權,開牙建府,起居八座的諸侯,土皇帝,都是十三爺力薦的結果。這些人在整個雍正年間,甚至到了後期的乾隆初期,都是國家官僚系統中的中堅力量。人事權,軍權十三爺胤祥都有。極得雍正的信任,而他對雍正又是忠心耿耿。他們既是兄弟,又是君臣,成就了一段明君賢臣的佳話。返回問題:說如果十三爺活著,那雍正會不會殺掉弘時呢?
  • 雍正王朝裡,如果十三爺登基,四爺會像十三爺那樣幫助他嗎?
    雍正王朝裡,如果十三爺登基,四爺會像十三爺那樣幫助他麼?小崔認為不會的,為什麼呢?要說明這個問題要從以下方面入手:十三爺適合做皇帝嗎?康熙為什麼要圈禁十三爺數十年?以胤禛的政治手腕來說,他會讓老十三順利當上皇帝嗎?十三爺為什麼要跟著胤禛?其他阿哥會讓十三爺上位嗎?帶著這些問題,且聽小崔細細道來!
  • 雍正為什麼這麼信任十三胤祥?胤祥能文能武,為何不自己奪位?
    在很多對雍正的評價裡,都說他是一個多疑且冷清的人,登基後對自己的兄弟不是殺就是幽禁,連帶著現在許多的影視劇裡,對雍正刻畫出來的形象都是多疑薄情的。不過,私以為,雍正並不是真的冷血無情,只是分走的近他心裡沒走進他的心裡兩種情況罷了。
  • 《雍正王朝》中八爺臨死前留給雍正的一封信,雍正看了為何會恐懼
    他沒做到父親對他說的話,兄弟們總給他搗亂,阻撓他實心新政,再加上十三爺的死,他也怪罪於老八一夥身上了,他只能選擇關起這些搗亂份子來,想來也是心痛的。其實歷史上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他和老八、老九的關係都不錯,只是後來,為了爭奪那個寶座,各自派系不同,導致了他們生疏起來,進而反目成仇。詳細情形,容我道來。
  • 十三爺精通軍事具備治國的才能,為何康熙不用,讀懂這7字知原因
    十三爺一直是後人喜愛的皇子,也許他的名字允祥不為眾人所知,但是提到老十三,你的眼前立馬閃現俠肝義膽,精通軍事,治國能手的幻影。他本是康熙最愛的皇子,南巡和出徵只要有他在,康熙便會安心,但是事與願違他被打壓、圈禁、最後至死也未看到康熙最後一面,這是為何?康熙忘了這位苦命的十三郎嗎?
  • 真實的皇子兄弟,為何雍正與十三阿哥感情這麼好?
    1730年,已經四十四歲的康熙的第十三個兒子胤祥生病去世了,這讓雍正皇帝十分悲痛傷心難過。雍正和胤祥在古代的皇室之中可以說是少見的兄弟情深,不管是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還是當時的政治背景,兄弟二人之間的感情都是不容置疑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兩位皇子成為「模範兄弟」呢?
  • 鄔先生是四爺謀士,他半隱之時雍正遲遲未來送行,十三爺只知其一
    當時菜已經上齊,師者為大,鄔先生一直遲遲未來,十三爺耐不住性子直接來到書堂,此時弘時和弘曆都在背書,十三爺自以為王子的身份必然討個情面,結果熱臉貼冷屁股,只得灰心喪氣的回去。這便是書生的脾氣,也是老師該有的尊重,更是一個謀士的份量。
  • 為何說十三爺才是真正被累死的?他負責什麼工作,比雍正還忙?
    說起清朝的皇帝,我們自然而然地就會想到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等。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興旺需要靠很多人來創造的,皇帝不免會很累的。在雍正在位的時候,他就累到了死,不僅如此,他的手下也是他的十三弟允祥也累到了死。下面我們來說一說允祥這個人以及他的相關事情。
  • 如果十三爺長壽並向雍正求情,弘時還會不會被殺?
    導讀:如果與正史比對的話顯然不成立,所以還是按照影視劇《雍正王朝》的情節來做響應的推理。正是十三爺臨終前和四哥的談話中提醒雍正,弘時身上有老八的影子。雖然沒有明說,但顯然是暗指要雍正堤防弘時。所以即便十三爺活著也許會求情保弘時一命(最低也是圈禁終生),但是絕對不會改變出發弘時的初衷。而雍正本身就刻薄寡恩且深受九龍奪嫡的危害,所以最終下狠手的可能性還是很大。況且弘時不但要謀害弟弟篡奪太子之位,而且還聯合老八搞八王議政陰謀推翻雍正;皇權面前無父子,雍正面對這樣的情況必然會鴆殺弘時。雍正子嗣相對單薄,弘時作為長子在老八的薰陶下自然萌生了奪嫡的心思。
  • 為何八爺黨聯合隆科多以及關外旗主也敵不過病入膏肓的十三爺?
    關於《雍正王朝》這部電視劇筆者百看不厭,在這部電視劇中引用了很多正史,對於雍正皇帝的一生的演繹也頗為公允,不過文學作品是不能和正史相依並論的。 如題,真實的歷史是八爺黨並未聯合隆科多以及相關旗主逼宮,所以他們沒有和十三爺面對面的交鋒。
  • 歷史上,隆科多兵諫,十三爺卻能立馬接管軍權救駕,這是為什麼?
    十三阿哥一直混跡在豐臺大營進而大部分嫡系手下都是在豐臺大營,所以也就保證了他能夠控制豐臺大營。這在雍正繼位之夜已經充分的展現出來,加上雍正繼位以後更是把京畿防務交給十三王爺負責這樣其控制力更有提高。看到十三爺坐著椅子氣若遊絲的進殿之時,不禁會有人會問,當時的隆科多撤換了宮中的全部侍衛,換上了自己統領的步軍衙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