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曉瑜
魚,指的是遊泳健將。在水中速度快的人,在陸地上一定是「兔子」嗎?
9月26日,2020年全國遊泳冠軍賽暨東京奧運會達標賽正式比賽首日,男子50米自由式預賽裡,名將餘賀新遊出了21秒79,排名第一,打破了寧澤濤保持的21秒91的全國紀錄,並且達到了22秒01的東京奧運A標,這個成績距亞洲紀錄只差了0.12秒。
遺憾的是,餘賀新卻沒有進入決賽,因為根據中國泳協此前發布的競賽規程,預賽前16名運動員根據體能得分排序,體能競賽排名前8名的運動員進入決賽。餘賀新體能得分剛好排名第九。
與餘賀新一樣,因為體能測試成績不佳被擋在決賽門外的,還有傅園慧、於靜瑤、王簡嘉禾等。其中王簡嘉禾還遊出了打破亞洲紀錄的成績。
王簡嘉禾(資料圖)
無獨有偶,在體操賽場上也出現了類似的一幕:全國體操錦標賽女子跳馬決賽,由於體能測試被淘汰的運動員太多,一共只有五人進入決賽,最終河北一選手在決賽中用業餘動作拿到全國第五。看到這樣的情況,縱是見多識廣的央視解說員也震驚地說不出話來,只能報以尷尬的笑聲。
成績好的運動員竟然無法獲得錦標?這的確有些匪夷所思。不少網友喊出:求科普!
體能測試,聽起來並不陌生,足球就搞過體能測試。中國男足的體測從12米折返跑開始,後來進化為YOYO體測並持續7年,但這並沒有讓中國男足的成績得以明顯提高。有很多球員說,YOYO體測不過是個形式,根本無法做到拉升球員體能的作用;而教練則認為YOYO體測嚴重影響了球隊的備戰計劃,用長達半個月的時間來準備一個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體能測試,極大地浪費了冬訓時間。更有高峰、楊璞、李紅軍、高洪波等「體測困難戶」國腳,因為無法通過YOYO體測選擇「出走」甚至掛靴。而且,YOYO體測由於更多牽扯到了裁判,因此會出現一些舞弊行為,這也讓YOYO體測成了名副其實的「走過場」。2010年,YOYO體測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是說,有關於足球項目的體能測試,實際結果是失敗的。
體能好就一定能踢球?在筆者有限的認知裡充滿疑惑,讓萬米冠軍王軍霞改練足球,一定能比孫雯更強?體能不行真的踢不了足球?梅西體能也不行,這也不妨礙他成為世界一流球員,全世界追捧的球星。
梅西
如今,體能測試捲土重來,很多網友表示這有點「開倒車」的意思。本次遊泳冠軍賽的體能競賽共設置3000米跑等5個項目。對於遊泳運動員而言,踝關節的靈活度至關重要,因為這直接影響了打腿的效率,踝關節越柔軟,打腿效率越高,對身體產生的推動力越大,遊速才會越來越快,而這顯然與3000米耐力測試的初衷背道而馳。照這樣來看,有些取得好成績的運動員通不過體測,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一些要求綜合發展的項目之外,絕大多數運動員是「偏科」的。有些人擅長耐力項目,有些人擅長技巧項目,有些人擅長需要爆發力的項目。這就好比姚明練不得體操,蘇炳添打不得籃球,柯潔走上跑道也拿不了世界冠軍。
除了項目的屬性不同使運動員有不同的強項之外,運動員身體素質的不同也會使他們「偏科」。中國羽毛球傳奇人物林丹捧過的獎盃不計其數,沒人會質疑他在羽毛球上的成就。他是左撇子,習慣左手持拍,如果羽毛球隊要求運動員們必須「平衡左右肢體的穩定性」,他還會有如此輝煌的成績嗎?
林丹
體能測試當然可以搞,但網友所言不無道理:應該本著務實的原則科學地搞。比如舉重隊對運動員的深蹲、縱跳、仰臥核心力量進行測試,這些項目符合舉重運動的體能需求特點,對運動員提高成績有很大的幫助,這種體能測試當然是有益的,值得推廣。
反過來,一刀切式的體能測試是要不得的。因為這和運動員的實際運動表現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反而還會增加訓練負擔、提高受傷風險。這次遊泳冠軍賽之前就有運動員因為練3000米跑腳磨出水泡,怕感染三天沒能下水,影響了正常的訓練。另外還有運動員因為練體能時摔折胳膊,導致自己無法參加冠軍賽的情況出現。
現代體育的發展,早已經過了「只有苦練才能出成績」的階段,真正比拼的是各國之間的科技水平。
在最近上演的電影《奪冠》中有一個橋段:當美國隊已經把運動員的各項數據輸入電腦進行系統分析以便制定訓練計劃的時候,中國隊因為沒有這項技術而束手無策,教練袁偉民只能將球網提高一截,用「笨辦法」把女孩當男孩練。到了現在,排球比賽的第一局結束,電腦對於比賽和各選手的技術統計即刻出爐,由高科技生成的數據能更好的幫助教練員和運動員制定合理的戰術,更容易獲取比賽的勝利。
在科技水平的支撐下,體育運動成績的取得與教練員的指導水平也息息相關。中國花遊隊在日本知名教練井村雅代和藤木麻佑子的科學指導下,通過優化動作編排、提高腿部力量、強化造型設計等,在世界盃、奧運會等國際賽場上屢屢摘得獎牌;中國遊泳隊在赴澳大利亞進行科學訓練,聘請高水平外籍教練之後,成績有了飛躍式的提高;中國女子曲棍球隊,在韓國籍前教練金昶伯的科學指導下,在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亞軍。
井村雅代在訓練中
可見,科技的力量和高水平的教練員對運動員的幫助,比體測來的更重要。
作家鄭淵潔在一篇童話中寫出了極其接近當今現實的情節:
跳水班的學員在足球場上老做空中轉體動作,氣得足球教練昏了頭罵自己的祖宗。田徑班的學員爬上十米跳臺後全身哆嗦,一個個被教練強行從跳臺上推下,當場因肺部嗆水被急救車送走兩名。武術班的學員下棋愁眉苦臉,後來雙方乾脆直接動手廝殺,還把勸架的棋類班教練打得鼻青臉腫。最逗的要數遊泳班學員改練武術,蛙拳仰拳自由拳蝶拳從此誕生武壇,樂得貝塔守著螢光屏笑得死去活來。
培養人才的最好方法是揚長避短。扼殺人才的最好方法是取長補短。
不過,相信泳協的領導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定是筆者過於孤陋寡聞知識淺薄了,為了提高智商,如同象棋選手也要體測一樣,筆者這就練體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