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昌來,道真自治縣殘聯副理事長。2018年3月,作為離退休幹部工作局副局長的我主動請戰,帶著單位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河口鎮竹林塘村駐村。這一駐,就是三年,這三年我與竹林塘結下不解之緣。
剛從開始被選派進幫扶工作隊,也遭到很多人不理解。但作為一名老黨員,入黨的錚錚誓言始終激勵著我。
2018年一到竹林塘村,我就把自己的組織關係轉到村裡,以一個駐村幹部和一個普通黨員身份準備長期駐在村裡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按照安排,鎮裡分給我一個組八戶貧困戶進行精準幫扶。接到任務第一天,我就下到村民組農戶家裡熟悉情況。那時的竹林塘村,村組公路基本不通,道路狹窄,全村二十個村民組完全沒有硬化路,村民物資進出靠肩挑背駝走二十裡路,更沒有像樣產業,人畜飲水靠天,貧窮落後邊遠,女青年外出,大齡男青年無法結婚。 這些實際情況更讓我心情沉重,同時也堅定信心——一定紮下根來,沉下心來,實實在在幫助群眾幹點事。 隨後的工作中,我與鎮村幹部一道,圍繞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產業發展、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精準發力、久久為功,讓竹林塘村徹底變了樣。 如今,竹林塘村實現組組通硬化路,全村新修硬化路40公裡、產業路20公裡。家家自來水,戶戶有產業,全村建成50畝以上蔬菜基地5個,100畝以上花椒基地3個,100畝以上中藥材基地2個,50畝以上辣椒基地7個,50畝以上高粱基地3個,7個村民組40戶養蜜蜂2000箱,蔬菜、玄參、生態蜂蜜、土雞、土豬、花椒、辣椒等農副產品逐步走俏市場,遠銷上海廣州重慶。 「脫貧不脫鉤,摘帽不摘幫扶。」今年8月,我下鄉見到一個村民在用竹竿和薄膜搭建房子。問明原因才知道,村民叫張加勤,家裡4口人,外出打工20年,從未回過家,也沒和村裡聯繫過,妻子患癲癇經鑑定為智力殘疾二級,兩個孩子均已輟學,在外無法生活返回家中,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倒塌,吃穿、住房、就醫都不保障,暫寄住在鄰居家中。相信了解情況後,我及時讓村裡派人送去吃的油鹽米,將一家人納入低保,解決兩個孩子上學。縣殘聯對接政策並支助兩萬元,購買附近一戶村民房屋進行維修改造,解決住房,我又聯繫志願者協會發起募捐活動,收到被條、床單、被套、衣服、家用電器等五百件(套),總價值兩萬元,現在該戶已實現脫貧。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曾帥
編輯 徐然
編審 田旻佳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