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子說書
圖/《西遊記》相關電視劇
《西遊記》故事裡,孫悟空能夠找到菩提祖師的道場,多虧了山中樵夫的指引之恩,這個樵夫,孫悟空一度以為他是個神仙。
樵夫告訴孫悟空,他有個鄰居,見他家事勞苦,日常煩惱,傳了他散心解困的方法。
孫悟空聽完很納悶,反問道:「你家既與神仙相鄰,何不從他修行?學得個不老之方?卻不是好?」
那麼問題來了:樵夫為何對菩提祖師的不老之方沒興趣?原來作者是這個意思!
《西遊記》故事裡,樵夫自己給出的解釋是——父喪母孀,衣食不足,如今母老,不敢拋離。
其實,樵夫的話裡頭有個典故,原是六祖慧能的故事。慧能也曾砍柴為生,被問及為何不去修行,答曰:「緣有老母,家乏欠缺。如何拋母,無人供給」。
而孫悟空聽了樵夫的一番推遲的話,認定他是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
而《西遊記》作者安排孫悟空去修行,卻安排樵夫侍奉老母,其實是有深意的。
正所謂:「欲修仙道,先修人道。」長生不老是仙道,而行孝是人道。
《西遊記》作者認為:「人道不修,仙道遠矣。」所以,他安排無父無母的孫悟空去修道,安排唐僧在母親尋死之後去取經,就是為了成全「人道」。
《西遊記》故事裡,菩提祖師給孫悟空取名,「去了獸傍」一句,是「去獸性而得人性(姓)」,有名,是人類文明的開始。
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得傳長生口訣,並沒有長生不老,不過是從「猴子成精」過度到「得了人身」。修仙道,也是修人道。
畢竟,孫悟空是九竅八孔的仙石孕育的,人等哺乳動物有九竅,而孫悟空是胎生與卵生的結合——石卵遇風化石猴。
兼具胎生、卵生、化生三種屬性的孫悟空,是中國古代「元氣論」的產物。
回到前面的話題:樵夫為何不跟菩提祖師去修行?你看西遊記裡什麼最難得?
其實,不是樵夫對菩提祖師的不老之方沒興趣,而是在《西遊記》故事裡,人身最難得,仙道的基礎是人道。
哪怕是出家後的孫悟空,還經常拿「行孝」二字做文章呢?不信?你去看看他對百花羞說的那番話!再去看看他勸烏雞國王子的那些話!
《西遊記》故事裡,一句「行孝的再生福道」亦是「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解釋。自古忠孝難兩全,行孝與修仙也能兩全,只能是先修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