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輕傷害案件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2021-01-10 中國法院網

2004-10-14 10:54:07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鬱宏軍 徐新宇

  司法實踐中,由於輕傷害犯罪罪行較輕,量刑較低,共同犯罪問題一直受到漠視,理論上也很少有人論及。在此背景下,對多人共同致傷的案件,實踐中往往刻意地要求辦案人員分清各參與人的罪責,以致使此類案件久拖不決,甚至不了了之,使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從而導致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問題。因此,研究輕傷害案件中的共同犯罪問題,對於準確地打擊犯罪,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共同犯罪在當前輕傷害案件中的適用現狀

  在司法實踐中,對法定刑在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如重傷害,司法者都普遍的接受並當然地適用共同犯罪的理論及規定,但對於法定刑在三年以下的輕罪,司法者往往從限制打擊面的角度考慮,漠視共犯的存在,甚至無法接受共犯的規定,這在本文討論的對輕傷害犯罪的處理中表現尤為明顯。

  表現之一:嚴格劃清罪責。也就是對多人參與的輕傷害案件,除要求傷情需經法定程序鑑定外,還特別要求查清該結果究竟系何人行為所致。對於分不清罪責或能分清罪責但系複合責任的案件,則不予作出逮捕或提起公訴的決定,人民法院也會作出存疑無罪的判決。使參與傷害的人均免受法律的制裁。

  表現之二:要求每個行為人的行為均獨立成罪。也就是對能分清罪責的案件,只有單個參與者的行為獨立達到輕傷害的程度,才可定罪處罰。如果其它參與者僅起幫助作用或參與程度均達不到獨立構罪的程度,也將不會受到刑事追訴。

  表現之三:對非實行犯不予處罰。這實際上是上述兩種表現的自然延伸。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立法與司法脫節的現象,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個別司法者割裂了我國刑法主客觀相一致的定罪原則。我國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據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我國刑法在處理共同犯罪案件時,遵循的是一條同普通犯罪相一致的原則,即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也就是要求在主觀方面,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都出於共同的故意,他們對共同行為所導致的危害結果的發生,都抱有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態度;而在客觀方面,則要求各個共同犯罪人實施了共同的犯罪行為,而不管他們在具體的犯罪中分工如何、所起的作用如何。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也就是:只要是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共同犯罪故意的基礎上,共同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均屬於共同犯罪,均應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而司法者如果割裂 了主、客觀的關係,片面地強調行為的客觀性而忽略了行為的主觀性,最終必將陷入客觀定罪論的認識誤區。這種誤區之直接法律後果是:增大了辦案的難度;放縱了應當被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人;被害人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保護。因此,輕傷害案中的共犯問題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那麼,輕傷害案件中的共犯問題應如何界定呢?我們就結合司法實踐,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二、輕傷害案件共同犯罪之司法構建

  我們認為,輕傷害犯罪案件雖然量刑較輕,但與其它量刑較重的犯罪如重傷害犯罪具有相同的法律構成特徵,共同犯罪的理論也同樣適用於輕傷害。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輕傷害案件是一種相對複雜的犯罪現象,發案原因比較複雜,參與人多呈現家族化、團夥化傾向,這就給正確地界定共同犯罪的範圍,準確地打擊犯罪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要界定輕傷害案件共同犯罪的範圍,就必須考察社會上存在著的各類傷害犯罪現象及處理共同犯罪司法實踐的客觀要求。下面,我們就從兩個方面談一下輕傷害案件共同犯罪的類型及範圍。

  (一)實行犯中的共犯類型

  輕傷害案中的共同實行犯是指二人以上、有著共同的傷害目的,並親自實施傷害行為的人,有的刑法理論中也稱之共同正犯。由於實行犯是親自實施犯罪的人,是犯罪結果的直接導致者,因此具有較大的社會危害性。輕傷害犯罪是結果犯,考察其共犯的範圍,應當把各實行者的行為與造成的結果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地進行分析判斷。實踐中,一般有下列三種情形:

  1、迭加型,也稱複合型。是指各參與人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機械相加而達到輕傷害的程度,或者是一參與人的行為擴大了另一參與人的行為後果,而達到輕傷害程度的情況。此種類型在實踐中出現較多。如甲、乙共謀傷害丙,甲、乙各用器械分別砸掉丙一顆門牙。這種情況就屬於典型的迭加型共犯模式。如果在傷害過程中,甲用刀具在丙的臉上劃了一個長度為3釐米的傷口,而乙在巧合之下,用另一刀具使該創口長度增加了0.5釐米以上。在此情況下,乙就屬於擴大了甲的致傷結果。無論是哪一種情況,丙被傷害的後果均系甲、乙二人的共同行為所致,甲、乙二人都應對丙的傷害結果承擔罪責。

  2、混合型。即有證據證明某一傷害結果系多人共同所為,但又無法分清具體責任的情況。傷害案件的個性特徵決定了此種類型最具普遍性。如甲、乙、丙共謀傷害丁,三人持磚對丁頭部一陣亂砸,造成丁腦震蕩。如果在實踐中要求查清到底是哪一磚致成了該傷害後果,顯然是不客觀的。但如果就此認為案件事實不清而不對行為人予以處罰的話,也是不公正的。根據我國刑法理論,共同犯罪並不是數個單獨犯罪的簡單累加,而是在同一犯罪目的支配之下,數人的行為共同構成了犯罪,至於行為人在犯罪中的分工、地位和作用等,不是定罪考慮的主要因素。這也是該型犯罪中各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的理論基礎。

  3、幫助型。就是指一人的行為為另一人的傷害行為提供了必備條件。該條件與傷害的結果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如甲、乙共謀傷害丙,丙察覺後就跑,被乙拉著,甲上前用匕首將丙紮成輕傷。本案中,乙雖不是丙傷害結果的直接造成者,但卻為甲最終傷害丙提供了幫助,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二)非實行行為中的共犯類型

  共同犯罪是犯罪的一種特殊類型,它既以刑法總則的相關規定為基礎,又依託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行為,是一種複雜的組合體。正因為共同犯罪的這種兩重性,使得法律在分則規定的實行行為之外,為打擊非實行行為提供了依據。非實行行為一般包括組織行為、糾集、策劃、指揮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我們在辦理輕傷害案件時,也不能忽略這幾種行為的存在。

  1、組織行為。是指組織犯在犯罪集團中的組織、策劃、指揮行為。它一般隱藏在背後,不直接實施刑法分則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但在集團犯罪活動中,卻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於有此組織行為,才使得集團中各成員的行為協調一致,使犯罪目的更容易實現。輕傷害案件雖是輕微刑事案件,但也不排除這種組織行為的存在,輕度暴力常常是犯罪集團實施嚴重犯罪的手段,當犯罪目的最終沒有實現之前,往往首先表現為輕傷害。因此,在實踐中,我們要充分重視此類犯罪的存在,要善於、敢於從輕傷害案件的表象背後挖掘出真正的組織犯。

  2、糾集、策劃、指揮行為。這三種行為一般存在於聚眾或結夥型傷害案件中,它們雖不是直接的傷害行為,卻對傷害行為的發生及結果的出現起著重要的作用,其危害性不亞於直接的實行行為。因此,輕傷害犯罪中的此類行為應受到充分的重視。

  3、教唆行為。輕傷害犯罪中的教唆行為是指引起他人實行傷害犯罪意圖的行為。常表現為用語言勸說、請求、挑拔、刺激、慫恿、誘騙、授意甚至脅迫等方法,使被教唆人產生傷害犯罪意圖或強化犯罪意圖,進而實施犯罪。對輕傷害案件中的教唆行為可根據其作用的大小、教唆方法的不同,依據共同犯罪來追究其刑事責任。

  4、幫助行為。可分為精神型幫助行為和物質型幫助行為。前者是指在傷害行為發生前或實施中,為實行犯撐腰打氣、站腳助威的行為,也稱無形共犯。如甲欲傷害丙,請乙前去助威,乙欣然同意,並與甲商定了如甲打不過丙,乙即上前幫助的計劃。結果,甲趁丙不備,用磚頭將丙砸昏。本案中,乙同意並與甲共謀實際上強化了甲傷害丙的意圖,是甲完成犯罪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支柱。因此,乙就要對此承擔相對較輕的刑事責任。後者是指為實行犯提供物質或體力上的幫助,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有形共犯,常表現為為實行犯提供工具、勘察地形、排除障礙、採點望風等。如甲與丙有仇,甲找到乙,要求乙在必要時提供方便,乙同意。某日夜,甲探知丙在家睡覺,就讓乙幫其打開丙的房門,乙照辦。甲隨後入室將丙紮成輕傷。在這個案例中,丙被傷害的結果並非乙的行為所致,但乙在明知甲要傷害丙的情況下,為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使甲得以順利入室而傷害得逞。乙的行為就成了甲傷害丙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與丙被傷害的結果之間就存在一定的刑法因果關係,因此,乙就要對丙被傷害的後果承擔刑事責任。

  除上述所列的實行犯與非實行犯共犯外,在輕傷害案中還常出現一種特殊的犯罪行為類型,即間接實行犯,其雖不屬於共犯的範疇,但卻與共同犯罪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在此提一提的必要。

  輕傷害案中的間接實行犯是指不親自實施傷害行為,而是藉助他物或其它依法不承擔刑事責任的人實施傷害行為而達到犯罪目的的人。通常表現為利用動物傷人、唆使沒有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實施傷害他人的行為等。如甲欲傷害乙,但又怕被認出,就唆使其友15歲的兒子丙幫其辦理此事。一天,丙糾集另外三名同學(均不滿16歲)在街上將乙打成輕傷。本案中,因為丙等不滿16周歲,依法不承擔刑事責任,與甲不形成共犯關係,甲的行為就屬於間接實行犯,甲對丙等人的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應依法獨自承擔刑事責任。

  上面講到的僅是我們根據司法實踐的狀況對輕傷害共同犯罪所作的一般性分類,而實際生活中輕傷害案件卻往往是複雜的,在張揚打擊的同時,也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主、客觀相一致,不能片面擴大共同犯罪的範圍。對那些主觀目的不甚明確,客觀上又沒有具體的傷害行為,幫助行為也不明顯的旁觀者,就不宜按共同犯罪處理;對情節較輕,同時又具備多種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情節的參與者,也可在責令其賠償損失的基礎上,或不起訴、或免於刑事處罰;對那些情節顯著輕微的幫助者,應不按犯罪處理。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關於輕傷害案件調解與處罰問題的分析
    造成輕微傷一般僅僅是民事上的侵權行為而不作為犯罪論處,因此故意傷害罪以造成輕傷為起點。我們這裡討論的「輕傷害案件」是指行為人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傷情達到《人體輕傷鑑定標準》中輕傷標準的故意傷害案件。結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這一款應是針對造成輕傷後果的故意傷害行為的處罰,也就是說輕傷害案件一般判處較輕的刑罰。
  • 輕傷害案件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考量中「前科」因素的把握
    實務中,輕傷害案件犯罪嫌疑人曾經故意犯罪,自願認罪認罰,積極賠償損失且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在構成犯罪無疑的條件下,是考慮犯罪嫌疑人有「前科」,直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一條第三款批准逮捕,還是在嚴格審查、判斷犯罪嫌疑人社會危險性的基礎上,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作出不批准逮捕決定(無逮捕必要),這既是案件承辦檢察官需要反覆斟酌的實務問題
  • 合肥出臺《輕傷害案件賠償保證金提存制度(試行)》
    9月19日,記者從合肥市司法局獲悉,日前合肥市公安局與合肥市司法局聯合出臺《輕傷害案件賠償保證金提存制度(試行)》,落實我國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結合公安執法工作實際和公證法律服務規範要求,在全市公安機關辦理輕傷害案件中試行賠償保證金提存制度。
  • 共同犯罪案件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分案處理僅是從訴訟程序上分為兩個案件分別處理,但並非案件事實的絕對分開。在將來分案處理制度日趨成熟的情況下,對部分同案犯不認罪案件是可以考慮適用的。  共同犯罪案件中,如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司法實踐中存在不同認識。筆者結合實踐中遇到的共同犯罪案件的不同情形展開分析,對共同犯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存在的實踐困惑和路徑選擇淺談己見。
  • 聚眾鬥毆犯罪案件審理中幾個實踐問題的分析
    司法實踐中聚眾鬥毆犯罪適用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操作具體的法律適用中,對聚眾鬥毆犯罪構成的認識、犯罪情形的認定以及刑事責任的確定等問題卻存在較多的分歧。因此,筆者對司法實踐中經常遇到的聚眾鬥毆犯罪的問題,以及在審判實踐中應如何操作進行如下分析。
  • 實務解析 | 共同故意傷害犯罪中如何判定實行過限行為
    如果某一行為屬於實行過限行為,實行過限犯罪人應當對其犯罪行為引起的後果承擔刑事責任,而其他共同犯罪人則一般不對過限行為引起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不屬於行為過限,則各共同犯罪人須對該危害結果共同承擔責任。所以, 判定行為是否實行過限,直接影響共同犯罪人的定罪與量刑,屬於共同犯罪案件審理中的重要審查判斷內容。
  • 部分犯罪共同說和行為共同說
    該說將共同犯罪成立的條件合理控制在一定範圍內,認為只有當二人以上行為人在部分犯罪的範圍內具有重合,有共同的實行行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才可成立共同犯罪,並且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前提下,還同時存在分別定罪的可能性。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過程中,對類似的現象和刑法分則條文中各罪名之間存在的重合部分所進行的歸納與總結,基本涵蓋了目前共同犯罪中所涉及的重合問題。
  • 從四十起案件看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犯罪問題
    因此,有必要結合具體案件和司法實踐對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犯罪問題展開研究,把握其特點、犯罪趨勢和刑法規制現狀,分析犯罪原因,進而提出「罌粟殼」案件的辦理對策與法律適用完善建議。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條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公布的《名單》上的物質,應當認定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由此可知,我國嚴禁將罌粟殼用於食品中。但是,一些餐飲行業不法分子為追求利潤,提高其在同行中的競爭力,私自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這不但損害了顧客的健康,更嚴重降低了民眾的食品安全感,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
  • 共同犯罪中共同行為問題探析
    、聚眾犯罪日益增多,共同犯罪問題越來越成為司法實務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在共同犯罪中,由於共同犯罪人實施犯罪時在主觀意念、行為分工上的差異,致使理論界對於共同犯罪問題爭論頗多。本文,筆者就共同犯罪中共同行為問題做一淺顯論述。   一、如何理解和運用我國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如何區分刑事案件中的主從犯——特別是犯罪組織中從犯的認定
    主從犯是附屬於共同犯罪概念之下的一組概念,即共同犯罪的提出解決的是不法事實能夠歸屬於哪些參與人的問題,而主從犯則是在不法事實歸屬認定以後,如何確立所有參與人的責任大小問題(也就是一般公眾所說的量刑輕重)。
  • 淺析軍地人員共同犯罪案件的附帶民事訴訟
    現對軍地人員共同犯罪案件附帶民事訴訟應引起注意的幾個問題淺析如下:  一、軍地人員共同犯罪案件的附帶民事訴訟,是必要的共同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刑訴法解釋」)第一百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附帶民事訴訟案件,除適用刑法、刑事訴訟法外,還應當適用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 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犯罪理論研究
    對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者犯罪的,對教唆者應當按照單獨犯論處。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間接正犯及間接實行犯。  共同犯罪是我國刑法中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同時刑法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向片面共同犯罪和單位共同犯罪用傳統的刑法理念已經無法彌補和適應現今較為複雜的社會關係。
  • 【收藏】31個常見刑事犯罪案件疑難問題實務解析
    盜竊犯罪案件 1.如何認定入戶盜竊?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認定「入戶盜竊」時,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問題:一是「戶」的範圍。
  • 《辦理跨境賭博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之無罪、罪輕辯護思路
    這個問題實務中一直未能統一認定,裁判文書網的法院判決也各有立場,現在終於有《意見》對此作出明確解釋。《意見》關於跨境賭博犯罪的認定從主體身份、行為模式進行區分,什麼情況下會構成開設賭場罪或者認定為開設賭場的共同犯罪,什麼情況下可以認定為聚眾賭博?
  • 從一起故意傷害案看共同犯罪實行過限的罪責認定
    法院認為,被告人王某、朱某、周某故意傷害他人並致一人死亡,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公訴機關控訴各被告人的罪名成立。在故意傷害的共同犯罪中,被告人王某直接實施傷害行為,致死被害人,系主犯;被告人朱某糾集被告人王某、周某,並積極實施傷害行為,系主犯;被告人周某所起作用較小,系從犯,可以從輕處罰。王某繫纍犯,應當從重處罰。
  • 市法檢兩院召開辦理輕刑犯罪案件聯席會議
    為深入貫徹落實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及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切實提高辦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推動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規範輕刑類案件的辦理工作。 7月30日上午,廉江市人民法院、廉江市人民檢察院關於建立辦理輕刑類案件工作機制的聯席會議在本院召開。
  • 【投融資教育】解讀三:兩高一部《關於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中關於共同犯罪及財物追繳處置問題的認定
    《意見》共八條,對非法集資的行政認定、「向社會公開宣傳」及「社會公眾」的認定、共同犯罪的處理、涉案財物的追繳處置等八個方面的問題作了規定。為便於深入理解和掌握《意見》的基本精神和要內容,現就《意見》的第四和第五部分——關於「共同犯罪」以及「財物追繳處置」有關問題解讀如下:《意見》第四條對非法集資刑事案件中共同犯罪的處理問題作了規定,主要考慮是:近年來的非法集資案件中,一些單位和個人受利益驅動幫助非法集資犯罪行為人非法吸收資金,從中收取代理費
  • 單位犯罪案件中主從犯的劃分
    當然,這裡所說的自然人被告人僅限於對單位犯罪承擔責任的主管人員或者直接責任人員。  如果被告單位與其他自然人共同實施犯罪,其他自然人獨立於該被告單位,則雙方之間存在共犯關係,也就可能區分主從犯。  如果兩個單位共同犯罪,對這兩個犯罪單位也可以區分主從犯。
  • 兩高一部印發《辦理跨境賭博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
    辦理跨境賭博犯罪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為依法懲治跨境賭博等犯罪活動,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社會穩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賭博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有關規定,結合司法實踐,制定本意見。
  •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2006年至2016年十年,我院共受理公安機關移送起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98件120人。在120人未成年犯罪中,涉嫌共同犯罪22人,在校生9人,我院作出不起訴決定7件7人。涉及的罪名有故意傷害、盜竊、搶劫、搶奪、強姦、聚眾鬥毆、尋釁滋事、詐騙、組織賣淫、故意殺人、破壞電力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