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解析 | 共同故意傷害犯罪中如何判定實行過限行為

2020-12-23 掄大錘的鐵匠

一、基本案情

2017 年8 月26 日凌晨1 時許,被告人王某某在某市某KTV 包房內,與被害人何某因瑣事發生衝突。後王某某給其男友被告人許某某發簡訊,稱自己被人毆打,要許某某前來為其出氣。後王某某擔心事情鬧大,又用手機給許某某發簡訊要其「不能用刀」。被告人許某某在該KTV 門口,在被告人王某某指認下,夥同他人對何某等人進行毆打,許某某和何某打起來之後離開現場,被告人許某某持刀將沈某某、張某某、康某某扎傷,致沈某某腹部開放性損傷、大腿外傷、小腸多處破裂傷,張某某左大腿多處穿刺傷, 康某某左臀部多處穿刺傷。經法醫學鑑定,沈某某的損傷構成重傷(二級),張某某、康某某的損傷均構成輕微傷。

二、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 被告人王某某的行為不構成故意傷害罪,因為她已發簡訊明確告知許某某不能用刀,許某某的持刀傷人行為超出王某某的預期, 屬於共同犯罪的實行行為過限, 實行過限的犯罪行為由過限行為實施者自己承擔,因此,被害人重傷後果由許某某承擔,而王某某對許某某持刀將他人紮成重傷的過限行為結果不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 被告人王某某雖發簡訊不讓被告人許某某帶刀,但王某某明知許某某會和對方打架的情況下仍指認何某,且在許某某和何某打起來之後立即離開現場,放任危害結果發生,故被告人王某某應對發生的危害後果承擔刑事責任。

第三種意見認為, 被告人王某某的教唆是有限度的,即要求不得用刀,而三人傷情均為刀傷,因此其對以刀造成的他人受傷的結果不應承擔刑事責任。

三、評析意見

我們經過認真合議,同意第二種意見,理由如下:

教唆犯是犯意的發起者在教唆犯罪的情形下判定實行行為過限的基本原則是看被教唆人的行為是否超出了教唆的範圍

實行過限是指共同犯罪人實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為。如果某一行為屬於實行過限行為,實行過限犯罪人應當對其犯罪行為引起的後果承擔刑事責任,而其他共同犯罪人則一般不對過限行為引起的後果承擔責任。如果不屬於行為過限,則各共同犯罪人須對該危害結果共同承擔責任。所以, 判定行為是否實行過限,直接影響共同犯罪人的定罪與量刑,屬於共同犯罪案件審理中的重要審查判斷內容。

在司法實踐中,教唆行為的實行過限主要涉及三種情形:

一是質的過限,即被教唆者實施了與教唆者教唆之罪性質完全不同的其他犯罪;

二是量的過限,即教唆者教唆他人實施某一犯罪行為,被教唆者在實施這一犯罪的過程中發生了加重結果,如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

三是轉化的過限,即被教唆人實施了與教唆者教唆之罪具有某種聯繫但罪質卻發生轉化的行為,如在搶奪、盜竊過程中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毀滅證據而當場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脅等。

如果教唆內容不明確則屬於蓋然性教唆一般情況下不應認定為實行行為過限除非實行行為顯而易見地超出教唆內容

我國刑法理論上根據教唆內容的確定性程度不同,一般將教唆犯中的教唆分為明確性教唆、蓋然性教唆和選擇性教唆三種。

蓋然性教唆是指教唆犯教唆的內容概括而不具體, 對被教唆人實施概括性授意、利誘、刺激、僱傭、請求等,而沒有向被教唆人明示犯罪的手段、方法、時間、地點和具體所要達到的犯罪後果,或者僅明示犯罪後果,而不明示犯罪的手段、方法;實際的危害結果取決於實行行為的具體實施狀況,輕傷、重傷甚至死亡的危害結果都可能發生, 但無論哪一種結果的出現都是由教唆犯的授意所引起, 均可涵蓋在教唆犯的犯意中。

司法實踐中,對於教唆故意範圍的認定主要看教唆者的教唆內容是否明確, 即教唆犯對被教唆人的實行行為有無明確要求: 或正面明確要求用什麼犯罪手段達到什麼犯罪後果, 如明確要求用棍棒打斷被害人的一條腿;或從反面明確禁止實行犯採用什麼手段,不得達到什麼犯罪結果等,如在傷害中不得使用刀具、不得擊打被害人頭部,不得將被害人打死等。在教唆內容較為確定的情況下, 認定被教唆人的行為是否屬於實行過限較為容易,但如果教唆犯的教唆內容較為概括、不太明確, 確定被教唆人的行為是否實行過限就較為困難。尤其是在一些教唆傷害的案件中,教唆者出於教唆傷害他人的故意往往使用諸如「收拾一頓」、「整他一頓」、「弄他」、「擺平他」、「教訓」等內涵外延較為模糊的言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不同閱歷背景的人理解的含義往往是有分歧的。

本案中,王某某教唆的目的是傷害他人身體,而對追求的犯罪結果是輕傷還是重傷、是僅教訓欺負自己的何某還是連著何某的同伴一起教訓、是否可以打擊被害人的要害部位等並沒有明確的指示, 教唆的授意範圍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屬於蓋然性教唆。按照蓋然性教唆理論,一般情況下,王某某應當為實際出現的損害後果承擔責任。

教唆犯已經預見可能發生過限行為的情況下負有明確有效制止過限行為的義務未能有效阻止的應當對實際造成的損害結果承擔罪責

共同犯罪中,結果加重犯是基本犯罪中因為包含有發生一定加重結果的危險而成為獨立犯罪的情況。一般而言,「由於結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的共同實行人,通常對於發生重結果具有具體的預見可能性, 因此,各人具有避免發生重結果的共同注意義務。」「可預見原則」應該是把握實行犯的行為是否超出共同犯罪的故意,是否實行過限的一個重要考量。如果共同實行犯罪人中有人實施了原來共同預謀以外的犯罪,其他共同實行犯根本不知情,則判定預謀外的犯罪行為系實行過限行為,由實行者本人對其過限行為和後果承擔責任; 如果其他實行犯知情,除非其有明確、有效的制止行為,則一般認為實行犯之間在實施犯罪當場臨時達成了犯意溝通,其他人對實行者的行為予以了默認或支持。個別犯罪人的行為不屬於實行過限,其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由各實行犯共同承擔責任。

教唆實施傷害犯罪案件中, 如果行為人對超出使用的犯罪工具範圍產生的結果可以預見或者知悉、了解,其就有有效、明確制止的義務,如果主觀上持放任態度未有效阻止結果發生, 應視為具有共同使用犯罪工具的故意,也需與實行犯共同擔責。教唆者的這種主觀預見性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把握的標準是同種罪行屬於可以預見範圍如實施傷害行為,對傷害的各種結果包括輕微傷、輕傷、重傷都是在可預見範圍內的,但不宜擴大化,不同種罪行一般屬於不能預見範圍如教唆傷害某人,最終實行犯卻將該人殺死,剝奪被害人生命不宜認定為是教唆犯所能預見及追求的;預謀實施盜竊, 實行犯在入戶盜竊時被住戶發現後暴力抗拒抓捕逃跑,暴力抗拒抓捕的行為不屬於可預見範圍。因此,教唆者已經預見或者知悉被教唆人可能會實施過限行為,卻未及時、有效進行制止的,由於被教唆者的犯罪行為因教唆者而產生, 故其未有效防止損害結果擴大的情況下,則應當擔當全部罪責。

本案中,王某某已經預見到許某某可能帶刀,雖然曾發簡訊要其不能用刀,但是在見到許之後,並未有效去制止和避免,由此可以認定,王某某對許某某的持刀傷人的後果具有放任、容忍、聽之任之的故意心態,不屬於實行過限,應對被害人重傷的結果承擔責任。

綜上,本案王某某、許某某共同對被害人重傷的結果承擔責任,王某某的行為構成故意傷害罪,鑑於王某某曾提出「不要用刀」,且未在現場實際實施傷害行為,歸案後坦白,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故酌情對其從輕處罰也是適當的,體現出區分對待的量刑原則。

相關焦點

  • 從一起故意傷害案看共同犯罪實行過限的罪責認定
    在共同實行犯罪的情形下,判定實行行為過限的基本原則是看其他實行犯對個別實行犯所謂的「過限行為」是否知情。如果共同實行犯罪人中有人實施了原來共同預謀以外的犯罪,其他共同實行犯根本不知情,則判定預謀外的犯罪行為系實行過限行為,由實行者本人對其過限行為和後果承擔責任;如果其他實行犯知情,除非其有明確、有效的制止行為,則一般認為實行犯之間在實施犯罪當場臨時達成了犯意溝通,其他人對實行者的行為予以了默認或支持,個別犯罪人的行為不屬於實行過限,其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由各實行犯共同承擔責任。
  • 共同犯罪實行過限行為的界定
    ,因為新的犯罪情境的出現而實施的犯罪行為,在司法實踐具體確定行為人的刑責時應當看實施的犯罪行為是否超出行為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如果各共同犯罪行為人對新的犯罪行為存在明顯的意思聯絡,則不屬於實行過限行為,行為人應當對新的犯罪行為承擔刑罰責任,反之,同案人的行為超出犯罪的共同故意,則屬於實行過限行為,那麼行為人就不應當對新的犯罪行為承擔法律後果。
  • ...旁觀是否同罪 關鍵看後行為屬於臨時起意的共同犯罪還是實行過限
    分歧意見:對本案中黃某等6人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沒有異議。但對劉某的行為是否構成搶劫罪,有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劉某行為構成搶劫罪。另一種意見認為,劉某的行為不構成搶劫罪,而構成敲詐勒索罪 (未遂),理由是劉某沒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為,黃某等6人的行為是實行過限。
  • 部分犯罪共同說和行為共同說
    為共同犯罪的成立問題提供了便捷準確的判斷方法,便於司法實務過程中的操作。部分犯罪共同說肯定了各行為人之間可以具有不同的犯罪故意和不同的犯罪行為,並且承認了兩個以上的行為之間具有同質性。例如搶劫罪與強姦罪之間,都需要有較為嚴重的暴力行為,因此,搶劫罪和強姦罪之間可以在故意傷害罪的範圍內成立重合部分,成立共同的故意傷害罪。
  • 犯意在轉化型犯罪中的作用
    評析  1.準確界定實行過限與轉化犯的定義及特徵,進而明確兩者之間的關係。  轉化型犯罪是指由法律特別規定,某一犯罪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另一更為嚴重的犯罪,相應依照後一種罪定罪量刑的犯罪。  實行過限是指在共同犯罪中,由實行犯實施的超出共同犯意之外的犯罪行為。認定是不是實行過限,關鍵要看行為人是否有超出的犯意。
  • 淺談輕傷害案件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也就是要求在主觀方面,各共同犯罪人的犯罪都出於共同的故意,他們對共同行為所導致的危害結果的發生,都抱有希望或放任的心理態度;而在客觀方面,則要求各個共同犯罪人實施了共同的犯罪行為,而不管他們在具體的犯罪中分工如何、所起的作用如何。
  • 本案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扭打中,王某怒從心起,隨手操起工地上的鐵棒照張某頭部猛擊數下,致張某當即死亡。  【分歧】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對王某、林某構成何罪以及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林某構成故意傷害罪,是共同犯罪。王某、林某在主觀方面,具有共同傷害的犯罪故意,即「抓到小偷狠狠揍一頓」。在客觀方面實施了故意傷害的共同犯罪行為。
  • 淺析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態的認定
    犯罪形態包括完成形態和未完成形態。通說認為,刑法分則規定的構成要件都是以既遂為模式的,相對於既遂犯而言,犯罪預備、未遂、中止稱為犯罪的未完成形態。在刑法中共同犯罪和未完成罪屬於犯罪的特殊形態,也是比較複雜的問題。因此,把刑法問題導向複雜化的領域就是共同犯罪和犯罪形態。在審判實務中,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犯罪形態問題,筆者簡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 什麼是共同犯罪?構成共同犯罪應具備哪些條件?
    什麼是共同犯罪?構成共同犯罪應具備哪些條件?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共同犯罪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條件:1、共同犯罪的主體條件——必須是二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2、共同犯罪的客觀條件——是指兩人以上必須具有共同犯罪行為。3、共同犯罪的主觀條件——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必須具有共同犯罪故意。
  • 共同犯罪中共同行為問題探析
    、聚眾犯罪日益增多,共同犯罪問題越來越成為司法實務中的一個重點問題。從客觀方面來講,各行為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且行為人之間的行為是相互聯繫、相互配合的。其既可以表現為共同的作為,也可以表現為有的作為有的不作為。  二、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為  共同犯罪是司法實踐中常見的一種犯罪形式。我國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沒有共謀能否認定共同犯罪,如何認定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分為一般共犯和特殊共犯即犯罪集團兩種。一般共犯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那麼,沒有共謀能否認定共同犯罪,如何認定共同犯罪?網友諮詢: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為?
  • 未明確限度的共同犯罪應實行後果共擔原則
    ,各共同犯罪參與人只約定共同侵害對象,未明確具體限度,實施中某一行為人的行為造成嚴重損害後果,並未超出共同犯罪的意志,所有參與人均應對該損害後果共同承擔刑事責任。  裁判  重慶市奉節縣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陳勇、覃道雲、陳東、陳宏故意非法傷害他人身體,致人重傷,其行為均構成故意傷害罪,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故公訴機關指控的事實和罪名成立。被告人陳勇、覃道雲、陳東、陳宏基於共同的犯罪故意,並共同實施傷害他人的行為,系共同犯罪,應當對共同犯罪的後果承擔刑事責任。
  • 共同盜竊中存在犯罪未遂嗎,應當如何認定未遂?
    那麼,共同盜竊中存在犯罪未遂嗎,應當如何認定未遂?網友諮詢:如何認定共同盜竊中犯罪未遂?湖南安必信律師事務所周理律師解答:在盜竊犯罪案件中,盜竊未遂的情形不以犯罪論處,但是如果情節嚴重的未遂,則應當以犯罪論處。盜竊罪既遂與未遂的判斷標準:採取控制說(失控說),失控,並不意味著被害人能找回被盜竊物,只要被害人當時失去了對財物的實際控制,就認為已經失控。
  • 什麼叫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分類
    兩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我們稱之為共同實行犯,也稱共同正犯。強調的是只要有共同的行為,不問各自的行為結果如何。如例1:甲乙二人商議晚上去超市大廳偷珠寶,甲入超市盜竊,乙在外警示,甲乙是共同實行犯。儘管甲乙二人各自行為不同,但共同目的一致。
  • 法律知識:共同犯罪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共同犯罪考查相對較多。更對是需要考生對是否構成共同犯罪進行判斷。接下來將從構成條件出發,結合案例幫助考生掌握考點。一、概念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例題:(判斷)共同犯罪是兩人以上共同犯罪。
  • 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能否構成共同犯罪
    【評析】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二人以上雖然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但當這些不同的犯罪之間具有重合的性質時,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共同犯罪,即本案中的雷某和陳某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上重合,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限度內成立共同犯罪,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基礎上,二人又分別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
  • 能否對共同犯罪行為定不同的罪名?
    2、共同的犯罪行為  成立共同犯罪必須時二人以上且具有共同的犯罪行為。這一點對本案的定性至關重要。所謂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都指向同一犯罪事實,彼此聯繫,互相配合,它們與犯罪結果之間都存在著因果關係。就本案而言,王某與李某事前可能有傷害孫某的共同故意,但在扭打過程中王某的主觀故意起了變化,由故意傷害轉為了故意殺人。
  • 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犯罪理論研究
    共同犯罪的形式不同起身會危害性就不同。我國刑法只規定了構成共同犯罪的一般條件和犯罪集團,在理論上,則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標準將共同犯罪劃分為多種形式。1、犯罪能否由一個人能夠單獨實施形成為標準進行劃分,分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刑法分則規定的一人能夠單獨實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時,就是任意共同犯罪;刑法分則明文規定必須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就是必要的共同犯罪。
  • 刑法中共同犯罪的形式
    二、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形成的時間為標準分: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在著手實行犯罪前就已經形成共同故意的共同犯罪。其特徵是共同犯罪的故意形成於著手實行前,是一種有預謀的共同犯罪。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指各共同犯罪人的共同故意在著手實行過程中才形成的共同犯罪。是一種臨時起意的共同犯罪。
  • 【以案釋法】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能否構成共同犯罪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二人以上雖然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但當這些不同的犯罪之間具有重合的性質時,則在重合的限度內成立共同犯罪,即本案中的雷某和陳某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上重合,在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限度內成立共同犯罪,在成立共同犯罪的基礎上,二人又分別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與集資詐騙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