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犯罪理論研究

2020-11-15 尊法守法學法用法

共同犯罪相對於單個人實施的同一犯罪而言,其複雜性是明顯的,社會危害性更大。本文從共同犯罪、單位共同犯罪及片面共同犯罪理論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及其成立條件

  共同犯罪是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一個疑難而複雜的問題,研究犯罪的共同形態對刑事審判具有重要意義。解決這一問題主要取決於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明文規定,我國刑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從該條的規定,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刑法的共同犯罪理論以主客觀相統一原則,認為共同犯罪是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為的統一。大部分學者認為,只有在兩個以上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之間才能構成共同犯罪。所謂共同必須是:1、各共犯人都明知共同犯罪行為的性質、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結果的發生。2、各共犯人主觀上彼此溝通、互相聯絡,都認識到自己不是在孤立地實施犯罪,而是和他人一起共同實施犯罪[1].但是同時我國刑法也規定了幾種不能構成共同犯罪的形式:1、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成立共犯;2、同時犯不成立共犯;3、間接正犯不成立共犯;4、故意犯與過失犯的某些行為彼此聯絡或聯繫,不成立共犯;5、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犯罪行為;6、超出共同故意以外的犯罪,不構成共同犯罪;7、事先無通謀的窩藏、包庇行為,不構成共同犯罪;8、所謂「片面共犯」不是真正的共犯;9、法人犯罪不是共同犯罪,法人犯罪是法人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實施的犯罪,因此它不是共同犯罪,法人內部直接參與犯罪實施的人也不成立共同犯罪他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共同犯罪的關係,而是作為法人有機整體內部的諸要素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關係,簡單說就是法人實施犯罪時的內部結構。如果是法人共同犯罪必須具備以下兩種情況:1、兩個或兩個以上法;2、一個或一個以上法人與一個或一個以上自然人共同故意犯罪[2].

  (二)共同犯罪的形式

  共同犯罪的形式,也即共同犯罪的結構是指各共犯人的故意犯罪行為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方式。共同犯罪的形式不同起身會危害性就不同。我國刑法只規定了構成共同犯罪的一般條件和犯罪集團,在理論上,則從不同角度,根據不同標準將共同犯罪劃分為多種形式。1、犯罪能否由一個人能夠單獨實施形成為標準進行劃分,分為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刑法分則規定的一人能夠單獨實施的犯罪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時,就是任意共同犯罪;刑法分則明文規定必須由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施的犯罪,就是必要的共同犯罪。2、以共同犯罪形成的時間為標準,可以分為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和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在著手實行犯罪之前,各共犯人已經形成共同犯罪故意,就實行犯罪進行了策劃或商議的,就是事前通謀的共同犯罪;在剛著手實行或者實行犯罪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犯罪故意的,則是事前無通謀的共同犯罪。3、以共同犯罪行為的分工為標準劃分,可以分為簡單共同犯罪和複雜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故意實行犯罪時,就是簡單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犯罪存在實行、組織、教唆、幫助等分工時,就是複雜共同犯罪。4、以有無組織形式為標準來劃分,可以分為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團共同犯罪[3]人共同故意犯罪;一般共同犯罪是指沒有組織的共同犯罪,二人即可構成,沒有組織、沒有首要分子,不存眾人隨時參與狀態的共同犯罪或是由首要分子組織、策劃、指揮眾人所實施的共同犯罪;特殊共同犯罪是指集團犯罪,即三人以上有組織實施的共同犯罪,實施犯罪的組織稱為犯罪集團,犯罪集團是指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

  (三)共犯人的分類及其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在刑罰的處理上,為了體現法律的公正,使共同犯罪人能夠罰當其罰,罰當其罪,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則的以體現,因此在共同犯罪中我們應當將犯罪人在犯罪過程中所起作用的大小考慮進去,根據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分工情況來看,將共同犯罪人分為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四類[4].

  由於將共同犯罪人在犯罪中的作用進行了分類,那麼在主犯、從犯、脅從犯和教唆犯的處理上也是不盡相同的,彼此之間具有相互的特點:

  1、主犯有兩種:一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犯罪分子、即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其他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2、從犯由於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從犯也有兩種形式:一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只雖然直接實行犯罪,但在整個犯罪活動中其作用居於次要地位的實行犯;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輔助作用的犯罪分子,指未直接實行犯罪,而在犯罪前後或犯罪過程中給組織犯、實行犯、教所犯以各種幫助的犯罪人。從犯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3、脅從犯是指被脅迫參加犯罪的人。被脅迫參加犯罪,其在他人暴力威脅、揭發隱私等精神強制下,被迫參加犯罪。脅從犯應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教唆犯,本人不親自實行犯罪,而故意教唆他人產生犯罪意圖並實行犯罪。但教唆犯成立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客觀上具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即用各種辦法,唆使他人去實行某一具體犯罪。二是主觀上具有唆使他人犯罪的故意,進而實施犯罪,並且希望和放任教唆行為所產生的結果。教唆犯的主觀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間接故意。三是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了刑事責任年齡並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對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者犯罪的,對教唆者應當按照單獨犯論處。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間接正犯及間接實行犯。

  共同犯罪是我國刑法中存在較為普遍的問題,同時刑法在適用中存在的問題較多,因此向片面共同犯罪和單位共同犯罪用傳統的刑法理念已經無法彌補和適應現今較為複雜的社會關係。為了適應社會和彌補刑法當中存在的不足,現就單位共同犯罪和片面共同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個人的觀點。

  二、單位共同犯罪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有許多人都將單位犯罪誤認為共同犯罪,我們往往將其混淆,通常情況下,單位犯罪意志是經單位組織決策機構成員共同決策後形成的整體意志,這種共同形成的單位整體意志又由該單位組織內部一個或數個自然人的行為轉化為單位的犯罪行為。因此,在通常情況下,以共同犯罪的一般標準來評判,單位犯罪是以共同犯罪形態出現的,這也是立法對單位犯罪往往規定追究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刑事責任的原因。但不容忽視的是,司法實踐中,單位犯罪不僅僅以其典型形式出現,在有些單位犯罪案件中,尤其是承包企業單位犯罪案件中,其單位意志與行為往往是由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單獨完成。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顯然不符合共同犯罪的犯罪特徵,因而不能認為成立共同犯罪。單位犯罪既可以是單獨犯罪形態出現,也可以共同犯罪形態出現。

  單位共同犯罪的形態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

  一是單位共同犯罪。單位共同犯罪是指在單位犯罪情況下,由同一單位組織中的自然人構成的共同犯罪。這一形態的單位共同犯罪,以單位個數來講,單位是單獨犯罪,而以自然人個數來講,單位組織中的自然人則構成一般意義上的共同犯罪。

  二是共同單位犯罪。共同單位犯罪是指兩個以上單位構成的共同犯罪。以共同犯罪的一般標準來衡量,這是典型得單位犯罪的共同犯罪形態。在這一單位犯罪共同犯罪形態中,單位之間形成共同犯罪,單個單位中的自然人可以單獨犯罪,也可以共同犯罪。並且,當單個單位以共同犯罪形式出現並與另一單位構成共同單位犯罪的情況下,便形成共同犯罪的競合。

  三是單位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單位與自然人的共同犯罪是指一個或數個單位與該單位以外的一個或數個自然人之間形成的單位犯罪共同犯罪的特殊形態。在這一特殊形態的共同犯罪中,單位內部的自然人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單位以外的自然人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並且這兩個共同犯罪結合形成單位與自然人共同犯罪這一單位犯罪共同犯罪的特殊形態。

  因此,在處罰犯罪單位的同時,對該單位內部共同犯罪的自然人,應根據刑法關於共同犯罪處罰的一般原則,在區分主、從犯等基礎上分別予以處罰;對共同單位犯罪,應根據該單位在共同單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予以不同的處罰;對於單位與自然人構成的特殊形態的共同犯罪,由於我國現行刑法對單位與自然人規定了不同的定罪量刑標準,因而應根據現行立法的有關規定分別予以定罪處罰。對單位與自然人構成的共同犯罪,由於立法規定的不同,因而應根據不同的起刑點分別予以認定,及不能將單位的定罪量刑標準適用於自然人犯罪,也不能將自然人犯罪得起刑點運用到單位犯罪的構成上。對於同一案件中自然人構成犯罪,而單位尚不夠定罪標準的,則不能認定為單位與自然人構成共同犯罪,而只追究犯罪自然人的刑事責任[5].

  因此我國應當將單位犯罪列入共同犯罪的序列,單位犯罪不僅具備了共同犯罪的所有要件,這樣講個有利於我們研究共同犯罪,使罪行法定原則的立法宗旨得到進一步的體現。

  三、關於片面共同犯罪的理論

  上述傳統共同犯罪理論,適用於紛繁複雜的司法實踐,卻不無疏漏欠缺之處,亟需補充、完善。試舉一例,如汝陽縣 劉店鄉劉某因懷疑本村路中正將其妻子騙走,便多次到路中正的哥哥路寬、路須家要人,路家人非常惱怒,當劉某又一次到路家要人時,路寬、路須及路寬妻梁紅、路中會用木棍、斧子等將劉某胳膊、腿打傷後逃跑。劉某爬出路家大門後,路中正妻朱某剛好路過此地,就從地上拾起一根木棍,朝劉某身上亂打數十下後離開。這時,路佔強(路寬兒子)在家裡聽說了此事,拿一把尖刀、一根鐵棍趕來,在見劉某到混身是傷的情況下,用鐵棍朝劉某身上打後,又用尖刀將劉的手腕割傷後逃走。劉某的傷經鑑定為重傷,六級傷殘。該案經查證,路寬等人同路佔強及朱某事先沒有預謀,其犯罪行為也沒有同時發生。後參加的人對先前的人的傷害行為是明知的,但先前的人對後參加的人的傷害行為卻不明知。劉某的傷卻是幾個人共同造成的。按照現有的共同犯罪理論分析本案,顯然無法解決。

  刑法理論不是孤立的,脫離實際的,是應當為刑事司法實踐服務的,刑法理論應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創新,對類似上述案例的研究有利於解決各種司法實踐問題。述上案例即是刑法理論界爭議較大的片面共同犯罪。

  所謂片面共同犯罪,是指單方面具有與他人共同參與犯罪的的故意的情形。在這種情形下,一方行為人明知他人正在實行犯罪,而他人並不知情,那麼單方面與他人有共同參與犯罪的故意,能否成為共同犯罪呢?目前在我國刑法學界,對片面共同犯罪是否存在,有著較大的爭議存在。既有持肯定意見的存在,也有持否定意見的存在。如我國刑法學界的權威高銘暄教授就持否定意見。持否定意見學者的主要理由是:

  (一)成立共同犯罪要求符合同一犯罪構成要件的犯罪行為人是兩人以上,而在片面犯罪的場合,片面的共同犯罪人可以是一人,這樣也就談不上共同犯罪。

  (二)成立共同犯罪,各行為人之間必須有犯罪的共同故意。犯罪的共同故意要求共同犯罪人之間有共同的犯意聯繫,這種聯繫是雙向的主觀意思的聯絡。而在片面共同犯罪的情況下,一方行為人知道自己參與另一方行為人作案,而另一方行為人對此並不明知。

  (三)如果承認片面共同犯罪,對片面共同犯罪人的主從犯認定將會出現混亂。

  筆者認為,片面共犯完全符合我國刑法典關於共同犯罪的明文規定,而且由於片面共犯的行為完全具備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

  第一,從犯罪的主觀方面看,片面共犯人對他人的犯罪行為是明知的,他認識到自己是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他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僅將導致的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將共同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在主觀上是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故具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第二,從犯罪的客觀方面來看,片面共犯人不僅自己實施了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將自己的危害行為與他人的危害行為融為一體,共同作用於某種犯罪對象,導致了危害社會結果的發生,行為人的行為與最終發生的危害結果之間有刑法上的直接因果關係,即行為的致果性是共同的,雖然就共同犯罪而言,其他犯罪人並不知情也不知道有人配合自己進行了犯罪,但是依據片面共犯人的行為來講,則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應當屬於共同犯罪,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將片面共犯摒棄於共同犯罪的大門之外。

  第三,從司法實踐來看,任何法學理論及研究均應能服務於執法工作,正確地指導司法實踐,倘若否定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這勢必割裂了片面共犯與其所配合的犯罪行為的聯繫,這樣就為片面共犯的處理造就了一個難題,如上述案例中對朱饒、路佔強的處理問題。朱某、路佔強對先前的人的犯罪行為是明知的,其二人的毆打行為與先前的人的毆打行為共同造成了劉某重傷、六級傷殘的後果,在本案中,很難對其二人和先前的幾人的行為進行後果的區分。倘若在司法實踐中,採用了否定片面共犯的刑法理論來做指導的話,那麼也就割裂了朱饒、路佔強同先前幾個人的行為上及犯意上的相互共性,在處理上也就找不到給予相應刑事處罰的法律依據。所以,只有承認片面共犯是共同犯罪的一種形態,才能根據共同犯罪的責任處理原則,恰當地處理本案。在本案例中,朱某、路佔強在得知其他人對劉某進行了毆打之後,快速持棍棒等工具趕至現場,明知劉某已被先前的人打得滿身是傷的情況下,仍對其進行毆打,主觀上有明確的傷害故意,客觀上,朱某、路佔強的毆打行為行為,是造成劉某受傷結果加劇的直接主要原因,而先前路寬、路須、梁紅、路中會等人的行為同劉某受傷後果也有一定因素。後者和前者的行為是相互協同的,共同作用於劉某的,造成了致劉某重傷的社會危害結果的發生。這裡朱饒、路佔強的行為屬片面共犯,應對路寬、路須、梁紅、路中會的行為承擔一定責任。按片面共犯的理論,由於朱饒、路佔強不具有共同犯罪故意,故路寬、路須、梁紅、路中會與朱某、路佔強不屬共同犯罪,不過朱某、路佔強應對自己的行為承擔相應的責任。

  要全面準確地把握共同犯罪理論,就必須肯定片面共犯學說,唯有如此,才能使現行共同犯罪理論臻於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作為共同犯罪特殊形態的片面共犯,其特點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即:

  第一點,主觀聯絡的單向性。就犯意的聯絡方式來看,片面共犯的犯罪意圖聯絡是單方向的,即一部分人在知曉他人實施犯罪的情況,也暗中參與、幫助其完成犯罪行為,而另一部分人仍按自己方式完成犯罪行為,而對別人的參與渾然不知。這種行為人之間僅具有單方面認識的片面共同故意,並非沒有主觀犯意的聯絡,而只是主觀聯絡方式的特殊性。

  第二點,主觀上的直接故意性。具體來說,只能是由直接故意構成,片面共犯是單方面地參與並實施的犯罪,其目的是積極地促成犯罪行為得逞。

  第三點,客觀行為上的協同利用性。片面共犯是協同利用其他實行犯進行犯罪達到自己的犯罪目的。

  第四點,從共同犯罪人的類型來看,具有多樣性。我國刑法把共同犯罪分主犯、從犯、脅從犯、教唆犯,片面共犯人包括以上四種類型共犯人的特徵。

  通過對上述對片面共犯問題的簡要論述,無疑有助於我們更準確、更全面地把握共同犯罪的犯罪構成,了解共同犯罪形態的完整結構,從而理解他內部諸要素的結合方式,進一步認識共同犯罪中各個主體之間以及他們侵害客體犯罪活動的主觀方面和客觀方面的諸要素之間相對穩定、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方式。從而作出罰當其罪的判決。

  

  參考文獻資料:

  (1)何秉松主編:《刑罰教科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第六版48-49頁。
  (2)龔培華、肖中華主編:《刑法疑難爭議問題與司法對策》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77-79頁。
  (3)趙秉志主編:《2004國家司法考試應試指導》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61-63頁。
  (4)曾憲義主編:《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法學學科綜合水平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及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55-56頁。
  (5)陳光中主編:《律師全國律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刑事法學導》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92-92頁。

相關焦點

  • 四川司法廳建立首批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
    為加強法治研究工作,構建「理論+實踐」課題研究機制,為全面依法治省和司法行政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支撐,近日,四川省司法廳印發《關於建立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的通知》,在全省建立首批法治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首批法治理論研究基地4個,分別是: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省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四川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省監獄管理局犯罪與改造研究中心。
  •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 ——從一起搶劫致人死亡案談起
  • 試駁犯罪客體理論研究過程中的三種錯誤傾向
    所以,筆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上述犯罪客體理論研究過程中的三種錯誤傾向進行如下反駁,並在此基礎上主張保留犯罪客體這一要件並將其內涵具體化,以「法益說」取代通說「社會關係說」。通說將我國耦合式犯罪構成中的犯罪客體的含義表述為:犯罪客體是刑法所保護的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係。[9]這一表述的確非常抽象,尤其在司法實踐中更是難以把握,使犯罪客體在刑事司法中似乎成了一塊兒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但是,絕不能因此而否認犯罪客體的獨立理論品格。
  • 刑法理論與刑事司法實踐的辯證關係
    其一,是學術評價機制讓刑法前沿理論與司法實踐有了漸行漸遠的可能性。同樣是解決犯罪與刑罰的問題,理論(家)與實踐(家)在具有相同屬性的基礎上,其關注點還是會各有側重:理論關注創新,實踐關注妥當;理論關注論證過程,實踐關注論證結果;理論關注體系構建,實踐關註解決問題;理論關注與其他學科的關係,實踐關注先例總結;理論關注學術規範,實踐關注工作要求;理論關注深刻,實踐關注實用。
  • 金融犯罪中的犯罪數額研究
    對於金融犯罪來說犯罪數額是認定其社會危害性的重要因素,故研究金融犯罪的犯罪數額就顯得十分重要。(二)以違法所得或者獲利數額作為犯罪數額如在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中,司法解釋規定為操縱證券、期貨市場非法獲利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為「情節嚴重」;高利轉貸罪中,司法實踐將犯罪所得5萬元以上不滿50萬元,作為「數額較大」的認定標準,將違法所得
  • 淺析刑法中的共同過失犯罪
    2013-11-29 14:57:35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翁蓉秋 王洪用   過失犯罪理論目前在我國刑法實務界和理論界爭議頗多
  • 以實踐難題為導向 發揮理論研究智庫作用
    對此,檢察日報社社長劉志遠認為,尋求進一步完善對民營經濟司法保護與檢察職能發揮的路徑,要深刻分析當下「兩個大局」的時代背景,需要對民營經濟自身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要通過實證分析結合實際案例進一步歸納民營經濟存在的犯罪問題、相關突出的犯罪種類,從中研究出具有規律性的特徵,並對域外相關政策進行比較研究,尋求有啟發性的經驗。此外,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多聽取、徵求工商聯等機構及企業家的意見。
  • 淺談輕傷害案件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在此背景下,對多人共同致傷的案件,實踐中往往刻意地要求辦案人員分清各參與人的罪責,以致使此類案件久拖不決,甚至不了了之,使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從而導致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問題。因此,研究輕傷害案件中的共同犯罪問題,對於準確地打擊犯罪,遏制此類犯罪的發生,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
  • 淺析共同犯罪中認識錯誤的思考
    例如,在我國刑法理論上,一般將事實錯誤與法律錯誤,都納入到共同犯罪認識錯誤的範疇中進行研究。而在日本的刑法理論界,以及我國的部分論著中,一般將法律錯誤排除在共同犯罪認識錯誤的研究範圍以外,僅研究事實錯誤問題。再如,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如實行過限、實行減少等,有的觀點主張這屬於共同犯罪認識錯誤應該解決的問題。相反,有的觀點主張這些問題應當運用共犯理論來解決,不必要納入錯誤論。
  • 「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舉辦
    第五屆「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近日在京舉辦。   中新網北京新聞1月8日電 (陳杭)「稅務司法理論與實踐」高端論壇旨在為理論界和實務界提供對話、研討平臺,在稅務司法領域為實踐提供理論支持,為理論提供實踐經驗,有效破解稅收司法建設當中存在的諸多難題,推動我國稅收領域治理現代化和民主法治化
  • 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
    在我國犯罪構成這一理論現象本屬於「舶來品」,經過長期的理論實踐研究,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但是這一理論體系還存在諸多缺陷。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評析,加以與其它國家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發展提出建議,以期有益於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
  • 淺析過失共同犯罪
    ,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司法實踐中問題的不斷出現,使得我們對傳統的共同犯罪理論有了新的認識。這給司法實踐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同時恰恰也說明了過失共同犯罪是不可以迴避的,是刑法理論界和司法實踐必須正面解決的問題。該案中最後重慶市九龍區人民法院和重慶市中級人民法院均認定兩被告構成過失犯罪,各判處有期徒刑4年。這個判決顯然違背了刑法22條第2款的規定,法院實際上悄悄運用了「部分實行,整體負責」的原則。既然在審判實踐中已經悄悄按照共同犯罪原則處理共同過失的情況,那麼為何不完善過失共同犯罪的立法呢?
  • 我國刑法應當承認共同過失犯罪
    然而現實生活中確切存在的共同過失犯罪現象,又使得刑法理論無法迴避對這一問題的思考。本文中,筆者介紹並評析當前關於共同過失犯罪的理論,並考察了我國關於過失共犯的立法與審判實踐,在此基礎上結合共同犯罪基本理論,分析對共同過失犯罪給予刑罰評價的理論依據與政策依據,並提出應當重視審視共同過失犯罪問題,完善我國的共同犯罪理論體系。
  • 佔有理論:判定財產犯罪的良方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財產犯罪認定中的絕大多數疑難與分歧都與財物的佔有問題存有或多或少的聯繫,掃除財物佔有方面的障礙必將使財產犯罪的認定事半功倍。正因佔有在破解財產犯罪認定疑難中的獨特且關鍵地位,「佔有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刑法分論研究中『炮火雲集』、不同年齡段學者共同關注各顯身手的主戰場之一。」
  • 貫徹民法典綠色條款司法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召開
    貫徹民法典綠色條款司法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召開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中國法學會環境資源法學研究會、《法律適用》編輯部共同舉辦的貫徹民法典綠色條款司法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在國家法官學院舉行。在適用時不僅需要注重其限制性、系統性,也要認識到其與傳統民法的裁判方法、適用規則的差異,探索環境司法獨特的法律適用規則,不斷從司法實踐提煉學術命題,完善研究方法,轉變研究視角,促進環境法學科的新發展。
  • 張開駿 |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反思
    「對於共同犯罪起到了實質的支配作用的共謀者,宜認定為共謀共同正犯」。否定論目前是多數學者的見解,明確表態的學者有陳家林教授、錢葉六教授、閻二鵬教授。陳家林教授指出,在德、日等國,正犯不僅是定罪的標誌,量刑時也以正犯之刑為標準來確定共犯的刑罰,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盾。共謀共同正犯這種「錯誤」理論是日本刑法理論向司法現實的妥協和讓步。
  • 刑法基本原則的司法實踐與完善
    1.刑法基本原則的確立高銘暄教授在回顧我國刑法三大基本原則的發展歷程時指出,新中國成立後,對刑法基本原則先是體現在學術研究上,在1957年統編教材中,刑法的基本原則有三個:無罪不罰,不犯罪就不受處罰;罪刑相稱;改造罪犯成為新人。1979年刑法典並沒有規定刑法基本原則。
  • 重新認識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
    犯罪構成理論被譽為刑法理論皇冠上的寶石,一直備受我國刑法學界的關注。前些年,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一度成為爭議焦點。我國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來源於前蘇聯,在蘇聯解體後,當今的俄羅斯刑法學界又是如何看待犯罪構成理論的呢?由內蒙古大學副教授龍長海撰寫的《犯罪構成理論問題研究》一書,從中俄刑法比較研究的視角,對上述問題作了全面回答。
  • 犯罪構成理論不宜動搖
    中國的四要件平行模式有其存在的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生命力,從目前來看,還是很難推翻的。所謂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等不同主張大多只是對四要件及其具體要素的不同組合而已,可以說沒有多大的新意,並沒有對四要件說進行實質性的、脫胎換骨的變革。  ■犯罪客體是否犯罪構成要件  在刑法學界,對於犯罪客體是否應當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主張:1.肯定說。
  • 期待可能性理論的司法適用
    亦即,在行為當時之具體情況下,唯有對行為人可能期待為適法行為時,方可對該行為人非難其責任之理論」,【1】即將期待可能性作為責任阻卻事由。事實上,司法適用上的期待可能性主要涉及的是狹義的期待可能性。我國傳統犯罪構成是來源於前蘇聯的「四要件」即犯罪成立條件是犯罪客體、客觀方面、犯罪主體、主觀方面同時具備,四個要件不存在層層遞進的關係,而是平面並列的關係。據此有學者認為「整塊的期待可能性理論不但難以與我國泛珠構成理論契合,而且完全予以引進,將在根本上導致我國整個犯罪構成理論的失敗」。【4】 在筆者看來,引入期待可能性理論在犯罪構成方面的障礙並未達到如此嚴重之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