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

——從一起搶劫致人死亡案談起

2008-11-10 16:06:34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羅真 李乃春

  [案情]

  張某與李某系高中同學,二人輟學後均不務正業。2007年10月12日,兩人偶遇,均打算搞點錢用用,於是決定共同實施搶劫。隨後幾天,二人一同制訂了搶劫計劃併購置相應的工具,約好10月20日晚在肯德基外集合,然後共同去實施搶劫。當晚,李某越想越怕,決定不去了,就以身體不適為由電話回絕張某,張某未置可否。10月20日晚,張某按照兩人事先制訂的計劃,獨自一人去實施搶劫,在搶劫過程中由於遭到被害人反抗,將被害人打成重傷。

  [分歧]

  對於本案中李某的定罪量刑問題有兩種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李某與張某具有搶劫的共同故意,李某實施了搶劫的預備行為,儘管李某最終並未參與具體的搶劫行為,但依據共謀共同正犯理論,李某仍然應當構成搶劫罪。依據刑法第236條之規定,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李某應當在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進行處罰。第二種意見認為,李某儘管並未直接實施搶劫的實行行為,但由於李某實施了搶劫的共謀行為,對共同犯罪的結果發生具有心理的因果關係,依據共謀共同正犯理論,李某應當對搶劫罪承擔刑事責任。但對於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適用,應當僅限於成立共同犯罪,而對於共同犯罪過程中的加重結果不應承擔責任。因此,李某雖然成立搶劫罪,但只能在3-10年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進行處罰。

  [評析]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我國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成立共同犯罪的條件是:1、二人以上。「人」必須是符合犯罪主體要件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單位。2、共同故意。即各共犯人均有相同的犯罪故意,且各共犯人之間具有意思聯絡。3、共同行為。其表現形式為:一是共同作為;二是共同不作為;三是作為與不作為相結合。

  共同犯罪行為的階段也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是共同實行行為,即各共犯人的行為都是實行行為;二是共同預備行為,即各共犯人的行為都是預備行為;三是二人以上共謀後,部分人實施了實行行為,另一部分人沒有直接實施犯罪的情況。這一種情況存在一定的爭議。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犯罪行為包括實行行為與預備行為,共謀本身就是犯罪預備行為,因此只要共謀實行犯罪就是共同犯罪行為。理論上稱這種情形為共謀共同正犯。共謀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謀實行某犯罪行為,但只有一部分人基於共同的意思實行了犯罪,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與實行了犯罪的人,共同構成所共謀之罪的共同正犯。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在司法中的適用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共謀共同正犯在事前的共謀行為,對共同犯罪結果的發生具有心理的因果關係,儘管參與共謀但未實施實行行為的行為人(以下簡稱共謀人)並未直接實施實行行為,但共謀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未切斷。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符合罪刑相適應原則以及我國刑法對共同犯罪的相關規定,並且從法理上闡述了如何解決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具有共同預備行為,但只有部分人實施了實行行為的問題。筆者認為,共謀共同正犯理論中的共謀人應當僅限於成立共犯實施的基本犯罪行為,而對於基本犯罪行為以外的加重結果則不應承擔責任。理由如下:一是共謀人對加重結果無罪過。共謀人對基本犯罪行為承擔責任,是基於其參與了事先的共謀行為,共謀行為與共同犯罪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共謀人對基本的犯罪行為具有罪過。但共謀人的事先共謀僅限於基本的犯罪行為(如果共謀共同正犯事先對加重結果有一定預期,並商議過應對措施,則另當別論),並未涉及到對加重結果的預謀。因此,依據「罪過與行為同時存在」這一現代刑法理論公認的命題,共謀人不應對加重結果承擔責任;二是共謀行為與加重結果之間無因果關係。共謀行為僅限與共同犯罪的基本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係,加重結果是實行行為造成的。依據結果加重犯相關理論,行為人對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者過失,對加重結果至少有過失。筆者認為,因為實行犯的過失而使共謀人與加重結果之間的因果關係被切斷,加重結果應當僅由實行犯獨立承擔,這也是責任自負原則的具體體現。

  結合本案來看,李某與張某共謀實施搶劫行為,儘管李某因為害怕而未參與實行行為,但張某最終實施了搶劫行為,依據共謀共同正犯理論,李某仍然應當構成搶劫罪(既遂)。然而,李某與張某共謀的只是基本的搶劫行為,並未涉及加重結果(如致人重傷或死亡)。因此,李某僅應對基本的搶劫行為承擔刑事責任,對於加重結果不應承擔責任,即李某構成搶劫罪(既遂),但只能在3-10年有期徒刑的幅度內進行處罰。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張開駿 | 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反思
    共謀共同正犯在早期的正犯理論中曾不被承認。但是,共謀共同正犯的實務做法和立法(草案)狀況,推動學界轉變到認可的態度,並為其探求理論上的根據。在理論學說上,最初提出的是共同意思主體說。在最高裁判所的「練馬案」判決後,學界相繼展開了立足於個人責任原則的學說,大致有間接正犯類似說、行為支配說、重要作用說、準實行共同正犯論、共同惹起說等。
  • 寶樹學人 | 張開駿:共謀共同正犯理論的反思
    日本刑法學界和司法實務囿於其共犯立法,為了對部分參與人合理量刑而發展出了過度實質化的正犯理論,提出了共謀共同正犯。共謀共同正犯理論受到了我國刑法學界關注,並引發了肯定與否定的對立見解。共謀共同正犯肯定論沒有說服力,它對形式客觀說的批評及其自身的立論理由大都難以成立,正犯過度實質化和共謀共同正犯本身存在諸多缺陷。在我國共犯立法體系下,正犯沒必要過度實質化,不需要採用共謀共同正犯理論。
  • 【淺析】淺談共謀共同正犯在我國的適用性
    共謀共同正犯是由日本學者首創並不斷予以發展完善的一種共犯理論,其在日本刑法理論中佔據重要地位,在日本刑法學界,儘管對共謀共同正犯概念一直存有爭議,但隨著司法實踐的強烈需求和日漸增多的相關判例的應用,肯定這一理論早已在日本成為了通說。然而在我國刑法中,目前並沒有對共謀共同正犯進行相關規定。
  • 共謀共同正犯脫離制度在我國刑法中的確立
    關鍵詞:共同犯罪,共謀共同正犯,共犯關係的脫離,犯罪停止形態  內容提要:在承認共謀共同正犯概念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脫離制度,不僅是對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從共謀共同正犯關係中脫離的行為人進行正確定罪量刑的重要舉措,更是彌補我國現有犯罪停止形態理論在解決退出共犯關係問題上的不足的必要手段。
  • 劉明祥:從單一正犯視角看共謀共同正犯論丨法學評論
    長期以來,我國臺灣地區和韓國等國的司法實務及刑法理論,深受日本的共謀共同正犯論的影響;[3]近些年來,我國大陸也有不少學者開始接受或採納這種理論。[4]按照德、日刑法的規定,共同正犯是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情形。一般認為,成立共同正犯,不僅要求參與人之間主觀上有意思的聯絡(即共同實行犯罪的意思),而且在客觀上還要有共同實行的行為。
  • 刑法讀書筆記:共謀共同正犯
    在討論「共謀共同正犯」概念是否成立之前,有必要先釐清「共謀共同正犯」一詞所指涉的現象為何。通常認為,共謀共同正犯是指「二人以上共謀實行某犯罪行為,但只有一部分人基於共同的意思實行了犯罪,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也成立共同正犯」。但是,這一定義中「實行」一詞的含義並不清晰,進而何謂「沒有直接實行犯罪的共謀人」也不甚明了。
  • 共同正犯問題之初探
    (特別是大陸法系德日刑法理論)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  對於共同正犯究竟是正犯的一種還是共犯的一種,國外刑法理論存在兩種不同的認識。一種認識認為,共同正犯是正犯的一種,不是共犯。持此種觀點的有德國學者弗蘭克、李斯特和日本學者木村龜二等。弗蘭克認為,雖然德國刑法在第三章共犯中包括地規定著共同正犯、教唆犯、幫助犯,但是共同正犯「不過是正犯的一種,從而,對於教唆犯、幫助犯來說妥當的道理,不能直接適用於共同正犯。」
  • 支配型共謀共同正犯的處罰原則
    刑法第26條規定,對於「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其中,「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全部犯罪處罰」,顯然是對「部分行為全部責任」原理的表述。
  • 2018年第060期——每日重點考點共同犯罪之基本原理與共同正犯(5星考點)
    12.共同正犯(簡單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共同對法益侵害、危險結果起實質的支配作用,就是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情況。13.同時正犯:如果二人以上沒有共謀同時侵犯同一法益的,就是同時正犯。14.部分實行全部責任原則:在共同正犯中,各正犯者相互利用、補充其他人的行為,彼此結成一個有機整體,導致結果的發生,結果就應當歸屬於每一人的行為。
  • 試論間接正犯不能適用延拘30日的規定
    鑑於此,筆者便提出了一個法律命題,即間接正犯不能適用延拘三十日的法律規定,並藉此文通過法學理論,運用法律思維和法律邏輯,結合司法實踐予以法治層面的思考,同時提出一些簡單的司法實踐設想。  二、間接正犯的含義及其刑事責任  1、間接正犯的含義。
  • 「共同正犯」與「間接正犯」詳解
    我國《刑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兩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關於共同犯罪的本質我國的刑法立場是部分共同說:只要二人以上就部分犯罪具有共同的行為與共同的故意,那麼在重合的範圍內,可以成立共同犯罪。例如:甲乙兩人一起盜竊,甲偷完之後先走,甲走後乙在偷的過程中,被主人發現,乙將主人打傷後拿錢離開。
  • 刑法中同時正犯與共同正犯之辨析
    在討價還價中,李某和王某努力壓價,最後徐某同意以100元每車的價格出售鐵片。李某給了徐某100元錢。徐某將李某的車裝滿「鐵片」後,李某就先騎車走了。過了一會,王某騎著裝滿「鐵片」的破爛車追上了李某。  【分歧】  爭議焦點:針對本案是否共同犯罪,存在著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 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犯罪理論研究
    對於教唆犯,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對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者犯罪的,對教唆者應當按照單獨犯論處。這種情況在刑法理論上稱為間接正犯及間接實行犯。
  • 正犯與共犯之區別
    在上述分類中,主犯概念是我國共犯論體系中的核心。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刑法沒有正犯概念並不等於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不存在正犯問題。……我國刑法關於共同犯罪的立法規定,以統一的共同犯罪概念為基礎,採用作用分類法為主的共同犯罪人的分類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德日刑法學傳統的關於共犯的立法格局,甚至與《蘇俄刑法典》關於共同犯罪的規定也已經存在重大差別。在這種情況下,若不採用德日關於共犯的理論加以補救,則司法上的許多難題是難以解決的。例如,間接正犯、片面共犯、身份犯的共犯等問題(18)。
  • 共同正犯的脫離
    有學者指出,只要共同正犯向其他共謀犯罪的人作出共犯脫離的意思表示,徹底消除了相互利用、相互補充、相互便利以實現犯罪結果的共犯關係,便足以認定為共犯的脫離。但上述描述只是對共犯脫離情形特點的描述而並非具體的判斷標準。就筆者看來,共同正犯的脫離可能存在犯罪預備、犯罪中止及犯罪未遂的結果類型,各自存在不同的標準,應該分別討論分析。
  • 【探討】淺析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相關問題
    那麼在該理論下,間接正犯又如何適用呢?下文將對此問題做出詳細的論述。二、教唆犯與間接正犯的區分問題對於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教唆犯和間接正犯很好區分,並沒有什麼爭議,但是對於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來說,理論上就存在了分歧。
  • 正犯後還存在間接正犯嗎?——對2015年司法考試第二卷第56題的分析
    真的很感動,有這麼多人隨時在看我的公眾號!謝謝大家。我們真的是一個相親相愛的小團體! 真誠歡迎大家對本題的解析提出意見。為了這個,我這兩天會爭取上一下公眾號的。 正犯後還存在間接正犯嗎?
  • 淺談職務犯罪中的「間接正犯」
    無論從犯罪的結果還是對犯罪行為的處遇來看,間接正犯與直接正犯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犯罪構成要件的行為的具體方式。  在對間接正犯適用情形的討論過程中,也會存在不同版本的解讀與闡釋,無論按照怎樣的分類標準進行劃分,其本質都離不開被利用者的「工具」性質,也就是說被利用者不過是間接正犯的工具而已。
  • 強迫他人犯罪不等於間接正犯
    對被告人吉勇、馬洪華、費現金三人的行為如何定性,文章作者認為三被告人的行為構成強姦罪,其依據是刑法理論中的間接正犯理論,即三被告人雖然沒有親自實施強姦張某的行為,但是他們企圖藉助方某的行為來達到強姦張某的目的,性質上等同於以方某的行為為中介(工具)對張某間接實施強姦,因此三被告人的行為構成強姦罪的間接正犯,應以強姦罪(未遂)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