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構成理論不宜動搖

2021-01-08 中國法院網

犯罪構成理論不宜動搖

——解析犯罪構成體系及其要素之爭

2004-04-01 09:55:51 | 來源:正義網 | 作者:趙秉志

  ■犯罪構成四要件體系是否有必要改變

  關於犯罪構成應具備哪些共同要件,我國刑法學界傳統的且目前仍居主導地位的觀點是四要件說。即認為,構成任何犯罪,都必須具備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四大要件。但也有不少學者對傳統的四要件體系提出了異議,試圖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對之進行修正。即有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等等。

  筆者認為,綜觀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刑法理論,主要存在三種犯罪構成理論模式:其一,以前蘇聯和中國為代表的平行模式,由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觀方面、犯罪客體四個並列的要件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二,以德國、日本為代表的遞進模式,即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有責性三大部分組成的依次遞進進行判斷的模式。其三,英美法系國家的雙層控辯平衡模式。在這種雙層模式中,第一層次是犯罪本體要件,也稱為積極的犯罪構成要件?肯定犯罪的成立?,包括犯罪行為和犯罪心態,體現控方的權力,表徵刑法的保護社會機能;第二層次是責任充足條件,也稱為消極的犯罪構成要件?否定犯罪的成立?,包括未成年、精神病、正當防衛等免罪辯護理由,體現辯方的權利,表徵刑法的保障人權機能。筆者認為,客觀地講,這三種犯罪構成理論模式都是特定法律文化發展的產物,都有其優點,也均有其不足,很難說孰優孰劣。像其他兩種模式一樣,中國的犯罪構成模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正當行為應當置於犯罪構成要件模式中的什麼位置的問題就不無可議之處。近年來,有些學者片面地鼓吹德日的遞進式模式,徹底地否定中國的四要件平行模式,並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中國的四要件平行模式有其存在的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生命力,從目前來看,還是很難推翻的。所謂二要件說、三要件說、五要件說等不同主張大多只是對四要件及其具體要素的不同組合而已,可以說沒有多大的新意,並沒有對四要件說進行實質性的、脫胎換骨的變革。

  ■犯罪客體是否犯罪構成要件

  在刑法學界,對於犯罪客體是否應當作為犯罪構成要件,存在以下兩種不同的主張:1.肯定說。這種觀點認為,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沒有一個犯罪是沒有犯罪客體的,犯罪之所以有社會危害性,首先是由行為侵犯的犯罪客體所決定的。2.否定說。這種觀點認為,犯罪客體不是犯罪構成的必要要件。主要有如下理由:第一,犯罪客體實際上是刑法所保護的法益,屬於犯罪概念的內容,應在犯罪概念中研究。第二,行為只要符合了犯罪客觀要件、主體要件和主觀要件三個要件,就必然侵犯了犯罪客體,不可能出現符合上述三個要件卻沒有客體的情況。第三,將犯罪客體不作為構成要件,並不會給犯罪定性帶來困難。第四,國外刑法理論中也沒有人認為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是構成要件。

  筆者認為,主張犯罪客體是犯罪構成必備要件的通說是較為科學的。沒有犯罪客體要件必然會影響到許多犯罪之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界限的區分。第一,犯罪客體對罪與非罪的區分具有重要意義。對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正當行為、自殺和自傷、毀損本人財物等行為之所以不以犯罪論處,就是因為這類行為沒有侵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係,不符合犯罪客體要件。在司法實踐中,因屬於正當行為等上述情形而不構成犯罪的案件較少,這也是一些學者認為犯罪客體要件對司法認定沒有意義的原因。但是,這類案件儘管少見,但畢竟還是現實存在,因而這並不能成為取消犯罪客體要件的理由。這就像刑法中背叛國家罪等一些罪名儘管很少適用但也不能取消一樣。第二,犯罪客體對區分此罪與彼罪也具有重要意義。比如,扔手榴彈殺人,到底是定故意殺人罪還是定爆炸罪,這就要看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安全還是特定人的生命權利。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並不反對將法益這一外國刑法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引入中國刑法學的犯罪客體理論中,即將犯罪客體修正為刑法所保護的法益也未嘗不可。

  ■犯罪主體是否犯罪構成要件

  對犯罪主體是否應當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有以下兩種不同的主張:1.肯定說。這種觀點認為,任何犯罪行為,都是一定的犯罪主體實施的,沒有犯罪主體,就不可能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也不可能有危害社會的故意或過失,從而也就不會有犯罪。所以犯罪主體是犯罪構成不可缺少的要件。2.否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犯罪主體不是犯罪構成的要件。如有學者認為,法律上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的規定,是要解決人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問題,這些能力是屬於主觀範疇的東西,因此它們理應列入主觀要件,至於特定的身份,像刑事責任能力一樣,僅僅是犯罪行為的前提條件,而與行為的性質沒有直接的關係。故犯罪主體要件沒有存在的必要。也有學者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應當具有普遍適用的意義,刑法分則所要求的特定身份由於不具備這種普遍性,因而不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

  眾所周知,在西方刑法理論的演進過程中,刑事古典學派強調的是行為中心論,刑事實證學派強調的是行為人中心論。實踐證明,這兩種理論都有失偏頗,行為中心主義和行為人中心主義從對立走向調和折中早已成為當代刑法發展的主流。這一發展趨勢在犯罪構成理論中也得到了體現,行為人和行為都成為犯罪構成不可或缺的要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特定的身份等特徵是區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罪輕與罪重的重要根據,是必不可少的犯罪構成要件。犯罪主體要件也可以分為共同要件和特殊身份要件兩個層次,不能因為特定身份不具有普遍性意義就否定其對某些犯罪的構成要件意義。犯罪主體也是不能被犯罪主觀方面要件包含的,比如一個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行為人多次實施盜竊行為的案件,行為人對盜竊行為可能完全符合故意的主觀方面特徵,此時如果不考慮主體要件的話,就無法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特殊的主體身份更是主觀方面無法包括的,比如是否屬於國家工作人員是區分挪用公款罪和挪用資金罪的界限,如果只考慮行為人主觀方面是無法區分兩罪界限的。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
    在我國犯罪構成這一理論現象本屬於「舶來品」,經過長期的理論實踐研究,目前我國已形成了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但是這一理論體系還存在諸多缺陷。本文通過對我國現階段的犯罪構成理論進行評析,加以與其它國家犯罪構成理論進行比較研究,在此基礎上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發展提出建議,以期有益於我國刑法理論的發展。
  • 重新認識四要件犯罪構成理論
    犯罪構成理論被譽為刑法理論皇冠上的寶石,一直備受我國刑法學界的關注。前些年,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一度成為爭議焦點。我國四要件的犯罪構成理論來源於前蘇聯,在蘇聯解體後,當今的俄羅斯刑法學界又是如何看待犯罪構成理論的呢?由內蒙古大學副教授龍長海撰寫的《犯罪構成理論問題研究》一書,從中俄刑法比較研究的視角,對上述問題作了全面回答。
  • 論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理論的不足
    ,即將大陸法系的構成要件概念等同於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構成並以此批判我國犯罪構成理論;我國的犯罪論體系是實質而大陸法系是形式的;批判犯罪構成理論中的社會危害性理論;大陸法系的犯罪論體系在邏輯結構上優於我國;將對我國犯罪構成理論的研究等同於構建新的犯罪論體系。
  • 試駁犯罪客體理論研究過程中的三種錯誤傾向
    楹託譚ɡ礪鄣南腫礎  德日刑法關於犯罪的理論通說認為:犯罪是符合構成要件的、違法的、有責的行為,此即為大陸法系犯罪構成要件理論。其次,國外的犯罪構成模式容易將犯罪構成要素與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理論混淆,而他們各自的特點、地位、理論意義是不盡相同的。雖然有人譴責我國的正當防衛、緊急避險等正當事由理論定位存在問題,但這樣至少讓正當事由有其獨立的理論地位。最後,我國的犯罪構成要件模式有利於保持我國刑法的穩定。數十年以來,四要件的犯罪構成模式已為刑法理論和實踐所普遍接受,具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生命力,似乎還沒有到瀕臨滅亡的境地。
  • 對我國傳統犯罪構成中「犯罪客體」的思考
    關鍵字:犯罪構成 犯罪客體 刑法法益  一、關於犯罪客體理論的概述  我國刑法理論通說認為,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社會主義社會關係說」)。但是,在大陸法系犯罪論體系和英美法系犯罪成立體系中,都沒有犯罪客體這一要件。大陸法系國家刑法理論將客體分為行為客體與保護客體。
  • 刑法基礎入門:犯罪構成與構成要件
    犯罪構成定義:成立犯罪一切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的總和構成要件體系四要件:四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是某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須滿足的主客觀條件的有機整體,由四個方面構成:犯罪主體,指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人,單位也可以成為部分犯罪的主體。
  • 陳興良:構成要件的理論考察
    陳興良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Elements of an Offence【摘要】 文章從三個層面對構成要件理論展開考察:一是構成要件的客觀性與主觀性。構成要件理論的發展呈現主觀化的傾向;在犯罪論的建構中,需要考慮如何從構成要件的抽象性中實現犯罪的個別化的問題。
  •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審視騙取貸款罪犯罪構成,不宜擴大打擊範圍
    北京刑事律師劉高鋒:審視騙取貸款罪犯罪構成,不宜擴大打擊範圍問:A公司構成騙取貸款罪嗎?這種模式實質上是《中國銀監會關於印發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的通知》(銀監發[2018]2號)規定的委託貸款的模式。
  • 淺談犯罪成立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的異同
    2016-11-18 15:23:12 | 來源:中國法院網晉城市中院 | 作者:張鈺   【內容提要】犯罪成立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本案是否構成共同犯罪?
    【分歧】  在本案的審理過程中,對王某、林某構成何罪以及是否構成共同犯罪存在幾種不同的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林某構成故意傷害罪,是共同犯罪。王某、林某在主觀方面,具有共同傷害的犯罪故意,即「抓到小偷狠狠揍一頓」。在客觀方面實施了故意傷害的共同犯罪行為。
  • 學理論 | 犯罪認定的「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
    正因為如此,即使現在採取四要件體系並認為犯罪構成具有主客觀統一性的教科書也指出:「犯罪主體本身既不是主觀要件,也不是客觀要件,但是,作為犯罪主體的具體要件——主體身份屬於客觀要素,犯罪主體的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則既不宜歸入客觀範圍,也不宜歸入主觀範圍。
  • 一人公司股東「侵財」何種情形構成犯罪
    一人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佔本單位財物或者挪用資金是否構成犯罪,何種情形構成犯罪,目前主要有三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一人公司利益實際上是股東自己利益,行為沒有侵害其他股東利益,沒有社會危害性。對行為侵害的債權人利益,不能納入社會危害性評價。第二種觀點認為,行為不存在侵害其他股東利益情況,但侵害公司財產利益和債權人利益,嚴重的,構成犯罪。
  • 「片面共犯」不能構成共同犯罪
    我國刑法學界對這種情形中不知情的他人不構成共同犯罪這一點上,沒有爭議;但在對於給予協力的一方是否構成共同犯罪的問題上存在爭議。主要存在肯定說和否定說兩種觀點:  1.肯定說。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應當承認片面共犯。有人認為,因為給予協力的一方在主觀上有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的故意,客觀上又有共同的犯罪行為,完全符合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對其應以他方的共同犯罪人論處。
  • 英美法系教唆犯罪基本理論
    英美刑法理論認為,這種情況下教唆人仍然構成教唆犯罪。《模範刑法典》第5.02(2)就明確規定:行為者對被教唆實行犯罪的對方為溝通意思之行為,縱實際上未能溝通其意思,亦不妨礙教唆人構成教唆犯罪。美國《模範刑法典》的起草人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教唆人已經表現出了人身危險性,教唆人不應該因為超出其控制之外的偶然因素而逃脫懲罰。
  • 共同實施了不同的犯罪能否構成共同犯罪
    雷某明知自己欠多人債務無力償還,黃某、徐某明知雷某對外欠債沒有償還能力,三人共同策劃向不特定公眾虛假宣傳雷某經濟實力強,騙取不特定公眾投資,並約定45%的提成給徐某、黃某,三人均具有非法佔有集資款的主觀故意,構成集資詐騙罪。陳某不明知雷某資不抵債的情況,只是為了獲取小額提成而幫助雷某宣傳集資,不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 犯罪構成三要件說與四要件說之比較
    其一是前蘇聯等國採用的犯罪構成理論體系,將犯罪構成要件分為主體要件、客體要件、主觀要件、客觀要件四部分,即通常所說的犯罪構成四要件說;其二是英美等普通法系國家採用的犯罪論體系,將犯罪成立條件分為犯意和犯行;其三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代表的「三要件說」,三要件說認為犯罪構成要件應當是由構成要件該當性、違法性和有責性組成的三階層遞進式。
  • 李山河:犯罪構成的性質——事實認識方法抑或規範解釋模型
    作為犯罪論核心的犯罪構成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問題,其中最為基本卻又最易被忽視的一個問題是犯罪構成的性質問題。犯罪構成的性質定位決定了犯罪論體系的面貌、樣態與結構,是犯罪構成理論或者犯罪論體系產生差異的內在根本原因,也影響著犯罪論體系理論建構的方向。
  • 違法性構成要件之犯罪結果
    1、犯罪構成理論中所探討的危害結果是狹義的,即現實的、物質的、直接的損害後果。2、對於過失犯罪與間接故意犯罪而言,危害結果是決定犯罪成立與否的標誌。須知,所有的過失犯都是結果犯,無結果則無犯罪。3、對於直接故意犯罪中的結果犯而言,法定的危害結果是犯罪既遂與否的標誌。4、對於直接故意犯罪中的危險犯、行為犯而言,危害結果只對量刑具有影響,而與定罪無關。
  • 借車給別人怎麼構成犯罪了?
    有前兩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Part 3:為啥蘆某也構成犯罪這主要是依據共同犯罪的理論刑法第25條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①在事發前,蘆某是該車輛的管理人;②該車輛是蘆某親手交給小周駕駛的;③蘆某在將車輛交付小周駕駛時,明知小周喝了很多酒。因此,蘆某系明知他人飲酒,仍然將車輛交付該人駕駛,構成共同犯罪。
  • 輪姦犯罪量刑應引入「親手犯」理論
    理由是,在強姦、脫逃、偷越國(邊)境等親手犯的場合,由於共同正犯中的每個行為人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必然會出現部分行為人既遂,部分行為人未遂的情況,而且各個共同實行犯在既遂、未遂上也表現出各自的獨立性,一個共同實行犯的未遂或既遂並不標誌著其他共同實行犯也是未遂或既遂,每個共同實行犯都只有在自己的行為直接完成了犯罪、符合了具體犯罪既遂的構成要件標準時才構成犯罪既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