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孩子做練習時心裡可以算出得數,問她怎麼列算式,她有點不是太明白,就是說列算式的時候,不知道用加法還是減法,怎麼跟她講才明白?我們來看具體題目:
第1小題包含兩道減法算式,其中「每個人寫15個大字」這個條件要用兩次,練習時,先讓孩子說說看完題目知道了什麼,明確問題和條件,要求的問題就是最後算出來的得數,要寫在等於號右邊。問題是求總數,用加法,問題是求部分數,用減法。分析完題目我們知道,每個人寫15個大字是一共要寫的大字,是總數,它分為已經寫的和還要寫的兩個部分,左邊求還要寫得,求部分,用總數15個減已經寫得7個;右邊是求已經寫了幾個,也是求部分,用總數15個減還要寫6個,要加強兩道題的對比,讓孩子說說不同的地方。對於不理解的孩子,建議讓孩子自己動手用小棒擺一擺,或者在稿紙上畫一畫,讓孩子直觀看出總數和部分數的關係。
第2小題和第4小題都是有多餘條件的減法,第2題的多餘條件寫在旁邊,講的是時間,孩子容易發現;第4題的多餘條件和有用的條件寫在一起,講的都是人數,不好分辨,需要孩子認真分析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係,排除多餘條件。
家長可充分利用第4題提供的練習素材,指導孩子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這裡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從問題出發,尋找合適的條件。要求的問題是藏起來幾人,要求這個問題應該用玩捉迷藏的總人數14人減外面的6人,全班一共有20人是多餘的條件。二是從條件出發,看看哪兩個條件之間有聯繫,能提出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題目中要求的,就選擇哪兩個條件解決問題。全班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沒有玩捉迷藏的多少人呢?這顯然不符合這道題,再看全班有20人,外面有6人,能提出什麼問題嗎?不行吧,全班人數減外面人數,不會等於裡面人數呀,因為還有一部分人沒有參加捉迷藏呢。最後只能選擇「有14人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這兩個條件,提出問題「裡面有多少人?」
第5題、第7題和第9題,都是用減法解決「比多少」的問題,但要求逐步提高。第5題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問題,第7題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問題,孩子完成後可以追問「還可以怎樣提問?「還是這樣列式嗎?」使孩子在解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的問題時,能轉化為「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的問題,同時畫圖法也是解決這種類型問題的好方法,畫畫再解答吧。
第9題不僅要求學生能解決問題,還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除了讓孩子自己提問外,家長還可以給出一個算式,讓孩子猜提的是什麼問題。例如,根據算式8一5=3,可以提出問題有:小白比小黑多幾個?小黑比小白少幾個?讓孩子體會:同一個算式,既可以表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幾」,又可以表示「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少幾」。
總之,解決問題不能停留知道答案上,要讓孩子明白怎麼列式,為什麼要這樣列式,要訓練孩子說出自己的思維,遇到不理解的時候,多用學具擺一擺,用稿紙畫一畫,不能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