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標誌是什麼?《麥田裡的守望者》中,有你想要的答案

2020-12-25 一位書生

想要遠離,想要「背棄」,想要徹底奔向「我」的世界,那是大人所不理解的世界,或許就像書中說的:「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地活下去。」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一本乍一看很疑惑為什麼會受追捧甚至覺得「汙眼」的書,很不適合青少年看,因為很怕他們看到一半就不看或是被裡面過於現實的世界所打擾,可是又覺得他們應該知道,更好地去防範。

書中傳達的價值觀值得深思,好學生壞學生,儒家積極入世或是道家消極出世,安分守紀與叛逆不羈,雖然我不理解這些,但是我很欣賞霍爾頓,哪怕身處淤泥,看似很好地融入其中,可是又格格不入,他以諷刺態度面向生活,內心卻始終有原則與底線,明明是溫潤如玉的少年,偏偏是眾人口中叛逆難馴的混混。他的人生不需要建議,他以自己的經歷給予眾人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生哲理。

堅強得讓人落淚,霍爾頓只不過是一個孩子,他願意孤獨決絕地走向他自己的未來,可是不願讓你跟著他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知道,現世安穩,哪怕苟且,他想讓你擁有最好的生活軌跡,因為那才是正常的人生道路,可是,誰是他的守望者呢?

或許人人都是霍爾頓,人人又做不了霍爾頓。我們是不是可以在霍爾頓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可能那就是我們曾經的模樣,可能現在也有些許相似。

我們常常感到孤獨,認為全世界都不了解自己,在旁人看起來多少有些自閉。以至於很多人甚至會猜想自己來自外太空,是天外來客。但我們又渴望別人的理解,一次次攤開心扉,一次次發光的雙瞳在不經意間變得暗淡。慢慢的,我們有了自己一個人的小世界,或許是和霍爾頓一樣地看書,我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以此來獲得濃濃的滿足感來對抗世界的荒蕪。

有時候我們又像霍爾頓一樣蔑視世間的虛偽,有一絲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狂妄,總想著自己可以掙脫世俗的約束,可以不被世俗的標準所定義。想著自己能力強,學歷不是問題,證書也是小事,結果來到社會被輪番毒打才幡然醒悟。我們有時候會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人,看到粗俗鄙陋的人會嗤之以鼻,有時候自己做的事情又不自覺。

我們嘴上說著粗話,反而看見口吐「芬芳」的人又想遠離。口口聲聲說不想奮鬥了,不想吃生活的苦,想要老阿姨的AJ,看到真有人這麼做,又覺得噁心,這是不是有點雙標了?

小時候我們聽到和看到的都是真善美,長大後才發現假惡醜隨處可見,摔倒的老人會訛人,公交地鐵會有人逼著你讓座,這種極度不相容的對立讓我們整個人的世界撕裂開來,年輕人的三觀容易破碎。霍爾頓和我們一樣是個膽小鬼,面對衝突,他選擇逃避,一個人往往無法改變環境,只能被環境改變,如果堅持出淤泥而不染只有逃避或者自毀。

一個從小不喜歡這個世界的人,他渾身會充滿戾氣,不快樂地活著。認為一切都是原來的模樣,生活日復一日如一潭死水永遠不會改變。他不會發現生命中美的存在,也不會熱愛生活。他眼中的世界是灰白的,日子沒有期待。他不會愛人,也不會讓人喜歡。就如我們一樣,其實生活太多是乏善可陳,只不過我們為了活著,要做許多違心的事。

不熱愛生活的人認為自己沒有精力談理想,談人生,死氣沉沉的日子一眼望到盡頭。可能以前他們也喜歡陽光,只是在受到傷害或者原本精彩的世界發生改變,失去了心中的愛,世界便開始變得暗淡無光了。黑暗不可怕,可怕的是繁華過後的清冷才最孤獨。

許多人都是這樣,一開始對世界充滿希望,然後經歷了一些事情後,發現世界不如自己想像的那樣美好,便生出了失望。明白了許多事情無法改變,許多人也無法擁有。人生是一個失去的過程。人都有夢想,在我們還小的時候,長輩會問你夢想是什麼,然後我們那張稚嫩的臉對未來充滿了幻想,然而是什麼讓現在的我們對現實如此失望?

周國平說:「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的時候。」我們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明白了世界沒有絕對的黑白,發現了有時無論你怎麼努力,你愛的人也不會愛你。

我們會哭,會累,當某一天用盡所有的深情,所有的堅持,也無能為力的時候,可能我們心裡再也沒有以前的勇氣了。處於20多歲的年輕人,想愛不能愛,想做的事情不能隨心所欲,太多的枷鎖壓在我們身上,我們要顧慮的太多了。有時候壓抑太多容易崩潰,可不想看著父母一天天老去又無能為力。總之現實跟不上理想,終究變成空談。可是作為一個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我們應該讓自己快樂起來,放下一些東西,一切順其自然,總會好的。

不要對自己失望,因為你已經努力了,你沒有超能力改變所有,你可以停下來休息,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光。要明白自己不喜歡什麼,不要輕易跨過那個底線。

霍爾頓只是一個不想丟掉年少善良和天真的男孩。他用自己的方式對抗這個世界的殘忍,用自己的方式守護自己的初心。人生無常,初心易逝,願你一如初見般美好。

相關焦點

  • 《麥田裡的守望者》——無法逃避的成人世界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學界有兩種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這部小說非同凡響,也有人認為它粗俗,只適合成人閱讀。「學校到處都是偽君子......而你整天都在談論女孩、酒和性,然後每個人都聚在一起,組成這些該死的骯髒小團體。」
  • 我們來看看《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語:The Catcher in the Rye),又譯為《麥田捕手》,為美國作家J·D·塞林格於195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這部有爭議的作品原本是面向成年讀者的,但因其青春焦慮和隔絕的主題迅速在青少年讀者中流行。
  • 《麥田裡的守望者》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作者捷羅姆·大衛·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客觀又深刻的反應了二戰後,美國青少年矛盾成長中面臨的各種問題。2、一個不成熟的理想主義者會為理想悲壯的死去,而一個成熟的理想主義者則願意為理想苟且的活著。3、我說不清楚我的意思。即使我說得清楚,我怕自己也不一定想說。4、這類事情老讓我笑疼肚皮,我老是在跟人說'見到你真高興',其實我見到他可一點也不高興。你要是想在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說這類話。
  • 關於霍爾頓的理想,或許也是你的理想——《麥田裡的守望者》
    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群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麼地方出來,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就是霍爾頓的理想,他想保護那些純潔沒有被汙染的孩子們。因為在他的世界裡虛偽無處不在,就如同我們的一樣。
  • 《麥田裡的守望者》-從少年霍爾頓的焦躁與不安中追求純潔與真理
    我將來要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有那麼一群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玩。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要從什麼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幹這樣的事,我只想做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幹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像話。
  • 麥田裡的守望者:人人心裡都曾有一個霍爾頓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唯一一部小說,這本小說以一個無心學習的古怪中學生霍爾頓的視角來解讀世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作品。作者塞林格本人也具有傳奇色彩,在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創作過任何一部作品了。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24 09:50:32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王超
  • 麥田的守望者
    如果將學生比喻為麥田,那麼教師就是那個忠誠的麥田守望者,眼眺遠方,守護成長。      守望者要有寬廣的視野,在空間維度上為麥子選擇一片良田,要土壤肥沃,有陽光,有雨水,沒有條件的創造條件;在時間維度上,選擇合適的時機播撒種子,規劃好成長的期限,確定好未來的發展目標,眺望到遠方。每一粒種子就是一個希望。
  • 作家塞林格在中國: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難點在如何譯好髒話
    「施鹹榮老師的譯本也挺好的,但他譯本裡的『他媽的』永遠沒放對地方,仲旭把『他媽的』按漢語中應該的位置都放對了。」在現場,作家路內如此比較兩個譯本的區別。如路內所說,《麥田裡的守望者》裡頻繁出現「他媽的」一詞,有趣的是,兩個譯本對「他媽的」位置的處理卻有顯著不同。比如書中有一句話施譯本為:「他放下那份混帳試卷,拿眼望著我,那樣子就像他媽的在比賽桌球或者其他什麼球的時候把我打得一敗塗地似的。」
  • 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的活下去」
    「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的死去一個成熟的人的標誌是他願意為了某個理由謙恭的活下去」今天,907讀書會為你解讀的就是這本《麥田裡的守望者》在這本書裡,塞林格刻畫了一個慵懶的少年霍爾頓,在青春的掩護下,他用頹廢代替勇氣
  • 高年級孩子必讀書:《麥田裡的守望者》
    憤怒與焦慮是此書的兩大主題,主人公的經歷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強烈共鳴,受到讀者,特別是廣大中學生的熱烈歡迎。《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閱讀《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畢業要獲得導師的首肯一樣重要。其後,《麥田裡的守望者》直接影響了這一類小說的創作。
  • 一位叛逆少年的獨白:我想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
    如果說《小王子》是用溫和柔軟的筆觸保護每一顆純真的心靈,《麥田裡的守望者》就是以一個青春叛逆少年的視角來表達對虛偽社會的反抗,對純真善良的永遠守護。村上春樹曾回憶說:「當時的年輕人如果沒有讀過《麥田的守望者》,簡直就無法與同齡人進行交流。」
  • 節日快樂——麥田裡的守望者們
    在檢察院,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可以是法庭上捍衛法律權威、懲惡揚善的公訴人,也可以是講臺上和藹可親、播下法律種子的教書先生,他們用盡渾身解數向孩子們傳授預防犯罪、保護自己的法律知識,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法治藍天,讓法律呵護孩子充滿希望的未來。可能他們的身影看起來有些忙碌,卻讓孩子們倍感親切,他們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法治副校長,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讓我們向這樣一群可愛的人道一聲:「節日快樂!」
  • 三分鐘解讀《麥田裡的守望者》
    我第一次看《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景,正好和霍爾頓一樣,十六歲,在本地一所較好的高中上學。我拿起麥田,因為它屬於經典文學書目,同樣作為成績差的學生,我的內心對這本書也有一種特別的期待,對叛逆的期待。我期待暴烈的反抗,我期待的,正是人們後來所說的,《麥田裡的守望者》所反對的英雄主義。可想而知,我對這麥田的故事有多麼討厭了,整本書都是霍爾頓的逼叨叨,除了他,其他人要不是虛偽、就是呆頭呆腦或者毫無想像力。我匆匆翻過,就和書裡的「每個人」一樣,感覺他幼稚極了。據說塞林格在隱居鄉間時,被接待的數個客人中,有一個是小朋友。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年塞林格的彷徨與探索
    塞林格與《麥田裡的守望者》《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傑羅姆·大衛·塞林格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塞林格出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父親是猶太人,家裡做一些小生意,是一個典型的中產階級家庭。因此,《麥田裡的守望者》也成為了塞林格最有名的代表作。《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時代背景《麥田裡的守望者》被稱作是美國社會文化的最佳註腳,還引發了當時的一些思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各國讀者的喜愛,在豆瓣上,它的短評達到了1萬多條,其銷售量也已經超過了6700萬,成了名副其實的暢銷書和長銷書。
  • 【勞模風採】鐘琴:麥田裡的守望者
    「『一個人不成熟的標誌是她願意為某種事業轟轟烈烈的幹上一場,而一個人成熟的標誌是她願意為某種事業日復一日的守望。』
  • 《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是荒唐的
    看到那麼多校園霸凌,即恐懼又擔憂,雖然已經長大,但未來會有自己的孩子,他們也需要去學校。一個正常有序的世界,不該讓一個善良的孩子變得憤世嫉俗,更不該讓一個正處於豆蔻年華的少年在本該無憂無慮探索世界的年紀甘願去當一個麥田裡的守望者。這個世界怎麼了?那麼多的暴力,那麼多的虛偽,那麼多的算計。
  • 《麥田裡的守望者》:年輕的時候誰不想逃離這個庸俗的世界?
    歡迎收聽麥家理想谷陪你讀書欄目。谷主麥家說:讀書像交友,一本好書會讓我們的心靈少一分孤獨。讀書的長度是需要鍛鍊的,當你每天多增加一點閱讀量,你自然會習慣。 今天我將和各位一起品讀J.D.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
  • 致敬教師 | 麥田裡的守望者
    當這些熟悉的話語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否還能回想起他奔波勞碌的身影,他就像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一般,靜靜地陪伴你成長,霍爾頓說:「有那麼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裡做遊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
  • 作文題簡析+示範:麥田的守望者
    作文題: 《麥田的守望者》:「記住該記住,忘記該忘記,改變能改變,接受不能改變。」結合生活體驗,任選一句為題,可以敘述經歷,可以闡述觀點,可以抒發感情。分析: 這一作文題要求不夠明確。題目中引用《麥田的守望者》書中的名言「記住該記住,忘記該忘記,改變能改變,接受不能改變。」含義頗豐,可是「任選一句為題」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