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桌上擺著這麼奇葩的硯臺,難怪古代文人愛讀書寫字

2020-12-24 第一財經

硯臺不僅是書寫工具,也是可藏可賞的藝術品,一個書齋玩伴。

酷愛硯臺的紀曉嵐,曾在一方螭紋端硯上寫下廣東巡撫和庵先生贈與他家鄉「特產」端硯的經過,將這方硯大大誇贊了一通。清代一位蘇州知府吳雲也深愛端硯,他曾在一方有「活眼」的端硯上寫下「無上神品」和「平生秘珍",足見其對這方硯臺的珍愛程度。明清兩代,藏硯賞硯之風盛行,在硯臺上銘刻文字成為文人雅好,他們或抒發感情,或記錄一段故事。日前上海博物館推出的「惟硯作田——上海博物館藏硯精粹展」上的多方硯臺上,就有丁敬、伊秉綬、袁枚、高鳳瀚、趙之謙等大文人的題銘。

除了文人題銘之外,還有一些硯臺的」打開方式「也出人意料,沒有一份說明書,還真不知道古人是怎樣使用的。西漢時期,墨塊小如丸藥,當時的沒方硯臺都配有一個研石,將墨丸碾碎,類似於搗藥。還有一方明代鏤空雕花銅暖硯,青銅製成,四周雕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研墨,下層可放置熱炭。這樣,即便在冬天,人們也不用因為墨汁凝結而頻頻研墨了。

硯臺收藏有兩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隨著文人階層的壯大,人們逐漸對文人專屬的硯萌發強烈的興趣。時人搜羅各朝古硯,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硯為甚。另一次在清代,古硯收藏被納入宮廷典藏範疇。乾隆四十六年完成的《兩清硯譜》即是宮廷古硯收藏的梳理與總結。而在民間,則有大文人高鳳翰、紀曉嵐分別編寫的《硯史》、《閱微草堂硯譜》大量刊行。民國至現代,古硯收藏也為人們所看重,其中尤以機構收藏為精。兩岸故宮、上海博物館、天津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安徽省博物館都有大量精品館藏。

上博此次展覽舉辦至10月7日,所展為其收藏的近百件各朝古硯,年代跨度從西漢至民國,貫穿了硯臺發展的2000年,其中以清硯以及民國制硯大師陳端友作品最多。

現在,就循著歷史,挑選展覽中一些典型、有趣的硯臺看看。

東漢臥虎蓋三足石硯

蓋上雕有臥虎,虎作回首狀。東漢時期在圓餅形硯的基礎上,發展出三足硯,充分展示了漢代工藝美術「深沉雄大」的氣勢美。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研究員華慈祥用「奇葩」二字形容,因為,這樣在硯蓋上雕琢一隻小動物的硯式是極為少見的。

唐龜形澄泥硯

 

澄泥硯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為陶硯,用經仔細淘洗、過濾的細泥加堅固劑做成坯塊,風乾後雕琢為硯形,燒制而成的。澄泥硯具有良好的耐磨性,不易滲水。產地主要在北方。此龜形澄泥硯產於古虢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開方村。)

北宋張思淨造抄手澄泥硯


硯為抄手式,硯底刻行書三行:「己巳元佑四祀姑洗月(三月)中旬一日,雕造是者,籮土澄泥,打摸割刻,張思淨題 (花押)」。據華慈祥介紹,抄手硯易於隨身攜帶,流行於宋代、金代。

 

明陳洪綬銘抄手端硯

 

這方硯最重要的是陳洪綬的題銘,他是明代最為著名的畫家、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骨氣洞達,遒勁有力而又流暢自然。硯左側有行草書銘:「吾身與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則取辱。」款落「老蓮」。端硯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出自廣東肇慶,華慈祥說:端硯最初出現於唐代,在明清時期最為流行。

 

清康熙御製雙螭紋松花石硯

 

雙色松花石,長方形。硯為綠、紫雙色,墨池兩端巧色琢高浮雕螭紋。不同於前一方端硯的簡潔,這方硯臺雕工繁複精緻,硯蓋更是滿工雕琢,說明已經並非傳統文人的審美,而是清宮技藝的傳統。華慈祥介紹,松花石出自松花江流域,位於滿清龍脈附近。因而,這種硯臺為皇帝用來獎掖大臣,激勵他們為穩固江山根基服務。

 

清雍正丁未年高鳳翰銘田田端硯

 

 

硯名「田田」原意指蓮葉盛密狀。《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一·江南》云:「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後引伸為蓮葉。田田硯著錄於高鳳翰《硯史》摹本第九,追求自然天作,有超凡脫俗的意趣。華慈祥在說道這方硯臺時尤其強調了它「著錄硯」的身份。在高鳳翰編纂的《硯史》中便有這方硯臺的拓片,可見其在當時便為主人所珍藏。在華慈祥看來,「著錄硯」最為珍貴的一點也是它的來源清晰、流傳有序。

清丁敬銘二十八宿端硯

高潮來了!這方硯的精彩之處需要一一細數。首先,這是金石學的浙派鼻祖定丁敬銘刻並收藏過的硯臺。到了道光年間,為廣東硯學家何傳瑤所藏。清末,這方硯臺又流傳到了金石大家、當時的江南文壇領袖吳大澂手中,被稱為「愙齋所藏第五硯」。身世傳奇之外,這方端硯的石材也堪稱頂級。硯上共有28個「活眼」。在端硯中,石上有眼即為佳品,而此硯之上,石眼錯落有致如流星雨,故而得名「二十八星宿」。同時,硯身密布的雲紋雕刻也與「星宿」很好地配合,人工雕琢與自然造化相得益彰。

 

清嘉慶甲子年(1804紀昀銘螭紋端硯

這方端硯是廣東巡撫贈予大學士紀曉嵐的。端硯出自廣東肇慶,其上的文字闡明硯臺來歷之外,還寫出了它的珍罕之處:首先,端硯中的老坑石在當時就已經極為稀少,因而益顯珍貴。殊為不易的是:此硯呈紫色,上有魚腦凍、金線,為端硯佳品。紀曉嵐晚年集硯成癖,著成《閱微草堂硯譜》。當時,這方端硯的到來讓他歡喜不已,也被收錄在硯譜之中。

 

清道光壬午(1822)計楠銘鳳凰池端硯

此硯琢制極為精妙,頗有現代感。硯石則呈紫紅,有青花、火捺、石眼、金線等石品。與硯背浮雕鳳凰相對應的硯面有一凹陷的鳳凰,組成陰陽雙鳳,硯面的陰鳳凰如同剪影,同時可作為墨池之用。由鳳首向鳳尾還用漸起的雕刻技法,使其具有身形的變化,同時,也易於儲水。

 

二十世紀上半葉 陳端友制筍形端硯

這方端硯的硯身為一段縱向剖開的毛筍(又稱毛竹筍),藝術構思與瓜形端硯相似,筍的表面自上而下琢出層層迭迭布滿直條紋的筍殼和逐漸粗壯的側芽,筍殼已有剝損,露出部分鮮嫩的筍體;圓而突起的側芽已招蟲蛀,蛀洞妙化為不規則的硯堂,硯堂的四周順勢凹下以為蓄墨。硯背為毛筍的剖面,由於不似竹根般堅實,故剖面乾淨利落,前端是層狀的筍殼,竹節同向彎曲,由上而下漸次疏落,與硯面呼應。硯的後側有「端友手制」陽文篆書方印。而木製硯盒也與硯臺完全相稱,為一個圓雕毛筍。

陳端友(1892-1959),名介,字介持,江蘇常熟王市人。少時在揚州問古齋碑帖店為學徒,其師張太平是蘇州雕刻碑帖和石硯的行家。1912年隨師遷至上海,後參加了「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其硯雕技法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寫實主義藝術的表現方法,作品形神兼備。陳端友制硯中,再現真實的自然生物與摹寫古物是其一生的追求,刀下的松蕈、甜瓜、竹節、螺螄,無不活靈活現,洋溢著自然的勃勃生機,摹刻的古鼎古鏡也是逼真肖形。陳端友極其擅長把握自然物體的細微之處,被鋸後竹節的糙面、鏽蝕殘破的古錢、池塘戲水的九龜等等,一塊塊頑石在他的刀下演化成靈物。寫實肖形、情趣盎然,確立了海派硯雕的風格,對後世硯雕影響巨大。

然而,對陳端友的雕刻工藝,也歷來有爭議:有人認為,他的硯臺完全仿照自然,沒有思考,工匠氣息太重。但在華慈祥眼中,陳端友也並非亦步亦趨於前人,而是有自己的製作思路。「因為在他之前,從未有制硯家將硯臺製作地如此惟妙惟肖。同時,他製作硯臺的精細程度也是很值得人們學習的。」華慈祥說道。

 

二十世紀下半葉 陳端友制九龜荷葉形端硯

在這方面硯臺上,陳端友將他的工匠精神發揮到了極致。據華慈祥介紹,在1922年到1959年的37年間,他一直隨身帶著這方硯臺,有靈感了便刻上幾刀。但直至去世,都沒能夠完工。

硯正背面雕刻一幅九龜戲荷塘圖景,周邊以重迭密布的荷葉將其融合成統一的造型整體。在布局上,中間的大塊空間既作為池塘,又是磨墨的硯堂,同時,空疏的池塘與硯邊交相錯雜的荷葉對比,顯得疏密有致,虛實相間,構思十分巧妙。在殘荷敗葉間有九龜出沒,龜或從荷下探出龜首;或潛至葉底,祇在水面露出細細的龜尾。給靜謐的荷塘帶有無限的生機。

更值得驚嘆的是:癭木硯盒。硯盒極似烏龜,龜首、龜足內縮,龜背已琢出龜甲,某些龜甲已刻紋樣,但因陳端友去世,餘下的工藝就延宕下來。在硯盒內部,陳端友甚至還刻出了烏龜骨骼的形狀,可見這位制硯大師對完全「寫實」技藝的追求。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不愛近視原因曝光:用毛筆寫字、沒黑板
    古代文人不愛近視原因曝光:用毛筆寫字、沒黑板   隨著文化知識越來越顯得重要,有近視眼的文人學子也越來越多。然而,在古代就很少發現有近視眼的文人學子,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為什麼古代文人少有近視眼呢?  有人總結出以下六大原因:  一、古時候大部分人不認字,也沒多少人讀得起書。只有家庭條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讀得起書,即便是讀書,用在讀書上的時間也很少,而那種頭懸梁、錐刺股的讀書人更是鳳毛麟角。
  • 古代文人讀書之餘的清玩生活:輔助讀書,以自然幽志怡情
    清玩,是古代文人才子獨有的一種生活方式。所謂清玩,是古代文人讀書之餘,對一些精巧雅致的物品鑑賞把玩。譬如書畫、金石、盆景等;書案上放置的端硯、筆洗等,都是清玩之物。這只是為讀書生活增添一樂趣,可放鬆精神,廓清心胸,為生活平添樂趣,幽志怡情,輔助學問精進。
  • 傳統書房文化|書桌,中式書房的核心
    內外清雅的文人書房環境古代文人墨客在書房的時間遠超過其他地方,故書桌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文人色彩。而以紅木家具為主體的古典意蘊營造需求在書房中更為明顯。焦秉貞《歷朝賢后故事圖》書房裡的桌子多用於讀書寫字,所以稱為書桌,是書房必備家具之一。「桌」最早寫作「卓」,為高出、卓爾獨立之意。在中國古代起居方式還處於「跪坐」與「盤坐」之時,用來寫字的書桌一般高度較矮,桌面短而窄,合乎手臂的活動範圍。
  • 它是康熙獨創的硯臺,曾是清朝皇帝的愛物,如今拍出529萬
    一說到中國古代的文房用品,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筆墨紙硯。在文人墨客的眼中,這4件東西的確是研習書畫的必備之物,因此也被文人墨客重視。而在清朝,一代聖主康熙皇帝發明了一種新的硯臺。康熙皇帝在第二次東巡時,曾在吉林烏喇一帶巡查,偶然間發現了松花石,因為這種石頭質地堅硬溫潤,色彩瑩綠,頗有文採,很適合製作硯臺,因此命人用松花石製成硯臺,還將它作為自己御用的硯臺。此後,雍正、乾隆、鹹豐年間皇帝也曾使用過松花石硯,不但做工精細,還配有漆器、琺瑯彩等質地的製成的硯盒。在清朝,松花石硯可是皇帝御封的宮廷御硯。
  • 文房——文人的精神家園
    文人,並非僅指會寫文章的人,一般泛指讀書人,講的嚴格點是指在人文方面有建樹的人物, 是從事哲學、文學、藝術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懷且有思想的社會科學的人。    自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讀書人自發蒙、童生、生員、秀才、舉人, 層層晉級進士一路而上。
  • 中國古代的文人,是如何讀書的?非常講究,要做好5個「到」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今朝,多讀書都意味著少成本卻更寬廣的見識,也是許多貧寒學子、古代文人們一條好的逆襲出路;對於讀書,其實古代的人們還積累了不少的好方法。像清明時代的文人們,就講究讀書要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他們的讀書的方法,有「五到」之說。
  • 一張桌子,「毀了」毛筆寫字「古法」
    你也許會說,書法哪有這麼神秘,說得那麼「嚴重」,還談得到「毀了」的程度,是不是有點危言聳聽呢?而且為什麼是一張桌子,而不是其它什麼物件呢?拜讀沙孟海先生《古代書法執筆初探》,又繼續閱讀孫曉雲先生《書法有法》,似乎對寫字姿勢有更深的體悟。
  • 書桌造句和解釋_書桌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書桌(shū zhuō)。讀書寫字用的桌子。[曹禺《雷雨》:「信就在書房書桌上。」]書桌在教材中的例句:1、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的書桌上。(出自:統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4、珍珠鳥)書桌參考例句:1、除了書桌之外,這個房間別無他物。
  • 讀書,寫字,畫畫
    用著古董碗吃飯的貓,牆上的虛影,讀書寫字畫畫這三樣都是作為一個傳統文化人的日常生活中平常度過的事。我首先表明我的觀點,以我的體會這三樣裡,讀書是最難的。下面我就論述一下這三個方面,讀者們看看我的觀點說的有沒有些道理。讀書,寫字,畫畫,人類的學習啟蒙,首先一定是畫畫,一般小孩子們都喜歡在牆上塗塗畫畫,這也能窺探出我們人類的祖先在蒙昧時期肯定是先會畫畫的,從世界各地遺留下來的巖壁上的史前繪畫就能折射出這個問題的可靠性。
  • 因硯臺上有3個字,黑幫小弟趕緊花8萬買了,專家鑑寶後:賺4倍!
    總所周知,三國時期的曹操一共建立了三座臺:金虎,冰井以及銅雀,可能是因為受到了文人騷客們的歌頌,唯獨銅雀臺被世人皆知。時光飛逝,幾百年後的今天,一位曾經是黑幫小弟的劉先生機緣巧合下發現了一個硯臺,並且硯臺上面雕刻有「銅雀臺」深深的吸引了這個黑幫小弟。黑幫小弟劉先生便用自己的積蓄,買下了這個硯臺。
  • 佛山市南園家具有限公司攜傾韻書桌品牌|匠心打造舒適空間
    書房既是中國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的歸途,也是現代人沉思靜悟、安頓心靈的所在。眾所周知,書房之中,書桌家具的選擇尤為重要。書桌家具在室內構建起特定的文化情境,體現出人類的生活習慣和心理依歸。而傾韻書桌的出現,使得書房布置在追求極簡美學意境的營造上信手拈來,方寸之間,盡顯素雅之境。
  • 清代墨寶齋龍鳳紋硯臺
    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 在古代,勺子不僅僅用來吃飯?!
    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的金質酒器茶勺中國自古就有飲茶的習慣,茶文化在古代開始一直流傳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唐代飲茶之風盛行,人們對茶的採摘、烘焙、搗碾、煮飲都十分重視,甚至於在茶具上都非常講究。清代銀質茶勺,,寓意長壽香勺古代文人崇尚焚香、品香。
  • 「習慣養成」小學生如何養成正確的讀書寫字姿勢
    而不正確的寫字姿勢,不但會讓寫字變得很困難,也極有可能因為姿勢的不正確導致用眼疲勞,造成近視。所以,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正確讀寫姿勢是非常必要的。培養孩子的正確讀書姿勢,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孩子身材比較小,她的身段不適合我們成年人的電腦桌、書桌,要給孩子準備合適的書桌和椅子。
  • 收藏:馬未都的這方白玉硯臺實屬少見,一旦擁有,「鐘聲」有福!
    玉的另一面是個硯臺,硯臺為什麼做成鐘形了呢,可能是希望這件玉器終生陪伴的意思。這屬於一種很小的硯臺,在古代是書生出門趕考時帶在身上的,大小適中,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种放在桌案上比較大的硯臺。硯臺的年份為乾隆,背面雕刻的饕餮紋飾非常精美,玉質也非常的瑩潤,尺度拿在手裡非常舒適。以前它伴隨著誰已無從查考,但是從這個硯臺的品質上看,應該是隨著當年的一介書生。
  • 「奇葩」的讀書故事
    唐小林 關於讀書的故事和格言舉不勝舉,但說到古往今來廣為流傳的許多「勵志」的讀書故事,真正有分析能力的讀者,都會大跌眼鏡,錯愕不已。無數愚蠢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讀書人的「發揚光大」,終於定格成為鼓勵孩子們讀書的六神大補丸。
  • 美酒暢飲,原來古代酒桌上,還有這麼有趣的遊戲
    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愛酒,愛酒的氣氛就是酒,平時酒桌上總是少不了很多活躍氣氛的小遊戲。葡萄酒文化在中國也有很悠久的歷史,所以大家都想知道,古人在交錯的酒席上會玩些什麼遊戲?一是飲酒的行為,即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歡。
  • 古代文人的風骨與氣節
    從文化社會學角度看,風骨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承載和具象,表現在人的志向取捨和行為選擇上,大都與作為重要道德標準的氣節在邏輯上相提並論,儘管氣節指的是個人精神生活方面的價值取向,但作為一種操守標尺和價值標籤,風骨和氣節在國人精神文化中均表徵著正向維度,在國人價值體系中均代表著高尚指標,素為中國曆朝歷代的文人所敬畏所崇尚所秉持所尊奉。
  • 清代制硯名家顧二娘,她做的硯臺流芳傳世,平生制硯不過百塊
    清代康熙年間,在江蘇省蘇州城的專諸小巷子裡,居住著一戶以制硯為生的人家,每天有許多文人雅士和書畫家來到這裡,請求一位婦女工匠幫忙琢制硯臺。這位女工匠就是聞名遐邇的制硯名家顧二娘。不單深研技藝,她還從明代鑄造的宣德香爐意趣中汲取制硯的創作靈感,追求古代君子得高雅之風。一段時間後,她製作的硯臺既古雅又華美,當時制硯的工匠根本沒有辦法與之相比。顧二娘製作好硯,憑著一套特殊的技藝。相傳,她用腳尖點石,就能分辨出硯石的好壞,因而人們又稱她為「顧小足」(古代女人裹小腳)。
  • 明清文人的「小心機」都裝進了書房裡 把握這些「細節」你也能很雅致
    臺階旁邊還要闢一個洗硯臺的池子,靠近窗戶的地方,設置一個「盆池」,養五六條金色的鯽魚,可以觀「天機活潑」。  接近自然、遠離塵囂是明清文人書房的韻致,這不僅體現在空間布置上,更是凸顯在別有含義的齋名上。袁宗道的「白蘇齋」、唐伯虎的「夢墨堂」、張溥的「七錄齋」、袁枚的「小蒼山房」、蒲松齡的「聊齋」、梁啓超的「飲冰室」等皆是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