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古鐘形的玉器,上面有孔,可以穿繩,看著像一塊玉佩,但是作為玉佩體量又稍微大了些,鐘形的玉佩自古就有,寓意終身有福。
玉的另一面是個硯臺,硯臺為什麼做成鐘形了呢,可能是希望這件玉器終生陪伴的意思。這屬於一種很小的硯臺,在古代是書生出門趕考時帶在身上的,大小適中,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种放在桌案上比較大的硯臺。
硯臺的年份為乾隆,背面雕刻的饕餮紋飾非常精美,玉質也非常的瑩潤,尺度拿在手裡非常舒適。以前它伴隨著誰已無從查考,但是從這個硯臺的品質上看,應該是隨著當年的一介書生。
這件東西是乾隆時期典型的文化代表物,因為受雍正的影響,乾隆時期對摹古非常感興趣。這方鐘形硯邊飾用的是二方連續的紋飾,中間是饕餮紋,上面還有一個柿蒂紋。
即便是作為收藏大家的馬未都,在這類硯臺裡也沒看到過硯臺下部中間的位置有一個凹進去的的圓,使這件東西變得立刻生動起來,這令他很是費解。上面繫繩的地方實際上就是系鐘的鈕,做成了鏤空狀。
玉硯並不多見,大部分文人用是石頭的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件東西用的時候是硯臺,不用的時候可以隨身佩戴,拿在手裡還可以把玩,也算是主人情感的一種寄託,一件玉器具有三重功能,實屬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