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馬未都的這方白玉硯臺實屬少見,一旦擁有,「鐘聲」有福!

2021-01-09 TT沙龍

這是一件古鐘形的玉器,上面有孔,可以穿繩,看著像一塊玉佩,但是作為玉佩體量又稍微大了些,鐘形的玉佩自古就有,寓意終身有福。

玉的另一面是個硯臺,硯臺為什麼做成鐘形了呢,可能是希望這件玉器終生陪伴的意思。這屬於一種很小的硯臺,在古代是書生出門趕考時帶在身上的,大小適中,不是我們常見的那种放在桌案上比較大的硯臺。

硯臺的年份為乾隆,背面雕刻的饕餮紋飾非常精美,玉質也非常的瑩潤,尺度拿在手裡非常舒適。以前它伴隨著誰已無從查考,但是從這個硯臺的品質上看,應該是隨著當年的一介書生。

這件東西是乾隆時期典型的文化代表物,因為受雍正的影響,乾隆時期對摹古非常感興趣。這方鐘形硯邊飾用的是二方連續的紋飾,中間是饕餮紋,上面還有一個柿蒂紋。

即便是作為收藏大家的馬未都,在這類硯臺裡也沒看到過硯臺下部中間的位置有一個凹進去的的圓,使這件東西變得立刻生動起來,這令他很是費解。上面繫繩的地方實際上就是系鐘的鈕,做成了鏤空狀。

玉硯並不多見,大部分文人用是石頭的硯。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件東西用的時候是硯臺,不用的時候可以隨身佩戴,拿在手裡還可以把玩,也算是主人情感的一種寄託,一件玉器具有三重功能,實屬少見。

相關焦點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 39個字的作品,馬未都從日本購回,2999萬元賣給故宮
    其實,它是一幅字畫。這39個字,集中體現了米芾講究個性和情趣的特點,跌宕生姿,氣韻深厚,在書法理論的框架內,最大程度釋放了個人的情感。米芾的名氣很大,又以行書水平最高,《研山銘》真可謂之代表作。 除此之外,在這件作品的第二部分,就是《研山圖》及這塊硯臺的外觀圖。這塊硯臺確實很奇特,但奇歸奇,小珏實在沒有能力欣賞,也看不出哪裡好,值得讓見多識廣的大書法家抱著睡覺。
  • 馬未都,從出版社編輯,到名滿國內的收藏大家
    收藏大家馬未都,最初在出版社做編輯工作,文筆一流。當時社會上文學盛行,有一位叫做賈宏偉的文學女青年,非常喜歡馬未都寫的文字,便經常邀請馬未都在北海公園暢聊詩歌小說。後來,賈宏偉成為馬未都的老婆。一次,馬未都拿著1600元,準備給家裡買一臺彩電。但是,在路過王府井的一家商店時,看中了一組四扇屏。根據經驗,馬未都斷定,這是宋代的物件。
  • 馬未都:我的收藏價值百億,有人居然想全部買走,該不該賣?
    馬未都:我的收藏價值百億,國外古董商竟想全部買走,該不該賣?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之一,素有「北京第一收藏家」的美稱,這不僅與他眾多的古董收藏有關,還得益於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做的一項壯舉——成立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
  • 馬未都老師的收藏人生
    我進來以後覺得這博物館比我在的時候更好,那我認為,這個事就徹底做成了。」馬未都與「觀復貓」花肥肥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五環外,下了地鐵還要坐上幾公裡公交車,票價不低,一百一張,但來客不稀,遊客和本地人各半,多是慕館長馬未都的名而來。不離京的時候,馬未都沒事就來,「正常上班,沒退休,好悲催」。
  • 馬未都:我搞收藏30年,見過唯一貶值的東西是它,你一定也有!
    馬未都:我搞收藏30年,見過唯一貶值的東西是它,你一定也有!馬未都總是說,自己不是會收藏,而是趕上了一個好時候。古董的價值水漲船高,其他的東西也是一樣,就拿最具有時代特徵的房子來說,從最早的沒人注意到現在的「硬通貨」,價值翻了豈止百倍,衣食住行哪一樣都會隨著時間而升值,但對於馬未都來說,自己搞收藏30年,唯獨有一樣東西只會貶值,不會升值,而且人人都有,這件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眾所周知,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大家,瓷器、玉器、古木家具等多有涉獵。據保守估計,馬未都的收藏價值百億。然而,馬未都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這是為何?
  • 寶貝被斷定是「贗品」,收藏人生氣質問,馬未都一句話回擊厲害了
    有一位收藏人請馬未都鑑定寶貝,但是寶貝被馬未都斷定是贗品就反而生氣的質問。馬未都的鑑寶能力收藏界的人都是知道的,非常厲害,深受尊重,很多人千裡迢迢就為讓馬未都鑑定。但是馬未都有一次參加節目給收藏人鑑寶卻受到質疑。
  • 廣州德鴻:澄泥硯臺收藏價值不菲,麻先生誠意出手
    原標題:廣州德鴻:澄泥硯臺收藏價值不菲,麻先生誠意出手【廣州德鴻】悠悠五千年,在文房四寶中,硯的歷史最為悠久,它幾乎與華夏文明同生,與文字同興。硯臺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家族。
  • 馬未都:故宮的專家都非常厲害,但在這點上,他們不可能比得上我
    故宮博物院是一座綜合性博物館,館內收藏的文物相當豐富,截至2019年,國家文物局統計出出收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高達180多萬,無疑是中國最大的博物館。不過當故宮的鑑寶專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裡面工作的人幾乎都是受過專業訓練,擁有極高專業素養的人才。看著這些專家認真尋找故宮文物歷史記憶的樣子,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總是對他們充滿了崇敬之情。
  • 出價120萬,最後59萬成交,馬未都的收藏經到底有多厚?
    好運也同時降臨到他的頭上,馬未都因這篇小說一炮而紅,被調到《青年文學》編輯部當編輯,從此和文字打上了交道,走上了文化圈。之後,馬未都結識了王朔、劉震雲,並一起創作了《編輯部的故事》《海馬歌舞廳》等作品,均獲成功。
  • 清代墨寶齋龍鳳紋硯臺
    唐、宋時,硯臺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硯臺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臺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最早出現的硯臺是石硯。
  • 馬未都:我兒子16歲留學英國,就2件事不能碰,其他自己做主
    中國人在國外留學的並不少見了,在國外留學的可早在清朝就有了,所以並不罕見。只不過自從中國開放至今,留學也更加方便,人們的意願也更加強烈。幾乎是英語好的,家裡有錢的,都樂意讓兒女出國長長見識。不過也有平常人家出國留學的。在國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還是可以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出國留學那些事。
  •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馬未都:我有個罕見收藏,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醫的「寶貝」!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國是禁止民間私自買賣文物的,所有文物都由國家文物商店統一收購,那個時候買賣古董都是偷偷摸摸,沒人敢大張旗鼓,後來禁令解除,收藏也成為了一門聲勢浩大的生意,無數人投身其中,但能夠發財的並不多,馬未都算是其中一個。
  • 馬未都年輕時經常去農村撿漏,一個餵雞的盤子賺了1000多萬
    馬未都作為收藏大家,他年輕時也經常下村撿漏,他的那些藏品很多都是這樣來的。當時馬未都搗鼓藥材掙了不少錢,於是就用這些錢搗鼓古玩。一次他和朋友去鄉下撿漏,到了村裡,馬未都先去了村民扎堆的地方,該給給大家散了幾根煙。
  • 書桌上擺著這麼奇葩的硯臺,難怪古代文人愛讀書寫字
    西漢時期,墨塊小如丸藥,當時的沒方硯臺都配有一個研石,將墨丸碾碎,類似於搗藥。還有一方明代鏤空雕花銅暖硯,青銅製成,四周雕花,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研墨,下層可放置熱炭。這樣,即便在冬天,人們也不用因為墨汁凝結而頻頻研墨了。硯臺收藏有兩次高潮。一次在宋代,隨著文人階層的壯大,人們逐漸對文人專屬的硯萌發強烈的興趣。時人搜羅各朝古硯,尤以六朝、唐代的名人用硯為甚。
  • 元青花太貴了,朋友6000萬都沒舉到牌,馬未都乾脆複製了24個!
    都知道元青花貴,而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更是貴出了2.3億的天際,這裡面是當然有原因的。歷代瓷器的題材很少有故事情節,古人畫畫一般都是山水花鳥魚蟲,極少出現有情節的畫,而一旦畫出情節就不得了,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到今天都是國之重寶。「鬼谷下山」是軍事題材,講的是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奇才王翊,有「鬼谷子」之稱。
  • 馬未都私人博物館的盜竊案,他自己破了!
    90年代他靠著倒賣藥材賺了不少,之後用賺到的錢幹起了淘古董,一直延續了好多年,後來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了,他就把收藏的古董去拍賣,就這樣,財富日積月累,身價過億。之後在1996年成立國內第一家私人博物館——上海觀復博物館,裡面多是寶貝,監控的非常嚴密。那曾想博物館居然會發現失竊事件。而這幅丟失的價值2000萬的《上海少女》,是著名雕塑家陳逸飛的作品,十分尊貴。
  • 熱衷養貓,拒絕當眾鑑定藏品……馬未都的收藏人生
    說到「年輕」的話題,這是文化學者、收藏家馬未都的感慨。  在文化圈,馬未都一直是個比較受關注的人物。他創辦了頗具知名度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收養的「觀復貓」也成了網紅,掀起一股「擼貓熱」。同時,馬未都寫書、做節目,接受採訪就像聊天,言談之間總是帶著一種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 CCTV紀錄片:收藏界的傳奇-馬未都!
    早在2014年的時候,有一個故宮專家就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十年前馬未都的身家已經破億了,現在百億都不止,十年後估計還會翻倍! 不過對於身家百億的說法,馬未都本人卻表示:沒有的事,千萬別信。 事實上,對於馬未都來說,推動他不斷收藏的原因不是因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