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養貓,拒絕當眾鑑定藏品……馬未都的收藏人生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如果時間真的倒退30年,我會更加珍惜時間。人到歲數大了以後,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年輕時大把地揮霍,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說到「年輕」的話題,這是文化學者、收藏家馬未都的感慨。

  在文化圈,馬未都一直是個比較受關注的人物。他創辦了頗具知名度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收養的「觀復貓」也成了網紅,掀起一股「擼貓熱」。同時,馬未都寫書、做節目,接受採訪就像聊天,言談之間總是帶著一種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老找舒適的環境,沒啥好處」

  「我今天要講蟋蟀,怎麼呢?蟋蟀過去叫秋蟲,也叫鳴蟲。這種鳴蟲對氣侯比我們敏感。」7日,在談到自己新書的時候,馬未都先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書封。中信出版集團供圖

  這本書叫《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收錄了24幅結合「觀復貓」與節氣內容的插畫,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知識、文化和風俗。馬未都還動筆寫了四時變化的日常故事。

  馬未都生在北京,一張口就帶著明顯的京腔,「對蟋蟀,《詩經》裡就有,說它『七月在野』,七月份最暖的時候就在田地裡,八月在房簷下,九月就進屋……它是一種生活」。

  「古人跟物候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今天我們很難聽到自然的聲音,我們聽到的是機械的嘈雜聲,美妙的聲音通過話筒處理……我們今天真應該更多走進大自然,感受節氣帶來的變化。」他說。

  天氣熱,人們往往願意吹著空調吃西瓜——親近自然有啥好處?

  馬未都解釋,「年輕人說,這麼熱天我才不出去,出汗。可出汗有什麼不好?證明你機能健全。有一種疾病就是不出汗,急死你。所以老是找這種舒適的環境,對你的一生沒啥好處」。 

  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館員」

  無論在書中還是在提問中,馬未都都會頻頻提到「觀復貓」,這也是記者們相當感興趣的問題之一。而「觀復貓」的由來,最開始跟收養有關。

  也是在創立觀復博物館之後,2003年,馬未都收養第一隻流浪貓,取名「花肥肥」。十多年過去,如今博物館裡的貓已經有幾十隻,統一被叫做「觀復貓」。

  其中,雲朵朵、藍毛毛、麻條條、黃槍槍、花肥肥這五隻萌貓還被賦予了漫畫形象。出書、做周邊產品……「觀復貓」逐漸成了文化圈的一個大IP。他有時自嘲「我是貓的頭兒」。

  去過觀復博物館參觀的人都知道,「貓館員」們的日子相當悠閒。有人擔心過它們會碰到文物,馬未都替貓咪們辯解,「它本身輕手輕腳,你擱那兒幾個瓷器,它從來不會碰到。當然我們得警覺,最重要的文物得迴避那個問題」。

馬未都和貓。中信出版集團供圖

  「貓很體貼人,跟你保持不即不離的關係。」馬未都自己也喜歡貓。他每年要寫很多東西,家裡的貓陪著他,但又保持一定距離,「夜深人靜,我們倆之間有的時候還互相曖昧地看一眼」。

  「人和貓之間的關係是互補的,很多時候也是它給你的精神一個慰藉。」馬未都說,他們開始把「觀復貓」當成一件事兒來做,提倡用領養代替購買,「我們每年做的領養活動都很成功,有很多心地善良的朋友把貓領養走」。

  關於「鑑定」的小故事

  觀復博物館火了,身為知名收藏家的馬未都也火了。想找他幫忙鑑定藏品的人一直都有不少,有的甚至會趁他出席活動當面「求鑑定」,每當這個時候,馬未都總能把他的幽默感發揮得很好。

  有一回,在他的新書發布會上,有讀者想找馬未都幫忙鑑定一件瓷器。他給拒絕了,「我們不當眾鑑定,不是我受不了,而是你受不了。如果要當眾鑑定,首先把120叫過來,萬一你暈過去,就給運走了」。

  「鑑定對我來說很簡單,但不能當眾鑑定是因為涉及到很多層面。」對此,馬未都有過深刻教訓。他講了一件往事:有一年逛地攤時,有個女人讓馬未都幫忙鑑定真假,自己一看,發現這是新的。

  結果,那個女人轉身給她丈夫一個耳光,馬未都站在一邊尷尬得要死。他跟讀者開著玩笑:「我不知道你家裡人在不在這兒,沒法當眾鑑定」。

  

資料圖:馬未都在講臺演講。 金碩 攝

  「講一個很專業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文物包括繪畫、包括最高等級的藝術品都以目鑑為準。我所知道的所有科技的鑑定手段對應的都有反手段,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欺騙科技。」馬未都透露,所以,目前全世界的重大鑑定都是通過人,就是這個原因。

  「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

  同樣也是因為收藏、因為觀復博物館等原因,在一些人眼中,馬未都算得上「功成名就」。但他自己似乎不這麼認為,「什麼功成名就都是一種世俗的標準」。

  前兩天,馬未都給一本講生命最後一刻的書寫了序。在等書發出來的時候,馬未都就想,以後每年寫一篇關於生死的文章,看看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能不能看淡生死,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在生理上,永遠「正青春」幾乎是不可能的。馬未都希望,大家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人生,「年輕最好,什麼都不如年輕好,這是真實的」。

  「隨著年齡增長,你知道年輕是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刻,有精力,有熱情。」他也調侃自己,「我現在有時候精力和熱情都不夠了。我不能多說,再說我就落淚了」。

  歷史無法假設,年輕不能倒退。但偶爾馬未都會想,如果重新回到30歲會怎樣,「我就會更加珍惜時間。人到歲數大了以後,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年輕的時候是大把地揮霍,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完)

相關焦點

  • 馬未都老師的收藏人生
    北京這間不算太大,兩層紅頂白樓,最初為工廠而建,馬未都本想用它作文物的庫房。經過多次搬遷和周折,觀復博物館暫時在此落地,雖然這「離博物館的要求相差很遠」。馬未都總是想,如果將來有足夠的資金,一定要有更好的建築,更好的展陳。馬未都收養的三十多隻貓慵懶地在館內各處巡遊,它們被喚作「觀復貓」。
  • 馬未都:我有許多價值上億的藏品,為什麼一件也不戴?
    從京城小有名氣的作家,到「京城第一收藏家」,馬未都的生活態度可謂是「看破浮華,心隨我意」。而他的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也正是在這十年的藏品收集的基礎上以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完善建立起來的。博物館建立初期,規模並不如現在這樣龐大,馬未都為了讓博物館名氣得到提升,便不斷參加國內外舉辦的各大展覽活動。
  • 馬未都珍貴藏品被打碎,現場變得鴉雀無聲,他說了3個字凸顯人品
    同樣的,收藏行業也就是這麼滿滿的興起的。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每天連飯都吃不飽,怎麼可能會有閒暇的時間和錢財去搞這些老古董。也是在後來,很多人本身就對歷史有著極高的興趣,甚至有些人對歷史研究的很是透徹,所以他們對有關於歷史的老物件也是極其的喜歡。所以就這樣,收藏這個行業也就逐漸的興起了。馬未都珍貴藏品被打碎,現場變得鴉雀無聲,他說了3個字凸顯人品。
  • 馬未都:我的觀復博物館,和我的「觀復貓」
    許多人知道他熟悉他,可能是因為他的一檔收藏類節目:《收藏馬未都》,也可能是因為他的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但今天我們要講的,不是馬未都那些珍貴的藏品,而是他的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兒!馬未都和「黑包包」觀復博物館坐落在首都北京的五環外,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
  • 馬未都到底多有錢?一件藏品來告訴你
    馬未都現在在收藏界是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可是馬未都從小的志向並不是搞收藏,他的理想是成為一個作家。八十年代初,已經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過小說(今夜月兒圓),屬於是一個文藝小青年。後來被調到青年文學雜誌社當編輯,包括後來參與電視劇(編劇部的故事)策劃。
  • 馬未都號稱「玉藏王」,可他所有藏品,都不及這位美國人一件珍貴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每逢亂世,作為硬通貨的黃金便會格外珍貴。四海昇平歲月,不少商人便投身於收藏界。我國有位叫做馬未都的收藏家,他這一生可是獲得了不少稀世珍品,收藏界不少人還尊稱馬未都為"玉藏王"。
  • 馬未都從不公開的4件藏品,市價已超過10億!妻子都不知藏在哪
    這幾十年來,馬未都收集了不少好東西,每一件都很值得說道。時間進入到2010年,由於網絡還有各種娛樂項目遍地開花,馬未都經常現身各個節目,講述他與藏品之間的故事。而坊間傳聞,馬未都有4件稀世珍寶藏於某個秘密角落,觀復博物館裡面的東西都是都是泛泛之品,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筆者通過多方渠道了解到的消息,馬未都確實有4件稀世珍寶很少對外公開展示。
  • 馬未都的起家史:為啥偏偏不收中國字畫?王朔:撿破爛的能沒點數
    >熟悉收藏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馬未都,他是文化人,也是收藏家,曾經登上央視《百家講壇》講文化,講收藏,他還創立了一家私人收藏博物館,將眾多藏品珍藏其中,供人參觀,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些琳琅滿目的藏品之中卻很少見書畫藝術作品。
  • 收藏類節目遭停播?馬未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靠自己最重要!
    收藏鑑定本是個非常複雜的事情,就連很多知名專家都吃過假貨的虧。但普通收藏者就相信或者希望一檔欄目的「權威性」來給他們指引或者希望。因此,鑑寶類節目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但殊不知,大多都是弄虛造假,主要是為利。試想如果其藏品被估價幾百萬,那豈不是一夜之間就翻身了?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節目效果,讓某些公司看中了其中的「商機」。
  • 馬未都的博物館有一件藏品,愛不釋手,當初連買的念頭都不敢動
    馬未都在收藏界是赫赫有名,大家也都知道,馬未都憑著自己的經驗創立了中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觀復博物館中的藏品眾多,每一件都是馬未都的最愛,但是有一件藏品確實神秘。馬未都對這件藏品是愛不釋手。這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藏品呢?
  • 收藏馬未都講解筆記: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元青花大罐
    現場鑑定的藏品包括:明萬曆青花瓷罐,清道光鬥彩瓷碗,出廓璧,紫泥壺,明崇禎仙人乘槎青花碗等。鑑寶檔案提供《收藏馬未都》視頻全集的在線觀看和主要內容介紹(節目要點筆記)。元青花誕生於元代,是中國瓷器的巔峰之作。寶物傳奇環節中,介紹了馬未都帶來的元青花蓮池鴛鴦執壺。
  • 馬未都:我的收藏價值百億,有人居然想全部買走,該不該賣?
    馬未都:我的收藏價值百億,國外古董商竟想全部買走,該不該賣?馬未都是我國著名的收藏家之一,素有「北京第一收藏家」的美稱,這不僅與他眾多的古董收藏有關,還得益於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所做的一項壯舉——成立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
  • 收藏:看到臺灣藏友這樣鑑定玉器,馬未都嚇一跳!
    早些年,馬未都認識一個臺灣人,他酷愛玉器,和馬未都熟了以後,每次買完玉器就拉著馬未都去看。有一回,馬未都跟他一塊兒進的屋。一進屋,他就開始燒開水,馬未都以為他要給自己沏茶,就說你別忙了,我坐一下就走。他說我這是要鑑定剛買的這塊玉。老馬就特別好奇這燒開水和鑑定玉有什麼關係。
  • 寶貝被斷定是「贗品」,收藏人生氣質問,馬未都一句話回擊厲害了
    有一位收藏人請馬未都鑑定寶貝,但是寶貝被馬未都斷定是贗品就反而生氣的質問。馬未都的鑑寶能力收藏界的人都是知道的,非常厲害,深受尊重,很多人千裡迢迢就為讓馬未都鑑定。但是馬未都有一次參加節目給收藏人鑑寶卻受到質疑。
  •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
    馬未都收藏價值百億,為何卻不敢收字畫?你看看他怎麼說的眾所周知,馬未都是一個收藏大家,瓷器、玉器、古木家具等多有涉獵。據保守估計,馬未都的收藏價值百億。然而,馬未都卻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收字畫。這是為何?
  • 馬未都:太監後人找我鑑寶,我看完後說了8個字,對方落荒而逃!
    經濟發展之後,湧入古董行業裡的人是越來越多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自稱「收藏家」,不過他們手中的藏品,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真假,所以常常會拿出去讓專家學者,行業權威來幫自己鑑定一下,在業內,這被稱為「掌眼」。馬未都是公認的收藏大家,雖然現在的馬未都已經「金盆洗手」了,但是擁有豐富鑑寶經驗的他,還是會在觀復博物館中幫人鑑定東西,經歷的多了,馬未都也對鑑寶行業看得很透徹,馬未都還總結道:先開口講故事的,東西大多都是新的,馬未都還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一位自稱太監後人的男人找我鑑寶,我看完後說了8個字,對方落荒而逃,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馬未都,從出版社編輯,到名滿國內的收藏大家
    收藏大家馬未都,最初在出版社做編輯工作,文筆一流。當時社會上文學盛行,有一位叫做賈宏偉的文學女青年,非常喜歡馬未都寫的文字,便經常邀請馬未都在北海公園暢聊詩歌小說。後來,賈宏偉成為馬未都的老婆。當然,彩電是泡湯了,不過回到家馬未都,並沒有遭到賈宏偉的指責,反而她非常支持馬未都的收藏愛好。
  • 淺談馬未都:原是一個老北京的「老炮兒」,何以成為文化界的專家
    博古通今,斜槓中年馬未都,北京人,無論見沒見過真人的大部分都習慣尊稱一句「馬爺」。尚不了解的人只要看看他身邊往來好友的咖位即可,在網絡流傳的一張同有吳京、于謙的照片中,馬爺妥妥地佔領了「C位」,江湖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 李嘉誠找馬未都買古董,打了六折還是覺得貴,究竟是什麼?
    圖片:吃飯的時候也有人服侍劇照而這個時候的馬未都在收藏界已經幹出一番事業了,他就是故事中的一流收藏家,因為剛剛從影壇退出,所以幾乎沒人不知道他的名氣,而且他對收藏有自己獨特的眼光,他的那些收藏品也得到業界的廣泛認可。
  • "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原標題:"專家"靠賣鑑定證書斂財 "收藏熱"倒逼民間文物鑑定立法加速 鑑定背後藏騙局 古人曾有「糧油一分利,百貨十分利,珠寶百分利,古玩千分利」的說法。對於多數收藏者來說,無一不希望自己手中的藏品能賣個好價錢,殊不知這當中也隱藏著重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