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9日電(記者 上官雲)「如果時間真的倒退30年,我會更加珍惜時間。人到歲數大了以後,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年輕時大把地揮霍,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說到「年輕」的話題,這是文化學者、收藏家馬未都的感慨。
在文化圈,馬未都一直是個比較受關注的人物。他創辦了頗具知名度的私人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收養的「觀復貓」也成了網紅,掀起一股「擼貓熱」。同時,馬未都寫書、做節目,接受採訪就像聊天,言談之間總是帶著一種北京人特有的幽默感。
「老找舒適的環境,沒啥好處」
「我今天要講蟋蟀,怎麼呢?蟋蟀過去叫秋蟲,也叫鳴蟲。這種鳴蟲對氣侯比我們敏感。」7日,在談到自己新書的時候,馬未都先舉了這麼一個例子。
《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書封。中信出版集團供圖
這本書叫《觀復貓:我們的二十四節氣》,收錄了24幅結合「觀復貓」與節氣內容的插畫,講述二十四節氣的傳統知識、文化和風俗。馬未都還動筆寫了四時變化的日常故事。
馬未都生在北京,一張口就帶著明顯的京腔,「對蟋蟀,《詩經》裡就有,說它『七月在野』,七月份最暖的時候就在田地裡,八月在房簷下,九月就進屋……它是一種生活」。
「古人跟物候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今天我們很難聽到自然的聲音,我們聽到的是機械的嘈雜聲,美妙的聲音通過話筒處理……我們今天真應該更多走進大自然,感受節氣帶來的變化。」他說。
天氣熱,人們往往願意吹著空調吃西瓜——親近自然有啥好處?
馬未都解釋,「年輕人說,這麼熱天我才不出去,出汗。可出汗有什麼不好?證明你機能健全。有一種疾病就是不出汗,急死你。所以老是找這種舒適的環境,對你的一生沒啥好處」。
觀復博物館裡的那些「貓館員」
無論在書中還是在提問中,馬未都都會頻頻提到「觀復貓」,這也是記者們相當感興趣的問題之一。而「觀復貓」的由來,最開始跟收養有關。
也是在創立觀復博物館之後,2003年,馬未都收養第一隻流浪貓,取名「花肥肥」。十多年過去,如今博物館裡的貓已經有幾十隻,統一被叫做「觀復貓」。
其中,雲朵朵、藍毛毛、麻條條、黃槍槍、花肥肥這五隻萌貓還被賦予了漫畫形象。出書、做周邊產品……「觀復貓」逐漸成了文化圈的一個大IP。他有時自嘲「我是貓的頭兒」。
去過觀復博物館參觀的人都知道,「貓館員」們的日子相當悠閒。有人擔心過它們會碰到文物,馬未都替貓咪們辯解,「它本身輕手輕腳,你擱那兒幾個瓷器,它從來不會碰到。當然我們得警覺,最重要的文物得迴避那個問題」。
馬未都和貓。中信出版集團供圖
「貓很體貼人,跟你保持不即不離的關係。」馬未都自己也喜歡貓。他每年要寫很多東西,家裡的貓陪著他,但又保持一定距離,「夜深人靜,我們倆之間有的時候還互相曖昧地看一眼」。
「人和貓之間的關係是互補的,很多時候也是它給你的精神一個慰藉。」馬未都說,他們開始把「觀復貓」當成一件事兒來做,提倡用領養代替購買,「我們每年做的領養活動都很成功,有很多心地善良的朋友把貓領養走」。
關於「鑑定」的小故事
觀復博物館火了,身為知名收藏家的馬未都也火了。想找他幫忙鑑定藏品的人一直都有不少,有的甚至會趁他出席活動當面「求鑑定」,每當這個時候,馬未都總能把他的幽默感發揮得很好。
有一回,在他的新書發布會上,有讀者想找馬未都幫忙鑑定一件瓷器。他給拒絕了,「我們不當眾鑑定,不是我受不了,而是你受不了。如果要當眾鑑定,首先把120叫過來,萬一你暈過去,就給運走了」。
「鑑定對我來說很簡單,但不能當眾鑑定是因為涉及到很多層面。」對此,馬未都有過深刻教訓。他講了一件往事:有一年逛地攤時,有個女人讓馬未都幫忙鑑定真假,自己一看,發現這是新的。
結果,那個女人轉身給她丈夫一個耳光,馬未都站在一邊尷尬得要死。他跟讀者開著玩笑:「我不知道你家裡人在不在這兒,沒法當眾鑑定」。
資料圖:馬未都在講臺演講。 金碩 攝
「講一個很專業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的文物包括繪畫、包括最高等級的藝術品都以目鑑為準。我所知道的所有科技的鑑定手段對應的都有反手段,可以通過科技的手段欺騙科技。」馬未都透露,所以,目前全世界的重大鑑定都是通過人,就是這個原因。
「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
同樣也是因為收藏、因為觀復博物館等原因,在一些人眼中,馬未都算得上「功成名就」。但他自己似乎不這麼認為,「什麼功成名就都是一種世俗的標準」。
前兩天,馬未都給一本講生命最後一刻的書寫了序。在等書發出來的時候,馬未都就想,以後每年寫一篇關於生死的文章,看看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能不能看淡生死,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問題。
在生理上,永遠「正青春」幾乎是不可能的。馬未都希望,大家在每個人生階段都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的人生,「年輕最好,什麼都不如年輕好,這是真實的」。
「隨著年齡增長,你知道年輕是你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刻,有精力,有熱情。」他也調侃自己,「我現在有時候精力和熱情都不夠了。我不能多說,再說我就落淚了」。
歷史無法假設,年輕不能倒退。但偶爾馬未都會想,如果重新回到30歲會怎樣,「我就會更加珍惜時間。人到歲數大了以後,就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年輕的時候是大把地揮霍,我現在比年輕時還勤奮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