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北京,記者 李丹昱)訊,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國內酒店行業幾近停擺,中小酒店業主的現金流面臨嚴峻考驗。近期,開設「隔離房」、降價成為業主們緩解壓力的出路。
漢庭天津城市經理劉喆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企業復工是一個機會,尤其是在天津濱海新區這種大型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為復工工人提供14天「隔離房」成為中小酒店短期內主要收入來源。
華美酒店顧問機構首席知識官趙煥焱認為,此次疫情對酒店業衝擊顯著,春節以來各大酒店入住率至少下滑80%以上,很多酒店入住率不足4%,「自救」迫在眉睫。
承接企業復工隔離需求
「我原本想在今年加盟第二家如家精選酒店,但疫情打破了原有計劃。」北京某如家業主王先生對記者表示,現已聯繫了區政府相關部門,希望持續承接企業的復工隔離需求,以減少部分損失。
記者採訪獲悉,華住、首旅酒店等大型酒店連鎖集團目前均已推出「隔離房」,華住旗下漢庭、首旅旗下如家成為保障企業「隔離房」需求的主力。其中,華住在旗下4200家酒店推出「淨新房」,首旅如家「放心酒店」也已達2400餘家。
「天津已經有50-60家漢庭酒店承接企事業單位復工隔離相關需求,部分隔離房由政府負責改造工作。隔離房的相關費用由企事業單位承擔,平均價格與市場價持平。」劉喆告訴記者,「疫情爆發以來,漢庭對外均價下滑約10-20元。」
趙煥焱認為,出於成本控制,企業復工的隔離需求集中於漢庭、如家等經濟適用酒店,短期可以緩解壓力,但想在行業低谷期達到盈虧平衡難度不小。「酒店成本很高,如果按400間客房來算,一家酒店平均每天的營業成本約15萬元,不開業也要12萬元。部分規模較大、硬體設施成本較高的酒店,一天的總成本可達50萬-70萬元。」
據各大OTA平臺數據顯示,截至2月29日,國內酒店超過9成恢復營業,廣州、深圳營業酒店數量恢復到1月初水平,上海、成都等熱門城市恢復營業的酒店也超過95%。
北京朝陽區某漢庭酒店經理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近期在平臺預訂的散客數量有所提高。雖然總量不大,但有收入就能多挺一天。」另一位中高端酒店業主卻表示,目前客戶增量有限,恢復營業是希望承接未來大規模復工後的商旅客群。
對此,劉喆認為,中高端酒店定價較高,不利於企業成本控制。在「隔離房」方面,集團會將漢庭承接不了的客源調劑到旗下全季等酒店品牌。
此外,據劉喆介紹,漢庭業主的資金鍊問題依然較為嚴重,這也是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即使承接了部分「隔離房」需求,但由於付款後置,當下的運營資金仍舊困難。「困難主要來源於租金壓力,現在只有國企施行房租減免,而我們很多業主和投資人是從私人手裡將物業承租下來,免租政策的落地可行性較低。一部分業主向華住集團申請了低息貸款,但具體比例不便透露。」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華住提供的金融貸款單店最高50萬元,可延緩三個月還款。而酒店產權網創始人馮少輝曾對記者表示,單店50萬元並不夠支撐一個酒店運營,但也能看出華住的難處,疫情對所有酒店都是一場「生死戰」,這時候還是需要政府的免稅政策支持。
本土酒店集團策略轉移
據華住、首旅酒店、錦江酒店的財報顯示,加盟費仍是各大本土酒店集團的核心收入來源。國盛證券曾發布研究報告預測,2019年,錦江國際集團、華住集團和首旅酒店集團加盟業務的淨利潤佔比,預計分別達到約94%、73%和93%。
「隔離房的推出顯示出酒店發展策略由保增長改為保存量,改變了三大酒店集團及單體酒店在市場上的競爭態勢。保護加盟商成為本土酒店集團當前的發展重點。」酒店行業評論人夏子帆指出。
其實,自2018年開始酒店行業的經營情況一直處於底部徘徊,頭部酒店集團華住、首旅、錦江均提出2020年加速開店的計劃。
新時代證券在今年2月份的研報中指出,原本預計2020年酒店行業業績將實現企穩回升,但此次疫情改變了既有邏輯,預計疫情對酒店行業必然造成較大衝擊,酒店行業的企穩回升拐點可能要後移到2021年。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疫情逐漸緩和,但中小酒店業主「活下去」的策略並未改變。王先生對記者表示,目前最重要的還是想辦法堅持經營,北京的如家酒店大多運營正常,雖然困難,但還未出現關門情況。劉喆亦表示,天津的漢庭基本實現了100%營業,資金鍊斷裂關閉的情況尚未出現。但對於三四線城市而言,情況則更為嚴重。河北唐山一位單體酒店業主表示,疫情期間堅持營業,價格大幅下跌,由原來300元左右,下降到250元左右,入住率也不足2%。
「受制於商務旅客需求,非一線城市的中小酒店受疫情影響時間會更長,預計2020年Q3商務旅客需求會率先回暖,而疫情期間酒店集團的引流作用比較突出,寒冬過後單體酒店或將批量進入加盟酒店體系。」夏子帆說。
對於未來,趙煥焱向財聯社記者指出,酒店的人工和運營成本主要由加盟業主承擔,目前酒店集團的措施主要是減少加盟業主的管理和特許經營費用,來支持其維持經營。「酒店集團還可以進一步減少業主的其他費用,比如2萬元的店長工資、每月大約4000多元的系統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