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2017年第355卷第6332期)在「RESEARCH : TECHNICAL COMMENT」欄目用4頁篇幅,刊登了我校(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學術成果Comment on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DOI:10.1126/science.aak9657)。
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32/1382.4
吳慶龍等人2016年在SCIENCE報告了有關大禹治水傳說中國古代大洪水以及夏王朝等研究結果。因為涉及中華文明起源和青海喇家遺址史前重大災難問題,故而被路透社、法新社、英國B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地理等國際主流媒體以及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眾多國際網絡媒體廣為報導轉述,並且被外國學者評價為「發現了迄今為止地球上所知的最大洪水」,有的甚至將其與聖經當中記載的諾亞大洪水相提並論。
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依據最新的野外考察觀測、實驗室測試分析、測年斷代數據和成果指出:從地質地理學和環境考古學角度考察,吳慶龍等文章當中提供的一系列所謂「黃河上遊史前超級大洪水的地質證據」,缺乏有效的地質地理學和環境考古學證據支撐。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河晉陝峽谷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與季風氣候變化關係研究」和「湟水流域農牧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為及其感知基礎研究」(項目資助號:41471071,41261010)的支持下,黃春長教授牽頭,龐獎勵教授、查小春教授、周亞利副教授等為主要成員的我校環境變化與古洪水和自然災害研究團隊就黃河上遊官亭盆地喇家遺址史前群發性災難、黃河積石峽大洪水等環境考古學熱點問題,開展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先後在Holocene、J. of Asian Earth Science、《地理學報》、《土壤學報》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團隊圍繞青海喇家遺址和黃河積石峽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下述三個方面:(1)青海喇家遺址內外,覆蓋著齊家文化聚落地面和房屋廢墟、包裹著多種奇異姿態人類骨骼的紅色粘土層,是來自於不遠處後山溝谷第三紀紅色地層的山洪泥流沉積物。喇家遺址齊家文化時期聚落的災難事件,發生在3950年前,它是被與大地震相伴隨的暴雨山洪和大規模泥流災害所毀滅而廢棄,並非毀於來自黃河上遊的大洪水。(2)黃河上遊積石峽古滑坡堰塞湖在5650年前就消失了,其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與毀滅喇家遺址的災難事件沒有關聯。沒有證據表明黃河上遊發生過能夠淹沒黃河第二級階地面喇家遺址的特大洪水。(3)喇家遺址範圍內史前大地震噴水冒砂過程在地層中形成的砂脈和砂質透鏡體、暴雨山洪泥流填充地裂縫形成的紅色粘土質穿插體、以及沿著黃河河道兩側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沉積物和沉積體,都被當作是黃河上遊史前超級大洪水的沉積物,顯然是一種誤判。
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對於深入理解我國黃河上遊青藏高原東北部環境敏感帶環境變化和人地關係演變、以及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黃春長教授等在喇家遺址考察現代山洪泥石流災害
黃春長教授等在青海進行史前古地震考察觀測
黃春長進行現代大洪水沉積物考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