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師大黃春長教授團隊學術成果在《科學》發表—新聞—科學網

2020-12-16 科學網

 

近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2017年第355卷第6332期)在「RESEARCH : TECHNICAL COMMENT」欄目用4頁篇幅,刊登了我校(陝西師範大學)旅遊與環境學院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學術成果Comment on 「Outburst flood at 1920 BCE supports historicity of Chinas Great Flood and the Xia dynasty 」(DOI:10.1126/science.aak9657)。

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5/6332/1382.4

吳慶龍等人2016年在SCIENCE報告了有關大禹治水傳說中國古代大洪水以及夏王朝等研究結果。因為涉及中華文明起源和青海喇家遺址史前重大災難問題,故而被路透社、法新社、英國B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國家地理等國際主流媒體以及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眾多國際網絡媒體廣為報導轉述,並且被外國學者評價為「發現了迄今為止地球上所知的最大洪水」,有的甚至將其與聖經當中記載的諾亞大洪水相提並論。

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依據最新的野外考察觀測、實驗室測試分析、測年斷代數據和成果指出:從地質地理學和環境考古學角度考察,吳慶龍等文章當中提供的一系列所謂「黃河上遊史前超級大洪水的地質證據」,缺乏有效的地質地理學和環境考古學證據支撐。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黃河晉陝峽谷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及其與季風氣候變化關係研究」和「湟水流域農牧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為及其感知基礎研究」(項目資助號:41471071,41261010)的支持下,黃春長教授牽頭,龐獎勵教授、查小春教授、周亞利副教授等為主要成員的我校環境變化與古洪水和自然災害研究團隊就黃河上遊官亭盆地喇家遺址史前群發性災難、黃河積石峽大洪水等環境考古學熱點問題,開展了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先後在Holocene、J. of Asian Earth Science、《地理學報》、《土壤學報》等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團隊圍繞青海喇家遺址和黃河積石峽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下述三個方面:(1)青海喇家遺址內外,覆蓋著齊家文化聚落地面和房屋廢墟、包裹著多種奇異姿態人類骨骼的紅色粘土層,是來自於不遠處後山溝谷第三紀紅色地層的山洪泥流沉積物。喇家遺址齊家文化時期聚落的災難事件,發生在3950年前,它是被與大地震相伴隨的暴雨山洪和大規模泥流災害所毀滅而廢棄,並非毀於來自黃河上遊的大洪水。(2)黃河上遊積石峽古滑坡堰塞湖在5650年前就消失了,其產生發展和消亡過程,與毀滅喇家遺址的災難事件沒有關聯。沒有證據表明黃河上遊發生過能夠淹沒黃河第二級階地面喇家遺址的特大洪水。(3)喇家遺址範圍內史前大地震噴水冒砂過程在地層中形成的砂脈和砂質透鏡體、暴雨山洪泥流填充地裂縫形成的紅色粘土質穿插體、以及沿著黃河河道兩側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沉積物和沉積體,都被當作是黃河上遊史前超級大洪水的沉積物,顯然是一種誤判。

黃春長教授研究團隊的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對於深入理解我國黃河上遊青藏高原東北部環境敏感帶環境變化和人地關係演變、以及保護環境、恢復生態平衡和防災減災等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黃春長教授等在喇家遺址考察現代山洪泥石流災害

黃春長教授等在青海進行史前古地震考察觀測

黃春長進行現代大洪水沉積物考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陝西師大計算機科學學院名師張玉梅教授,啟智求真,培育人才
    張玉梅,陝西綏德人,工學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 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智能感知與先進計算研究中心副主任,陝西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儀器研發中心人工智慧方向負責人,陝西省重點科技創新團隊-信息技術支撐教學創新團隊核心成員。2005年4月於西北工業大學獲碩士學位,2009年9月於西北工業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12月入職陝西師範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工作。
  • 我國學者在《物理報導》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近日,物理類綜述性期刊《物理報導》(Physics Reports)發表了來自杭州師範大學信息經濟研究所呂琳媛教授
  • 芭蕉心盡展新枝:四十年賡續薪火,陝師大三代關學人傳承正脈,涵養...
    關學研究團隊日益壯大,哲學系的丁為祥教授和林樂昌教授紛紛加入,關學研究室得以不斷發展,2003年成立了關學研究中心,為關學研究打造了重要的學術平臺。如今,以許寧教授、曹樹明教授、李敬峰副教授等為首的第三代陝師大「關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團隊也正在組建和成型之中。
  • 北大六院黃悅勤教授團隊CMHS成果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
    《中國卓越論文統計報告》是由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採用科學的計量學方法,通過統計分析在國際各學科領域發表的高於該領域平均水平的論文和在國內各學科領域排在前10%水平的高影響力論文及其產出機構,並遴選出「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和「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內學術論文」的統計報告,代表著中國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 《科學》雜誌中醫藥增刊引發爭議—新聞—科學網
    回應稱為公益性贊助 此次刊發的中醫藥系列文章之所以有「廣告」之嫌,是因為增刊首頁印有兩家贊助單位的標識——北京中醫藥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科學》定製出版辦公室是出版與會員服務辦公室(Office of Publishing and Member Service Office)的下設機構。
  • 《科學》發表上海科技大學重大研究成果—新聞—科學網
    揭示光能+廉價稀土金屬=室溫甲烷綠色轉化新途徑
  • 首都師大生命科學學院青年教師在《植物細胞》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1月4日,生物學領域國際頂級刊物《植物細胞》(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良玉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擬南芥葉片韌皮部伴胞和表皮細胞染色質可及性響應光周期變化(Photoperiod-responsive changes in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期待科技成果更快轉化生產力—新聞—科學網
  • 【科研速遞】杭師大教育學院趙立、傅根躍教授團隊在PNAS上發表兒童學業作弊行為研究成果
    近日,我校教育學院(心理科學研究院)趙立、傅根躍教授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簡稱「PNAS」,2019IF:9.412)上在線發表了關於兒童學業作弊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Moral Barrier Effect: Real and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華東師範大學也始終致力於推動未來「全人型」學者的培養,主動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擁抱變化,立足上海、紮根中國、面向世界,通過教育模式的深刻變革,培養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人;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體系,為人類文明作出較大貢獻;尋找新的力量源泉和工具,實現人類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以「育人」「文明」「發展」三大使命,著力涵育既具備有價值的科學知識又掌握科學之間的相互關係,同時又具有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道德觀的高科學素質的綜合性人才
  • 西南交大孟濤教授團隊研究成果在國際化學權威期刊封面發表
    近日,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Green Chemistry》(影響因子9.480)報導了西南交通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孟濤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Hollow colloidosomes with an enzyme confined in a porous shell as Pickering interfacial biocatalysts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BIOB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期刊在2019年5月之後發表的論文將被全部收錄進入其資料庫及其指數體系(包括SCIE和ESI), 預期明年6月將正式公布期刊2020年的影響因子。 BIOB成立了以華東理工大學校長曲景平為主席的國際編委會,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許建和教授、日本慶應大學高級生物科學研究所教授清水和幸擔任主編,成員來自20個國家/地區,其中包括30名資深科學家組成的顧問委員會和66名年輕科學家組成的青年委員會。BIOB嚴格遵循學術出版道德規範,2位主編和 15位副主編嚴把質量關,並採用查重軟體排查潛在的學術不端風險。
  • 學術期刊Chest首次發表中國醫生抗疫詩—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5月5日,國際學術期刊Chest(《胸》)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主治醫師李佳的現代詩「Fighting
  • 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熊盛武 袁景凌)近日,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袁曉輝教授團隊與廣州大學孔凡江教授、劉寶輝教授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誌喜研究員團隊及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James Weller教授團隊協作,以該校為通訊單位在國際遺傳學頂級期刊
  • 科研評價指標功與過-新聞專題-科學網
    近期,科研評價這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在科學網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討論。博主們紛紛撰文發表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方法與同行評議體制相關觀點,以探討科研評價指標問題。
  • 陝師大召開「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
    陝師大召開「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8-09-14 15: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出版社表彰100名優秀作者—新聞—科學網
    1月4日,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表彰會舉辦,向白春禮等2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知名作者」獎盃與證書;向白中英等80位作者頒發「科學出版社優秀作者」獎盃與證書,以獎勵最近10 年來在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重點圖書的重要作者。 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林鵬在致辭中說:「作者是出版社工作的源頭,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更是出版社的學術領路人。
  •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國際頂尖數學期刊發表湖大教授合作研究成果   為67年來中國大陸學者在該期刊發表的第五篇論文   長沙晚報訊(記者 徐媛 通訊員 蔣晶麗 胡瓊)昨日,記者從湖南大學獲悉,國際頂尖數學期刊Acta Mathematica
  • 全國唯一,西電田聰教授團隊在頂級國際會議LICS 2020發表科研成果
    該會議是理論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頂級的國際會議之一,與STOC、FOCS齊名,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享有崇高的聲譽,成果代表著理論計算機科學的前沿,具有廣泛而深遠的學術影響力。LICS對成果質量要求極高,論文接收難度大,全球每年僅接收50-60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