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教育學院(心理科學研究院)趙立、傅根躍教授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簡稱「PNAS」,2019IF:9.412)上在線發表了關於兒童學業作弊行為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Moral Barrier Effect: Real and Imagined Barriers Can Reduce Cheating」。
教育學院趙立、傅根躍教授團隊在PNAS上發表研究成果
傅根躍教授領銜的「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研究」為我校心理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研究方向之一,趙立教授為該方向的青年學術帶頭人,團隊圍繞「學業誠信行為發展」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
學業誠信研究往往「只把大學生作為學業作弊主要研究對象」,而該研究首次從作弊行為習慣形成的起源著手,以學前兒童為研究對象,探索作弊行為的發生機制和學業誠信的助推機制。研究中,作者在幼兒園隨機抽取了350名五至六歲兒童進行「無人監考」的數學測試。通過四項實驗表明,在缺乏任何形式的物質或精神獎勵的情況下,五歲兒童就會為獲得滿分而做出偷看、抄襲答案的作弊行為。然而,若將考試環境加以巧妙布置(例如,在兒童周圍設置一道真實或虛擬的「三八線」),其作弊行為就會明顯減少。
該研究打破了當前國際上「以問卷法為研究作弊行為主要手段」的局限,將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的實驗方法相結合,創設獨特的實驗範式,在真實、自然的考試情境中研究兒童實際表現出的作弊行為。研究結果不僅是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泰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助推」(Nudge)理論的有力拓展和補充,也從實踐角度給予廣大教師以重要啟示,即教師需充分重視和利用物理環境信息,通過科學的教室環境設計來減少乃至預防兒童作弊行為的發生,使之在幼兒時期就養成不作弊的習慣,進而形成良好的學業和社會誠信品質。上述成果將為學業誠信教育乃至社會主義誠信教育提供有力的科學支撐和技術支持。
該項工作是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Kang Lee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Gail Heyman教授團隊共同合作的結果。趙立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傅根躍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論文發表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等項目經費的支持。
個人簡介
趙立教授
趙立,教授,碩士生導師。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杭州市131人才。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兒童道德行為發展及機制研究。主持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專項課題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項。獲浙江省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省教科研優秀成果二等獎。以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近30篇,其中3篇發表在國際心理學/發展心理學頂級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Developmental Science上。擔任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學者」理事會理事,國際SSCI期刊Cognitive Development 編委。
傅根躍教授
傅根躍,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先後主持國家自然基金課題 5 項,國際合作及省部級課題14項;發表SCI/SSCI 收錄論文 80餘篇(其中第一或通訊作者論文近50篇),獲得浙江省哲社優秀成果一、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8項省部級科研獎。擔任浙江省心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編委。
來源:教育學院、科研院
排版:朱鎔華玲 責編:田盛
出品:校黨委宣傳部 HZNU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