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14年4月11日 12版)
本報北京4月10日電 (記者董洪亮) 針對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應用外語詞的現狀,10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姚喜雙接受本報記者獨家採訪時表示,語言是國家的標誌之一,我們應該樹立語言文化自信,以科學態度對待外語詞,既要敢於交流、不斷吸納,又要將其中國化,而不是盲目堆砌、無條件直接吸收。
有關調查結果顯示,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外語詞的使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現實生活中出現了不分場合、不分層次,過度使用外語詞的情況,甚至外語詞出現在正規出版物和正式文件中。這種現象造成閱讀障礙,引起了公眾的不滿。
據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漢語文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國語言文字的,應當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釋;外國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和科學技術術語譯成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由國務院語言文字工作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組織審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規定:「使用國際組織外文名稱或其縮寫形式,應當在第一次出現時註明準確的中文譯名」。
姚喜雙說,教育部和國家語委正在採取措施,規範外語詞的使用。在大力宣傳《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同時,啟動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辦法》研製工作的前期調研,以加大對外語的管理力度。《外國語言文字使用管理規定》已完成起草,將適時頒布。外語中文譯寫規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已經建立。
據姚喜雙介紹,外語中文譯寫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今年上半年、下半年將分別發布第二批、第三批《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表》。《第一批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表》(共10組外語詞及其中文譯名),已經於去年9月13日由該專家委員會審議通過,推薦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使用規範的外語詞中文譯名。
對於一些已經長時間使用的外語詞,比如「X光片」等,可以在一定場合使用,公眾口頭上也習慣使用,但是,正式文件和出版物中,還應該規範使用。
姚喜雙強調,規範使用外語詞,媒體是表率、公務員是龍頭、服務業是窗口、學校是基礎。
人民日報評論:
對漢字多一份敬畏
李昌禹
如今,不認識幾個英文詞,還真有些「跟不上時代形勢」。隨便翻起一份中文報紙雜誌,「wifi」「CBD」「VIP」等外語詞俯拾皆是,仿佛一步跨入「國際化」。但與此同時,國人提筆忘字的現象也「與時俱進」。網上有一則笑話廣為流傳:某君想寫一幅「我要當學霸」的座右銘自勉,最後卻不得不作罷——因為「霸」字不會寫。
一邊是外語詞的使用越來越泛濫,一邊是漢字書寫越來越被人遺忘,二者此消彼長的關係讓人們難以消除這樣的顧慮:如果放任外語詞的濫用而不加糾正和規範,我們的漢語會不會變得混亂不堪?會不會總有一天變成中外文夾雜的「洋涇浜」?
的確,語言的社會屬性決定了它必然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發展,吸收外來語也是一種語言充滿活力和生機的表現。實際上,漢語發展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吸收融合外來語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曾根據梵文佛經創造出「覺悟」「剎那」這些詞語,也曾從英文中翻譯出「幽默」「引擎」等詞彙,大大豐富了我們的語言,方便了我們的表達。
但是,這些外來詞無不經過了漢語的「消化」,並沒有破壞漢語系統中漢字的獨一性。如果說這些優美的轉化是對漢字「細細咀嚼」的結果,那麼,現如今一些對外語詞隨意「拿來」的現象則堪稱「生吞活剝」。有「智商」一詞不用,非要用「IQ」,不說「自做」,偏要說「DIY」,如此不加處理,生吞活剝地「拿來」,不僅讓漢語消化不良,更是對漢字的不負責任。
放眼世界,許多國家在引進外來語時都進行了一定形式的「消化」。比如英語國家在引進漢語的「功夫」一詞時,都轉化為適應其字母文字特點的「kongfu」,而不是寫成漢字符「功夫」。法國、波蘭、俄羅斯等國家還制訂了規範外來語的法律或規定。
漢字是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中惟一從產生延續使用至今的文字,具有強大的包容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更是肯定了普通話和規範漢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地位。想表達外來意思,完全可以通過及時、合理地用漢字創造漢語新詞來表達。
名不正則言不順,語言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規範。國家相關部門應當履行起職責,媒體作為大眾傳播的主要載體,也應當以身垂範,共同肩負起責任。對漢字多一份敬畏,對外來詞多一份審慎,從小處說,關係到每個人的閱讀效率,從大處說,也關係著漢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和文化命脈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