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通往幸福之路

2020-12-16 客客說電影

標籤:#阿德勒#故事#課題分離#共同體感覺

一、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

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裡,哲人給青年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是公元前4世紀的馬其頓國王,他在一次遠徵波斯領地呂底亞的時候,看到神殿裡供奉著一輛戰車,這是曾經的國王王格爾迪奧斯特意捆在神殿柱上的。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傳說,誰能解開這個繩結,誰就能成為亞細亞之王。很多過來挑戰的人,均以失敗而告終。當亞歷山大大帝站在繩結之前,發現繩結非常的牢固 的時候 ,他二話沒說,直接揮劍將其一刀兩斷。之後留下一句話:命運不是靠傳說決定,而要靠自己的劍開拓出來。我不需要傳說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劍去開創命運

哲人是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的人際關係的複雜程度,就像那個被捆的死死的戰車,想要解開它,讓其變得簡單、清爽,就必須揮劍將其斬斷,而這把劍就是——課題分離

2.課題分離

還記得書的開頭說到,也就是青年與哲人辯論的起點:世界簡單的令人難以置信,隨後又給出了,一切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當我們揮起「課題分離」這把劍的的時候,不是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讓你底氣十足的變成「自私」的人。

他是再告訴我們,人和人之間要有一個界限感,要分清那些是你的事,那些事別人的事。每個人都為自己負責,人生就簡單了。而矛盾的起源,就是對別人課題的妄加幹涉,或者別人幹涉你的課題。

之前教跆拳道的時候,道館裡有校長、課程顧問、教練職位,按「課題分離」的理論來理解,就是大家各司其職,做好各自份內的事,有餘力了在幫助別人。如果一方做不好,我們不應該去盲目地幫助,甚至去幹涉,而是換人,換能擔起這個崗位的人。

然而,實際的情況卻是個大雜燴,大家都彼此幹涉,甚至課程顧問都去幹涉教練教學的事,教練幹起了課程顧問的催費的事。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在別人邀請你幫助的情況下才可以。到最後,個自職位最核心的任務是啥,甚至都忘了。

在離職的時候,我也用到了「課題分離」的原則,其實,我是兩年合同期滿,算是正常離職。

在到期的時,我只說了一句話:合同到期就離職。

其實離過職的人,應該會有這樣的體驗,中間會出現很多的插曲,像什麼提前告知,寫辭職流程,財務核算等等,甚至一些扯皮。

人事也會說,現在沒有招到教練,再帶一段再走等等。有幾次我都想催促他們,抓緊時間招人啊,但轉念一想,這是他們的課題。我能做的就是,合同到期離職。

關於財務核算,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純屬拖延,你想啊,之前所有的核算我們都不參與,財務也沒算錯。最後一次有參與的必要嗎?這一點我還是很相信公司的,也相信公司的財務能搞定此事。我能做的就是,合同到期離職,等著到點發工資。

這樣想之後,有一種解脫的感覺。當然,我也不是做的這麼「冷酷無情」,最後還是選擇多帶了一個月的課,該催的也在催,只是心裡有了「課題分離」的原則。

3.通往幸福之路

「課題分離」是解決人際關係煩惱的一把劍,但是人際關係並不止於課題分離,建立界限只是人際關係的出發點,有了它,也就有了起跑線,這樣我們就可以朝著人際關係的終點「共同體感覺」狂奔而去。

「課題分離」解決了我們的「自由」問題,還記得那個路線圖嗎:「自由——幸福——進步」。有了自由,才能談論幸福。這和我們之前認為的生活模式不同:先進步,獲得成就,有了錢和地位等,才能談自由,而幸福只是副產品

在《被討厭的勇氣》裡,當談到幸福的時候,哲人說:幸福就是貢獻感。這就是幸福的定義。

解決幸福感的問題,只需要「建立共同體感覺」就可以了,書中給了是哪個步驟:

第一步,要做到「自我接納」第二步,要做到「他者信賴」第三步,要做到「他者貢獻」

至於具體什麼是「共同體感覺」、「他者信賴」、「他者貢獻」等,我們下次再說,今天就先到這。

4.總結一下

對照著「自由——幸福——進步」的路線來看,我們會發現一個漏洞,就是:出發點是自由,終點是幸福。這個「進步」去哪了?

總不能說,做到以上兩點就可以自動升官發財,走向人生巔峰吧!事實上,即使做到以上兩點,依然不能保證你大富大貴。那麼,這是不是「孔乙己」式的的傻開心呢?

關於這個問題,萬維鋼給出了一個解釋

阿德勒這套哲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他只是幫我們解決了心態問題,成功和心態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想要獲得成功,你還要《刻意練習》,你還要懂得《成功公式》。

這裡的心態,就像唱歌時,即便暫時達不到大師的程度(即便成不了),但我們依然可以享受唱的過程,至於達到什麼境界,這就不是阿德勒哲學的事了,他只負責你的幸福。

相關焦點

  • 阿德勒的精神分析之路
    阿德勒弗洛伊德理論在當時被扣上泛性論的帽子,被很多人攻擊。阿德勒也在思考:如此多的人反對弗洛伊德,他是不是真的不對?思考後他認為弗洛伊德過度強調了性的作用,而忽略了其它因素。其實阿德勒的這個結論跟他的過往經歷有關係,阿德勒早年受到德國哲學家尼採的超人哲學的影響,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有向上的意志,即權利意志的支配,所以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追求卓越的,而不是完全由力比多驅動。阿德勒以自己為例說明了這個問題,阿德勒本人有生理缺陷,早年比較自卑,自己一直有一種向上的意志,一直在追求卓越,經過大量努力,獲得成功之後驅散了內心的自卑情結。
  • 《通往奴役之路》的多種譯本
    書評人 蕭軼 為《觀察家》撰稿學界公認,中國較早接觸哈耶克的人當為周德偉和潘光旦,第一位翻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人被公認為殷海光。我的朋友林建剛在《哈耶克的「中國之路」》中對此有詳述,於其他文章中也不斷談及哈耶克與民國知識分子的聯繫。去年翻閱江西《民國日報》,發現報紙上有早於學界公認的《通往奴役之路》譯文。故此,作文補充,或對哈耶克思想的中國傳播史有豐富之用。
  • 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簡介    有人說:不讀哈耶克,便不知自由為何物!「通往地獄之路往往是由善意鋪成的!」。。。。。。-摘自《通往奴役之路》 ******************以下內容屬一字不差的複製於百度百科,如內容涉嫌「違法違規」,則由百度負全責!
  •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在阿德勒眼中,理想的人際關係大概是「我愛你,但與你無關」。他認為每個人的課題都是分離又獨特的。我怎麼愛你,這是我的課題,而你要不要接受我的愛,這是你的課題。每個人都守自己的本分,過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間就沒那麼多糾結和煩惱。第三個束縛,來自未來。很多人目標遠大,覺得只有當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人生才真的開始,現在的生活還不叫「人生」,只能算是在通往人生的路上。
  • 心理學巨頭阿德勒帶你輕鬆掌握幸福秘笈
    那麼你幸福嗎?如果你感覺你現在的生活非常幸福,工作愉快,身心健康。那麼恭喜你,這篇文章你可以不用看了。我們都為你感到開心。但我想肯定還有一部分人覺得現在的狀態離幸福還差十萬八千裡。那麼我也要恭喜你,因為你看到了這篇文章,踐行它,你就會幸福。相信我,相信你自己。
  • 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快速找到幸福和簡單人生的方法
    作為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有「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之稱。阿德勒的人生故事非常的勵志。他小時候個子小、駝背,學習成績也不好,矮窮醜佔了兩樣,長輩經常拿他跟高富帥哥哥相比,這讓他自慚形穢。再加上他三歲時弟弟去世,自己兩次被車撞,五歲時得肺炎差點死去,人生也是頗多坎坷。好在他最終找到了獨特的人生意義,並成為了一名心理學的大家。
  • 《向阿德勒學習》:工作不僅僅是謀生,也是謀價值、謀幸福
    這本書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闡述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思想的一本書,書中主要闡述了對於工作的意義的思考,分別從我們選擇工作的原因、工作的意義、如何經營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讓我們幸福的工作方式四個方面對工作進行了探討。
  • 自由與奴役——讀《通往奴役之路》之一
    她的微博地址為:http://weibo.com/u/1027584641戰爭即和平,無知即力量,自由即奴役。——奧威爾當你看到這個標題,以為我是要重複哈耶克在書中的主題,自由與奴役勢同水火,不要把通往自由之路變為通往奴役之路,那就大錯特錯了!
  • 【心理書籍】《向阿德勒學習》:工作不僅是謀生,也是謀價值、謀幸福
    這是2020年耐得寒霜的第21篇原創文章這本書闡述的是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關於工作的思想,作者是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全書分別從我們選擇工作的原因、工作的意義、如何經營職場中的人際關係、讓我們幸福的工作方式四個方面對工作進行了探討。
  • 阿德勒的幸福秘密:把對「我」的執著,轉換成對「他」的關心
    這種成長,正印證了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一個關於幸福的秘密。可是這樣的松子活得一點都不幸福。人生一直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中,越來越失去自我,一生沒能得到自由與愛。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叫做「課題分離」。給陷入認可欲求的人提供了解決方案。課題分離簡單來說,就是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
  • 《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醒腦巨著
    本期小編為您推薦: 《通往奴役之路》《自由憲章》《致命的自負》《論自由文明與保障》<哈耶克>奧地利裔英國經濟學家,新自由主義代表人物,1974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代表作有《通往奴役之路》《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他學術上屬奧地利學派,但與芝加哥學派的許多代表人物關係密切。
  • 改變自己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脫離了精神分析學派,開始發展自己的個體心理學。弗洛伊德以後會介紹,畢竟他是三大心理學家之首。今天我們主要談談日本岸見一郎所著《被討厭的勇氣》,根據阿德勒的理論延伸出的著作,阿德勒心理學最實用的部分: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 專訪挪威駐華大使司文:通往幸福的北方之路
    在英語中,挪威的國名「The Kingdom of Norway」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挪威人「Nordman」意為「北方人」,均同「北方」聯繫在一起,這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據史學家考證,在上古時代,挪威大部分土地被冰川所覆蓋,隨著氣候變化,冰川慢慢消融,人們沿著「通往北方之路」來到這塊土地,建起自己的家園,並給自己的國家取名為挪威,即「通往北方之路」。
  • 尋找阿德勒之旅 | 2018全年阿德勒心理學課程全新起航!
    有著100年歷史的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也是40年歷史幫助無數家庭孩子的「正面管教 Positive Discipline」的根基。2018年,三位重量級「阿德勒」導師,將帶你從阿德勒的理論,教學,實踐等,全方位,系統的了解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精華。
  • 聰媽摘錄|《阿德勒的治療》:關於對阿德勒「缺乏承認」的探討
    阿德勒的觀點似乎與他所處年代的時代精神不協調,卻非常適合現今世界。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在找尋怎樣成為一個幸福和知足的人的答案。目前,阿德勒的實用且實際的方法被用於學校、育兒以及臨床環境。儘管對於阿德勒對現代理論的影響脈絡已經有了許多清晰的認識,但阿德勒學派的學者們證明了我們對阿德勒在主流應用心理學上的貢獻普遍缺乏了解。「阿德勒曾經表示,他更關心他的理論的續存,而不是使人們想到這種方法時會聯想起自己的名字。他的願望顯然達成了。」
  • 阿德勒: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在快速發展和充滿焦慮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想要獲得幸福和真正的自由,非常需要一種生活哲學,讓我們在時代洪流中能保有一種堅定的力量,在我看來,阿德勒心理學就提供了這樣一種生活哲學。人是否可以改變?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童年受過的傷害是造成現在不幸的罪魁禍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決定論的色彩。
  • 「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人可以改變,世界很簡單,人人能幸福
    當有個人告訴你「人是可以改變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人人都能夠獲得幸福」,你會不會覺得這真是一個荒誕的謬論?在讀《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以前,我也無法想像這三個點可以全部實現。可這本神奇的書卻向我展示了這三個點的可能性。
  • 電視劇《中國地》:挖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先說通往清風嶺的路。有兩條,一條大道,一條小道,最後都被封鎖了。清風嶺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地,仰仗了其天然的地形,懸崖峭壁,易守難攻,鬼子折騰了十幾回,都沒有拿下。當這兩條路被封鎖之後,日子就沒有辦法過下去了。生計首先就是個大問題,雖說是自給自足,可成為一座孤島的中國地堅持不了多久。再說,武器彈藥不能自己生產,路被封鎖之後,戰鬥力也就會逐漸地喪失。
  • 弗洛伊德主義與阿德勒主義,人類的兩種思維模式
    弗洛伊德與阿德勒都是西方有名的心理學家,但大部分人好像只了解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知道的就比較少。一般大學圖書館裡比較多的也是弗洛伊德寫的《夢的解析》,其實阿德勒的心理學理論比弗洛伊德心理學更有創造性和顛覆性。
  • 《通往奴役之路》——經濟學家跨界的法學作品
    提到哈耶克這個人基本上都會與自由主義聯繫到一起,而《通往奴役之路》是經濟學家寫下了法學和政治學的書籍。 人們對哈耶克的無數讚譽就是來自《通往奴役之路》,如果對哈耶克的認知停留在自由主義旗手的層面,那就有點誤解哈耶克本人和這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