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在大學中文系讀書,那是上個世紀70年末80年代初,是百廢待興也是發奮振興的年代。走進大學中文系,學漢語言文學專業,那真是走進了文學的殿堂,尤其是當時還有一些老學者老學究老專家教學上課,聽過他們的課可以說是一生的榮耀,至今,筆者最愛炫耀的還是聽過鍾敬文先生的民間文學課,聽過黃藥眠先生的文藝理論課,聽過啟功先生的紅學課,聽過許嘉璐先生的訓詁課,聽過聶石樵先生的先秦課,聽過楊敏如先生的唐詩課,聽過李修生先生的水滸課,那真是「聽君一堂課,勝讀十年書」,終生受惠。
鍾敬文先生題詞
也就是在那時候,從課堂上知道了「詩歌是文學的桂冠」,還有一種說法是「詩歌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詩歌是出現最早的一種文學體裁,古人云,「詩言志,歌詠官」,是說詩歌要表達思想,抒發感情,這是詩歌的靈魂。更進一步說詩歌最值得珍視的是包含真情,沒有情,無以談詩,因為詩歌出自人的感覺、想像、智力、熱愛、欲望、本能、心血和靈魂的總和,不抒發真情算不得詩人。
蘇童詩稿手跡
還是在那個時候,在文學社的聚會時,詩歌也是最集中最熱議的話題,還有經常舉行的詩歌朗誦會,詩歌被認為是所有文學體裁中最需要天才的,好的詩歌一定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注重結構形式的美,它除了擁有小說、散文、戲劇所表現的真實與虛構外,還有某種神秘的超越一切的力量,詩人甚至被譽為擁有預示未來能力的先知。
油印學生文學刊物《雙桅船》,啟功先生題寫刊名,筆者曾任一屆主編
但是,當離開了課堂,走出了校門,進入了社會,開始了人生拼搏後,詩歌被淡忘了,詩情被丟失了,詩意更不知所終,還真驗證了當時曾經十分不屑的那句話:30歲以後不寫詩。
然而,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季十場「中國詩詞大會」一下子喚醒多少人的詩心,那麼多讚譽讚美讚賞的語句本身就是一句句或一首首美麗的詩篇,更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無限魅力發揮到極致,詩情詩意回歸本真,有多少人詩心萌動,又有多少人從美麗的詩句裡感受到大自然的靜謐與多彩之美,體驗到人類社會的仁愛與和諧之美,可以說,「中國詩詞大會」再次印證了「詩歌是文學的桂冠」,「詩歌是文學女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