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沒有時間觀念,似乎是孩子們的通病,很多媽媽一聊起這個話題來就滔滔不絕,一把辛酸淚。
說了一百遍該上床睡覺了,還在一邊抱著玩具不鬆手;一去遊樂場就拉不回來,明明都過了午飯時間,還一個勁兒央求再玩一會兒;臨出門的時候穿個鞋子,都要催促10來遍……
不少家長對此發出疑問三連:為什麼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讓孩子一做就很複雜,還特別磨蹭?是他能力有問題?還是智商有問題?
其實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根本都還不認識「時間「,那麼所謂的」珍惜時間、不磨蹭拖拉「又從何說起呢?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怎麼幫助孩子認識時間。
教孩子認識時間的大概念(3歲+)
心理學家發現:孩子2.5-3歲,時間觀念才開始發展,因此時間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是非常抽象的。你告訴孩子:「刷牙要刷夠3分鐘」或是拿著電子表對孩子說:「數字變成10,咱們就要出門。」這些對孩子來說其實都沒有實際意義。
因為他們只看到電子表上跳動的數字,卻無法理解這些數字所代表的時間概念。
培養孩子時間概念的一個好辦法就是讓看不見的時間變得具體。2、3歲以後,開始逐步讓孩子明白「上午、中午、下午、晚上「這些詞,有意識地把孩子的活動搭配著時間。
比如,告訴孩子」我們上午要去公園玩,中午回家吃飯,下午在家做遊戲,晚上上床睡覺。「讓孩子先慢慢形成」時間「的大概念。
之後,可以開始引入」流逝 「的時間。比如給孩子一個沙漏,告訴孩子:「沙子漏光,就刷完牙了。」或是指著時鐘上的刻度對孩子說:「長的指針轉到這裡,咱們就得出門啦。」通過沙漏、時鐘等計時工具,孩子能「看見」時間,感受到時間的流逝,才能進一步理解時間。
當孩子知道時間並不是永遠都有的,而是會流逝的,那麼他就更能珍惜時間。
教孩子認識鐘錶(5歲+)
大人常用的與時間相關的詞彙,5歲的孩子大多已掌握, 他能說出今天是星期幾,大部分知道他們在幾點上床睡覺,但是還不能說出現在是幾點鐘。他能記住他的生日是哪天,但還不能理解還有多久才能到。
因此,一般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可以開始教讀鐘錶了。當然,前提是孩子可以從1數到60,並且完全認識這些數字,同時也能每隔5進行數數(也就是5、10、15...)。
我們可以先從認識傳統時鐘開始,告訴孩子最短最粗的指針是時針,比時針細一點長一點的是分針,跑得最快的那個是秒針,通常情況下,我們只要讀出時針和分針的數字就可以了。
和孩子一起動手做一個時鐘是讓孩子儘快認識時間的好辦法。當然買現成的也是可以的,選擇的關鍵就是表面要有兩層數字,指針可以自己手動調整。
認識鐘錶的步驟
Step1.首先要幫孩子建立起時間概念,告訴孩子一天有24個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
Step 2.拿出自製的小鐘錶幫孩子認識上的一些基本元素,指針,數字以及轉動方向,轉動規律等;
Step 3.結合時間幫助孩子先認識時針,有意識訓練孩子認識時針的能力;不時的問孩子現在幾點,孩子會告訴你時針指的數字是幾點;
Step 4.慢慢地把分針的數字讓孩子帶上,比如10:10,可以讓孩子說:10點2;這樣孩子會建立一個時針和分針一體的概念。
Step 5.當孩子能夠把時針數字準確報出,分針的數字也能準確報出的時候,開始教孩子分針的計算方法。可以從整體概念著手,讓孩子知道分針轉一圈是60分鐘,到第一個偶數是10分鐘,第二個偶數是20分鐘,以此類推。慢慢地孩子就會在心中大概有一個簡單的概念。這個過程是孩子最難學習的過程,所以家長一定要多些耐心。
Step 6.當孩子能夠說出幾點幾分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讓孩子自己擺弄指針,同時說出時間。也可以多畫一張沒有指針的鐘表,自己說時間讓孩子填指針。
教孩子認識鐘錶剛開始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小學三四年級掌握也是合理範圍的,家長不要操之過急。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觀念
鐘錶是記錄時間的工具,認識了鐘錶,要怎麼才能從小讓寶寶認識抽象的時間呢?有一些美國媽媽的做法很值得借鑑,她們會在臨近離開前,每十分鐘給孩子「報時」一次,比如12:00該回家了,媽媽會在11:40時大聲告訴娃:還有20分鐘我們就要回家啦,然後是10分鐘、5分鐘的報時,以此類推。
一旦到點就告訴孩子time up, 果斷離開。這樣既不讓孩子覺得突然,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時間觀念。
習慣了這種「倒計時」訓練的孩子,往往對玩耍時間有個心理預期,非常守時,到點了就乖乖跟著媽媽走人。
那說到時間管理概念的養成,最有趣的有效方法當然就是玩遊戲了,讓孩子覺得時間管理是生活中的一種特殊的遊戲。
今天parents給大家推薦一款益智玩具——時間管理益智拼圖,來自美國知名玩具品牌「TOI」。
這套玩具,包含了猜猜幾點了、認識時鐘、時間旅行者、時間配對、時間加減和時間計劃表6個精彩玩法。
原本複雜難懂的時間概念,讓孩子直接從遊戲中親身體會,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通過幫助時間旅行者找到能量寶石、給計劃卡找到匹配的時鐘……來讓孩子多維度的認識時間,體會時間和日常生活的關係,督促孩子建立自律自覺的好習慣!
拼圖拼好後是一個螺旋式的形狀,中間是一個木製錶盤,每一塊拼圖上都有一個時間和一個卡通人物。展示了孩子一天的行為習慣和作息習慣,從早上到晚上,每個卡通人物的行為畫面根據時間點的不同也不一樣。孩子可以通過觀察卡通人物的行為畫面知道什麼時間點可以做什麼事,生動形象,更有記憶點。
它的玩法也不難,這裡簡單介紹3種玩法。
第一種玩法【猜猜幾點了】:通過擲骰子撥動鐘錶上的指針,篩子擲出的數字是幾,就把時鐘上的指針撥向哪個數字,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更清楚的認識時間。這是最基礎的玩法,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報時,並且掌握時間的加減運算。
第二種玩法【認識時鐘】:這個玩法,是培養孩子對數字時間和鐘盤的對應認知。孩子要將木質時鐘的指針撥到與計劃卡上指示的時間相一致,同時了解卡片上的計劃內容。當現實結合遊戲,孩子一下子就有了代入感,關於時間的印象會更為深刻。而且孩子還能在DIY自己的計劃卡,建立自己的時間計劃表,定製化設計,執行起來也會動力十足。
第三種玩法【時間旅行】:是將「紅寶石」放到拼圖的不同的時間點,然後投擲篩子,篩子擲出的是哪個時間,就把「時間管理者」移動到那塊拼圖,如果拼圖上有「紅寶石」就可以讓孩子收到自己囊中,類似於我們小時候玩的擲骰子走格子的遊戲。它的核心目的是讓孩子明白一天中的時間概念。
除此之外,這款玩具的所有配件均為英文標註,因此也就為孩子營造了一個沉浸式的英語遊戲氛圍。通過遊戲,孩子將學會最地道的關於時間的英語表達。一天二十四小時,統統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