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鍋蓋面,面鍋裡面煮鍋蓋,被譽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2021-01-15 御品坊美食特產館

鍋蓋面,又稱夥面、小刀面,是江蘇鎮江的特色傳統美食,被譽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所謂「面鍋裡面煮鍋蓋」,是鎮江三怪之一。成品的鍋蓋面具有軟硬恰當、柔韌性好等特點,是一道老少鹹宜的小吃。2009年10月,在天津舉辦的「第十屆中國美食節暨第八屆國際美食博覽會」上,鍋蓋面獲「中華老字號百年名小吃金鼎獎」。2013年7月,在杭州落幕的第二屆中國飯店文化節暨首屆中國麵條文化節上,鍋蓋面被評為「中國十大麵條」之一,已成功申報為市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鍋蓋面以色重、料足、鹼大為特色。煮麵時,要在面鍋裡加一小鍋蓋,水滾湯沸之時鍋蓋浮於面上。撈麵時要先撥開鍋蓋,盛出少許面、湯裝碗,然後澆上澆頭,一氣呵成。這種面不僅耐嚼,還不費牙。木製鍋蓋經煮後清香悠然;所有葷素配料均入鍋汆燙,會提升麵湯的口感層次;外加五彩繽紛的配料,使得這碗面美上加美,鮮上加鮮。

鍋蓋面所用的面是「跳面」,是把和好的面放在案板上,跳面師傅坐在直徑六七釐米粗、一端固定在案板上的竹槓的另一端,上下顛跳,似舞蹈,又似雜技,把面反覆擠壓成薄薄的麵皮,再用刀切成麵條。這種面有毛孔,滷汁易入味,吃在嘴裡有嚼勁。「跳面」要跳三個過程。第一步叫馬跳,來去四個回合,要求面塊四邊不張口、不開裂,摸上去光滑似綢緞;第二步叫跳短三節,先將面塊跳寬、再跳長;第三步叫跳長三節,要將面塊跳得薄薄的、長長的,能卷擀麵杖。最後,跳面師傅會用一把重約16斤的鯽魚背刀來切面。一片面要切出60多條。切面時,主要靠膀子用勁。善切者能在握刀一側的肩部、臀部、肘部各放一隻雞蛋。面切好,而雞蛋不掉,這才算功夫到家。

鍋蓋面的精髓在於店家所支的面鍋,鐵鍋和鍋蓋都有講究。鍋要足夠大且年頭長,陳年老鍋才能煮出真正有味道的面。而鍋蓋又不似一般炒鍋的蓋,一定要用老杉木製作,經得起長年煙燻、水蒸,歷久彌堅。這大鍋裡為何要加上小鍋蓋,於據無考,原因眾說紛紜——有說是止沸悶面的,有說是散氣添香的,不一而足。有了好的面鍋,只是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下面師傅手藝的高低才是能否煮出好面的決定因素。

過去有名氣的店會專門聘請一位有經驗的下面師傅。此人既要腦瓜靈敏、手腳麻利,又要能說貫口,會招呼待客。師傅要知鍋蓋面的奧妙,對各類菜碼湯料色味瞭然於心,做到即使用單純的調料下陽春麵,也能下得成色十足。下麵條比之於燒菜餚,烹調加工手法實在顯得單一。但好這一口的食客,對面的口味要求卻一點不含糊。有人喜寬,有人愛細;有人嗜鹹關照「口大」,有人食淡要求「味淡」;有人要寬湯,有人要幹拌,更絕的是幹拌還要分「一縮」和「甩幹」;對不愛吃辣的要「免紅」,愛吃辣的要「饕紅」;青蒜當令時要主動招呼「重青」,對嫌「葷」的客人要注意「少青」。

在這眾多不同要求之下,師傅要竭力拿捏準確到位,包括走面的時間、湯汁的濃稠、菜碼的搭配,都要做到分寸適度,眾口適宜。除了呼應食客需求對應自如,更顯功夫的是一手操筷絕活。霧氣蒸騰之中,三尺寬灶臺上擺滿十幾二十碗配料不一的面碗。此時,大師傅右手持一尺多長的粗筷,左手抓著笊籬的長柄,目光如炬,透過面鍋氤氳蒸騰的水汽,穩健而快捷晃筷抖撈,於手起筷落間便把各位食客的麵條按質分量地分裝入碗。那種神情姿態一如將軍臨陣,縱橫捭闔,方寸不亂。可以說,大部分鍋蓋面高手就是在不斷滿足各種口味挑剔的顧客的過程中練就技藝,贏得口碑。

鍋蓋面的湯料很重要,有紅湯、白湯之分。白湯是用小魚加上豬腿骨與姜、蔥、料酒、豆油、葷油製成的。有的店家還會加上水晶餚蹄做成餚肉麵,另有刀魚面、長魚面、三鮮面等,鎮江人叫「過橋」。紅湯即醬油麵,店家一般都提前將醬油加作料熬製成熟醬油。調料中除了醬油,還要加油,有的還加蝦子、味精、胡椒等。油則有麻油、葷油、蟹油、辣油、雞油之分。如今的鍋蓋面多為紅湯,店家自行熬製的醬油老抽就成了各自比拼取勝的獨門絕技——食客寡眾、生意好壞常常有賴於此。與過去不同的是,那種先來一塊餚肉,蘸上香醋薑絲,然後熱包子下肚,最後來一碗鍋蓋面的程式吃法已不多見,倒是各色菜碼澆頭打底的特色面有了極大市場。

鍋蓋面的澆頭原料均為鎮江所產,大體分為葷料和素料。葷料有長魚、肉絲(豬肉絲、牛肉絲)、豬肝、腰花、雞蛋等。素料也叫青頭,是用各種蔬菜製成的面滷,分為生、熟兩種。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乾等。將這些蔬菜擇洗後,用沸水焯熟,切成絲或段。加工好的澆頭菜碼配料整齊擺放,貨真價實,任由食客選擇搭配,豐簡由人,價格也算公道。

至於吃麵環境,大部分本地人並不太講究。本就是平民吃飯,不拘禮儀,就近一蹲一坐便可開吃。在小店吃麵的好處是輕鬆隨意,一般店家常是老闆或老闆娘親自上陣操刀。食客直接對話老闆,以鄉音俚語拉呱聊天甚是親切。每當早飯檔口,街邊巷口的小麵店常常人頭攢動,擁擠異常。就是平常,徜徉在古城鎮江,無論是繁華的鬧市,還是幽深的古巷,都有鍋蓋面的攤點。遠遠地便可看見一口口大鍋冒著騰騰熱氣,厚實誘人的麵條和配料的香氣隨風飄蕩。這香味兒引得匆匆路人不由得放慢了腳步,尤其是那些來鎮江旅遊或是訪古探幽的人們,不禁滿口生津,幾欲垂涎,於是三步並做兩步,朝著鍋蓋面奔去。

相關焦點

  • 面鍋裡面煮鍋蓋,名揚四方的鎮江鍋蓋面,你真的吃過嗎?
    麵條有很多種類,寬的、細的、硬的、軟的都有,但是鎮江這款麵條更加有意思,烹煮的時候,鍋裡還會放個小鍋蓋?這是為什麼,有什麼典故呢?今天就來說說:面鍋裡面煮鍋蓋,名揚四方的鎮江鍋蓋面,你真的吃過嗎?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江蘇鎮江的一道特色傳統美食。
  • 面和鍋蓋一起煮更筋道,你知道其中的原理嗎?
    帶著好奇,真相小分隊啟程前往鎮江一探究竟。鎮江地處江蘇省西南部,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同時這裡也是吳文化的發源地,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蹟,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譽。到了鎮江,記者來到當地最熱鬧的古街——西津渡。西津渡是鎮江最具特色的歷史文化古街,這裡的建築頗有江南風情。鍋蓋面似乎在當地名氣不小,步行街才走了一半,記者就發現了四五家鍋蓋麵館。
  • 鎮江鍋蓋面叫法僅30多年歷史 將申請集體商標
    面鍋裡面煮鍋蓋    「30多年前,鎮江哪有打『鍋蓋面』招牌的麵店?現在流行的『三怪』之說當時也沒有。」 昨天下午,在鎮江市區召開的民間鍋蓋面座談會上,年過七旬的餐飲研究人士周文翔揭秘。專家們在座談會上達成共識:雖然鍋蓋面的做法在清代就已經出現,但鍋蓋面的叫法只有30多年的歷史。與之相似的是,如今耳熟能詳的鎮江三怪「面鍋裡面煮鍋蓋,餚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其實是被替換過的「三怪」,老「三怪」並不這麼叫。
  • 「鎮江三怪」之鎮江鍋蓋面,您吃對了嗎?
    鎮江鍋蓋面前身是叫「鎮江火面」也有叫「鎮江竹升面」。一跳二漂三熬四澆說的是鎮江鍋蓋面的特色製作工藝。在鎮江還流傳著關於鍋蓋面的順口溜:面鍋裡面煮鍋蓋,先燙澆頭再燙筷,火要大水要多,不坐蹲著迎風拖。註:鎮江人吃麵用「拖」字來形容。
  • 鎮江這家200多年的鍋蓋面,一碗全家福32元,澆頭鋪一層
    鎮江因為香醋而聞名全國,實際上鎮江好吃的東西還有很多的,鎮江的鍋蓋面不光有名,還特別好吃,這家200多年的鍋蓋麵館,名叫邵順興鎮江鍋蓋面,他家的鍋蓋面很受歡迎,一碗全家福32塊錢,澆頭鋪了滿滿一層。這家店的廚房是開放式的,阿姨不停地從鍋裡往外撈著面,撈好的面,面底用菜葉子打底,再澆上澆頭,這鍋蓋面就做好了。他家的特色是餚肉,味道非常出眾,口感鮮嫩滑爽。
  • 「中國銀行」和鎮江鍋蓋面一百年的常來常往
    隨著中行鎮江分號的名聲日隆,中小儲戶日漸增多,營業所人來人往,一種鎮江特色的飲食形態,漸漸在西塢街周邊增多。這種後來被稱作「鍋蓋面」的鎮江特色飲食,最初的名字叫作「火面」。「火麵店」的門面不需多大,店門口放大鍋,大火烹燒,開鍋速度很快。
  • 中國十大麵條的鎮江鍋蓋面好吃嗎?
    很多沒有吃過鎮江鍋蓋面的朋友都會問:「鍋蓋面好吃嗎?」 鎮江水漫鍋蓋麵館的負責人謝廚從鍋蓋面的麵條、鍋蓋麵湯料、鍋蓋面澆頭,這三大組成鍋蓋面的部分,來講一下鎮江鍋蓋面好不好吃?
  • 吃了這四家代表性的網紅麵館,基本就成了鎮江鍋蓋面的全科生
    鎮江有三怪:「香醋擺不壞、餚肉不當菜、面鍋裡面煮鍋蓋。」還有一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三怪太遺憾。其實到了鎮江發現品嘗這三怪,比登個長城輕鬆得多,鎮江街頭連片開著的麵館,隨便走進哪一家,都可以一次性滿足。
  • 你不能停止江蘇鎮江-美食指南
    1.鍋蓋是鎮江「三怪」之一,這三個怪物是鍋蓋面,香醋,和肉。鎮江鍋蓋面結實、軟而硬,不粘不亂,青頭又新鮮又經濟,故名「江南的天下第一面」。在鎮江的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鍋蓋面,還有幾十家商店,其熱度不可小覷,這絕對是鎮江的美味之一。介紹了舌尖上的鎮江鍋蓋中國。
  • 與揚州一江之隔,鎮江有什麼特色美食?
    於是夫妻倆商量,把它用鹽水泡洗幾次,再用小火多煮一會,準備留給自己吃。哪知配上一些五香調料燜煮一小時後,鍋內卻冒出一股異常的香味,連鎮江的酒海街上都能聞得到,百姓們紛紛慕名前來品嘗,「京口酒店」的生意格外興隆。於是,硝肉也就很快遠近聞名。後來,因嫌「硝肉」之名不雅,方改為「餚肉」。成為鎮江有名的美食,沿傳至今。
  • 中國那麼大,哪裡的面最好吃?你最喜歡哪裡的面呢?
    麵條,是一種用穀物或豆類的麵粉加水和成麵團,之後或者壓或擀製成片再切或壓,或者使用搓、拉、捏等手段,製成條狀或小片狀,最後經煮、炒、燴、炸而成的食品。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老北京炸醬麵,漢族麵食。
  • 邊走邊嘗舌尖旅行.一路走來不能停江蘇鎮江篇——美食小吃指南
    這裡不僅有千年古街-西津渡,白娘子水漫金山的金山禪寺,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茅山道士在此處——句容茅山,尋覓鎮江醋的奧妙,了解、品味醋文化——鎮江醋文化博物館,等景觀景點,還有許多地方特色美食等你來發現!1,鍋蓋面 是鎮江「三怪」之一,三怪即鍋蓋面、香醋、餚肉。鎮江鍋蓋面麵條勁道,口感軟硬適中,不粘不亂,青頭鮮嫩,經濟實惠,被稱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
  • 金陵津渡小山樓,鎮江不只有鎮江陳醋,還有這些看著流口水的美食
    鎮江是江蘇省地級市,是著名的江南魚米之鄉,市內有眾多名勝古蹟。在中小學要求背誦的詩詞中,地理信息明晰的城市,最多的就是鎮江。關於鎮江古來就很多詩詞如「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在鎮江,除了有美景,還有著不少美食,下面小編帶大家盤點下江蘇鎮江的美食。
  • 中國十大面,蘭州拉麵第一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你的家鄉排第幾?
    我們中國是一個博大精深的國家,麵食文化品類繁多,更是歷史悠久,早在1999年蘭州拉麵就被譽為「中華第一面」2013年,中國商務部舉辦的麵食節,拉麵又被推向榜首1、【蘭州拉麵】被譽為「中華第一面」並非浪得虛名,起源甘肅蘭州的風味小吃。
  • 鎮江:三千年江南古城,金山焦山北固山龍蟠長江
    江南運河主幹改在鎮江東郊的諫壁口入江後,鎮江城下的運河變作「古京杭運河」,已經很少見南來北往的船隊,古運河靜靜地沿古城邊緣流過,身後是2000多年的繁華。一條潤揚大橋橫跨南北,連接了鎮江、揚州兩座古城。三山已經和長江主航道隔開,北固山在城東,金山和焦山在城西,靜待遊人來訪。
  • 原來一直不理解「鍋蓋面」名字的由來,這下終於懂了……
    耗油「李錦記」品牌的創始人李錦裳,幼年喪父,與母親蔡氏相依為命,背井離鄉,到盛產生蠔的珠海南水定居,賣煮蠔為生。有一次,李錦裳與往常一樣生火煮蠔,卻因忙碌別的事出門忘記照看,待他回來一看,發現厚厚的一層棕褐色濃稠汁沉於鍋底,香味撲鼻,於是他便取了一點品嘗,頓覺美味無比。
  • 鎮江的早茶魚頭羊肉鍋蓋面鹽水鵝……我跟你講,你們一定要撐住噢!
    ▲ 宴春的水晶餚蹄,搭配香醋、薑絲,乃是鎮江的特色美味。▲ 大煮乾絲乃是淮揚菜早茶的標配。宴春酒樓,我跟你講,你一定要撐住噢!鎮江的鍋蓋面,你們要堅持住。希望還能在陶大麵館吃到老闆拿手的紅燒牛肉麵,據說是老闆陶剛對比了好多家供應商菜找到的牛肉,帶筋的牛肉又有韌勁又酥爛。在鎮江開鍋蓋麵店,首先要對熬醬有一手。
  • 中國到底哪裡的面最好吃?這6種各具風味,每一個都讓人口齒留香
    面,寬容。可以甜鹹酸辣,可以富貴平淡。氤氳繚繞的熱氣中,可以包含紅油高湯,時蔬海味,也足以容納最平凡的家常食材。入鍋,箇中滋味交融,吃個大汗淋漓,相見恨晚。有人的地方就有面。很多人覺得面即快且美,最易給人安慰。
  • 老外吃了讚不絕口,這才是「中華之面」!
    biangbiang面 也是屬於中國十大名面之一,「麵條像褲帶,辣子是主菜」說的就是這碗面,尤其以油潑辣子而著名,biangbiang面配上辣子,也是家裡富饒的象徵。吃上一口biangbiang面,你就會感覺到,辣子就像是小精靈一樣,在你的舌頭上跳動,刺激著你的味蕾。 杭州片兒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