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有很多種類,寬的、細的、硬的、軟的都有,但是鎮江這款麵條更加有意思,烹煮的時候,鍋裡還會放個小鍋蓋?這是為什麼,有什麼典故呢?
今天就來說說:面鍋裡面煮鍋蓋,名揚四方的鎮江鍋蓋面,你真的吃過嗎?
鍋蓋面,也稱鎮江小刀面,是江蘇鎮江的一道特色傳統美食。軟硬恰當、柔韌十足的鍋蓋面是一道老少鹹宜的小吃。
如果說北方面是萬物皆可做滷,那麼南方面就是強行用下飯菜來下麵條。兩方爭執不下,猛戳對方痛處,只有在金山寺下的鎮江鍋蓋面笑看風雲。
不得不說,鍋蓋面真的是值得被respect的食物,它帶著鎮江穿街過巷的煙火氣,一碗麵裡有著一整個世界,它是價廉物美的,亦是豐富的。
在鎮江,被一碗熱乎乎的鍋蓋面喚醒的早晨,也總是樸實而充實的。
這鍋蓋面到底什麼來頭?究竟是何方神聖?
鍋蓋面用的麵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員坐在竹槓一端,另一端固定,既上下顛跳,又似舞蹈,似雜技般反覆擠壓成薄薄的麵皮,用刀切成麵條。
這般製作,麵條勁道而不費牙,香軟而不黏膩,煮麵時燙好湯頭,麵條在湯裡根根分明,絕對不會粘在一起,也更不會是夾生的狀態。
那這鍋蓋面之名又從何而來為何鍋裡有個小鍋蓋?這還得說起乾隆下江南。乾隆又雙叒叕一次下江南,微服跑去了張嫂子的麵店吃麵。
可巧張嫂子睡過了頭,店裡又都是嗷嗷待哺的食客,張嫂子就急了,又是燒水又是切面,忙得團團轉,把面扔進鍋裡後,就急急忙忙蓋上蓋子去弄調料。
這面出奇的好吃,乾隆直誇「味道好」,並走到後廚,發現,巨大的面鍋裡,漂著個小鍋蓋。直到乾隆發問,張嫂才發現,她誤把湯罐的蓋子當成鍋蓋蓋面上了。乾隆非但沒責怪張嫂,反倒連連誇讚好吃,這鍋蓋面便名聲大噪起來。
鍋蓋面的湯頭分兩大流派,白湯和紅湯。白湯是骨湯細膩柔和,純粹自然,口口下肚,暢快不已。
紅湯是醬油湯,濃厚純澤,渾然一體。澆頭更是講究,一般是自選的,種類多樣,層出不窮。到了鎮江一定要嘗一嘗。
說到這裡,醬油熬製是鍋蓋面製作的一大精髓。鎮江的醬油是有名的,至順鎮江志記載有「醬鄰境多仰給於此」。
而鎮江鍋蓋面要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十餘種佐料,如地龍,桂皮,香草,八角,鎮江南山深處野生菌菇,長江江蝦子,雞骨等,先猛火燒沸,後調至溫火熬數個小時,加入適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2天後方可食用。
再者就是,面鍋裡面煮鍋蓋,先燙澆頭再燙筷。
鍋蓋面澆頭原料都為鎮江地產,有長魚、腰花、餚肉、碎肉、佔肉、牛肉、雞蛋、豬肝,乾絲、素菜等,各色各樣的澆頭,燙在麵湯裡,卻香在碗裡。
原本這鎮江鍋蓋面,只是街頭巷尾裡普通的吃食,但如今走街串巷去吃鍋蓋面已經融進了鎮江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早上不來上一碗鍋蓋面,那還真是渾身不舒服。
免責聲明:「覓食健康坊」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覓食健康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