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吃淮揚菜,首選肯定是要揚州。
「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無論是燙乾絲、獅子頭等淮揚名菜,還是茶樓裡三丁包、翡翠燒麥等淮揚細點,或是鹽水老鵝這樣的民間美食,揚州,幾乎讓天下所有的吃貨和老饕趨之若鶩。
然而,既然您到了揚州,別光在一個地方轉悠,不妨去與揚州隔江相望的鎮江看一看,打車過去僅需一個小時。在鎮江品嘗下江南「塞北」的別樣味道。
鎮江的口味形成
與揚州一樣,鎮江也位於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的交匯點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孕育了著名的西津渡口。
西津渡,古代有「吳楚要津,七省糧道,漕運咽喉」之稱。「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朝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就是從西津渡揚舟出發,北上京城。
四面八方的物資匯聚與文化交融,讓古時候的鎮江一度非常繁榮,發達的商品經濟自然催生出繁盛的飲食文化。
京口(鎮江古稱)東通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隋書·地理志》
同樣,鎮江的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南邊是素有「蘇常熟,天下足」的魚米之鄉太湖流域,西邊是南京,北面與揚州隔江相望。因為鎮江多山的地形,一旦中國歷史上出現劃江而治的局面,鎮江就成為南方政權防禦北方的重要堡壘。而對於鎮江的反覆爭奪,也簡潔促進了南北方的口味交融。
雖然鎮江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今天提到鎮江,很多人並沒有太深的印象。的確,北有揚州,西靠南京,南依太湖,在這麼多著名的城市和地域的光環面前,作為「江蘇省最小的地級市」,鎮江這樣一座小城很難被人們注意到。
但是,在淮揚菜整個大的體系中,鎮江菜,或者說鎮江口味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與江北揚州風花雪月的氣質不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澱,讓鎮江的身上多了一股肅殺之氣,與煙雨濛濛的江南氣息格格不入。
但也正是如此,鎮江菜更加粗獷,更加直接,不做花拳繡腿,講究真材實料。開國國宴四味冷碟中的「水晶餚蹄」,一道直接用豬蹄膀做成的涼菜,就非常直接地展現了鎮江菜的風格。
餚肉:國宴冷盤
「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口(鎮江古稱「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餚。」
水晶餚蹄,俗稱餚肉,是鎮江特產。雖然除鎮江外,江淮一帶各地都有製作,但口感風味始終不如鎮江。
製作餚肉時,將精選的豬前蹄先加硝水醃製,後用老滷悶煮,至酥取出,皮朝下放入盆內,舀出少量滷汁,撇去浮油,澆在蹄膀上,再用重物壓緊,冷透後即成餚肉。
成菜後餚肉皮白肉紅,光滑晶瑩,滷凍透明,猶如水晶,故有「水晶」之美稱。吃時,將餚肉切片裝盆,跟上薑絲、香醋兩小碟,咬一口,感覺瘦肉香酥、肥肉不膩、酥香嫩鮮,風味非常獨特,與一般吃的醬肉或鹹肉都不同。
因為肉先用硝水醃製,所以早年間叫做「硝肉」,後因「硝」字不好聽,而硝、餚兩字在江蘇方言中讀音相近,遂改稱「餚肉」,取美味佳餚之意。又因成菜肉色鮮紅,皮色晶瑩,故又稱水晶餚蹄。今天,如果去鎮江的老宴春酒樓吃飯,服務員上菜時,還會說「硝肉(xiáo)」。
關於硝肉的製作,還有一段傳說。明朝末年,鎮江酒海街上有一家飯館,名為「京口酒家」。丈夫既是廚師又是跑堂,妻子既是老闆,又是帳房先生。一日夏天,丈夫上街,見豬蹄便宜,就買了四隻豬前蹄回來,準備過幾天才食用。
因天氣熱,容易變質,就將豬蹄膀用鹽醃起來。不曾料想,他不小心誤把妻子為他嶽父買的做鞭炮的硝當鹽醃蹄膀,第二天才發現,連忙揭開醃缸一看,不但肉質末變,反而醃得肉質硬結而有味道,色澤紅潤,蹄皮的顏色更白了。但又怕有毒,丟掉也捨不得。於是夫妻倆商量,把它用鹽水泡洗幾次,再用小火多煮一會,準備留給自己吃。
哪知配上一些五香調料燜煮一小時後,鍋內卻冒出一股異常的香味,連鎮江的酒海街上都能聞得到,百姓們紛紛慕名前來品嘗,「京口酒店」的生意格外興隆。於是,硝肉也就很快遠近聞名。後來,因嫌「硝肉」之名不雅,方改為「餚肉」。成為鎮江有名的美食,沿傳至今。
傳說未必可信,起碼製作餚肉的技法,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據《齊民要術》記載,時人將畜肉加調料煮爛,骨肉分離後,加雞蛋攪拌,用布包裹,入籠蒸透取出,復用石壓起,次日凝結後,再切片食用。此法與今天的餚肉加工法頗有類似之處。
清康熙年間,浙江嘉興顧仲所撰的《養小錄》載錄有「夏月凍蹄膏」,與當今餚肉製法已經沒什麼差異了:
「豬蹄治淨,煮熟,去骨,細切。加化就石花一二杯許,入香料,再煮極爛,入小口瓶內。油紙包紮,掛井水內。隔宿,破瓶取用。」
在鎮江,以宴春酒樓、京口飯店、同慶樓製作的餚肉最好,無論是早餐還是正餐,你都可以吃到。餚肉可以像國宴的吃法一樣,切小片當冷盤食用。也可以早餐到茶樓,點上兩個鮮肉大包,來一碗骨湯餛飩,在要上一大塊餚肉,解饞扛餓,收穫一整天的滿足。
鍋蓋面與香醋
鎮江有三怪,餚肉不當菜,面鍋煮鍋蓋,香醋擺不壞。除了餚肉,鎮江的另外兩大特產就是鍋蓋面和香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北方人喜歡吃麵,南方人則愛吃米。但其實,這種印象過於刻板,特別是在江南地區,人們不僅愛吃麵條,崑山的奧灶面、蘇州的湯麵,以及鎮江鍋蓋面在全國都赫赫有名。
鍋蓋面,因煮麵時在大鍋中放入鍋蓋同煮而得名。因其湯清面韌,澆頭豐富,味道鹹鮮,是鎮江人早餐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概括起來,鍋蓋面有三個特點:
一是麵條講究「跳」。
鍋蓋面用的麵條是「跳面」。所謂「跳面」,就是將揉好的麵團放在面板上,光滑滑的粗毛竹橫在麵團上,竹竿的直徑有6、7釐米粗,竹竿的一端套在固定在案板上的鐵圈裡,跳面的漢子坐在毛竹上,單腿著地跳躍擠壓約千餘次才能將麵團壓成薄薄的麵皮,再用大刀切成寬細均勻的麵條。這種麵條有毛孔,滷汁易入味,吃在嘴裡耐嚼有勁,味道獨具。
二是煮麵講究「漂」。
鍋蓋面的一大特色,就是煮麵時在大鍋中放入一個木質小鍋蓋,鍋蓋面的名字也由此而來。大鍋裡漂著小鍋蓋,四周透氣但開水不外溢,木鍋蓋壓住翻滾的面頭,控制對流的速度和路線,不論怎麼煮,麵條在鍋中的位置可以保持基本不變,麵條貼在鍋蓋下,水在其周邊沸騰,水與鍋蓋之間沒有空隙,煮熟的麵條就很筋道。
三是醬油講究「熬」。
江南地區做面,分為白湯和紅湯兩種,而紅湯多用醬油。鍋蓋面所用的熬製醬油,是其味道美妙的一大精髓。
鎮江的醬油歷史上就有名,據《至順鎮江志》記載:「醬鄰境多仰給於此」。
鎮江鍋蓋面選用鎮江特供黃豆醬油,加入地龍、桂皮、香草、八角等十餘種佐料,在配上鎮江南山所產的菌菇,以及長江江蝦子、雞骨等配料熬製數小時,最後加入適量食鹽、白胡椒粉冷卻涼透,經過這樣繁複的手續後,製作鍋蓋面的醬油方才製成。
鎮江的另一大特產,就是香醋。
許多90年代留學國外的人回憶,當時出國,在唐人街的商店裡,買醋只能找到鎮江的香醋,別的醋都沒有,可見那時的鎮江香醋就已經走向世界。
據《丹徒縣誌》介紹:「京口黑醋味極香美,四方爭來貨之。」
與山西老陳醋相比,鎮江香醋的最大特點在於微甜。雖然在飲食中講究酸會抑制鹹味,但江南的肉餡小吃蘸食口味微甜的鎮江香醋,更能體現出小吃的鮮美味道,這也是它的一大特色。
鎮江香醋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糯米主要採自鎮江市及鎮江市附近金壇、溧水等地,該產地的糯米品質好、糯性強,支鏈澱粉粘性大,澱粉含量高,釀成醋後,成品質量優異,香醋風味突出。
糯米中還含有一定量的粗蛋白成份,在酒精發酵時為酵母增殖提供營養,而後與醇類化合,在發酵過程中,蛋白質分解成胺基酸,構成鎮江香醋的特有鮮味和香氣成份。
我是專注飲食寫作的「德龍蘇」,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讚並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