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是全國「網絡名城」,全市300萬人口中有150多萬網民;鎮江也是全國網絡管理的典型,走出了「三抓三促三少」的網管之路。鎮江人深知,網絡要管理得好,更要運用得好,所以,鎮江並沒有簡單停留在網管的成績上沾沾自喜,而是發揮優勢,利用網絡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把「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滲透到百姓心中。
構築和諧之城
如何利用網絡傳播、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鎮江的做法是實施網絡整合、網絡雙亮、網絡示範和網絡幸福4大工程。其中,網絡整合工程完善網絡制度體系,網絡雙亮工程做到政務網上透明,網絡示範工程發揮網絡道德模範的感召力,網絡幸福工程則用網絡服務提高群眾的幸福感。通過4大工程,鎮江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搬到網上,運用網絡開展思想大討論,實現民主發展、文明發展、和諧發展。
「要邁進現代化,城市最需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鎮江市委、市政府的共識。為運用網絡培育核心價值觀,該市通過網絡整合工程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網際網路信息工作領導小組和網絡信息辦公室,出臺輿情收集研判反饋、突發輿情快速應對等機制,一整套網絡體系的架構,為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奠定了基礎。
2008年,一篇「六問鎮江」的網帖引起了鎮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經過3個月的思想大討論,最終確立了「跨越發展、創新驅動、綠色增長、和諧共享」的發展思路,這對於當時懷抱資源「金盆」卻遲遲不得發展的鎮江來說,無疑是一個改變。
「六問鎮江」事件體現的是「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對推動城市現代化進程具有指導意義。
描繪法治新貌
為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鎮江通過網絡雙亮工程讓各類身份的「組織人」在網上亮身份、亮作為,公開接受群眾監督。
於是,鎮江的網絡世界發生了悄然變化:網上有了「黨支部」「團支部」,黨組織、團組織成員的身份和具體作為在網上一查便知;網上有了「警務室」「婦女之家」,在宣傳法制的同時,一鍵解決打擊犯罪等問題;網上有了「信訪室」,對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城鄉建設、徵地拆遷和勞動社保等問題,網民只要上網反映,一般3個小時內就能得到市信訪局的回應,5-7天就能予以解決……不僅如此,每年年初,各級組織還把年度目標任務在網上公開承諾,月檢查、季評比、年考核,考核結果曬到網上,工作成效如何,網民一目了然。
鎮江領導層深知,網絡架構的是「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將形成強大的輿論場,它對權力的運行可以實現無處不在、無所不包的關注和監督。
「城市怎麼發展,群眾說了算。」鎮江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洪水介紹說,網上徵求民意已經成為鎮江謀劃發展藍圖的必須舉措。近日,鎮江在各大網站上發出了致廣大市民的一封信,徵集網民對於2013年鎮江發展意見和建議,共收到對經濟發展、生態建設等各方面有價值的建言獻策820多條。在鎮江,市民像這樣在網上表達民意的事情不勝枚舉。
鎮江市丹徒區退休老黨員李玉明激動地說,「網絡民主帶動社會民主,網絡法治帶動社會法治,我們在這種積極的社會氛圍中,充分了解政府作為,及時監督、促進整改,我們對建設美麗鎮江充滿信心。」
共建友善鎮江
打好了網絡牌,鎮江湧現出40多個網絡文化品牌群,「0511愛心家園」就是其一。幾天前,「愛心家園」版主「儀人」正忙著為鎮江空巢老人準備一份「愛心禮物」。「儀人」名叫吳華芳,她說,「自己當初願意當版主,就是想通過網絡讓弱勢群體受到關照,同時,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網民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在網絡與現實的有序對接中,鎮江為民眾網上參與道德模範的評選開通了渠道,用典型人物的力量感染社會。在大愛之星評選中,有十多萬群眾網上投票,圍繞大愛之星的頌揚,鎮江在網上徵集愛心故事、由大愛之星組成講師團走進社區學校。另外,鎮江在全國率先建立「3+4+X」網絡志願者教育培訓模式(即強化志願者培訓的三個環節、建設志願者培訓的四大陣地、拓展若干專業培訓項目),以提高志願服務專業化水平,全市登記註冊的網絡志願者達15萬人。
道德模範的「典型效應」正通過網絡逐漸發展為「群體效應」,並擴大為「社會效應」。
一群三輪車工在行人被汽車壓在輪底的危險時刻,連手把車抬起救出傷者;曾有醉漢倒在馬路上,市民冒雨自發圍成一圈並呼叫120,以免其被車撞傷;公安局長梁剛衛多次跳入冰冷湖水救出輕生者,一段段最美故事成就了「大愛鎮江」。
在江濱公園鍛鍊的趙田清說:「我們鎮江是個小城,但小城有大愛。」如果有形的金山已成為鎮江的一個標誌,那麼,無形的網絡大愛就是其另一座沉甸甸的「金山」。
(本報記者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