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校園裡的120多位堅守者

2020-12-25 瀟湘晨報

返校教師在村口登記

2020年春節之後,原本到了學校開學的時候,一場突然而至的疫情,讓學生返校時間成了未知數。

有人說,教育如同「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長途行軍,老師總是提前一步在校園裡等待學生。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和馬寨轄區內的學校大多地處偏遠農村,疫情之下卻有120多名年輕老師2月10日就回到寂靜的校園,他們用自己的堅守,靜待著學生返校。今天,記者走進二七區袁河小學,走近已經堅守了三十多天的老師,感受這些「90」後老師的酸甜苦辣。□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書恆 通訊員 李婭芳 劉昆宇/文圖

火車站裡的「逆行者」

袁河小學地處鄭州西南郊,學生不到130名,老師有十幾名,侯文娟老師便是其中之一。

2月10日,原本是中小學開學的日子。正在濟源老家準備網課的侯文娟接到李娟校長通知,要求她儘快返鄭。為了做好2月17日之後複課的準備,外地返鄭人員必須先隔離後復工,各個學校都計算起了「提前量」。

「剛接到通知的確有些蒙,從全省疫情最輕的濟源回到鄭州,不但我心裡害怕,家人也擔憂。」侯文娟說,接到電話的那晚,她一夜沒睡好。可第二天一早,她還是買了當晚從新鄉輾轉鄭州的火車票。作為學校的中層她責無旁貸:「如果複課,我必須做好準備。」

因公共運輸停運,拖著行李走了近1個小時,她才從家走到火車站。到達新鄉已經是晚上十一點多了,最終,經過5個多小時的奔波,這位90後的女孩兒抵達鄭州。

李娟校長安排在鄭州的老師前去接車,打通了她返校的最後「一公裡」。當他們到達的時候,學校的保安已經在卡點等候,筋疲力盡的侯文娟低頭看了下手機,已是凌晨一點半。侯文娟簡單安頓後,又通過微信告知其他教師返鄭途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在她的帶動下,外地教師或乘車,或自駕,陸續返回鄭州。

隔離區裡的「消殺者」

和侯文娟一起在學校隔離的教師一共五人。1995年出生的王鑫鵬和侯文娟是同鄉,剛參加工作不足兩年的他怎麼看都像一個大男孩兒。「這次疫情之前只聽說過隔離這個詞,從沒有想過自己會被隔離,更沒想過會在學校,還是和同事一起。」

王鑫鵬說,學校人少,但是活卻不少,任務有時候也無法分得清清楚楚,誰年輕,誰有時間,就多幹一點,沒啥吃虧。

為了確保返校教師身體健康,避免校園內出現疫情,學校制定了嚴格的隔離和消殺制度。為最大限度減少人員流動,學校安排專人買菜做飯,隔離教師均在屋中就餐。可飯後洗刷、每日洗漱、如廁等還是要到公共區域,這就需要有人定期打掃和消殺。

看到這一情況後,王鑫鵬悄悄地承擔起了這份工作。每次吃完飯,他都最後一個去洗碗,順便對廚房進行清掃。每天晚上,他又最後一個去洗漱,然後對洗浴間和衛生間進行消殺。直到所有人都隔離結束,他依然在堅持。「既然我先上手了,其他人就不用再插手,這樣對大家都好。」王鑫鵬簡單的話裡透露著樸實。

直播間裡的「習武者」

1991年出生的侯潤林已經算是學校的老教師了。今年寒假,他剛升級為爸爸。

接到返校通知時,他正在給孩子洗尿布。「說實話,心裡挺不舍的。這一走不知道多久才能回來。」說這話的時候,距離兒子百天,還有不到一周。但他還是收拾好了行李,給車加滿了油,2月11日中午,他返回學校,並主動住進了那間最小的隔離室。

「隔離的日子的確枯燥,雖然每周也要直播,但和體育課更講求器材和場地。」在值班教師的幫助下,侯潤林把體育室裡的器材搬到了隔離室,又找了不少適合居家鍛鍊的視頻,可他總覺得還缺點什麼。「既然是網上授課,就要有新意,這樣才能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想到這裡,侯潤林心中有了主意。

隔離期剛解除,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計劃:每天早晨和下午跑步,吃飯也「謙虛」了不少。一周之後,侯老師瘦了不少,大家疑惑的時候,他的一次直播給出了答案。

「同學們,武術起源於中國,中華武術的精髓又在河南,今天,就讓我們上一節武術課。」侯老師的開場白剛結束,寂靜的直播間迅速被點燃,大家這才明白,原來侯老師一直在為習武做準備。為了帶來更好的觀看效果,侯潤林又把直播間搬到了戶外:在教學樓後面的小樹林裡,中華武術的種子,正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慢鏡頭裡的「調色者」

2月的最後一天,推遲開學的消息再一次傳來。對於回到袁河已經20天的5位年輕人,生活的鏡頭也慢了下來。

1993年出生的陳曦和1994年出生的張茹來自南陽和商丘。像所有90後的女孩兒一樣,她們喜愛美食,喜歡攝影,喜歡網購,喜歡一切美好而新鮮的事物。「班主任平常挺忙,假期回到父母身邊又有依賴,很多事自己都沒機會去嘗試。」如今節奏終於慢了下來,陳曦口中的嘗試,很快變成了現實。

調涼皮、蒸蛋糕、炸油條……直播之餘,她像朋友圈裡的許多人一樣,用雙手揉碎了這段蹉跎的時光,也犒勞著同伴們的味蕾。「我也搞不清自己的手藝到底怎樣,但是看著他們享受的樣子,也快停不下來了。」陳曦笑了起來。

而身為美術老師的張茹,更喜歡通過畫筆和鏡頭,記錄下每天發生的一切。她讓孩子們畫燈籠、畫雷鋒、畫綠樹……從元宵節畫到植樹節,自己則拍花草、拍跑道、拍星空,拍下生活中每一個美好的瞬間。「畫筆和鏡頭能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讓日子變得生動豐富,能減少人們心中的恐懼與壓抑。我希望孩子們回到學校,為他們辦一個疫情期間的畫展,讓他們知道,自己其實如此優秀。」

在張茹的身後,村裡送來的樹苗鋪了滿滿一地。幾個人正在花壇旁忙著挖坑、栽苗、填土、澆水……樹梢上幾隻喜鵲從窩裡探出頭對著他們嘰嘰喳喳,又一個耕耘的季節,就在眼前。

他們是最美的「堅守者」

侯寨中心學校校長劉海軍這樣評價這些校園的堅守者:他們的家不在鄭州,為了能夠在正式開學時到崗,假期沒結束,他們就早早地離開了家,冒著被感染的風險,克服交通不便的重重困難,通過層層檢測關卡,提前到校接受隔離。

劉海軍說,在學校隔離的老師有70多位,他們忍受著寂寞和不便,他們雖不是白衣戰士,但也是別樣的「戰疫人」。據統計,加上馬寨中心校轄區,整個二七區共有120多位外地返鄭老師,一直堅守在寂靜的校園裡。②

買菜是唯一的外出時光

【來源:東方今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國慶最美堅守丨撐起生命新希望 打探120指揮調度中心最美堅守者
    10月2日上午,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來到重慶市120指揮調度中心,打探這群晝夜不間斷守護著大家生命安全的最美堅守者。整潔的120指揮調度中心內,電話聲此起彼伏,3名值班的接線員忙碌不停。在每個接線員面前,有三塊電腦屏幕,一塊顯示的是救護車實時位置地圖,一塊是呼入電話的登記,還有一塊記錄著目前救護車調度的整體情況。
  • 山村老師大山裡一個人的執著堅守
    特別報導,其中,堅守山區39年,為學生燒水熱飯的「保姆」老師陳良清的事跡感動了不少讀者。事實上,在那些教學資源匱乏、教學條件落後的鄉村學校裡,這樣固執地堅守著的老師還很多,他們很多都是一頭扎進鄉村,從意氣風發的少年一直熬到兩鬢斑白。他們孤獨地堅守著,放心不下學生,他們甚至幾十年捨不得請一次假。當越來越多的「金鳳凰」從山村飛出來的時候,我們也向這些常年默默奉獻著的山村老師致敬:你們辛苦了!
  • 寂靜的操場,寂靜的校園
    當你走進小學的校園,會顛覆你以往的認知。碧綠的草坪上空無一人,沒有你認為應該有的孩子的喧鬧,走進教學樓,你也不會聽到孩子們的熱烈交談和嬉笑,小朋友們在樓道裡謹慎的走著,嚴格遵循靠右行走的定律,交談起來也是小心翼翼。你會覺得這樣的小朋友太可愛了,太有禮貌了。但這卻是這群孩子他們自己也不自知的隱痛—-不能跑。
  • 暨南大學體育教師堅守校園人文領地
    暨南大學體育教師堅守校園人文領地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舉辦原創詩歌朗誦比賽,圖為獲獎學子與老師合影,左一為指導學生寫作的該校體育教師容浩 郭道榮 攝   中新網珠海12月9日電 題:暨南大學體育教師堅守校園人文領地  作者 鄧媛雯 陳彥儒 郭道榮  在文學逐漸邊緣化的今天,詩歌猶甚。
  • 長徵五號、長徵七號01指揮員:堅守寂靜無聲的椰林
    歡呼和掌聲背後,發射場裡發生過怎樣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精神支撐著航天人堅守孤獨?這些問題的答案都隨著採訪的深入慢慢浮出水面。「5、4、3、2、1,點火!」人們認識01指揮員王光義,是通過電視直播裡他為火箭發射倒計時讀秒的高光時刻。他是我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長徵五號和長徵七號兩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雙料01指揮員。
  • 120多位歸僑、僑眷參觀錦州港
    120多位歸僑、僑眷參觀錦州港         華聲報訊:9月15日,遼寧省錦州市組織120多位歸僑、僑眷和港澳同胞、眷屬來到錦州港,親身感受錦州港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 重慶教書育人楷模丨譙建國:堅守在鄉村校園裡,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
    20年來,城市裡的生活日新月異,而譙建國一直堅守在鄉村。「教育路漫漫,我不是因為有希望才選擇堅守,而是因為只有堅守了,才有希望。」今年教師節期間,被評為「重慶市教書育人楷模」的譙建國表示,將一輩子堅守在鄉村校園裡,做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
  • 三尺講臺上的堅守者:九位平凡老師各自的不凡人生
    中國尊師的傳統由古至今,道的存在有多久遠,教師的歷史就有多悠久。「師」一直都是中華文化最堅定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數千年來從未斷絕。這份「春蠶到死絲方盡」般的職業,以默默堅守和奉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傳道授業,千年之守。堅守著三尺講臺,為學生無私付出的老師們,你們辛苦了。
  • 觀察|疫情下的美院:寂靜校園「雲開課」,校考推遲時間未知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近日國內主要美院紛紛以「雲課堂」的形式開學,2月24日上午,地處疫情中心的湖北美院迎來開學第一課,但這一刻的校園卻還是一片寂靜,七千多名本科生、六百多名研究生,透過電腦屏幕與他們的老師進行著線上學習與交流。央美、中國美院等也同樣開啟了線上教學。
  • 教師子女是校園裡的「特權者」?
    小時候上學,很羨慕學校裡的教師子女,他們頭頂光環。與其他同學相比,教師子女有著天然優勢,尤其是那些在父母所在學校裡讀書的孩子,他們是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有些事,他們總是先知先覺、快人一步。有人稱校園裡的教師子女為學校裡的「特權者」,認為他們能獲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
  • 致敬獻血者的堅守
    致敬獻血者的堅守本報評論員 馬 倩東光縣南霞口鎮西孫村高李真在一次獻血中得知自己擁有珍貴的「熊貓血」,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償獻血的道路。10餘年間,他累計獻血20次,獻血量共計8000毫升,成為滄州市捐獻「熊貓血」最多的人。
  • 管城區外國語小學馬東方:勇擔當做抗疫後方的堅守者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在這場全民戰「疫」中,有無數奉獻者的面孔、有無數堅守者的瞬間、有無數奮戰者的聲音……他們秉持「防疫你我有責、共克艱難時刻」的信念,用堅守與奉獻為人們構築起一道道健康的防火線。
  • 假期校園裡的可愛人
    WINTER IS HERE SPRING WILL COME行李箱的拖動聲遠去寒假的旋律已經響起縈繞在每一個角落原本寂靜的校園卻有一群人的勞作打破了校園的寂靜讓我們把鏡頭交給她(他)們瞅瞅她(他)們在忙些什麼近乎每天人流湧動的圖書館,你是否發現,門前的
  • 烏海:高溫下最美的堅守者
    「進入伏天,我這身上就沒幹過,汗水總是順著我的鬢角、額頭流下來,有時流到眼睛裡,刺得眼睛生痛。每天,我都帶著一大瓶綠豆湯,足有三斤多,一上午就喝完了,如果是下午班喝得更多。」倪洪生告訴記者,為了預防中暑,公司給他們發了綠豆、白糖。「這天實在太熱了,可大暑天又是槐花落花的時候,我們總是前腳打掃完,後腳就又有落花了。所以只要路面有垃圾就打掃,我也沒數過一天到底掃了多少遍。
  • 「有一根弦我們緊繃著」——部隊官兵節日期間堅守戰位
    堅守值勤一線的官兵密切關注著目標空域的動向,一枚枚飛彈昂首挺立、蓄勢待發。走進裝備方艙,只見雷達技師潘光森目不轉睛地盯著雷達屏幕,手指在操作平臺上快速敲擊按鍵。「雷達是飛彈的眼睛,我們一刻也不能鬆懈。」潘光森說。「高度、方位……」說話間,潘光森已從密密麻麻的雷達回波中發現並牢牢鎖定目標。
  • 大學校園:當你正在熟睡時,他們已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時光……
    鎂光燈下聚焦的光鮮亮麗總能耀人眼目,而在我們身邊的默默耕耘者,卻常常被忽略。其實,堅守本分,在自己的領域做到認真極致、不可或缺,又何嘗不是一種成功?成功的本質,是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內心的真正富足,是初心的堅守,是責任的擔當。清晨的中大,寂靜而美麗。
  • 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圖」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暴風雪中的華盛頓陷入無限寂靜
    暴風雪中的華盛頓陷入無限寂靜  現場特寫  一夜的漫天大雪過後,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6日完全換了模樣。街道、樹木、建築和車輛都像裹了一層濃厚的銀色新裝,連整片天空也被籠罩在層層雪霧中。這場近百年來最大的暴風雪,讓平日裡熙熙攘攘的首都陷入無限寂靜。
  • 六安一個老師兩個娃:大山深處的堅守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
  • 一個老師兩個娃:六安大山深處的堅守
    在安徽省霍山縣磨子潭鎮中心學校金巖教學點,58歲的項發權老師帶著2個學生奔跑嬉鬧,校園裡充滿了孩子純真的笑聲。1983年,高中畢業的項發權被分到大別山深處的金巖小學,當時,學校裡有6名老師,120多名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