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可以說讓許多學生又愛又恨,愛的是它確實能給人帶來很多的機會,恨的是它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固定刻板的教育方式。不可否認的是,英語在考試中是學生的一個突破點,找到竅門的同學能拿到很高的分數,不入門的同學卻無法做題、做到正常交流。
學習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但是現有教育體制下,做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像成績上一樣顯著,這就引起了大眾對英語學科存在的思考,當這門學科讓更多的學生產生反感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是否應該做出改變。
在2017年就有人建議高考取消英語科目,將中小學生的英語必修課改成選修課,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
2018年、2019年,包括2020年,每年都有人提出將英語課目做出調整。
對於這個問題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麼英語課目存在的初衷是什麼?
到現在我們是否還應該保持英語的比重,對於英語課目是否存在更好的辦法解決出現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去了解並思考的。
一、英語作為近60個國家的官方語言,自然有學習它的道理。
1、學習英語並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為了有更廣闊的道路。
我們經常聽到:我是中國人,所以英語成績不好。這樣的話,本是一句調侃,現在成為了許多人反對英語的一個理由。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學習英語,其實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我們的必修外語主要是俄語,這與我國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有關,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開始選擇英語為第一外語。
尤其是1978年以後,國家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不斷加大。正值開放時期,中國打開大門,積極與世界對接,我們需要對外交流,那麼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言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以此為導向,英語正式成為了我們必修的外語科目,直到現在。
讓我們學習英語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多去考那些分數,更重要的原因是想要我們能有更廣闊的道路,對外交流。但是慢慢的到現在,英語得到了普及,可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並不多見。
2、閉關自守不可取,對外交流才能更好的進步。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我國在很多地方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還有很多方面落後於世界,科學的研究、醫學技術的研究、理論知識的進步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積極與世界對話。相信有很多學生在寫論文的時候需要借鑑外國的材料,尤其是電子工程、電氣自動化等基礎建設知識。
我們需要他們的知識來豐富我們的成果,從而達到更高的理論結果,讓國家在缺少的地方繼續前進。從這方面看,英語是重要的,值得我們學習,總而言之,我們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二、降低英語比重,或許對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所幫助。
1、降低英語所佔比重,保護母語,發揚中國特色文化。
在2020年的中國最重要的會議上,就有相關人員建議調整高考語文英語分數權重,並指出:在法國、義大利、德國、挪威、俄羅斯、以色列、韓國等都制定法律或政策保護母語,抵禦強勢的英語入侵。修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後,各部門可適時調整,加強保護母語,不宜過度突出外語。
這則建議並不是沒有道理,反而正確提出了對於英語課目的處理辦法以及我們需要發揮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
中華文化需要我們去發揮,自古以來中華文化有著屬於自己的特色,漢語是我們的語言,不管是充滿魅力的文言文,還是簡明的白話文,都是語言史上的瑰寶。
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其適用範圍廣毋庸置疑,但與漢語相比,作為中國人更實用且方便的還是自己的語言。發揮自己語言的魅力,就是發揚中國文化的渠道之一。
2、英語是適應時代的需求,但隨著國家的不斷富強,可以考慮降低其比重。
時代不斷要求我們學習新的東西,能與世界接軌,英語可以說是打開交流的一個鑰匙,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中華文化傳播越來越廣,適當的降低英語的權重是一個不錯的建議。
讓我們的語言得到傳播的前提就是我們國家有足夠的影響力,在影響力達到一定地步的要求,便不必強制學生去勞神費事的學習其他語言。
或許可以考慮將英語設置為選修課,將其分數比例降低,為願意學習和想要學習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培養,畢竟在很多方面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讓英語專門化。
這種專門化並不是指大學裡分布的英語專業,而是在中小學,學生除了英語還可以選擇其他感興趣的外語。
這對整個教育考試來說都是一次大的變革,在這途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資源、 學生管理、考試分布等等。
三、學習英語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英語課目。
1、英語作為語言類學科,學習效果並不顯著。
許多學生反應學習英語是吃力不討好,語言類學科並不像生物、化學。它需要長期的積累,語言表達上也要講究一定的技巧,況且英語的表達方式和漢語有所不同,很多學生找不到竅門,看似進行了十幾年的學習,實際上效果並不理想。
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又不需要出國,為什麼還要去學英語呢?
學習的成本太高,學習的周期也長,成績變化並不明顯,無法直接獲得學習的動力,看不到顯著的成績提升。
在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高考之後,若不是學習英語專業,和英語的交際大部分是四六級考試,工作過後甚至接觸不到英語交流的機會,這也是很多人反感必修英語的一個點。
2、未來的發展還需要英語,取消英語不是一個好主意。
很多網友包括學生反映並不想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但是為什麼到現在都沒有取消高考英語課目,英語仍是中小學必修?
俞敏洪曾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高考取消英語對窮人家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損失,英語是走向世界的敲門磚。
沒錯,完全的取消英語並不是一個很好的主意,國際化的發展對人水平的要求更高,信息領域的研究同樣離不開英語。
若沒有統一教學,會有很多家長尋找補習班給孩子學習,但對於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無法承擔多餘的費用,最後和別的孩子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不能保證所有的學生不對英語感興趣,如果就這樣取消這個課目,會引起更多的爭議。
四、對於英語學科,我們可以慢慢改變,採取更合適的方式。
1、將英語從必修變為選修,或者在必修的基礎上降低分數比重。
現在有許多小語種受到歡迎,很多學校支持學習小語種,並會對其專門教學,英語也可以作為其中一門學科。
很多人反映在英語上耗費的時間太多,而且並不能得到很大的進步:古板的教學方式是最容易統一的,但是最不利於學習的,改變教學方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習不免是一個好方法。
在必修的基礎上降低分數比重,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的壓力,讓英語分值和副科相似。
2、將英語發展為一個職業,有意識的培養,和大學英語專業有所不同。
將英語學習專業化,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進行劃分,讓在其他方面有天賦的學生不過多浪費時間在英語上,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用不到還要學英語才是反感的主要原因,至於「中國人不學英語」這樣的言論與其說是抵制崇洋媚外,不如說是為自己的不會尋找藉口。
重點平衡英語和母語之間的關係,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不讓教師十幾年的教學是做無用功,這才是教學英語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