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學生Bella和我吐槽,「媽媽威逼利誘著要我讀一本講樹的書,說是專家推薦,可我對樹呀什麼的一點興趣也沒有,壓根不想讀,再說了,讀了有什麼用呀?」
的確,讀了有什麼用?又不考試?!
聽Bella這麼說,我還是很高興的。
因為孩子勇於反抗,敢於質疑,可以去思考「有什麼用」。
因為很多孩子要麼是「讓讀就讀唄」無所謂隨便,要麼是「別人說好哪就一定好就一定得讀」無主見附和。
比起這兩類,Bella更優秀,因為她最起碼有自己的思考,也能為自己負責,不願她的思想和行為任人擺布。這是罕見亦寶貴的。
但是,這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今天的重點是「讀了有什麼用?」
知識有沒有用?有什麼用?
我自己有時也是「人云亦云」型學習讀書,很少認真思考過「學這有什麼用?」所以Bella的這個問題,也逼著我自己去好好思索「知識有什麼用?」
在我看來,我們學習知識往往有三個起因:
一,為了考試,只為了考試而已;
二,求安全感,別人推薦,別人說很好,我得讀讀,萬一真的很好呢,不讀不就是我的損失嘛;
三,因了興趣,興趣使然如痴如醉,
這三者之間,第一種佔比最高,有的人可能所有知識的獲得都只為了考試而已。為了考試呀,難道還不夠嗎?不夠,因為我們總是誤以為考試就是一切的最終目的。然而,非也。考試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考試大多是他人或社會對我們的一種導向而已,別人認為我們應該了解某方面知識,所以設置出相關考試,旨在引導我們研習這種知識。而我們總是誤把手段當成目的,錯把導向當成終點,因而悲劇發生了。因此,求取知識若僅僅為了考試就顯得極為狹隘,且本末倒置了。
第二種為了安全感,上面Bella媽媽威逼利誘孩子去讀一本關於樹的書應該就屬於這種情況了。
和考試無關,和興趣無關,只是為了一種安全感。媽媽心理活動可能是「別人推薦了,說孩子需要讀讀,對孩子有好處,因此,我家孩子也必須讀讀,萬一錯過什麼呢?」以前知識量較少,知識傳播有有限,所以大家也不覺得有很多必須要學習的,而現在,知識暴增,且迭代速度加快,再加上傳播更快更廣,所以,大家越發意識到自身的無才無知,異常焦慮,人人自危,「我還有那麼多不知道」,「你看,別人都知道這個,我也得趕緊補上,要不然不就被落下了嘛」,這樣子,今天得讀「如何閱讀」明天又得研攻「兒童心理」,後天看到別人在讀「人工智慧」,我就趕緊買幾本看看……
如此就焦慮了。
然而,顯而易見,這個求知動機太累太不真誠,而且可行性較差,效果也不佳。因為這種朝秦暮楚地不停追逐,很有可能最終一事無成,徒增焦慮。
第三種興趣驅導的求知。這種是好的,極好的。因了興趣,我們可以積極主動探索未知,而且獲得愉悅感成就感。這是極好的。
但是,個人興趣偏於單一,且飄忽不定,如果只學習興趣相關的知識,的確稍顯草率。
如此可見,為了考試,為了安全感,為了興趣,去學習去求知,好像都不太充足且略顯狹隘。未完待續,詳見下篇。
我們究竟應該為什麼而求知呢?知識到底知識有沒有用?有什麼用?我是堅持知識有用論。但究竟有什麼用呢?
我不停思索著,直到前幾日,一個陽光明媚,心情燦爛的早上,我帶三歲的伊一去散步,偶遇了一棵柳樹,似乎得到了一點啟示。
「媽媽,媽媽,那是什麼?好多長長的棍棍。」伊一最近瘋迷樹枝,出門見一個撿一個,尤其鍾愛又細又長的。我順著她的小肥手指望去,哦,原來是柳樹,哇,好妖嬈的身姿。一時間,腦海中信息湧現……
應該是叫「詠柳」,好像是唐朝的賀姓詩人寫的,好像是小學五年級還是六年級學的,好像是七言絕句,好像還有五言絕句……浮想聯翩……沒完沒了……
以為自己都徹底忘了的曾經學過的知識此時此刻竟都被喚醒,且清晰地似曾昨日。
而現在有了這種種知識的幫助,看著這棵樹,再讀著這首詩,越發有意境,越發覺得詩的好,樹的美。
這難道不就是知識的用處嗎?
生物學,語言學等所謂的實用知識,讓我得以認識柳樹這個物種,「這是垂柳,英文名willow,形容詞willowy,可以插條繁殖……」而所謂的無用之識就並非無用,比起那些實用的知識,無用之識可能更會豐富我們與萬物之間的連接互動。文學,散文,詩歌等等這些大家認為的無用之識,讓我更加理解,進而親近柳樹這種存在,魯迅的文採,賀知章詩歌的優美,無一不是美的享受。
知識有什麼用?
或許得先聊聊,人活著在幹嘛?該幹嘛?有什麼意義?
古往今來,這是無數哲學大家畢生致力的思辨主題。而我發現自己這幾年也越來越多思考這些問題。
在我淺陋之見,人的一生就是對萬事萬物(包括個體自己,包括人類群體)不停止的認識,理解,進而產生連接的過程。而這大抵也就是求知的過程。知識幫助我們認識並理解萬事萬物的前世今生,因果聯繫。而對於周圍萬事萬物的認識理解,會增進我們自身於周圍一切的歸屬感,融入感,親近感,自己的生活也可能更加踏實幸福。
在《小王子》中,狐狸讓小王子馴服「tame」它,小王子問他馴服是什麼意思,狐狸回答說,「它的意思就是『建立連接』。」「對我來說,你還只是一個小男孩,就像其他千萬 個小男孩一樣。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樣用不著我。對你來說,我也不過是一隻狐 狸,和其他千萬隻狐狸一樣。但是,如果你馴服了我,我們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對我來說,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對你來說,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
小王子問狐狸該如何馴服,狐狸回答道,「應當非常耐心,慢慢靠近我……」這裡也可以被理解成求取知識的過程。
我們去認識去理解他物,進而「建立連接」,而萬物共存的美好之處可能也就是互相之間建立這麼一種連接。有個這份連接,世界會對我們呈現出別樣的美。
如同書中狐狸說的,
「我的生活很單調。我捕捉雞,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雞全都一樣,所有的 人也全都一樣。因此,我感到有些厭煩了。但是,如果你要是馴服了我,我的生 活就一定會是歡快的。我會辨認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其他的腳步聲會使我 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腳步聲就會象音樂一樣讓我從洞裡走出來。再說,你看!你 看到那邊的麥田沒有?我不吃麵包,麥子對我來說,一點用也沒有。我對麥田無 動於衷。而這,真使人掃興。但是,你有著金黃色的頭髮。那麼,一旦你馴服了 我,這就會十分美妙。麥子,是金黃色的,它就會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會 喜歡那風吹麥浪的聲音……」
有了知識,有了認識理解,有了連接,周圍的一切在我眼中都將變得不一樣,有一種別樣的美。這應該算是知識的一種用處吧。
「媽媽媽媽,我要一個棍棍,給我那一個長長的棍棍……」
我被拽回現實,的確,因為知識,我絮絮叨叨這麼久,而沒有知識的伊一可能腦袋中只有棍棍,只想著棍棍,哈哈,或許非也。
「伊一,媽媽教你一首詩吧,
詠柳,唐賀知章,碧玉……」